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_田学英
- 格式:pdf
- 大小:150.25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在教育中培育罪犯羞耻感的探讨十四监区赵强众所周知,要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离不开罪犯自身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努力。
这种配合首先表现在其真诚的悔罪态度,良好的服刑改造意识,踏踏实实的改造行动。
当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部分罪犯的服刑改造意识有明显淡化的倾向,导致这种倾向的原因颇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对罪犯的羞耻感培养不够,没有使其真正形成认罪悔罪、“知耻近乎勇”的内在机制和动力,缺乏接受教育改造的心理基础。
为此,对罪犯羞耻感的培育进行探讨,为我们的教育矫治工作服务。
一、羞耻感的概念和意义羞耻感,是个体做了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所产生的内疚、自愧的心理体验,也是个体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荣辱观念、美丑观念的一种综合反映。
羞耻感是个性的标志,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情感,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
羞耻感属于人的社会情感范畴,因此它具有社会制约性。
当一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品质与社会道德准则要求不符合,并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谴责和唾弃时,就会感到羞耻,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去履行义务。
羞耻感培育,是有目的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羞耻心,养成羞耻感,进而促进其整体道德水平提高的教育。
因为知耻心、羞耻感表现了人们对丑恶、堕落的憎恶和对美善、上进的向往,是内心深处明是非、辨善恶的反映,所以,羞耻感是人们去恶从善、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
而且这种驱动力出于人们求荣免耻、维护尊严之心,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心理。
人们一旦以恶为耻、为羞,就能自觉地有所不为,从而做到自律、自制。
这样,道德规范就能由外在约束变为内在的约束,这对于人们养成良好品德是至为关键的一步。
对于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来说,羞耻感培育尤为重要。
因为有部分罪犯缺乏羞耻感,对犯罪持无所谓的态度,缺少负罪感。
有的表面认罪,但内心却不服;有的不暴露真是思想,伪装积极,骗取信任,在改造中耍两面派;有的好逸恶劳,追求玩乐,对警察的管理常常表现为不满和抵触;有的利用会见、通信之机向亲属索要钱物,从不考虑自己的犯罪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和困难。
青少年羞耻心的缺失及教育对策作者:张玉新来源:《职业时空》2010年第01期摘要:针对当前社会青少年羞耻心缺失这一社会问题,阐述了青少年羞耻心缺失的表现,探析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羞耻心;缺失;教育对策羞耻心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内疚,自愧、难为情的心理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映。
因而,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有利于他们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建设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一、青少年羞耻心缺失的表现1只计利害,不问羞耻。
不少青少年凡事只问值不值、有利没利,不问该不该、耻不耻。
往往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弄虚作假,制造假文凭、考试作弊等,不以为耻,反自认为“聪明”。
2因循陋习,不以为耻。
随地吐痰、乱扔废物、高声喧哗、抢行加塞、不守网络道德、无视交通规则等,不少青少年习以为常,不以为耻。
甚至个别青少年手持百元大钞向管理人员示威,当面吐痰。
3追求享乐,好逸恶劳。
有些青少年追求享受,挑吃拣穿,盲目攀比,好逸恶劳,恶意透支信用卡,长期依赖父母生活等,丝毫不感觉难为情,还自认为理所应当。
据搜狐新闻报道:2007年495万大学毕业生,有10.99万大学生放弃求职和求学,甘当“啃老族”。
4逞强好胜,不计后果。
部分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与众不同,不惜酗酒吸毒、贩黄赌博、打架斗殴、暴力抗法等,做了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给他人和集体造成痛苦和灾难,却不以为耻,反而成为标榜自己的“荣耀”。
5寻找借口,自我解脱。
有的青少年学习不动脑,干活怕出力,作业照人抄,做事好偷巧,出了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却统统归结于体制不健全、社会不公平,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等,凡事以为给自己寻找到一个理由,就可以否定和取消羞耻心,就以为得到了解脱。
6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个别青少年受到挫折或处分后,就完全丧失了自信、自尊,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为所欲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把国家法律都置之不理,也就根本谈不上认识对其行为的羞耻。
学生德育中的羞耻感教育(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托班教案、幼儿评语、小学随笔、小学作文、课堂实记、计划总结、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children's comments, primary school essay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s, classroom notes, plan summaries,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生德育中的羞耻感教育《学生德育中的羞耻感教育》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现象一:期中考试,学校明确规定考试时间必须满三十分钟,学生才能交卷,但是有些学生考试刚刚进行一会儿,就交卷走人,而且还沾沾自喜。
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教育方法摘要:大学生耻感教育不仅要有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恰当的教育途径,同时还应该有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在众多的教育方法中,能够使大学生耻感教育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种。
一、以说理引导法改善自我认知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由认知开始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过程中,认知是极为重要的第一环节。
首先,重在说理。
