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温管理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0
新生儿体温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新生儿体温监测的操作流程及相应的评分标准。
准确监测新生儿体温对确保其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检查体温计是否正常工作,并进行校准。
按照手卫生要求,洗手,戴上手套。
2.测量前的准备将新生儿从床上轻轻移至适合进行体温测量的平坦表面上。
让新生儿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
将体温计插入适当位置(例如腋窝或肛门),确保能够正常接触到皮肤。
将体温计固定在适当位置,并确保安全性和舒适性。
3.测量体温启动体温计,根据体温计的类型和指示进行测量。
在设定的时间内等待测量完成。
仔细观察体温计读数,确保准确记录。
4.测量后的处理打开体温计,将其彻底清洁和消毒。
记录体温测量结果,并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
如果有异常的体温读数或其他问题,及时报告给负责医务人员。
评分标准在评估新生儿体温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时,可以采用以下评分标准:1.准备工作评分标准正确检查体温计并进行校准:满分2分。
符合手卫生要求:满分3分。
2.测量前的准备评分标准安全且舒适的移动新生儿至测量位置:满分2分。
新生儿保持安静、放松的状态:满分2分。
正确插入体温计,并确保正常接触到皮肤:满分3分。
固定体温计位置并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满分3分。
3.测量体温评分标准体温计启动和测量时间符合指示:满分2分。
正确观察体温计读数并准确记录:满分3分。
4.测量后的处理评分标准体温计的清洁和消毒符合规范:满分3分。
准确记录体温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满分2分。
及时报告异常的体温读数或其他问题:满分3分。
以上是新生儿体温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的简要介绍,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应的评分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生儿发热护理常规【概述】1.疾病介绍1)定义:正常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肛温)为36.2℃~37.8℃。
新生儿肛温超过37.8℃,定义为发热。
2)发热分度:低热(37.8~38.0℃)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2.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脸部潮红、嘴唇干热,精神不好或哭闹不安。
3.治疗原则1)明确发热原因;2)由感染引起,应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3)由环境因素引起,应去除病因,如降低室温,打开包被,调节暖箱、光疗箱温度,检查远红外辐射台皮肤温度电极是否脱落等;4)由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
【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与评估:1.1了解发热的原因,判断有无外界环境导致的发热;1.2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神志、面色、食欲等;1.3观察病情进展,关注有无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1.4观察患儿的液体入量、尿量,注意有无脱水症状。
1.5观察应用退热药和抗生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2.降温的护理措施2.1环境:维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55%~65%。
2.2降温方式:T>39℃时应尽快降温,防止惊厥发生。
可给予物理降温。
①加强散热:松解患儿衣被,注意对腹部保暖。
②冷敷降温:将冷水袋置于血管丰富处,一般放置的部位是在前额、颈部、双侧腹股沟、腋窝等处。
每次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0 分钟。
③温水擦浴:T>39.5℃时可给予温水擦浴。
擦浴水温32℃~34℃。
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至双侧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达3~5 分钟,以助散热。
新生儿忌用乙醇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造成不良影响。
3.保证营养的供给:保持水分摄入,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肠蠕动减慢,消化液生成减少,因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应给予少量多餐,对于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通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儿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促进患儿舒适。
新生儿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新生儿是生命的起点,他们无比脆弱,需要特别的关爱和精心的照料。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和良好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新生儿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旨在规范新生儿护理的各个环节,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的权益和福祉。
二、新生儿的入院管理(一)新生儿入院时,护士应与产妇或家属共同核对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日期、体重等基本信息,并填写新生儿入院记录。
