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350.00 KB
- 文档页数:11
自动控制原理概念最全整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系统和设备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节、稳定性、系统传递函数、校正方法、系统的自动调节、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等内容。
以下是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概念的全面整理。
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使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要求,对被控对象进行准确稳定的控制。
自动控制系统由输入、输出、控制器、执行机构和被控对象组成。
2.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节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接收输入信号并计算输出信号,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节包括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调节方法。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外部扰动或内部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预期的输出。
稳定性分为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通过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可判断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4.系统传递函数系统传递函数是表征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它可以描述系统动态行为和频率响应特性。
通过系统传递函数可以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5.校正方法校正方法是指通过校正装置对被控对象的特性进行矫正,以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常见的校正方法包括开环校正和闭环校正。
6.系统的自动调节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指通过自动调节装置,根据系统的输出信号和设定值之间的差异进行调节,以实现系统输出的稳定和准确。
7.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闭环控制是指根据系统的反馈信号来调整控制器输出的控制方式,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开环控制是指根据设定值直接进行控制,不考虑系统的反馈信号。
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势。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在自动化生产、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电力系统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准确性和稳定性,实现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控制。
自控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自动控制是指用专用的仪表和装置组成控制系统,以代替人的手动操作,去调节空调参数,使之维持在给定数值上,或是按给定的规律变化,从而满足空调房间的要求。
现在国内自动控制采用的方法,都是先测出调节参数对给定值的偏差,然后根据这个偏差,经控制系统的调节,消除干扰的影响,使调节参数再回到给定值(或允许范围)。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目前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多采用电动调节。
这样的控制系统可由下面所示方块图表示:附图:自动控制系统方块图由于外扰的作用,调节对象的调节参数发生变化,经敏感元件测量并传送给控制机构(调节器),调节器根据调节参数对给定值的偏差,指令执行机构使调节机构动作,去调节调节对象的负荷,使调节参数回到原来的给定值。
在给执行机构供电的主电路上,为使调节稳定,常装有通断机构,以便对执行机构间断供电。
(三)自动调节常用术语1.调节参数(也叫被调参数)需要维持数值不变或在允许范围内变化的参数,叫做调节参数。
空调中的调节参数主要是温度、湿度、压力,还有水位等等。
2.给定值(也叫定值值)就是根据需要给调节参数预先规定的不变值或波动范围,叫做给定值。
例如规定维持房间温度为23±0.5℃,这个数值(即波动范围22.5~23.5℃)就是室温调节系统的给定值(范围)。
3.偏差调节参数的实际数值同给定值之间的差值,叫做偏差。
例如,规定控制温度(给定值)为20℃,而实际却是21℃,它们相差的1℃即为偏差。
4.扰动能引起调节参数产生偏差的因素,叫做扰动或干扰。
空调中引起空调房间温度变化的因素,象室外温度变化、送风温度变化以及室内余热变化等等,都是室温的扰动。
自动调节的作用,也正是为消除扰动的影响,使调节参数恒定或在要求范围内。
5.调节对象需要维持调节参数的数值不超过给定的变化限度的地方,就叫做调节对象。
在空调中,需要调节空气参数的各个环节都是调节对象,如恒温室,喷水室出口、二次加热器之后等等。
自动控制知识一、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控制被控对象,对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目标要求等进行自动的调节与控制,使之按照预定的方案达到要求的指标。
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按控制方式分: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
3、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有何特点?定义: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输出量不被引回到输入端来对系统的控制部分产生影响。
(即开环系统无反馈)特性:在保证系统动态特性的前提条件下,放大倍数越大越好;不能自动补偿控制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扰动因素的影响(即结构简单,调试方便,但精度低、无抗扰能力。
)4、什么是闭环控制系统?有何特点?定义:在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输出量通过反馈环节返回到输入端来对系统的控制部分产生影响。
(即闭环系统有反馈)特性:能自动补偿控制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扰动因素的影响,但系统稳定性变差。
(即偏差控制,可以抑制内、外扰动对被控制量产生的影响。
精度高、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
)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一)、稳定性:1)对恒值系统,要求当系统受到扰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能够回到原来的期望值。
2)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参据量的变化。
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统不能实现预定任务。
稳定性,通常由系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二)、快速性: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能。
稳定高射炮射角随动系统,虽然炮身最终能跟踪目标,但如果目标变动迅速,而炮身行动迟缓,仍然抓不住目标。
(三)、准确性:用稳态误差来表示。
在参考输入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稳态输出与参考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误差。
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输出跟随参考输入的精度越高。
二、直流调速系统1、调速范围与静差率调速范围:是指在额定负载(及一定的静差率要求)下,电动机所能达到的最高转速与最低转速之比。
第一篇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概要第一章绪论一、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设备或装置,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自动的按预定的规律变化。
2.自动控制系统:能自动对被控对象的被控量(或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系统。
3.被控对象(又称受控对象):指工作状态需要加以控制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4.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且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量。
5.给定值(又称为参考输入):希望被控量趋近的数值。
又称为规定值。
6.扰动量(又分为内扰和外扰):引起被控量发生不期望的变化的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变量。
7.控制器(又称调节器):组成控制系统的两大要素之一(另一大要素即为被控对象),是起控制作用的设备或装置。
8.负反馈控制原理: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反馈至输入端,与给定的输入信号相减,所产生的偏差信号通过控制器变成控制变量去调节被控对象,达到减小偏差或消除偏差的目的。
