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相关肺损伤
- 格式:ppt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28
吉西他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吉西他滨是常用的化疗药物,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主要作用于S 期,可用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治疗。
而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需要在用药前掌握。
一、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吉西他滨最主要的毒性,是其剂量限制性毒性,与吉西他滨的剂量高低密切相关。
约 62% 患者使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发生粒细胞、白细胞下降,III~IV 度粒细胞下降发生率约为 17%、白细胞下降约为 9.5%。
35% 发生血小板下降,III~IV 度血小板下降约为 8.5%,但出血者很少。
66% 患者可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多为轻度,III~IV 度发生率为 8.5%。
应对措施应用吉西他滨化疗期间,需每隔 2~3 天复查血常规,密切关注血小板及白细胞波动情况。
当化疗后发生血小板下降应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或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必要时输注血小板;若同时有白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应合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对于贫血患者可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铁剂等治疗,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
对于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铂类方案且在上一个疗程后出现≥ 3 级血小板计数下降者,可在本疗程化疗第 2、4、6、9 天皮下注射rhTPO 300U/(kg•d) 预防血小板下降。
二、消化道反应吉西他滨属于低度致吐风险药物,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10~30%,。
对于低致吐性药物的预防建议使用单一止呕药物,推荐 5-HT3 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氯丙嗪预防呕吐。
另外约 30% 患者可出现肝脏功能异常,但多为 I~II 度转氨酶升高,无需特殊处理。
极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口腔毒性或便秘等。
三、过敏反应约 20% 患者使用吉西他滨后出现皮疹,多在第一次使用吉西他滨后 2~3 天出现红色斑丘疹,轻度表现为双上肢、前臂、手掌背侧;中度表现为双上肢、颈部、躯干散在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可持续 4~7 天。
利妥昔单抗致肺损伤2例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提高对利妥昔单抗导致的药物性肺损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利妥昔单抗相关性药物性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12例患者男 7 例,女 5 例,9 例有发热,11例有呼吸困难,其中3 例有轻度ARDS, 5例有中度ARDS,1 例有重度.大多数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部分可见条索影,其中磨玻璃影在所有的患者均有看到。
大部分患者均进行了3—9次的化疗,平均4.4个周期。
末次输液至发病时间在2—21天之间。
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好转,仅1例因重度ARDS死亡。
结论利妥昔单抗导致的药物性肺损伤的诊断为排他性,及时诊断及时停用相关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必须的。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药物性肺损伤药物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41-02Rituximab-Induced Lung Injury:Two Cases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Mao Yayun,Weng Heng,Li Hongyan,Zhang Hongying。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Fuzhou Pulmonary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i college, Fuzhou, 350001.【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lung injury induced by rituximab.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lung injury induced by rituximab during our hospital and review literatures.Results: Most Rituximab-Induced Lung Injury mostly presented a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nd clinical features included fever,cough,dyspnea,etc.CT scan of chest showed extensive bilateralground-glass opacitie.the short term therapy 0f glucacortieoids will result in the effectiveness.Conclusions:The disgnosis is usually one of exclusion,early diagnosis is very important,and stopping the drug is sufficient ,therapy 0f glucacortieoids for most cases may also be necessarily needed.【Key words】 Rituximab Lung Injury Drug adverse reaction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商品名:美罗华)是1997年被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的抗CD20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其在治疗B细胞性淋巴瘤中已显示出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治疗耐受性.随着对B细胞及其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利妥昔单抗的治疗范围已从B细胞恶性肿瘤扩展至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认为,利妥昔单抗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相对少见。
化疗对身体危害有多大,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化疗药物治疗的九大损伤一、局部损伤。
患者接受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出现药物外渗,常见引起皮下或静脉的无菌性炎症,干性坏死,皮肤溃疡,疤痕疙瘩。
二、三、全身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均可引起头晕目眩,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失眠多梦,二便失调,多汗,日渐消瘦,营养不良等。
可以配合口服pizvdn白蛋白肽营养素,它里面有四十多种营养,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密集补充患者所需营养。