(二)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外观、呼吸、心跳、体温等,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三)为新生儿佩戴身份标识腕带,腕带上应注明新生儿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床号等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三、新生儿的日常护理管理(一)环境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安静、整洁、温度适宜(24-26℃)、湿度在55%-65%之间。
2、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二)喂养管理1、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并严格按照奶粉的调配比例和方法进行喂养。
2、喂奶后应将新生儿竖抱,轻拍背部,排出胃内气体,防止吐奶和呛奶。
(三)皮肤护理1、每日为新生儿沐浴,保持皮肤清洁。
2、及时更换尿布,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的发生。
(四)眼部、口腔、鼻腔护理1、用生理盐水清洁新生儿的眼部,如有分泌物增多或眼睛红肿等异常,应及时处理。
2、每天用棉签蘸温开水清洁新生儿的口腔,动作要轻柔。
3、如有鼻腔分泌物堵塞,可用棉签蘸少许生理盐水轻轻清理。
(五)睡眠管理1、为新生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
2、新生儿睡眠时应采取仰卧或侧卧姿势,防止窒息。
四、新生儿的医疗护理管理(一)病情观察1、护士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小便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二)医疗操作管理1、进行任何医疗操作前,必须向产妇或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同意。
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低体温是指身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6.0℃。
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导致低体温。
低体温可导致患儿缺氧,严重者可引起重要脏器组织损伤。
有文献报道,当患儿体温低于32.0℃,病死率达20%~50%保暖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2~3倍,加上他们的皮肤稚嫩,毛细血管丰富,故体温容易散失,另一方面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成熟,当环境温度变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或因疾病因素,如围生期窒息、感染、败血症等均易发生低体温。
新生儿需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1)新生儿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4℃,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儿室内温度应略高,为25~28℃,可使用空调。
(2)衣物及被褥保暖,新生儿衣物及被褥应以纯棉织物为首选,在穿着及包裹前要事先在暖气或炉火上预暖。
包裹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
(3)热水袋保暖,水袋内水温应为40~60℃左右,热水袋口盖一定要拧紧。
将热水袋放置在包被之外,不能直接贴于皮肤,以防止烫伤新生儿。
(4)新生儿在换尿布、洗澡、喂养、医护人员检查时均应注意做好保暖。
3.2复温处理低体温最重要的是复温,尽早结束低体温对身体重要器官的损伤,对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
复温方法主要包括:热水袋复温、远红外辐射台复温、保暖箱复温。
有研究表明:保暖箱复温较远红外辐射台复温速度控制好,能达到理想的复温曲线,同时复温过程中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3]。
一般认为新生儿低体温应逐渐复温,争取体温在12h内升至36.5℃为宜,复温最长一般不超过24h,否则机体寒冷损伤时间过长,预后较差[4]。
但是如果复温太快,体温骤然上升,则外周血管扩张,内脏供血不足,并可致中枢缺血,也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易发生DIC及肺出血。
本组对轻度低体温患儿用缓慢复温法,对体温在30.0℃以下的重症低体温儿用快速复温法,效果良好。
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一)体重1.新生儿出入院时称体重1次,每日晨间称体重1次,并记录。
2.早产儿每日称体重1次,并记录。
(二)体温1.按规定及时测量生命体征。
2.降温方法:散包降温,温水擦浴,给患儿服温开水,以助散热及补充水分。
3.降温注意事项:(1)降温速度不可过快,以免造成体温不升。
(2)体温高于38.5℃,或继续上升时,应及时给降温及镇定剂处置,避免发生惊厥。
(3)新生儿禁用降温药物、酒精擦浴,可物理降温。
4.体温低于36℃,给热水袋保暖,用水温50℃加套,如体温不升或体温仍在36℃以下时,可置暖箱保暖。
5.早产儿暖箱中体温低,可调节箱温及室温。
(三)收集大小便标本1.新生儿入院常规留置大小便,送检。
2.根据病情、病程需要,建立特护记录及出入量记录,应准确及时。
(1)入量:奶量及静脉输液量。
(2)出量:大小便量、呕吐量、胃肠减压抽出胃液量及其他部位排出的液体量。
(四)严密观察危重病人病情变化(五)观察大小便及排泄物应观察新生儿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及量,每次更换尿布后须称重量,准确计算,并记录排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及气味等。
(六)沐浴与更衣1.每日为新生儿沐浴1次,保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沐浴时室温26~28℃,水温40~50℃。
3.物品准备:干净婴儿衣物、尿布、床单、包被、婴儿皂、爽身粉、20%鞣酸软膏,%氯霉素眼药水,4%碳酸氢钠等。
4.用流动水由头向下洗,即面→头发→身后→颈→两上肢→腋下→躯干→臀部→双下肢。
洗毕揩干全身更衣,按常规称体重,并记录。
5.用%活力碘擦脐轮及脐周皮肤。
6.臀部涂20%鞣酸软膏或润肤油,女婴用棉签沾消毒植物油,将大小阴唇分泌物擦净。
7.于皮肤褶皱处撒爽身粉,用手挡住婴儿口鼻,防止吸入。
8.用%氯霉素眼药水滴双眼,如有眼部红肿可涂红霉素眼膏,清理耳、鼻分泌物。
9.沐浴完毕后,常规口腔护理,用1%~4%碳酸氢钠擦洗口腔。
10.沐浴注意事项:(1)沐浴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小儿病情变化,如皮肤颜色,有无损伤、皮疹、脓疱、黄疸,脐部有无红肿、分泌物,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