说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是说理的工作,说理引导法就是以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7]重在“理”,理就是道理、理由,就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将这一方法实际运用与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过程中时,教育者应该要用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来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这些真实可靠的事例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明荣辨耻,在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旨在引导。
说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
在对大学生开展耻感教育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切身体验,为他们提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们关注的、易于接受的素材作为媒介,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对此类问题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将明荣辨耻的观念根植于学生们的内心深处,最终实现其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改善认知。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育方法,其最终目标就是能够从思想品德养成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得以改善。
说理引导法也是如此。
在对大学生开展耻感教育的活动中,从使大学生内化判断标准开始,通过引导,将内化了的判断标准外化为行为实践,形成行为习惯。
促使大学生在面对不良社会问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以榜样示范法增强自我体验榜样示范法就指教育者通过他人的卓越成就、高尚思想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耻感教育的教育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羞耻》孩子心理教育羞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它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引导孩子面对羞耻感,是家长和教育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首先,羞耻感的产生通常是孩子在社会互动中,因为某些行为或特质不符合社会期望或规范而产生的。
这种感觉可以促使孩子学习社会规则,但过度的羞耻感则可能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的下降,甚至发展成自卑或社交焦虑。
在孩子心理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孩子正确处理羞耻感:1.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鼓励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能力,即使在犯错或不符合期望时,也不应该贬低自己。
2. 提供安全感:在孩子感到羞耻时,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知道家人和老师是理解和支持他们的。
3. 教导情绪管理:教育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羞耻感,以及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
4. 培养同理心:教育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他们在面对自己的羞耻感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可能的羞耻感。
5. 正面反馈:当孩子做得好时,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少因羞耻感而产生的自我怀疑。
6. 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和教师应该设定合理的期望值,避免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导致他们因达不到期望而感到羞耻。
7. 提供指导和支持:在孩子面临挑战或犯错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仅仅批评或惩罚。
8. 促进开放的沟通:鼓励孩子与家长和老师开放地沟通他们的感受和担忧,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羞耻感。
9. 教育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有时需要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10. 强调成长心态:教育孩子理解失败和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鼓励他们从每次经历中学习和进步。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意识到,羞耻感并不总是负面的。
适度的羞耻感可以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因素,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理解和应对这种情感。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在社会中自信地成长。
固科学教育家2008年5月第5期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75.蒸舞蕊甍甍甍甍骶鎏甍蒙舞懑矧弧裂噩噩舞蒙舞惹舞甍燕蕊嚣琵囊磊曩燕蒙裂舞甍甍舞臻蟊嚣蓦噩噩蘸甍谈羞耻感教育黄艳连(江门中医药学校广东江门529000)【摘要】羞耻感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需要。
当前学生羞耻感淡亿,有必要进行羞耻感教育。
提出培养学生羞耻摩的六项措施。
【关键词】羞耻.喀I羞耻感教育I道德教育羞耻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个人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
羞耻感真正的作用就是内疚,只有内疚才是高度的主体意识的产物,它激活潜在的思维和力量,专注与对过失的懊悔和追悔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
如果个体内疚匮乏,那他将对道德不屑一顾.达不到。
有羞知格”的认识。
同时,羞耻感要以自尊为前提.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不会知耻的,更不会自责。
自尊体现了对自我社会话的切近.没有自尊的防卫,就不可能有自责的意识和行为的发生。
羞耻感教育就是有目的地激发个体的羞耻心,养成羞耻感.进而促进整体道德水准提高和各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德育和心理教育的交叉。
i对学生进行羞耻感教育的必要性羞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修养的结果。
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羞耻感教育,让他们真正懂得处理有关周题时,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以及什么是丑恶的,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美丑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学生羞耻感的淡化很显著.这与我们思想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
1.1国家培养人才,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精辟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普通社会公民提供了~个容易识别的标准。
我认为羞耻感更具有基础性、基本性,它是一切道德品质和人格形成的情感基础和底线,学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
