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地形教案 (新版)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粤人版·八上·第二章·第一节地形——第一课时【课程标准】2011版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022版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的特征。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粤人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
《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
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区域认知:1.通过读图,辨别五种地形类型;2.通过读地形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分析其与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人地协调:通过归纳我国地形特点,分析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特征;我国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水利,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并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炼。
在地理学习中仍然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策略】1.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2.以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思想上尊重学生、语言上赞赏学生,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学习动机。
3.小组合作学习,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内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疑问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增强学生的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4.对比法: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也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
5.读图法:“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
读图:分析中国地势特征(1)据图说出中国地势的大致起伏状况。
(2)将颜色变化明显的地方划分区域,能划出几个区域?(3)将颜色变化明显的区域标出海拔范围。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主要介绍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形的概念,掌握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五种基本类型的特征,并能够识别各种地形在生活中的实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形知识。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空间想象和地图阅读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地形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的概念,了解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五种基本类型的特征,学会识别各种地形在生活中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地图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各种地形在生活中的实例。
2.难点:地形的判断和识别,地形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地形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特征。
4.地图阅读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地形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
3.准备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地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的概念,讲解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高原五种基本类型的特征。
通过实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是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布,以及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地形的定义,掌握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认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认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的概念和分类。
2.地形的分布规律。
3.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布规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形图片和案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地形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天气、气候等,从而引出地形这个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各种地形的图片,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同时讲解地形的概念和分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实际案例,如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等,了解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然后进行分享和交流。
5.拓展(10分钟)讲解地形的分布规律,如地形与气候、河流等的关系。
第一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教学目标1.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我国地势特征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2. 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要素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情结。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地势特征及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和农业等的影响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练习评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新课教学:我们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这一章我们来研究中国的自然环境。
首先,我们研究第一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展示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这节课我们研究第一个问题——三级阶梯状的地势。
展示板书:一、三级阶梯状的地势(提问)在过去的课程中,我们曾经学过,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高度,哪位同学再来告诉我们。
(同学回答)(提示)绿色表示什么?黄色表示什么?蓝色表示什么?棕色表示什么?白色表示什么?颜色深浅反映什么。
(总结答案)绿色表示较低的平原。
黄色表示丘陵和较高的地方,蓝色表示海洋,棕色表示高原山地,棕色越深表明海拔高度越高,白色表示海拔更高,兰色越深表明海洋越深,绿色越深表明地形高度越低。
[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图片、中国地形图,我们看到:我国的东部颜色多是浅色的,有许多黄色、绿色、蓝色,而西部颜色多是深色的,棕色甚至白色比较多,这说明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对,这说明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我国地势的总趋势,也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展示板书:(一)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1.总趋势:西高东低【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必须利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主要介绍地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地形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也是对地理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对地理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地形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地形的特点和分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形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各种地形图片,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难点:各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实际应用。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地形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2.准备地形分类和特点的PPT课件。
3.准备相关的地形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地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地形案例,了解其特点和分布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的实际应用。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地形知识问答,检验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建设等。
让学生了解地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地形》主要介绍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布。
内容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和区别,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学习地形对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培养,特别是对地形分类和分布的理解,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地形案例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 教学目标1.掌握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布。
2.能够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分类和分布的记忆。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形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驱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准备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布。
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和区别。
3.操练(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地形特点,判断图片或文字描述的地形属于哪一类。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提供案例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10分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形案例,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中国的地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中国的地势》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包括地势的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地势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势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势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掌握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2.难点:地势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势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地势的兴趣。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具。
