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液体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009.00 KB
- 文档页数:25
新生儿补液原则
1. 个体化原则:补液量和速度应根据每个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这包括考虑新生儿的体重、生理状况、孕周、疾病状态和代谢需求等因素。
2. 渐进式补液: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补液应该逐渐增加,避免一次性给予过多的液体。
可以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脱水程度,逐步增加补液量。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新生儿的水电解质平衡。
补充的液体应包含适当的电解质,如钠离子、钾离子等,以满足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监测和调整: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体重、尿量、血液电解质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补液量和速度。
5. 选择合适的液体: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补液。
常用的补液液体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水、林格氏液等。
6. 注意并发症:补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肺水肿、心衰、电解质紊乱等,并及时处理。
7. 喂养与补液相结合:在补液的同时,应尽量保证新生儿的正常喂养,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补液原则可能会因个体差异、疾病状况和临床医生的经验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新生儿补液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状况,以确保补液的安全和有效性。
如果你对新生儿的补液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儿科专家。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无法维持呼吸功能,导致缺氧和组织损伤的状况。
当新生儿发生窒息后成功复苏,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旨在促进婴儿的健康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内容。
一、呼吸管理:1.建立通畅的呼吸道:保持婴儿头部处于中立位置,以确保喉部通畅。
2.监测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对婴儿进行连续监测,确保呼吸频率正常且氧饱和度维持在适当范围。
3.给予辅助通气:对需要的婴儿进行灵敏和有效的通气支持,包括面罩、插管和呼吸机等方法。
4.喂养和吮吸管理:根据婴儿状况,适时启动喂养和吮吸能力的训练,以促进肺功能和营养吸收的逐渐恢复。
二、循环管理:1.监测心率和血压:密切监测婴儿的心率和血压,及时发现心率变化和低血压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静脉通路管理:建立静脉通路,以便于给予药物和静脉输液,确保婴儿的药物和液体需求得到满足。
3.液体管理:根据婴儿的体重、出生情况和临床表现等因素,合理调整液体补给量,确保婴儿的水电解负平衡得到纠正。
4.温度管理:保持婴儿的体温稳定,防止低体温和高体温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三、神经系统管理:1.监测婴儿意识和神经功能:密切观察婴儿的意识状态、运动功能和感觉反应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脑电图、脑影像学和听力筛查等检查,以评估婴儿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
3.促进早期发育和早期干预:通过提供良好的刺激和早期康复训练,促进婴儿神经发育和功能恢复的机会。
四、营养管理:1.护理喂养:根据婴儿的体重、胃肠功能和吞咽反射等情况,合理确定喂养方式和喂养频率,并确保婴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2.预防和处理吞咽困难:对存在吞咽困难的婴儿,采取措施预防误吸,如适时采用辅助喂养工具或经鼻饲管进行喂养。
3.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通过早期启动肠道功能和腹部按摩等措施,促进婴儿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胃肠道内容物的顺利排出。
五、家庭支持:1.提供信息和教育:与家属沟通,提供关于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的详细信息和指导。
在小儿阶段,新生儿婴幼儿时期其体液生理与成人差别很大,直到学龄儿童才与成人差别缩小.任何疾病创伤禁食麻醉和手术等诸因素均可使小儿的循环系统水电解质和酸硷平衡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术中输液量的确定主要包括三方面: 生理维持量;术前缺失量手术额外丢失量;生理维持量:在小儿的不同年龄段,其体液的正常需求的明显差异是由于-----生长速度和能量代谢率(即热卡消耗率)不同;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率不同;机体的总液体量比例不同;肾功能成熟和储备的程度的差异机体对水的利用是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相平衡的;而能量代谢又与体表面积相关;体表面积又与体重相关;临床上为了应用方便常按体重来估计对水的需求.按体重计算,小婴儿每日的水代谢比儿童及成人相对较多,而按体表面积和代谢率计算其差别就不大.即:0~10kg----需水100ml/(kg.d), 等于4ml/kg;11~20kg----需水50kml/(kg.d), 等于2ml/kg;20kg以上-----需水20ml/(kg.d) 等于1ml/kg;术前缺失量:术前禁食术前禁食是为了保证择期手术的患儿麻醉诱导时最小限度胃液存留量;过长的术前禁食可导致患儿口渴、饥饿,躁动不安增加胃容量,降低胃液PH,增加误吸的危险;;一般小婴儿的禁食时间是4~6H,2H前可进清液,从其喂养的间隔时间可推断出胃排空时间,作为禁食参考;不正常失水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很重要,应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择期手术。
手术额外丢失量应包括手术创面的蒸发、手术创伤造成进入第三间隙的液体及失血等。
一般按2~6ml/(kg h)计算。
但这种进行性的丢失常常很难准确定量,而小婴儿较小的循环血量又给了我们很小的失误的空间。
二、术中的输液速度术前的缺失量通常在第一小时输入半量,其余的2小时内输完;而生理需要量和手术丢失量按实际量平均输入。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输液量的计算常倾向于偏高估计:忽略了身体对脱水时的生理储备以及液体的重分布问题;2、手术应急对机体容量的影响小儿的大多数手术在引起水、电解质丢失的同时也使体内的血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和利钠激素增加,造成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发生水钠潴留-----尿量↓、尿钠↓;血管张力改变,血流重新分布;静脉系统收缩,容量储备被启用机体代偿的结果使实际进行有效循环的液体量多于计算量,而在考虑应激因素的同时也要注意麻醉的作用,麻醉的作用就是力图使这种应激减少到最低限度,故了解麻醉与应激的相互反应关系,进行合理的围术期输液管理,使小儿麻醉更平稳,也有利于术后恢复。
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液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是指出生时体重极低的新生儿,其存活率和发育状况经常受到限制。
液体管理对于这些婴儿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过去几十年里,液体管理策略不断演变,旨在充分满足婴儿的代谢需求,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总结近期的研究和最佳证据,以期提供有关VLBW和ELBW婴儿液体管理的全面概述。
混合饮食的重要性:目前,有关VLBW和ELBW婴儿液体管理的最佳策略争议较大。
有研究支持母乳喂养对这些婴儿的好处,特别是在心血管、肾脏和脑部发育方面。
母乳可以提供均衡的营养,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鼓励母乳喂养,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初始液体管理:对于VLBW和ELBW婴儿,初始液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传统过量的液体管理可能导致水肿、肺炎和肝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最佳证据显示,对于这些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限制输注量和控制液体摄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制定初始液体管理方案时,应该结合婴儿的体重、出生情况和监测指标来个体化地进行。
逐渐调整液体管理:从出生后几天开始,逐渐调整液体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建议尽早开始逐渐增加液体摄入量。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缩短初始液体限制期,并逐渐增加摄入量可能会导致更多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现在的趋势是逐渐增加液体摄入,但同时保持相对较低的液体负荷以避免不良效应。
监测液体管理的指标:对于VLBW和ELBW婴儿,连续监测液体管理指标是必不可少的。
常用的指标包括尿量、体重变化和血浓度。
尿量可以反映婴儿的肾功能和液体摄入量,体重变化可以提供液体平衡的信息,而血浓度可以反映总体液体状态。
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液体管理策略,以满足婴儿的需求同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结论:液体管理对VLBW和ELBW婴儿的预后至关重要。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 155 155Na+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 20阴离子(mmol/L)155 155Cl-103HCO3-27 10SO42- 55PO42- 1.5有机酸 6蛋白质(mEq/L) 16 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负荷易出现全心衰。
如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低,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
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