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
- 格式:ppt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备课教师: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左传知识点总结一、《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名字在史书上并不常见,主要因为他是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闻名。
左丘明对于《春秋左氏传》的撰写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所以《左传》实际是他个人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正史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左传》的成书背景《左传》的成书背景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春秋时期末期,鲁国遭到晋国和齐国的联合侵略,国内外形势严峻。
鲁国先后派遣左丘明到晋国和齐国做外交使节,据此,左丘明切身经历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深受其影响,因此在《左传》中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镜像。
三、《左传》内容概要《左传》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为主线,以庄公、襄公、威猛公、定公和康公五世君主为主要史料,记载了鲁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左传》以描述春秋时期鲁国历史为主,描绘了君主和政治家的智慧和执政能力,表现了许多君主的善政和爱民之举,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客观和真实。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左传》的内容涉及到了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四、《左传》的思想内涵《左传》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的典范之一,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左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
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君臣之间的争斗和政治斗争的描写,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
2. 政治治国的智慧:《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才能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才干。
3. 社会变革和风尚:《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社会风貌和社会变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状况和社会心态,对当时社会制度和观念有着深刻的反映。
左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左传》的作者和撰写背景《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左丘明,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5世纪初的时期,是鲁国贵族出身,对鲁国的政治和社会非常了解。
《左传》是左丘明根据春秋经传编写的史书,他采用了史记的编写方法,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价。
左丘明在《左传》中展现了他的史学理论和史书编写的技巧,对后世的史书编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左传》的内容和体裁《左传》共包括32篇,按照时间顺序成文,内容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宗法制度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左传》的体裁是古代史书中的编年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体现出了左丘明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三、《左传》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左传》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主要包括礼乐教化、忠恕仁义、宗法制度等方面。
在《左传》中,左丘明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乐的教化可以使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还强调了忠恕仁义的观念,主张君臣之间应该忠诚相待,亲友之间应该互相忠诚和宽容。
同时,左丘明对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族风俗的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左传》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左传》作为春秋时期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首先,《左传》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左传》中所展现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左传》作为一部古代史书,展现了史学家左丘明的史学理论和史书编写的技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史书的编写方法和史书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总之,《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展现了左丘明的史学理论和史书编写的技巧,对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孚日学校王寿海《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性质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典范性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
开放性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左传的知识点总结左传的知识点总结:1. 《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2. 《左传》的成书背景:《左传》成书的背景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是周朝分封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春秋五霸争霸的时期。
3. 《左传》的来源和传世:《左传》的内容来自左丘明对春秋时期的史料收集整理,这些史料包括史官的编年、春秋时期的国史、诗歌和各国家的历史记载,经过整理汇编形成了《左传》,后来被传世以至今。
4. 《左传》的史料价值:《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它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5. 《左传》的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特点是以叙事形式记载历史事件,文字简洁明快,富有鲜明的文学特色,深受后世文学家的喜爱。
6. 《左传》的主要内容:《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包括了鲁国君王的事迹、国家政治的变化、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等。
7. 《左传》的影响及价值:《左传》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珍贵的历史史料和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左传》不仅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史书,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它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左传》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部经典著作的理解。
《左传》是由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传,被誉为“春秋三传”之一。
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了鲁国及周边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事情。
《左传》所采用的写作手法独特,既有叙事的部分,也有注释和议论的部分。
这种叙事与评论结合的方式,使读者既能了解事件的经过,又能获得作者对事件的评价,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思考深度。
《左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记载的历史事件,更在于其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以传记为主的史书,《左传》深入刻画了春秋时期各方势力的重要人物,如鲁隐公、鲁文公、召公奭等,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贵族、政治家和将领进行了描写。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不仅让读者对当时社会形态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读者对各个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左传》还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而著名。
书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君臣关系、忠诚、孝道等方面的论述中。
比如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左丘明对鲁隐公的君臣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读者意识到君主和臣民间互相尊重、忠诚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念的呈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与比较的角度,反思当代社会中的价值问题。
除了上述内容,经过阅读《左传》,读者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关于领导才能与政治智慧方面的启示。
书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反映出了古代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的差异。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和分析,读者能够有效地借鉴和吸取其中的智慧,提升自我领导力和政治素养。
最后,要提到《左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作为一部古代历史的著作,《左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观点,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来源。
通过对《左传》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春秋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古代史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教案第一篇: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教案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三课《左传》教案《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十三经之一。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汉族,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出自《左传》的成语1.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及瓜而代:等到瓜熟时派人接替。
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4.言归于好:彼此重新和好。
5.魑魅魍魉:《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6.狼子野心: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7.外强中干: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8.表里山河:泛指外有山内有河,地势十分险要。
9.厉兵秣马:厉:磨,砥砺;兵:兵器,秣:喂。
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10.困兽犹斗:《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