浅析对中学生的羞耻教育羞耻感主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
当一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某一社会道德准则不符合时,就会感到羞耻。
其外部表情为脸红、低头、流泪等,内在情绪体验为窘迫、无地自容,甚至强烈地自责、自谴等。
羞耻感是一积极的心理活动,是促进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是个体自我教育的起点。
在当今校园内,某些青少年学生对不少坏习惯,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
如认为打架斗殴是有“本事”,说脏话是有“口才”,早恋是有“魅力”,吸烟喝酒是有“风度”,等等。
不论做错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批评,从不脸红,有时还用嘻嘻哈哈的调侃来进行反驳。
表明了这些学生丧失了羞耻感。
“人之患莫大于无耻”,羞耻感是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防线,一旦这一堤防决口,各种丑恶必将横行于世。
因此,培养羞耻感应该成为德育的第一要事。
从客观上讲,羞耻感缺失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学校中不良的教育式,如侮辱、挖苦、贬低、讽刺等,极易伤害学的自尊心,使之成为“厚脸皮”,再加上中学生阅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意志不够坚强,性格不稳定,心理发育落后于生理发育的速度。
因此,他们更需要各方面的小心呵护,逐渐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升自己心目中的荣辱观。
一、羞耻感的形式1、在他人面前的羞耻中文的“耻”字从构词上是从耳从止或从耳从心,就是揭示了这种耻感。
哲学家萨特说过“羞耻按最原始的结构是在某人面前的羞耻……我对自我感到羞耻,因为我向他们显现。
”这种羞耻感源于他人的在场,听到他人的指责(入耳、入心)不再做不道德的事。
2、在自己面前感到羞耻即自己(由于不道德的念头与行为)面对自己的良心感到羞耻。
这是耻感意识的升华,由他律走向自律。
自耻者的羞耻感标准源于自我的良心,而不是他人的评说。
当他做错了事,不仅会在他人面前感到羞耻,而且在他人不在的情况下,在自己面前也感到羞耻。
青少年羞耻心培养问题的道德视角【摘要】本文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羞耻心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措施和策略,即立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在道德意识的建构中培养羞耻心;着眼于道德情感的激发,在具体的情境中强化青少年的羞耻心;通过道德意志的有计划磨练,从内心深处落实青少年的羞耻心;铺设道德实践活动平台,在实践中升华青少年的羞耻心。
【关键词】道德教育羞耻心理培养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耻心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谴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定的道德准则在自我意识中的反映。
它表现为个人在违反道德准则时良心会受到责备,产生羞愧、内疚等心理,并力图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形象。
青少年羞耻心教育是指有目的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羞耻心,培养羞耻感,进而促进整体道德水平提高的教育活动。
羞耻心培养应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和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青少年进行羞耻心培养应该从个体道德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遵循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结合青少年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
1.立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在道德意识的建构中培养羞耻心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比较固定的道德认知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少年学生确定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准则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羞耻心的培养与道德认知的内容和水平关系密切。
一般地,在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的途径主要是借助成人的教育和引导,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做了会得到表扬;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做了就要受到批评。
一旦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觉得丢人、不好意思、感到害羞,这是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羞耻心理,它经过实践的沉淀,会促使学生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行为准则有一个初步认识,并基本上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行事。
如何帮助孩子处理羞耻情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羞耻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
当孩子面对尴尬、失败或受到他人嘲笑时,他们会感到羞耻。
这种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处理羞耻情绪,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情感发展。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羞耻情绪。
一、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感到羞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
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到安慰和被关爱。
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导致羞耻情绪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育孩子认识羞耻情绪的正常性羞耻情绪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孩子需要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感受。
我们可以与孩子分享我们自己的羞耻经历,并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将学会接受自己的感受,并不再把羞耻情绪看作是一种负面的体验。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处理羞耻情绪的重要保障。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
通过夸奖和正面的反馈,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受和重视的。
同时,让孩子参与适合他们的活动,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启发孩子积极应对羞耻情绪的策略孩子需要学会处理羞耻情绪的有效方式。
