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第五讲

【题目】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

【时间安排】 2学时(10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并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具有诊断意义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了解并殖吸虫和血吸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并殖吸虫和血吸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一、卫氏并殖吸虫 (40′,见教材第96页)

1.卫氏并殖吸虫的种类,在我国我省的流行种类及流行情况(2′)

2.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3′)、生活史(8′)

3.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35′)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8′)

3)临床表现与分型(8′)

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5′)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二、斯氏狸殖吸虫(10′见教材第99页)

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与卫氏并殖吸虫的比较

三、日本血吸虫(50′见教材第101页)

1.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在我国的流行种类及分布(5′)

2.血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5′)、生活史(10′)

3.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30′)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5′)

3)临床表现与分型(10′)

4)诊断(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8′)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挂图选用】

1.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形态比较

2.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3.日本血吸虫的形态

4.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外文引用】

Paragonimus westerman i,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paragonimiasis, Schistosoma japonicum, S. Mansoni, S. Haematobium, S. intercalatum, S. mekongi, S. malayensis, schistosomiasis, Paratenic host, larva migrans

第五讲

并殖吸虫

并殖吸虫(Paragonimus)是并殖科吸虫的总称。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肺脏,故又称肺吸虫。目前,世界上已报告的并殖吸虫有44种(包括亚种),分布在亚、非、美洲的31个国家。寄生于人体的并殖吸虫约有6-7种(但并殖吸虫的分类比较混乱,可能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我国已发现的人体并殖吸虫主要有两种,即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可引起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

并殖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人兽共患性疾病。国内分布遍及22个省市自治区,严重的地区有东北三省、四川、浙江、安徽等。我省的豫东及豫西有流行,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卫氏并殖吸虫也有存在。下面重点介绍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做个比较。

一、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点

1.形态:成虫、虫卵(略)

2.生活史:

1)终宿主:人,猫、犬及野生肉食动物;中间宿主:川卷螺类,溪蟹、蝲蛄(螯虾、竻蛄);

转续宿主:猪、鼠、兔、鸡、鸟类等。

2)成虫寄生部位:肺,在肺组织内形成虫囊;异位寄生于脑、肝等组织。

3)虫卵随痰/粪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3周后孵出幼虫(毛蚴)。

4)毛蚴→川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溪蟹、蝲蛄(囊蚴)。

5)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及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囊蚴的溪蟹、蝲蛄及感染有童虫的转续宿主动物肉,喝生水。

6)囊蚴经口感染终宿主,在小肠内脱囊而出(后尾蚴→童虫),童虫穿过肠壁,经肝、膈、胸腔入肺定居,发育成熟。

二、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

2.致病机制童虫钻行的隧道样损害及成虫定居的机械性损害。

病变过程:1)脓肿期;2)囊肿期;3)纤维疤痕期。

3.临床表现与分型

1)急性期:全身过敏性炎症反应及消化道症状(主要由童虫移行、游窜引起)。

2)胸肺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胸痛、血痰或果酱色痰。

3)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头痛、癫痫、偏瘫、视障。

4)肝(腹)型:肝大、肝痛、肝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

5)皮下型:游走性皮下包块。

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

有流行感染史、出现相应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及X线等辅助检查的阳性发现时,进行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1)肺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①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②地域性分布(与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关);主要在山区流行(东北型:以蝲蛄为传媒,

南方型:以溪蟹为传媒);

2)人类感染与生活习惯有关:

①生吃、腌吃、醉吃、烤吃蟹与蝲蛄;

②东北的竻蛄豆腐和竻蛄酱

③东北人用蝲蛄“治病”:辽宁人用蝲蛄汁治咯血;吉林朝鲜族用蝲蛄汁涂眼和皮肤

治疗麻疹(据称蝲蛄有清凉作用);

④生吃或半生吃动物肉(转续宿主肉);有人调查猪发现其中一头猪肌肉内有10个虫

体,将含幼虫的猪肉喂狗,92天后狗肺内发现10个成虫。

⑤喝生水:死亡解体的蟹与蝲蛄内囊蚴可能散于水中,有报道尾蚴可实验感染狗获得

成功。

3)防治原则:

禁生吃或半生吃蟹、蝲蛄与动物肉,不喝生水,治疗病人[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

斯氏狸殖吸虫

1958年我国陈心陶教授发现并命名。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有如下特点:

1.形态:虫体较狭长,体宽部在前1/3,腹吸盘靠前,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2.生活史:终宿主为中型哺乳动物,如狸(果子狸)、猫、犬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人不是适宜的终宿主,相当于转续宿主。

