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修复
- 格式:pdf
- 大小:364.57 KB
- 文档页数:4
检测案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基础巩固练]考点一细胞的全能性及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生命历程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的是()A.扦插的枝条长出不定根B.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形成愈伤组织C.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形成浆细胞D.人的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失去细胞核2.[2024·江西名校联考]2019年,武汉同济医院首次使用了由人的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获得的功能细胞来治疗半月板损伤。
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受试者接受了膝骨关节腔内的干细胞注射。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未分化细胞群体B.在体内,细胞分化一般是稳定的,而且是不可逆的C.体外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过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法治疗半月板损伤可避免机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3.同一个体的神经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同。
下列关于这两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会脱分化到受精卵的状态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功能不同是由于发生了细胞分化D.功能差异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考点二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2024·江苏高邮高三模拟]我国科学家筛选鉴定出能促进细胞衰老的基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编码基因kat7,研究表明,kat7基因失活会延缓细胞衰老,从而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呈收缩状态B.衰老细胞中呼吸酶的活性降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升高C.细胞正常的衰老和细胞坏死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D.通过转基因技术将kat7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有助于治疗老年性痴呆5.[2024·河北石家庄调研]运用DNA电泳分析技术发现,凋亡细胞的DNA被切割成有规律的小片段,电泳图呈梯状条带;正常细胞的DNA未降解,电泳图表现为大分子片段;坏死细胞的DNA随机断裂,电泳图呈现出连续分布的弥散条带。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习题(十三)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河南名校联盟)下图显示成纤维细胞在调控过程中的定向转化,关于①②③过程中细胞发生的变化,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①过程中可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B.由图推测在调控过程中细胞分化可逆C.在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D.成纤维细胞中的蛋白质与神经细胞中的完全不同B解析:①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由题图可知,在调控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经过处理,转化为干细胞,最终又被定向诱导为神经细胞,实现了可逆,B正确;③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C错误;成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有相同的蛋白质,如呼吸酶等,D错误。
2.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A.能合成胰岛素B.进行mRNA的合成C.进行ATP的合成D.存在血红蛋白基因A解析:只有胰岛B细胞才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所以细胞能合成胰岛素说明其已经高度分化,A正确;几乎所有细胞都能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因此都能进行mRNA的合成,B错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合成ATP,C错误;所有正常细胞中都存在血红蛋白基因,但该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D错误。
3.关于细胞衰老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学说,其中的端粒学说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最终使细胞走向衰老。
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DNA加到染色体DNA末端而修复缩短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端粒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原核细胞中没有B.端粒酶是一种DNA聚合酶,能延缓细胞的衰老C.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能高于正常细胞D.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可能不相同B解析: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而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A正确;由题意“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DNA加到染色体DNA末端而修复缩短部分”可知,端粒酶是逆转录酶,B错误;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可能是因为端粒酶活性较高,可以修复因分裂而缩短的DNA,C正确;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分裂的次数不同,端粒的长度可能不同,D正确。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脑保护突发心源性死亡(Sudden cardiac death,SCD)通常发生在1小时内,而且没有明显的症状或征象。
SCD通常需要进行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紧急处理。
虽然CPR 和AED可以挽救生命,但院外心跳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人死于SCD,其中大多数是在高收入国家。
在美国,SCD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约有30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虽然缺乏准确的数据,但SC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在美国,每年有约35万人经历OHCA,其中仅有10%左右的人在到达医院前恢复了心跳。
在欧洲OHCA的发生率略低于美国,但生存率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OHCA 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41.84人(1)。
OHCA在中国的发病率(1)OHCA的生存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CPR的质量和时间、AED的及时使用、到达医院的时间以及后续治疗的质量等。
根据研究,总生存率通常在5%到10%之间,但在一些高质量的急救系统中,生存率可以达到20%或更高。
为提高生存率,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急救系统的效率和质量、优化CPR和AED的应用、规范化及高质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
虽然CPR可以挽救生命,但CPR后的脑损伤经常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所谓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即为心肺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ardiopulmonary arrest after 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CPAAHIE)。
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肺复苏后的时间分期。
CXCL12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晓婷张静发表时间:2013-10-29T11:40:50.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晓婷张静[导读] 缺血性脑卒中能够诱导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产生大量的神经前体细胞并在缺血后12周达到高峰,伴有向嗅球移行的脑室下区细胞减少。
王晓婷张静(通讯作者)(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辽宁大连 116100)【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74-03【摘要】 CXCL12在多种组织器官中与其特异性受体CXCR4结合,构成 CXCL12/CXCR4反应轴,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免疫、炎症反应、造血干细胞迁移和归巢等。
但是,有关CXCL12与脑损伤后神经修复之间关系的研究的报道很少。
本文就CXCL12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迁移和再生等方面的作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CXCL12 缺血性脑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迁移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原因之一,而病残率在所有疾病中高居首位[1]。
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占脑卒中患者的 70-75%。
缺血性脑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极其有限,往往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失。
因此,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最近的研究发现,缺血性脑损伤后,CXCL12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的移行、粘附和归巢来加强内源性神经细胞的再生。
新近的离体实验也证实CXCL12可以通过抑制 Rho激酶活性来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元轴突的延伸。
这些作用与CXCL12的生物学特性和转导通路密不可分。
1 CXCL12与CXCR4 分子CXCL12是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的CXC类趋化蛋白。
CXCL12有2个亚型, 一个有89个氨基酸多肽,另一个有93个氨基酸残基,在羧基端多4个氨基酸残基,它们是由同一基因编码的2种不同的拼接变异体,二者在表达及功能上未发现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