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 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49.50 KB
- 文档页数:8
课程篇【案例背景】音乐欣赏课《花儿与少年》由作曲家吕冰创作于1956年,是根据青海传统歌舞《四季调》改编而成。
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
以下是我对同一个教学片段前后两次的教学设计:一、第一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一)导入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求大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青海省一些地理、风俗以及歌舞的资料,同学们都带来了吗?请展示出来交流一下!2.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做成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青海!3.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
随课件教师现场解说: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秀美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还有中国最美的淡水湖之一———青海湖;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而且青海省还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4.介绍花儿会。
5.听一听阿宝演唱的歌曲《花儿与少年》片段。
6.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刚刚欣赏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7.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乐器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二)剖析与体会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的查找资料情况,学生准备充分和大家一起交流,但学生的资料和老师课件的介绍过于具体,稍把握不当就成了地理课,而缺乏音乐性。
2.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本课是一节音乐欣赏课,要让学生多次聆听作品,但上面的设计有些单调,听阿宝的演唱后直接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歌曲,如果学生说舞蹈、绘画等答案,老师还是硬要把学生拉到接下来的器乐曲的答案中。
老师的问题还要再推敲。
3.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体验、参与不够充分,还可以再进行精细的教学设计,好好推敲每一个问题,既考虑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又要兼顾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欣赏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1.老师手风琴演奏《四季调》音乐,学生拍手走进教室。
2.同学们刚才听着音乐拍手走进教室,老师再演奏一遍音乐主题你再听一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3.有同学听过这段音乐吗,你是在哪里听到的?4.大家知道音乐的名字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听老师来介绍。
20xx小学音乐欣赏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3. 通过音乐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美妙,了解乐曲的背景及作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第二课时:欣赏《月光奏鸣曲》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钢琴曲的优雅,认识作曲家贝多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第三课时:欣赏《梁祝》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色,感受小提琴与民族乐器的和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 第四课时:欣赏《欢乐颂》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合唱音乐的魅力,了解作曲家贝多芬。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合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5. 第五课时:欣赏《茉莉花》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演唱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2. 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欣赏《春江花月夜》2. 第二周:欣赏《月光奏鸣曲》3. 第三周:欣赏《梁祝》4. 第四周:欣赏《欢乐颂》5. 第五周:欣赏《茉莉花》六、教学资源准备:1. 音响设备:电脑、音响、耳机等。
2. 教学课件:制作与每节课相关的课件,内容包括乐曲介绍、作曲家简介、音乐欣赏等。
3. 乐谱:准备每节课相关的乐谱,以便学生演唱或跟随音乐演奏。
《水族馆》教学设计作品简介: 1886年2月,圣桑在布拉格旅行演出的休息期间,为在巴黎的友人主持的音乐会写《水了这首管弦乐狂想曲。
乐曲由13首标题小曲和终曲组成。
族馆》是其中的一首,在钢琴上下流动的琶音背景上,长笛与钢琴奏出高音区的旋律,好想透过玻璃看到鱼儿在水中轻巧的流动。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聆听音乐并积极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2.会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聆听音乐,用lu哼唱乐曲主题旋律。
4、尝试用多种方式(语言描述、身体动作、图谱等)进行音乐表现。
教具准备:海底动物(水母,海马,各种小鱼)和植物(水草)头饰各8个,手拿各25个,皱纹纸,小水枪。
课题教学过程:课前《水草舞》《珊瑚舞》师生问好,轻坐。
律动《左手右手》一、导入 1、音乐盒刚刚唱得好跳得好,所以老师要带孩子们去舞会!老师还邀请了一些小动物呢。
就在老师神秘的音乐盒里,输入密码,音乐盒就会打开,da da bu - 这就是密码,练习一次。
第一个出场的会是谁?输入密码,咦,没有打开,哦,小朋友们的眼神不够期待,声音不够动听,密码不够整齐,准备好“ 2、听动播放小鸟的音乐,听出来了吗?模仿动作 3、听唱小青蛙。
让我们继续邀请,密码二、揭题三、欣赏(一)、完整欣赏,初步感知音乐(只要一半的音乐)师:舞会开始了,音乐响起来,请随着音乐自由的动作,老师看看,哪个宝贝儿听着音乐做得最有创意。
(大拇指表扬)(二)、静心倾听,欣赏音乐AB段。
1听AB段。
乐器师:孩子们的动作真丰富,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但不是用动作,而是用她们(指向大屏幕,出现了……..和波浪线),请孩子们静心听音乐,先用小圆圈线还是波浪线?抽1名(真会感受!) 2、听赏A。