3.致病:由于虫体不能到达肺部发育成熟,而在肺外组织到处移行,引起皮下型及内脏型幼虫移行症。

特点:全身反应重,多脏器损害症状,血中嗜酸球明显增高。

4.诊断:皮下结节活检,免疫学诊断。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是寄生于血管内吸虫的总称,皆属于裂体科,故又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它们的宿主范围及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可寄生于鸟类、哺乳动物及人。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属于裂体科的裂体属,而裂体科内其他各属的血吸虫成虫虽不寄生于人体,但某些种的尾蚴能侵入人的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如禽类和兽类血吸虫(毛毕属、东毕属、华毕属引起的稻田皮炎)。

能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报告。可引起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当前世界上六大热带病之一。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3个省市区,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省虽然不是流行区,没有血吸虫病的流行,但由于人口的流动,经常可以见到血吸虫病的病人。

一、血吸虫的生物学

1.形态

1)成虫虫体圆柱形;

2)雌雄异体,雄虫有抱雌沟,雌虫位于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

3)口、腹吸盘,内脏系统;

4)虫卵特点,毛蚴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从卵壳微管道释出卵外。

2.生活史

1)成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如牛、马、羊、猪、狗、猫、兔、鼠等,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以血液和血管内皮细胞为食物,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

末梢,雌虫在此处产卵。

2)虫卵的去路和体内发育雌虫每天产卵300-3000个。产出的虫卵60%沉积在肠壁,23%回流到肝脏,16%被排入肠腔,1%到其他组织。虫卵在体内发育:

含卵细胞卵—→含毛蚴卵—→死亡钙化卵(黑卵)

卵内毛蚴分泌物(可溶性抗原)从卵壳微管道释出卵外可刺激宿主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在卵周围形成小脓肿,并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生成多种细胞因子,如

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嗜酸性粒细胞刺激素(ESP)、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汇集

到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

3)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很快孵出毛蚴,主动侵入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经两代胞蚴的发育繁殖,生成大量尾蚴,从钉螺内逸出。

4)无囊蚴期,尾蚴是感染阶段。在水面游动的尾蚴如遇人及动物(终宿主)即主动吸附到宿主的皮肤上,经分泌酶和机械穿透作用,进入皮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随血液循

环到达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定居并发育成熟。

二、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

2.致病机制

尾蚴侵入、童虫移行、成虫定居产卵及虫卵在组织内的沉积均可导致宿主的组织损害。

其主要机制为:

1)虫体侵入、移行、定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2)虫体发育繁殖过程中分泌物、排泄物及虫卵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3)免疫病理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虫卵肉芽肿),Ⅲ型变态反应(肾损害等)。

3.临床表现与分型

1)尾蚴性皮炎:急性过敏性皮肤损害。

2)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后1-2个月发病,急起发热、咳嗽、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甚至脓血便,粪便中可查到虫卵,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程2周-4周。

3)慢性血吸虫病:为免疫适应期。急性期后病情缓解,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或仅遗留慢性消化道症状及贫血、消瘦等。

4)晚期血吸虫病:一般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度感染患者开始出现晚期病变,虫卵肉芽肿导致肝脏的干线型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症,小儿感染可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使生长

激素分泌不足而影响了生长发育与繁殖。临床表现为:①肝硬变;②门脉高压症;

③慢性结肠炎;④小儿侏儒症。其主要表现为巨脾、腹水、侏儒症。

4.诊断

1)方法:粪检虫卵及毛蚴孵化;肛门直肠镜检及肠组织活检;免疫学检查。

2)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

①到过流行区,有与“疫水”接触史;

②急性期表现(须与疟疾、伤寒、结核、肝炎等相鉴别);

③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④肛门直肠镜检,肠粘膜活组织压片检查;

⑤粪检虫卵及毛蚴孵化;

⑥有条件可做免疫学检查。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1)流行区类型: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沼型;

2)病人和病牛是主要传染源;

3)钉螺的分布限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

4)与“疫水”的接触及其机会是造成感染的必要条件;

5)防治原则:①消灭钉螺;②避免与“疫水”接触;③减少和消灭传染源:治疗病人和病畜,使用药物为吡喹酮、硝硫氰胺、呋喃丙胺,等。

20XX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第六讲

【题目】绦虫概论、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短膜壳绦虫

【时间安排】 2学时(10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带绦虫的具有诊断意义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了解绦虫的一般生物学特点

3.了解两种带绦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4.了解短膜壳绦虫

【重点与难点】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一、绦虫概论 (25′,见教材第117页)

1.绦虫的分类地位,单节绦虫亚纲与多节绦虫亚纲(2′)

2.多节亚纲绦虫的形态特征(10′)

3.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1)假叶目绦虫(6′)

①形态特点;②生活史特点;③常见种类。

(2)圆叶目绦虫(8′)

①形态特点;②生活史特点;③常见种类。

二、链状带绦虫(50′,见教材第128页)

1.猪带套虫在我国、我省的流行情况(3′)

2.猪带绦虫的生物学: 形态(3′)、生活史(10′)

3.猪带绦虫与囊虫病:(40′)

1)感染方式及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7′)

