12物体的运动方式2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24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的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及其计算,以及各种运动形式。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的安排上,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测定物体速度,加深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计算的理解。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5.拓展:介绍一些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物体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物理学中基础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介绍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运动规律和相关公式,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运动时,速度的变化率恒定的运动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增加或减少的程度是相等的,即加速度保持不变。
二、运动规律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三个基本规律:一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二是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三是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设物体初始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时间为t,则物体在时间t后的速度v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 = v0 + at这个公式说明,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或减少。
2.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导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设物体初始时刻的位置为x0,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时间为t,则物体在时间t后的位移x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 = x0 + v0t + 1/2at^2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再结合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推导出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设物体初始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时间为t,则物体在时间t后的位移x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x = x0 + (v0 + v)t/2以上三个关系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任意时间点上的速度、位移和时间。
三、实例分析假设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行驶,加速度为2m/s^2。
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规律的公式计算汽车在不同时间点上的速度和位移。
1. 时间t=2s时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v = v0 + at,代入已知数据,可以计算汽车在2s时的速度为:v = 0 + 2 * 2 = 4 m/s2. 时间t=2s时根据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x = x0 + v0t + 1/2at^2,代入已知数据,可以计算汽车在2s时的位移为:x = 0 + 0 + 1/2 * 2 * 2^2 = 4 m通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汽车在不同时间点上的速度和位移。
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一、运动和位置1. 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 . . . . 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 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 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 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1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 "生地日行八万里. 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 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 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1主备人:备课组长审核:年级主任审核:学科主任审核:中心主任审批:探索学科四年级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物体的运动》——分析自行车的运动形式小组:姓名:《物体的运动》——分析自行车的运动形式单元概述【单元内容】当你坐上飞驰的列车时,当你在秋千上摇来荡去时,当你享受过山车带给你的速度与激情时······你是否知道自己在做着不同形式的运动.自行车比赛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车在规定的运动路线上行驶着,它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运动形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走进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找寻答案吧!【课标要求】3.1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④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①了解生活中各种能的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科大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课程大概念:生活当中物体存在多种运动形式,能从物体运动的形式及特征等角度进行描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有关交通标线的设置要求,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单元目标】1.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总结物体运动的形式分类;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分析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2.设计实验,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对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差异。
3.观察行驶的自行车,说出自行车包含哪几种运动形式,并运用力作用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解释生活现象。
【单元任务情境】奥运会自行车赛为12小时赛,参赛者从凌晨5点起开始比赛,不进餐不休息地绕赛场骑行900多圈,直到傍晚比赛结束。
在东京奥运会中咱们的奥运健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你喜欢骑自行车吗?设计一条你喜欢的运动路线吧,并思考它包含哪几种运动形式。
【学时安排】【学习导航】学习进程 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实施情境感知 总结多种运动形式设计运动路线1学时合作探究探究力对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对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学习指导与训练》习题解答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9静止和运动同步记录1.描述静止和运动。
同步自测一、我来填一填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从宏观上来讲,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因此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5.坐在向前行驶的船上,你会看到岸上的柳树在向后运动,这是以船为参照物。
二、认真选一选1.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C。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2.两只轮船沿河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
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
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A。
A.甲船B.乙船C.都有可能科学探究1.小实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实验准备】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
【实验步骤】(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面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如图)。
(2)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呢?【实验结论】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
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
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
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科学与生活1.两列火车相向停在车站,其中一列火车内的乘客不能看到其他物体,仅能看到对面的列车。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对面的列车在运动,就认为自己的车停在车站还没开。
这种判断正确吗?答:这种判断不一定正确。
至少有三种情况,他们会看到对面的列车在运动。
(1)以自己的车为参照物,自己的车未动,对面的列车在运动;(2)以自己的车为参照物,对面的列车未动,自己的车在运动;(3)以自己的车为参照物,两列车都在运动。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习题及答案解析(总2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运动和位置》一、填空题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先选择。
二、判断题1.用距离能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方向不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三、选择题1.我们坐在火车上,以自己为参照物,火车上的座椅的状态是()的。
A.静止B.运动C.无法判断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塑胶跑道没有生命,一定是静止的B.飞机飞得很快,一定是运动的C.以大树为参照物,树下玩耍的小朋友是运动的四、简答题如图所示,请描述体育馆的位置。
.《各种各样的运动》一、判断题1.身边物体的运动仅有两种运动形式,即摆动和旋转。
()2.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物体运动,我们在物体上贴一个圆点。
()二、选择题3.下列运动的物体中,()与其他物体运动方式不同。
A.草地上滚动的皮球B.摆动的秋千C.摆动的钟摆4.小明在玩具车上贴了两个圆点,如图,当车开动时,正确的说法是()A.两个圆点的运动形式一样B.两个圆点的运动形式不一样C.无法判断5.跳水运动员,从跳板起跳后,跳板的运动是()。
A.上下振动B.左右摇摆C.圆周运动三、简答题6.请写出三种不同运动形式的物体。
(比如秋千—摆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填空题1.运动的物体会有_____________的路线。
(填“相同”或“不同”)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锯木头时,锯刀的运动属于_____________运动。
4.像小球从高空落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的运动属于直线运动。
5.运动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方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2课。
本课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进行研究。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的认识存在于感知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创设具体、生动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玩玩具,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研究材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振动,主要有两种种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目标: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组合而成的。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命名并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教师:摆、风车、塑料盒子、皮球、纸筒、有关课件、报告单。
学生:纸、彩笔。
板书设计:运动的方式你小组研究的物体是: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吧!别忘了在上面画下物体运动的路线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