(1)听动作师:很好,那我们一起感受用波浪线描述的音乐,你觉得像在模仿什么?请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鼓励孩子做出各种优美、舒展的动作,表现水草不同姿态的生长动作,水波纹的动作。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案音乐欣赏课教案(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五章《音乐之美》,详细内容包括了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欣赏的方法以及名曲欣赏。
具体章节为《走进音乐的世界》和《名曲欣赏:四季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能简单地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3. 通过欣赏名曲《四季歌》,使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乐作品的结构分析,名曲《四季歌》的欣赏。
教学重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欣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对音乐的感受和认识。
2. 新课导入:a. 讲解音乐基础知识,如音名、音高、音值等。
b. 介绍音乐欣赏的方法,如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a. 播放名曲《四季歌》,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b.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4. 例题讲解:a. 分析《四季歌》的结构和风格。
b. 举例说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5. 随堂练习:a. 学生自主分析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
b. 教师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音乐基础知识音名、音高、音值2. 音乐欣赏方法旋律、节奏、和声3. 名曲欣赏:《四季歌》结构、风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不少于100字。
b. 介绍一位自己喜欢的音乐家,不少于100字。
2. 答案:a. 分析作品时,可以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描述。
b. 介绍音乐家时,可以包括其生平、代表作、风格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名曲欣赏的兴趣和参与度。
最新小学苏教版音乐欣赏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六章节《童年的小调》。
本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了《童年》、《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儿童歌曲的欣赏和分析,旨在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了解不同歌曲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理解。
难点: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音响设备、歌曲乐谱、PPT课件。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音乐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初步感受童年的美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20分钟):详细介绍《童年》、《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的背景、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实践环节(15分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演唱,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童年》、《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2. 歌曲特点:旋律、节奏、歌词3. 音乐知识:节奏、音符、拍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演唱歌曲《童年》。
2.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练习歌曲《童年》,并写出歌曲的特点和自己的演唱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儿童歌曲,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如民谣、古典音乐等,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人教版(简谱)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欣赏哆来咪》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哆来咪》——小学三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根据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授课班级已有能力,抓住《哆来咪》歌曲的音乐特点,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表现和创造为目的进行设计。
(二)理论依据本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作品音乐风格的分析热情、活泼、自然、开朗、能歌善舞是整首歌曲的风格,深受孩子们欢迎。
2.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哆来咪》为C大调,四二拍,两段体结构。
歌曲第一乐段是玛丽亚和孩子们的一段类似于对唱形式的演唱,其中的歌词“ABC、do re mi 和do re mi fa sal la ti”就可以让学生演唱,如同回答老师的问话,这样有有一问一答的效果。
第一乐段的旋律流畅、节奏轻快、采用叙述性的歌词,同音重复和级进的结合,do re mi三个音的反复演唱,给人以边思考边唱的感受,听起来更像是歌曲的引子,结尾处的上行,说话和间奏的下行引出了下面欢快热烈的第二乐段;第二乐段是一个分别以“do re mi fa sal la ti”为每一乐句开头音组成的旋律,旋律欢快而活泼,歌词采用比拟的方式将do re mi fa sal la ti七个音符形象化,把每个音符同生活中的一种物体或现象联系起来,既风趣又便于记忆。
不断上行的模进旋律,给音乐带来积极地动势,随着音的升高,音乐的速度、力度不断的加快和渐强,把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在反复演唱这一旋律后,并在演唱“哆来咪发唆拉西哆”这组音阶后结束。
3.对作品创作背景及相关创作者的分析(1)创作背景《哆来咪》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