3)临床表现与分型(15′)

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5′)

6)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10′)

三、肥胖带绦虫(25′见教材第132页)

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与猪带绦虫的比较

四、微小膜壳绦虫(10′见教材第135页)

【挂图选用】

1.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形态比较

2.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3.微小膜壳绦形态

4.绦虫各期幼虫(中绦期)形态

【外文引用】

tapeworm, Cestoda, Cestodaria, Eucestoda, Cyclophyllidea, Pseudophyllidea, metacestode, coracidium, procercoid, plerocercoid(sparganum), onchosphere, bladder worm(cysticercus), cysticercoid, hydatid cyst, alveolar hydatid cyst, Taenia solium, Cysticercus cellulosae, Taenia saginata, Cysticercus bovis, Hymenolepis nana

20XX级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第六讲

绦虫概论

绦(tiao, 绦带的意思)虫或称带虫,与吸虫同属于扁形动物门,全部营寄生生活。目前已知的有一万多种,可分为单节绦虫亚纲(寄生于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多节绦虫亚纲(寄生于哺乳动物与人)。

一、多节绦虫亚纲的形态特点

1.虫体扁平,两侧对称;

2.大小:长短不一,如细粒棘球绦虫仅1.5-6 mm, 而猪带绦虫2-4米,鲸体内的绦虫可长达200米;

3.虫体分节(头节、颈部和链体;链体是数目不等的节片前后相连而成,以节片内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又分为幼节、成节和孕节);

4.头节上有固着器官,可分为三类:吸盘、突盘、吸槽等;有些头节上顶突与小钩;

5.无体腔,内脏包埋于实质组织中;

6.无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体壁结构象外翻的消化道,皮层外有微绒毛,皮层内含大量线粒体,体壁下有发达的肌肉,纵肌贯穿整个链体;

7.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每节片内各含有1-2套雌雄生殖器官。

多节亚纲绦虫为哺乳动物寄生虫,其成虫几乎全部是消化道内寄生虫,幼虫多寄生在中间宿主组织内。在中间宿主体内寄生的各期绦虫幼虫,称为中绦期。多节绦虫亚纲下分为十一个目,寄生于人体的绦虫世界报道的约有30多种,我国约10多种,均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圆叶目和假叶目。

二、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一)假叶目绦虫

1.形态特点

(1)头节为长梭形,其固着器官为吸槽;

(2)卵黄腺呈滤泡状散布于节片内卵巢之前的表层中,生殖孔位于节片中部;

(3)子宫有子宫孔通体外,虫卵从子宫孔排出;成节与孕节结构相似;

(4)虫卵与吸虫卵相似,为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卵内含卵细胞;

2.生活史特点

与吸虫相似,虫卵及幼虫发育需在水的环境,中间宿主为水生类或两栖类动物。

其发育过程:

(猫、犬)(入水)(水蚤类)(鱼、蛙、蛇)

成虫—→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转续宿主)

裂头蚴—→成虫

(蛙、蛇、鸟、人等)

3.常见种类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阔节裂头绦虫(成虫寄生)。

(二)圆叶目绦虫

1.形态特点

(1)头节为球形或方形,其固着器官为吸盘、突盘及小钩;

(2)卵黄腺集聚成一块,位于卵巢之后,生殖孔位于节片侧面;

(3)子宫无子宫孔,虫卵随孕节片脱落而排出;成节与孕节结构差异较大;

(4)虫卵多呈圆球形,卵内为已发育的幼虫,具有3对小钩,称六钩蚴。

2.生活史特点

(终宿主)(中间宿主)

成虫—→孕节(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似囊尾蚴

棘球蚴

多头蚴

3.常见种类

猪带绦虫(成虫、幼虫寄生),牛带绦虫(成虫寄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短膜壳绦虫(成虫寄生)。

链状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可引起肠绦虫病;幼虫可寄生于人体肌肉、皮下、脑等组织,引起囊虫病。简述猪带绦虫在我国、我省的流行情况。

一、形态成虫;虫卵;囊尾蚴,又称囊虫(略)

二、生活史

1.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

2.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头节固着在肠壁上,靠体壁吸收宿主肠内已消化的食物获得营养;

3.孕节片体壁由于受到大量虫卵的挤压,其营养发生障碍,纵肌萎缩,使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4.孕节片或虫卵若被中间宿主----猪吞噬,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到达肠外各组织发育为囊尾蚴;

5.人生吃或半生吃含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囊尾蚴在其胃内翻出头节,小肠内发育成熟;

6.囊尾蚴也可寄生于人体内,其感染方式有三:自体内感染、自体外感染和异体感染,其中前两种方式教重要。据报告,约16%-25%的肠绦虫患者伴有囊虫病,55.6%的囊虫病患者伴有肠绦虫病。

