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学会成语“精卫填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及其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细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寓意。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成语故事及重点内容。
2. 故事书或教材,用于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如“愚公移山”、“孟母三迁”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个成语是关于填海的吗?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如“精卫”、“填海”等。
Step 3:课堂互动(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成员讲述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
2. 提问:同学们觉得精卫填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Step 4: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成语故事内容,完成填空题目。
2. 成语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都要与“海”有关。
2. 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关于填海的成语,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练习与巩固环节,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了所学内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学会成语“掩耳盗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 第三课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4. 第四课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5. 第五课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7. 第七课时: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8. 第八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10. 第十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4.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5.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学生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 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5. 家庭、学校、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1. 对比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陶瓷、京剧。
3.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古代诗歌、民间故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简介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艺术欣赏3. 第三课时:成语故事讲解4. 第四课时:神话传说分享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背诵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
2. 中国传统智慧:数学、科学、哲学、医学。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2.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习俗讲解2. 第七课时:中国传统智慧欣赏3. 第八课时:道德观念阐述4. 第九课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和理解。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践行。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表现。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美术、品德与生活等教材。
2. 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传统文化书籍、网络资源等。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思想等。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生活等。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1.3.2 讲解: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1.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章:学习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喜爱。
2.2 教学内容:春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3.2 讲解:分别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3.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三章:探索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书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如横、竖、撇、捺等。
绘画:讲解中国传统画的基本技法,如工笔画、写意画等。
剪纸: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陶瓷:讲解陶瓷的基本制作工艺,如拉坯、上釉、烧制等。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3.2 讲解:分别讲解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的基本技法。
3.3.3 互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第四章:领略传统思想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思想体系。
培养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等。
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以下是一份三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教版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古代文学、传统艺术、节庆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
2. 传统艺术:书法、绘画、戏曲等。
3. 节庆文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重点:唐诗、宋词、元曲和书法、绘画、戏曲的介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用于书写重点内容。
2. 投影仪: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
3. 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展示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3. 巩固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学内容:“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学重难点: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及课本等五、课时分配:每课一课时六、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有待加强,需从各方面对本科知识进行补充和充实,但个别学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对此认识不深,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
七、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合作等八、教学措施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
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进度安排:2015年3月—7月二、教学措施: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人之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
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古筝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三)拓展升华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把老师当作家长,师加以引导与鼓励,)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自羲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段三字经2、知道中国的古代史,了解中国历经的几十个朝代3能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背诵.4知道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5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学习兴趣。
6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7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三字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二、学文晓理三、扩展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下中国从古至今的朝代,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我们中国一共经历了多少朝代?(二)学文晓理:我们中国历史上哪朝接哪代,每一朝代有几个皇帝、多少年的历史,哪位同学能一下子数出来?1、请学生自读本段三字经2、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3、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三)扩展活动:1让学生按照三字经的内容做卡片,利用这些卡片来加强学生的背诵.2让学生查一下自己感兴趣的朝代的资料,小组汇报.昔仲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段三字经2、知道中国的古代人物刻苦学习的故事3 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学习兴趣。
4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5 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三字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有所作为.四、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囊萤夜读》《闻鸡起舞》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古筝配乐讲故事,)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三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
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小结,可见,刻苦学习,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三、深化课文内容,提高认识。
1、听映雪囊萤的故事(幻灯演示)。
提问:孙康和车胤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是怎样学习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精神?小结:古人孙康和车胤家境非常困难,连照明的条件都没有,但是,他们并没放弃学习,而是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学习。
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和古人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么好的条件,刻苦读书,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老师赠送格言。
1、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2、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诵读《师生》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师生》,演译《师生》,领悟《师生》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今天我们学习《幼学琼林.》里的师生,你们猜猜"师生"是讲什么的呢?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师生》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2、背一背,唱一唱。
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简介杨震贺循苏章游杨的故事,5 学生默读师生这段话的意思.6教师讲解立雪程门的故事.7同学们,你知道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学生交流)二、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师生》?(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
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三、课堂拓展深化认识。
1、你想对老师说一句什么话?请把这句话写下来.2、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