3.教学视频或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势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地势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可以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或故事来说明地势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势的理解,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的地形(教案)山东省单县五中付秀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2.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的分布3.重点掌握中国的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农业、交通以及对城市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学案导学法、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自然的力量——山峙》选段。
【师问】视频主要讲的是什么?【生答】各抒己见教师小结:有视频可知我们中国的山区面积大小和中国主要的山脉,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使我们中国地形的主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首先,先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2.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的分布3.重点掌握中国的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渡】带着学习目标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首先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
黑板上有三幅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形比例图,32°N剖面图),同学们结合这三幅图来总结我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
【板书】一、地形概况: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师问】总结好了吗?找同学来试着回答。
【生答】......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拨。
总结结论:①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②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多媒体】展示答案【过渡】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那么多种多样的地形具体是怎样分布的?我们通过一副空白的中国地图来看下。
同学们找到学案上的中国地图,同学们课下做了预习,我们找同学回答,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2.1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第一课时《三级阶梯状的地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了解各级阶梯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三、教学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等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读图法、填图法、观察法、讨论法五新课教学一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四季如夏的海南、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师:从这一组图片中同学们能看出我们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都表现出了自然环境的哪些方面?(同学们讨论,代表总结)师: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所以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那么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新的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刚才说了地形,气温,还有降水,河流等等,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我国的地势。
活动一:自主学习我国地势特点1 学生自学课文2 完成导学案3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4 总结: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承转)师:那大家快看看我们自己在哪个阶梯。
生:第2级阶梯。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站在第2阶梯,向第1阶梯望去,我们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地形?生:大山。
师:对,在阶梯的交界处,都是一系列高峻的山脉。
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完成导学案的“三级阶梯”这部分内容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三级阶梯的具体内容1 按导学案要求作图2 学生展示问题结果3 各小组展示作图结果,看哪个组画的好4 教师点评+学生点评(承转)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影响呢?活动三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共同探究地势的影响,各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总结课堂小结:六板书:课堂练习:。
第一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我国地势特征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 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要素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情结。
教学重点
认识我国地势特征及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和农业等的影响
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练习评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新课教学:我们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这一章我们来研究中国的自然环境。
首先,我们研究第一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
展示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
这节课我们研究第一个问题——三级阶梯状的地势。
展示板书:一、三级阶梯状的地势
(提问)在过去的课程中,我们曾经学过,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高度,哪位同学再来告诉我们。
(同学回答)
(提示)绿色表示什么?黄色表示什么?蓝色表示什么?棕色表示什么?白色表示什么?颜色深浅反映什么。
(总结答案)绿色表示较低的平原。
黄色表示丘陵和较高的地方,蓝色表示海洋,棕色表示高原山地,棕色越深表明海拔高度越高,白色表示海拔更高,兰色越深表明海洋越深,绿色越深表明地形高度越低。
[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图片、中国地形图,我们看到:我国的东部颜色多是浅色的,有许多黄色、绿色、蓝色,而西部颜色多是深色的,棕色甚至白色比较多,这说明什么呢?
(请同学回答)对,这说明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
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我国地势的总趋势,也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展示板书:(一)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1.总趋势:西高东低
【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必须利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学生读图】要求学生读教科书第19页沿北纬36度附近的地形剖面图,教师板图(或出示小黑板、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多媒体显示]沿北纬36度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同学读图回答)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示板书:2.呈阶梯状分布
那么,我国地势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看一看。
(请同学回答,三级阶梯,四级阶梯)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如果算上沿海大陆架,就有四级阶梯。
展示板书:2.呈三阶梯状分布
展示板书总结: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阶梯状分布
[多媒体显示]:三级阶梯示意图
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
展示板书(二)、三级阶梯概况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在图上点击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写在教科书图上。
展示板书1.阶梯分界线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展示板书: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活动]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一”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
小组分别从气候、河流、交通、水能和农业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展示板书: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和农业的影响:
[活动]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二”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说明。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行,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④地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带来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提问)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归纳):产生较大落差,可以建水库,发电。
⑤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延伸问题:你知道在这些阶梯的界线上有哪些水库吗?)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基本特征对气流气候、水文河流流向、交通、水能资源和农业生产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哪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可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
1.我国地势特点:,呈状逐级降低。
2.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3.我国地势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对水能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二、多种多样的地形
1、展示: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
导入:我国有以上哪种地形呢?
2、展示图2.2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重图
学生看图参与活动,老师小结
(1)各种地形面积比重怎么样?
(2)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重是多少?
老师小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3、展示图2.3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1)思考:你能从上图中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吗?
(2)填图
4、开阔视野:知识之窗——珠穆朗玛峰
5、展示图2.5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图
学生分组找图,参与活动,老师小结。
(1)在山脉与山脉之间有哪四大高原?
(2)四大高原各有什么地表形态特征?
(3)在山脉与山脉之间有哪四大盆地?
6、展示题图: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分布图
学生分组找图,参与活动,老师小结。
(1)在山脉与山脉之间有哪三大平原?
(2)看图完成课本24页活动1
7、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感谢您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