7.因此,猪带绦虫的感染期有二:虫卵与囊尾蚴,食入虫卵可能患囊虫病,食入囊尾蚴可能患肠绦虫病。

三、致病

(一)成虫所致肠绦虫病

一般无症状,常在粪便内见到排出的节片而被发现。

1.头节机械性刺激肠壁而引起消化道症状。

2.绦虫毒素刺激出现的中枢神经中毒症状和过敏症状。

(二)幼虫所致囊虫病

寄生在不同部位而引起相应症状。

1.皮肌型囊虫病; 2. 眼囊虫病; 3. 脑囊虫病

根据1995年郑州全国囊虫病学术研讨会提出的脑囊虫病临床分型,将脑囊虫病分为

如下六型:①癫痫型;②脑实质型;③蛛网膜下腔型;④脑室型;⑤混和型;⑥亚

临床型。或者①癫痫型;②脑膜炎型;③颅内高压型;④精神障碍型;⑤混和型;

⑥无症状型。

四、诊断

1.了解有无吃过“米猪肉”史,有无排节片史;

2.粪检虫卵、节片查成虫感染,或实验驱虫治疗;

3.查囊虫:皮下结节活检;免疫学检查,眼底检查;脑电图;脑CT(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检出率85%);核磁共振等。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因素(略)主要流行于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

(二)防治原则与措施

主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1.治疗病人

1)驱成虫:槟榔和南瓜籽各80克,硫酸镁30克,治愈率达92%-100%;其他有吡喹酮(10 mg/kg,治愈率92%-100%),甲苯咪唑(100-200 mg,bid x 3天,治愈率

95%),丙硫咪唑等。

驱虫注意事项:①驱虫前三天禁食油腻食物;②排虫时温水坐浴;③排虫后寻查头节;④驱虫后3-4个月未发现排节片,视为治愈。

2)驱囊虫:吡喹酮(20 mg/kg/日x 6天,治愈率80%,但副反应大(78%-100%,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丙硫咪唑,甲苯咪唑等。

2.管理厕所猪圈

3.加强肉类检查

肥胖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牛带绦虫世界流行广泛,国内流行次于猪带绦虫,主要流行于广西、新疆、西藏、贵州、内蒙等畜牧业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与猪带绦虫比较。

微小膜壳绦虫

又称短膜壳绦虫,成虫寄生于人或鼠的小肠内。自体内重复感染为其特点。

人体吸虫感染与吸虫病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本纲虫种全部营寄生生活,下分三个目,及单殖目、盾腹目、复殖目。寄生于人体的吸虫皆属于复殖目,常见的有10余种。

一、复殖目吸虫的形态特点

(一)一般形态特征

1.外形

2.具有口、腹吸盘作为吸附器官和运动器官;

3.无体腔,内脏器官包埋于实质组织中;

4.雌雄同体,裂体科吸虫除外;

5.内脏各系统结构。

(二)常见吸虫形态鉴别:

常见人体吸虫形态鉴别

二、复殖目吸虫的生活史特点

(一)生活史发育必备条件

1.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环境中发育;

2.幼虫需要水生生物作为中间宿主。

(二)基本生活史过程

↗无性繁殖

成虫—→虫卵—→幼虫—→(童虫)—→成虫

(入水)↘变态发育

(三)幼虫的变态发育和无性繁殖

虫卵—→毛蚴—→胞蚴

↓ }在第一中间宿主内无性繁殖

雷蚴

成虫←—囊蚴←—尾蚴

└在第二中间宿主内发育

(四)生活史类型

(终宿主)(水)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

↑↓ }(第一中间宿主)

童虫①经皮肤感染雷蚴

④经口感染↑③水生植物上结囊↓

囊蚴←————————————尾蚴

(第二中主)②水生动物内成囊

①血吸虫;

②肝吸虫, 肺吸虫;

③姜片吸虫;

④肝吸虫,肺吸虫,姜片吸虫

(五)常见吸虫生活史特点

常见人体吸虫生活史特点

三、吸虫致病

吸虫的致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吸虫的寄生部位;

2. 吸虫的感染数量及其致病力(毒力与侵袭力);

3. 宿主(人体)的免疫病理作用。

常见人体吸虫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表现类型如下:

常见吸虫病发病机理及其临床类型

四、诊断

1.粪检、痰检虫卵;

2.肺吸虫病皮下结节活检;

3.免疫学检查;

4.临床辅助检查:X线、CT等。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特点

1.人兽共患性疾病;

2.地域性流行;

(二)流行因素(略)

(三)防治原则(略)