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他们在面对羞耻时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同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应对羞耻情绪的策略,比如深呼吸、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并快速恢复自信。
五、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孩子处理羞耻情绪,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安全、支持和鼓励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知道他们在家庭中能够得到安慰和支持,家人们会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情绪。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
六、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羞耻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们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第1卷 第3期2007年5月高 校 教 育 管 理Journa l of H i ghe r Educa ti on M anag e m entV o.l 1N o .3M ay 2007羞耻感教育及其实施途径田 学 英(江苏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江苏常州213164)摘 要:羞耻感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
在教育中实施羞耻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举行各种有益活动,并适当运用惩罚手段,根据学生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自制自爱、责任心等良好品质,通过教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妥善管理自己的羞耻感,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羞耻感;教育;实施途径中图分类号:G 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07)03-0071-04收稿日期:2006-09-27作者简介:田学英(1978-),女,河南新野人,助教,心理学硕士,从事心理学研究。
一、羞耻感的内涵及教育意义(一)羞耻感的内涵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无羞恶之心,非人也0。
我们将羞耻感界定为/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悖于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0。
这一界定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1)羞耻感是一种社会性情感,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将社会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予以认同和内化,并以此对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时产生的。
人们对何事感到羞耻,与教育方式、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可惜他的回答显得非常幼稚和奇怪,因此惹得同学大笑。
他是否感到羞耻,与其所在环境及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如果他所在的文化环境崇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0的观念,即凭结果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而且如果他的老师也以问题回答得正确与否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也禁不住暗含嘲笑,那么,这个学生足以因此感到羞耻了。
相反,如果足够幸运,他所在的文化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他的看法越是奇怪和不羁越能表明他思维的活跃和想像的丰富,同时,老师能给予表扬,指出他想法中的可取之处,或至少对他的主动、勇敢和积极表示赞赏,那该生不仅没有羞耻的感觉,反而会有骄傲和自豪的感觉。
(2)羞耻感又是一种主观性情感,外在的社会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只有被主体真正内化与认同时,才会产生羞耻感。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熟谙社会制定的道德规范,但他们却明知故犯,并无羞耻之感。
当人们心中有一套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左的道德评价标准时,其羞耻感的形成依赖的是其心中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
一些人之所以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但不会产生羞耻感,就在于这些人并未将社会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他们真正认同。
在此情形下,虽然他们违背了社会规范,却并未违背自己信奉的道德规范,羞耻感自然也就无法产生。
只有当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为主体真正内化与认同,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与主体信奉的道德规范直接同一时,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也就是违背自己内心赞同的道德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判定自己行为对错的依据,违背社会规范才会产生羞耻感。
因此,人的羞耻感产生的对错的标准未必是社会制定的道德规范,但一定是主体内心赞同的道德规范。
主体只有在自己的言行有悖于自己内心所信奉的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羞耻感。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之所以做出一些在别人看来不知羞耻而他自己却不以为然的行为,就在于他内心的规范与别人的或社会的规范并不一致;他并不认同和内化社会规范的原因是基于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规范可能并不必然就是合情合理的;其次,受个体的心理、道德发展水平的制约,比如,个体的移情能力、责任心、自尊心等不够完善。
这正给了教育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二)羞耻感教育的意义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羞耻感教育。
孔子早就提出了知耻的理念:/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0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
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
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
0这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由于羞耻感是一种社会性情感,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教育方式、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同时,羞耻感又是一种主观性情感,外在的社会道德、伦理、标准、规范、价值观等只有被主体真正内化与认同时,才会产生羞耻感。
教育在羞耻感的培养中大有作为。
教育者以学生的思想、行为反应为契机,深入剖析学生羞耻感淡漠的内在原因,通过利益分析、适当惩罚、角色转换、心理疏导等方法逐步引导,教会学生自爱、负责、移情、合作等品质,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羞耻感教育或缺位或不尽如人意。