二、自动控制原理的组成和方框图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可用图1.1-1的方框图来表示。
其中的基本环节有:1)受控对象:需要控制的装置、设备及过程。
2)测量变送元件:测量被控量的变化,并使之变换成控制器可处理的信号(一般是电信号)。
3)执行机构:将控制器发来的控制信号变换成操作调节机构的动作。
4)调节机构:可改变受控对象的被控量, 使之趋向给定值。
5)控制器:按照预定控制规律将偏差值变换成控制量。
自动控制装置图 1.1-1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有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复合控制三种。
开环控制适用于控制任务要求不高的场合。
工程上绝大部分的自动控制系统为闭环控制。
对控制任务要求较高,且扰动量可测量的场合,常采用复合控制系统(又称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1.按给定输入的形式分类: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2.按元件的静态特性分类: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1、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给定值)运行。
◎系统:是指按照某些规律结合在一起的物体(元部件)的组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能完成一定的任务。
◎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系统就可称为自动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组成。
除被控对象外的其余部分统称为控制装置,它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职能部件。
•测量元件:用以测量被控量或干扰量。
•比较元件:将被控量与给定值进行比较。
•执行元件:根据比较后的偏差,产生执行作用,去操纵被控对象。
参与控制的信号来自三条通道,即给定值、干扰量、被控量。
2、自动控制原理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而不是对某一过程或对象的具体控制实现(正如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一样)。
◎解决的基本问题:•建模: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描述)•分析: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动/稳态性能)•综合: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控制器设计(方案选择、设计)3、自动控制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4、室温控制系统5、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被控对象:在自动化领域,被控制的装置、物理系统或过程称为被控对象(室内空气)。
◎控制装置:对控制对象产生控制作用的装置,也称为控制器、控制元件、调节器等(放大器)。
◎执行元件:直接改变被控变量的元件称为执行元件(空调器)。
◎测量元件:能够将一种物理量检测出来并转化成另一种容易处理和使用的物理量的装置称为传感器或测量元件(热敏电阻)。
◎比较元件:将测量元件和给定元件给出的被控量实际值与参据量进行比较并得到偏差的元件。
◎放大元件:放大偏差信号的元件。
◎校正元件(补偿元件):结构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用于改善系统性能。
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复习目录一、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3)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4)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4)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6)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7)2.1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9)2.1.1 微分方程 (10)2.1.2 积分方程 (11)2.1.3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3)2.2 传递函数 (14)2.3 状态空间表达式 (15)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6)3.1 典型输入信号 (18)3.2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9)3.3 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20)四、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22)4.1 频率特性 (23)4.2 相频特性 (24)4.3 系统的频域性能分析 (26)五、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27)5.1 校正装置的选择 (28)5.2 串联校正 (30)5.3 并联校正 (31)5.4 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32)六、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34)6.1 工业自动化系统 (35)6.2 交通运输系统 (36)6.3 生物医学控制系统 (37)七、智能控制基础 (38)7.1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40)7.2 智能控制系统的类型 (41)7.3 智能控制算法简介 (42)八、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43)8.1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 (45)8.2 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方法 (46)8.3 实验技能与实验指导 (48)九、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49)9.1 控制理论的发展 (51)9.2 控制设备的智能化 (52)9.3 控制系统的绿色化 (53)一、自动控制基本概念自动控制定义:自动控制是指通过某种装置或系统,使得某一过程或设备能够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或程序运行,而无需人为的干预和调整。
在自动控制系统里,输入信号会激发反馈机制,系统会根据反馈调整其输出以达到预期目标。
系统组成:一个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器和传感器等部分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为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首先要将被控对象和被控装置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总体,这就是自动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开环控制方式是指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按这种方式组成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其特点是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发生影响。
反馈:取出输出量送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相比较产生偏差信号的过程。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
线性定常系统: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微分方程的系数是常数。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傅氏变换之比。
根轨迹: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变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超调量σ%:响应的最大偏离量h(t p )与终值h(∞)之差的百分比,即 调节时间t s :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终值±5%误差内所需时间。
峰值时间t p :响应超过其终值到达第一个峰值所需时间。
闭环主导极点:如果在所有的闭环极点中,距离虚轴最近的极点周围没有闭环零点,而其他闭环极点又远离虚轴,那么距离虚轴最近的闭环极点所对应的相应分量随时间的推移衰减缓慢,在系统的时间响应中起主导作用,这样的极点就称为闭环主导极点。
偶极子:如果闭环零、极点之间的距离比它们本身的模值小一个数量级,则这一对闭环零、极点就构成了偶极子。
频率特性:稳定系统的频率特性等于输出与输入的傅氏变换之比。
PID 控制规律: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1.稳定性 2.快速性 3.准确性减小系统稳态误差的措施①增大系统的开环增益或扰动作用点之前系统的前向通道增益②在系统的前向通道或主反馈通道设置串联积分环节③采用串级控制抑制内回路干扰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的控制规律:比例控制规律(P )比例微分控制规律(PD )积分控制规律(I )比例积分控制规律(PI ) PID 控制规律(PID) 常用的校正网络:常用无源校正网络: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100)()()(%⨯∞∞-=h h t h p σs s T s T K s K s K K s G ii d p c )1)(1()(21++=++=)(t F ky dt dy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