人体寄生虫学 总结归纳_共4页

(一)在我国能引起肝脏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华枝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卵、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 (二)在我国能引起肺脏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幼虫游移至肺。 (三)在我国能引起眼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 头蚴、蝇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 (四)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哪些?其贫血机制有何不同? 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钩虫、疟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 钩虫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的丢失。③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0.14~0.4d,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1。④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⑤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疟原虫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溶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五)在我国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 (六)粪便检查时,主要能发现哪些寄生虫卵? 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华枝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 (七)人粪处理不当能引起哪些寄生虫病的流行? 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病、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八)在人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 似蚓蛔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旋毛形线虫、布氏姜片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人体寄生虫学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寄生虫(parasites)和宿主(host):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5.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7、人兽共患寄生虫: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亦称寄生虫性动物源性疾病。 8.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9.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1.带虫者: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12.幼虫移性症: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如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寄居在人体可引起内脏或皮肤等部位损害(幼虫移行症). 13.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1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玻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15、机会致病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宿主后,在其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机会致病原虫: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宿主不表现明显致病性,却在这类宿主引起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这类虫种称为机会致病原虫。 16、包囊携带者(cyst carrier)指粪便中持续排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的无症状带虫者,是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 17.疟疾发作:是指由于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和残余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后,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的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引起疟疾发作。典型的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18.疟疾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19.疟疾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20.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不出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晚上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称夜现周期性。 21.棘球蚴砂:棘球蚴中的生发囊、子囊、孙囊中的原头蚴脱落下来的沙粒状颗粒物质。 22.自体内重复感染(auto-infection):自体内感染是猪囊尾蚴病的感方式之一,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人体实验报告

人体实验报告 篇一:人体尺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课桌椅设计,切实感受和认识人的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步领会在产品设计中正确处理人的因素的方法。 同时了解座椅与人体骨骼结构、血液循环、体压、肌肉、神经等生理解剖因素的关系,以及怎么样才能设计符合人体生理解剖要求的课桌椅。 二、实验要求 通过对人体测量部分知识的复习,并对如何进行正确的人体测量,以及各种测量工具使用的介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人体测量的正确方法并熟练运用到设计中。利用已掌握的正确人体测量方法,运用相应的测量工具,3-5人一组,完成个人数据的测量,并对如何进行课桌椅的设计展开初步的方案思考。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测量工具 测量中所需仪器:人体侧高仪、人体测量用直角规、人体测量用弯角规、软卷尺 A、人体侧高仪 技术标准:国标GB5704.1-85

适用范围:适用于读数为1mm,测量范围为0-1996mm人体高度尺寸的测量 B、人体测量用直脚规技术标准:国标GB5704.2-85 适用范围:适用于读数为1mm和0.1mm,测量范围为0-200mm和0-250mm人体尺寸的测量 C、人体测量用弯脚规技术标准:国标GB5704.3-85 适用范围:适用于读数为1mm,测量范围为0-300mm的人体尺寸的测量 2、介绍人体测量方法 1)测量条件 本标准所规定的测量方法,只有在被测者姿势、测量基准面和其他测量条件符合下列要求的前提下始有效。 1.1 基本姿势 1.1.1 直立姿势(简称:立姿)被测者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膝部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使两足大致呈45°夹角,体重均匀分布于两足。为确保直立姿势正确,被测者应使足后跟、臀部和后背部与同一铅垂面相接触。(内容可略) 1.1.2 坐姿被测者挺胸坐在被调节到腓骨头高度的平面上,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膝大致弯屈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为确保坐姿正确,被测者的臀部、后背部应同时靠在

人体寄生虫总结(详尽)

保虫宿主(reserboir host):有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上看,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例子: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牛、羊、鼠)。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一些蠕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下,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的局部或全身病变;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其共同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丙球蛋白及IgE水平升高。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性成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Hemimetabolism):昆虫发育过程不需要经历蛹期。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中间宿主 .... (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 或保虫宿主。转续宿主( ..... 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 为成虫。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称之。如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共栖 ( 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鮣鱼与鲨鱼,海葵与寄居蟹。互利共生( mutualism ) :两种生 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河马与小鸟。寄生 ..(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体内寄生时,通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时,则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明显增强,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死亡。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 ......: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导致寄生虫病。 寄生虫感染 .....(.parasitic infection):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感染阶段(infection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又称感染期。 异位寄生 ....(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黑热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肝吸虫病、姜片虫病、囊虫病、包虫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旋毛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等。 自然疫源性: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宿主感染蠕虫后对再感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力能作用于再次感染的幼虫或童虫,而对初次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这种不完全非消除性免疫称伴随免疫,如血吸虫。 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考试题库

人体寄生虫学 (JP_JISHENGCHONGXUE) 总论、线虫概论、蛔虫、蛲虫* 一、名词解释 1 世代交替 2 保虫宿主 3 感染阶段 4 带虫免疫 5 幼虫移行症 6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7 土源性线虫 8 生物源性线虫 二、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哪种寄生虫病不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A 疟疾 B 利什曼病 C 蛔虫病 D 钩虫病 E 日本血吸虫病 2 下列哪种生物是营互利共生(共栖)生活 A 疥螨 B 弓形虫 C 人虱 D 结肠内阿米巴 E 自由生活阿米巴(棘阿米巴) 3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最主要适应性的表现是: A 对气候的适应 B 对宿主体内环境的适应 C 体表结构功能的改变 D 生殖能力增强 E 对中间宿主适应性的加强