首先,学生羞耻意识匮乏。
考试舞弊成风,屡禁不止;教室课桌乱涂乱画,成了宣泄个人感情的地方;公交车上,不少学生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等等,诸如此类行为与学生羞耻心的淡漠不无关系。
其次,教育者羞耻感教育的方式方法欠妥。
不少教师用嘲弄、讥笑、挖苦甚至是报复的手段来激起学生的羞耻感,试图以此使学生反省自身、改正错误,这样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学生羞耻感教育。
对学生进行羞耻感教育,培育学生适度的羞耻感,有助于促进个体成长,完善自我。
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一个人有了羞耻感,就会有道德更新的行为,并不断增强成长的勇气,累积成长的养料,逐步迈向成熟。
羞耻感是促使人们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们自我教育的起步。
/耻不从枉0,人有了羞耻心,就能制止不良愿望、动机、言语、行为和防御自尊心受到侵袭,从而约束自己不道德的行为,避免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马克斯#舍勒(M ax Sche l e r)认为羞耻感/照亮了我们更深沉的存在和生命0,它所提升的正是生命的统一。
因为人有躲避羞耻的动机,所以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
对学生进行羞耻感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且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5五代史#冯道传#论6曰:/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0说明廉耻与国运兴衰有着很大关系。
康有为曾经说过/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0。
当社会中的多数人都怀有一颗知耻之心时,不仅他们自己不会去做可耻之事,同时也会在舆论上和行动上制约一些无耻之徒,从而使邪恶被压制,正义得到伸张,进而净化社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二、羞耻感教育的实施途径(一)统一对羞耻感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必须统一对羞耻感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把羞耻感教育的内涵具体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导向。
/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0,只有正确认识何者为是、为善、为荣,方能耻所当耻。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0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精辟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普通社会公民提供了一个容易识别的标准。
在学校的羞耻感教育实践中,可以结合各项学习、实际生活等,具体提出何为荣、何为耻,唤起学生的羞耻感,从而把握这一思想转化的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
文化背景、教育方式及环境因素对羞耻感具有深刻影响。
因此,有必要努力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着力于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诸如心理剧、角色变换等有益又有趣的活动,融教育于娱乐中,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等,教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境况,通过模拟现实情景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二)采用科学方法实施羞耻感教育1.运用/最近发展区0理论,提出恰当的道德期望和目标。
羞耻感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首先羞耻感属于一种情绪,而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羞耻感只能产生于相应的道德认识之后。
个体只有自己觉得事情做得不对时,才会产生羞耻感。
羞耻感还具有相对性,一个只有发展出了精神素质的人才会对自己的动物性感到羞愧,一个只有72高校教育管理第1卷发展出了高度德性的人才会对自己的自私行为感到羞耻[1]。
令一人足以自羞之事对另一人未必也能引起同样的感受;教育者若只依自己的价值形象来想像学生的羞愧感,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麻木0反应。
/最近发展区0理论认为,把握学生的现实水平,确定恰当的期望水平,找准最佳教育期,其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最佳。
进行羞耻感教育,如果给学生定的道德水平过高,会让学生认为目标太高太远,无法企及,而选择躲避、逃避,甚至拒绝,产生不了深刻的情绪、认知体验,更不能产生行动;目标过低同样也会失去意义。
只有根据学生当前思想的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道德期望和目标,使学生既能有深刻的认识,又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不当的行为。
2.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适度羞耻感。
羞耻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及身体上的变化。
体验到羞耻时,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无能或不道德,而且害怕被别人知道而/丢面子0。
由于对自己的负性的评价,个体会觉得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无能或不道德,从而在当时的情境中会过分关注别人是否在看自己。
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持续的羞耻感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羞耻对于学业成就和应对方式(Ferguson,Ta m ara J.;Stegge, H eddy;M iller,E ri n R.;O lsen,M ichae l E.)的影响的研究表明羞耻更多的与不适应行为相关[2],学习中感到羞耻会降低目标同时放弃追求。
施承孙、钱铭怡等人的研究表明,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更消极,自我评价更低,更多的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有关,而且可能更容易导致退缩、回避行为[3]。
因此,羞耻感教育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开展,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来帮助他们确立适度羞耻感。
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
个体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做到自知自爱,才能有效地防止羞耻感淡漠和羞耻感过强这两个极端,从而真正地确立起适度的羞耻感。
3.羞耻感教育应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奖惩并用。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对自我意识和同一性关注的关键时期。
生活中重要羞耻事件的触发,或者日常生活中与羞耻有关事件的不断累积,会影响个体情感体验、认知方式和现实行为的发展,造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不良的应对方式、内向和敏感的个性特点,并形成恶性循环。
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试图通过批评唤起其羞耻感,促使其改正不当的行为方式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