4 机会致病寄生虫是指: A 偶然致病的体外寄生虫 B 偶然机会引起疾病的寄生虫 C 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D 暂时性寄生人体的寄生虫 E 偶然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5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是: A 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B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 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D 温度、湿度、地质 E 寄生虫的种类、数量、致病性 6 线虫幼虫在发育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A 都经自由生活阶段 B 都有蜕皮过程 C 幼虫只在宿主体内蜕皮 D 幼虫均需经宿主肺部移行 E 虫卵孵出的幼虫就有感染性 7 下列哪种寄生虫的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A Trichinella spiralis B Ascaris lumbricoides C Wuchereria bancrofti D Brugia malayi E Taenia solium 8 全国各地凡是个人与环境卫生差而气候适宜的地方都可能流行的线虫病是: A onchocerciasis B trichuriasis C trichinelliasis D ascariasis E hookworm disease 9 蛔虫性哮喘的免疫学反应是: A Ⅰ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人体寄生虫实验指导1 实验目的实验室规则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病原生物学部 201X年X月X日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 一、实验目的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验证专业相关的理论,加深对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能力导向奠定必需的基础。通过实验操作或示教,使学生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实验室诊断与检查方法;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检验医学(标本采集、检查项目及实验诊断意义)、临床医学(寄生部位、寄生虫期、所致损害及临床表现)及预防医学(感染阶段、感染途径、感染方式疾病防制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的必备认知,对学生未来临床实际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二、实验室规则 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工作衣应经常清洗,保持洁净。 2.非实验物品不准带入实验室,必需的学习用具带入后要远离操作台。 3.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或用嘴舐铅笔、湿润标签等,实验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头面部等身体暴露部位,以防感染。 4.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禁止高声谈笑或随便走动,以保证实验过程有序进行。 5.实验室内任何物品不得携出室外,使用过的实验物品,如实验检测标本、带菌材料、实验动物及器皿等需按要求处理或放在指定位置,不得随便乱扔或用水冲洗。 6.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检测标本污染实验台面、地面、书本、手或衣服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以便及时处理。 7.实验过程中要节约实验材料,爱护公物,如果损坏实验器材,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进行登记,由带教老师酌情处理。 8.实验完毕,应整理实验物品、清理实验台面,打扫实验室卫生。离室前需用消毒液泡手,再以清水冲洗,脱去工作衣、帽,反折收好,关好水、电、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人体寄生虫学”习题(带答案)护理要点

“人体寄生虫学”习题 一、单选题 1、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B、保虫宿主 C、中间宿主 D、转续宿主 E、传播媒介 2、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转续宿主 D、保虫宿主 E、储存宿主 3、终宿主是指寄生虫的: A、无性生殖阶段或成虫期寄生的宿主 B、无性生殖阶段或幼虫期寄生的宿主 C、有性生殖阶段或幼虫期寄生的宿主 D、有性生殖阶段或成虫期寄生的宿主 E、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最重要的宿主 4、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是: A、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D、温度、温度、地质 E、寄生虫的种类、数量、致病性 5、中间宿主是指: A、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B、成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C、幼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D、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E、含有滞育状态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6、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半消化的食物为食属于下列哪种致病作用: A、夺取营养 B、机械损伤 C、毒性作用 D、致敏作用 E、压迫作用 7、感染血吸虫后,可抵抗血吸虫童虫再感染,但对体内成虫无清除作用这属于: A、先天性免疫 B、被动免疫 C、带虫免疫 D、伴随免疫 E、消除免疫 8、钩虫卵应与下列哪种卵相区别() A、蛔虫受精卵 B、蛲虫卵 C、蛔虫脱蛋白质受精卵 D、鞭虫卵 E、以上均不是 9、蛔虫引起肠穿孔属于下列哪种致病作用: A、夺取营养 B、机械损伤 C、毒性作用 D、致敏作用 E、压迫作用 10、感染疟原虫后,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有免疫,但不能清除原有疟原虫属于: A、先天性免疫 B、被动免疫 C、带虫免疫 D、伴随免疫 E、消除免疫 11、蛔虫进入人体的途径是() A、经口 B、经皮肤 C、经虫叮咬 D、经输血 E、经鼻腔吸入 12、蛔虫受精卵的特点是()

人体寄生虫学 总结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总结归纳 钩虫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的丢失。③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0、14~0、4d,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1。④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⑤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疟原虫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溶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五)在我国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六)粪便检查时,主要能发现哪些寄生虫卵?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华枝睾吸虫

卵、布氏姜片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七)人粪处理不当能引起 哪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 病、微小膜壳绦虫病、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 肠小袋纤毛虫病。(八)在人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似蚓蛔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旋毛形线虫、布 氏姜片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 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 袋纤毛虫。(九)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哪些寄生虫?各能查见什么阶段?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丝虫和疟原虫。 丝虫可查见微丝蚴。 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查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可查见环状体和配子体。()经医学节肢动物叮咬可感染哪些寄生虫?并写出传播寄生虫的医学节肢动物名称。蚊传播疟原虫和丝虫;白蛉传播杜氏利什 曼原虫。(一)用活组织检查可诊断哪些寄生虫?各能查见什么阶段?日本血吸虫卵、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 毛形线虫囊包、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卫氏 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结肠小袋纤毛 虫滋养体。(二)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各由哪个阶段所致?钩虫丝状蚴,日本血吸虫尾蚴,禽类和兽类血吸虫尾蚴,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三)用二指肠引

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第五讲 【题目】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 【时间安排】 2学时(10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并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具有诊断意义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了解并殖吸虫和血吸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并殖吸虫和血吸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一、卫氏并殖吸虫 (40′,见教材第96页) 1.卫氏并殖吸虫的种类,在我国我省的流行种类及流行情况(2′) 2.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3′)、生活史(8′) 3.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35′)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8′) 3)临床表现与分型(8′) 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5′)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二、斯氏狸殖吸虫(10′见教材第99页) 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与卫氏并殖吸虫的比较 三、日本血吸虫(50′见教材第101页) 1.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在我国的流行种类及分布(5′) 2.血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5′)、生活史(10′) 3.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30′)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5′) 3)临床表现与分型(10′) 4)诊断(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8′)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挂图选用】 1.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形态比较 2.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3.日本血吸虫的形态 4.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外文引用】 Paragonimus westerman i,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paragonimiasis, Schistosoma japonicum, S. Mansoni, S. Haematobium, S. intercalatum, S. mekongi, S. malayensis, schistosomiasis, Paratenic host, larva migrans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实验一免疫系统组织和细胞形态学 一、实验目的 观察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 二、实验内容 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该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 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本次实验主要观察免疫器官大体解剖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小鼠是啮齿目中体形较小的动物,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管、外周淋巴结及肠道派氏集合淋巴结。本实验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解剖小鼠,观察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并制血涂片,观察小鼠免疫细胞。 (一)小鼠免疫器官解剖学观察 【材料】 1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2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 3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 1小鼠脱臼处死,投入盛有3%来苏尔水的缸内,浸泡5分钟。取出小鼠,仰卧位置 于试验台上,使动物腹部朝上。 2以镊子提起耻骨处皮肤,用剪刀沿正中线直剪开至下颌部,然后钝性分离皮肤,再 把皮肤向四肢剪开。 3注意观察腹壁,用剪刀沿正中线自阴部至膈肌为止剪开,观察腹腔液量及性状,观察脾脏。 4切开膈肌,剪断胸骨,翻起胸骨,观察胸腺、心脏及肺脏,胸腺位于小鼠胸腔心脏前上方,内有许多大淋巴细胞(即前胸腺细胞)及特定的上皮网状细胞(分泌胸腺激素)。 5解剖结束,深埋动物。 (二)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 【材料】 1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2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pH8.6硫酸盐缓冲液,20%盐酸甲醇。 3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 1准备洁净玻片两张,一张用于推片,另一张用于固定标本。 2剪断小鼠尾巴取血或小鼠眼球取血,迅速在玻片上涂血膜制备血涂片,自然干燥。 3瑞氏染色 (1)染色:甲醇固定标本2分钟(亦可省略),滴加瑞氏染液数滴覆盖血膜,染色1分钟,再加等量的pH8.6硫酸盐缓冲液或新制蒸馏水,用洗耳球吹打,使之与染液混匀,静置染色8~10分钟,弃去染料,水洗。 (2)脱色:用20%盐酸甲醇脱色,肉眼观察玻片呈粉红色为宜,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4细胞特征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 病称之。 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 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 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 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 列变化的总称。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 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 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 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 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教学总学时分配原则 教学内容理论课实验课总论 2 2 医学原虫10 10 医学蠕虫16 16 医学节肢动物8 8 合计36 36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总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四章): 1.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2. 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3.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 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5.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了解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 3. 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五章原虫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1. 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2.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3.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4.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特点及常见种类和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 第六章叶足虫(阿米巴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1.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2.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 3.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 4. 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5. 简述非致病性阿米巴和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 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 2. 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 3. 了解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七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1.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诊断方法。 3. 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病原诊断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课堂讲授1学时实验课1学时。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 简介其他毛滴虫。 (二)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 2. 了解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课堂讲授1学时实验课1学时。 第八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人体寄生虫学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例如人是肺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某些脊椎动物也可作为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阶段的寄生宿主,如犬、猫也作为肺吸虫成虫的寄生宿主。 4转续宿主:是指含有滞育状态的非适宜宿主,一旦进入正常适宜宿主,又能继续完成生活史发育。 5复发:即疟疾复发。指经过药物治疗或免疫杀伤作用,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疟疾发作停止。若无再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6再燃:即疟疾的再燃。疟疾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成为疟疾的再燃。 7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经一定途径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寄生,某一生活史时期离开宿主机体,以及发育过程所需的宿主及传播媒介种类和相应的环境条件。 8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9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免疫功能受损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 11兼性寄生虫:既可在外界环境营自生生活并完成生活史,又能在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的虫种,如粪类圆线虫。 12感染期(阶段性)/infective stage/,是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建立感染的阶段,寄生虫必须发育至感染阶段,才能在侵入宿主后继续生存,发育和繁殖。 13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简答题.pdf

重点:疟原虫,血吸虫,肝吸虫,猪带,钩,蛔,阿米巴,蚊 蛔虫的感染率高,流行广的原因是什么。 1.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宿主 2.雌虫产卵量大,24w/天 3.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 4.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5.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姜片虫的生活史 1、寄生部位:小肠 2、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猪(最重要) 中间宿主:扁卷螺 媒介:水生植物(如菱角、马蹄、茭白等) 3、感染期:囊蚴 4、感染方式:人吃入含有活囊蚴的水生植物。 以囊蚴、尾蚴为感染阶段的寄生虫? 囊蚴: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尾蚴:血吸虫 吡喹酮可治疗什么寄生虫病? 血吸虫,肺吸虫,肝吸虫,姜片虫,包虫,囊虫,微小膜壳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斯氏狸殖吸虫 日本血吸虫的致病阶段?最严重的致病阶段及致病部位? 致病阶段为尾蚴(速发型、迟发型超敏反应)、童虫(损伤肺:点状出血,出现发热、咳嗽、痰带血丝;分解产物:超敏反应出现荨麻疹)、成虫(机械性损伤: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代谢产物:免疫复合物沉积肾,血吸虫肾病。III型超敏反应: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及虫卵,以虫卵最为严重(肉芽肿和纤维化)。(肉芽肿:急性、慢性虫卵肉芽肿;病变注意发生在肠、肝组织) 猪带绦虫病与囊虫病关系? 人体猪带绦虫病是因为误食囊尾蚴引起的,而囊尾蚴病的原因则是驶入了该虫虫卵。 自体内感染:将寄生在自己肠道的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自体外感染: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引起感染 异体(外来)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感染

列表比较猪、牛带绦虫生活史不同点猪带绦虫牛带绦虫 部位囊尾蚴寄生于皮下、 眼、脑、肌肉 不寄生 中间宿主猪、人牛、羊 感染期囊尾蚴、虫卵囊尾蚴 肠绦虫病感染方式人吃含活囊尾蚴的 猪肉 人吃含活囊 尾蚴的牛肉 囊虫病感染方式自体内感染自体外 感染、异体感染 不寄生于人 体 猪带绦虫驱虫治疗注意什么? 注意:猪带绦虫寄生在肠道可致囊尾蚴病 A、及早、彻底治疗 B、防止呕吐 C、取出头颈节 以猫、犬、猪、鼠作为保虫宿主的寄生虫分别有哪些? 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猫肝吸虫、肺吸虫 狗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 猪血吸虫、姜片虫、肝吸虫 鼠曼氏迭宫绦虫、血吸虫 以成虫、幼虫、虫卵作为主要致病阶段的寄生虫分别有哪些? 成虫: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 幼虫:旋毛虫、肺吸虫、斯氏狸殖吸虫、猪带绦虫、孟氏裂头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广州管圆线虫 虫卵:血吸虫 请指出所学过的吸虫、绦虫、线虫的寄生部位和感染阶段? 吸虫:肝吸虫(肝胆管,囊蚴)姜片虫(小肠,囊蚴)肺吸虫(肺,囊蚴)斯氏狸殖吸虫(皮下,囊蚴)血吸虫(门脉系统,尾蚴) 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眼、皮下、颌面、脑,裂头蚴)带绦虫(小肠,囊尾蚴)猪带绦虫(皮下、肌肉、内脏,虫卵)细粒棘球绦虫(肝、肺、内脏,虫卵)微小膜壳绦虫(小肠,似囊尾蚴) 线虫:钩虫(小肠,丝状蚴)广州管圆线虫(神经系统,感染期幼虫)蛔虫(小肠,含蚴卵)鞭虫(盲肠、结肠,含蚴卵)蛲虫(盲肠、结肠,含蚴卵)旋毛虫(肌肉组织,幼虫囊包)丝虫(淋巴系统,丝状蚴) 肛门拭子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分别可用于哪些寄生虫诊断? 肛门拭子法:蛲虫卵、带绦虫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