四、三、消化道损伤。
许多抗肿瘤药物都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消化道反应,几乎所有用化疗的病人都领教过,一般比骨髓抑制出现还早,最初的反应是口干,以后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甚至血性腹泻。
一般在用药后1至数小时内出现;引起全消化道黏膜反应,包括口腔炎,胃炎,肠炎,少数有食管炎。
现将最常见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口腔炎、口腔溃疡。
pizvdn白蛋白肽里不仅有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多种菌菇多糖,其中就有猴头菇多糖,还添加了益生菌,补充营养、升白升血象的同时修胃肠道粘膜,缓解呕吐,并且防止营养不良和脱水的情况发生。
四、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均可引起程度不同的骨髓抑制,这可以说是化疗药的最大弊端。
它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主要是白细胞尤其以粒细胞减少最为显著。
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头晕,低热,食欲下降,容易造成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和顽固性口腔溃疡。
建议可以搭配pizvdn白蛋白肽来帮助提升体质升白升血象。
五、肺损伤。
化疗药物对肺的损伤主要是:肺水肿、肺嗜酸细胞浸润和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以间质性肺炎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多见亚急性发作,症状如:发热、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心动过速。
六、心脏损伤。
化疗导致的心脏损伤临床症状主要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咳嗽,颈静脉怒张,双肺罗音,肝瘀血,心室肥大或缺血性心功不全,充血性心衰等。
西妥昔单抗治疗可诱发结直肠癌患者肺损伤药物诱发性肺损伤(DLI)在肿瘤化疗过程中较为常见,它可以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由于药物诱发性肺损伤和肿瘤、感染或药物诱发性心力衰竭很难区分,所以药物诱发性肺损伤往往很难诊断。
此外,患者一般会服用多种药物,所以很难确定具体是哪种药物出了问题。
Cetuximab(西妥昔单抗)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可以与EGFR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西妥昔单抗主要用于EGFR阳性、不可切除性、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CRC)的治疗。
然而,目前尚不确定西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是否同样会出现药物诱发性肺损伤。
为此,日本大阪市近畿大学的Taroh Satoh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日本结直肠癌患者在西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诱发性肺损伤的概率和临床特征,研究结果于2014年9月10号在线发表在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杂志上。
该研究共纳入2006例接受过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他们患有或疑似患有药物诱发性肺损伤。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西妥昔单抗治疗过程中每例药物诱发性肺损伤患者的评估和讨论均由肿瘤医师、胸腔内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
调查结果显示,共计66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药物诱发性肺损伤。
有24位(1.2%)患者出现西妥昔单抗诱发性肺损伤,其中15位(0.7%)患者的肺损伤程度为3级或更严重。
在这些肺损伤患者中,有14位患者接受了类固醇脉冲治疗。
10位患者死于药物诱发性肺损伤,其中8位患者先前接受过类固醇脉冲治疗。
临床特征分析发现,老年患者、有间质性肺病史患者的药物诱发性肺损伤发病率更高。
然而,药物诱发性肺损伤的发病时间没有明显规律性。
相比晚发性药物诱发性肺损伤患者,药物诱发性肺损伤早发性(西妥昔单抗治疗开始后90天内)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更高。
现在很多种靶向药物都有引起间质性肺炎的可能性,所以在使用是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龙源期刊网
你知道哪些药易伤肺
作者:崔瑷
来源:《大众健康》2020年第02期
在过去的50余年里,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随着医药学科的不断进步,包括药物、放射性治疗、器官移植等在内的治疗因素,已经逐步成为人类肺脏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治疗因素既可直接破坏肺脏结构导致肺功能异常,也可通过损害神经肌肉系统导致人无法呼吸,通过减低身体抵抗力诱发肺部感染的发生。
这些损害的发生,可表现为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但也常常表现为急进的快速发展,有时甚至在短期内出现致死性的呼吸功能破坏,提醒大家要充分重视。
化疗(化学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
但在治疗中,患者普遍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那么,化学治疗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呢?一、骨髓抑制: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且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由于血细胞半衰期不同,化疗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贫血发生较晚。
二、泌尿系统毒性1.肾毒性:许多抗肿瘤药物及其代谢物以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肾脏容易受到损害,可在用药时即刻发生,也可在长期应用中或停药后延迟发生。
2.膀胱炎:引起膀胱炎的主要药物是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酸胺,这二种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丙烯醛是引起膀胱上皮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通常在静脉给药,尤其是大剂量的给药后早期发生。
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膀胱炎。
三、消化系统毒性1.恶心呕吐:是抗肿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并发症,几乎所有的化疗药有致吐潜能。
严重的呕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调、衰弱,甚至使患者拒绝再次治疗。
2.粘膜炎、腹泻、便秘:化疗药物容易引起口腔炎、口腔溃疡、唇舌损害、食道炎。
3.肝脏毒性:许多抗肿瘤药物在肝内代谢转换,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四、呼吸系统毒性引起肺损伤的抗癌药物种类繁多,目前已涉及每一类化疗药物,如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马利兰、甲氨喋呤等等。
抗癌药物引起的肺损害按病变性质主要可分为以下二类:1.肺嗜酸细胞浸润综合征(PIE):属于过敏反应,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末梢血嗜酸细胞增多的急性肺病损害。
2.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表现为进行性活动后呼吸困难、干咳、疲劳和不适。
预后较差,且停药后症状呈进行性不可逆者较多。
临床上多见,几乎见于所有导致肺损害的抗癌药物。
五、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是引起心脏损害的最主要药物,尤其是阿霉素。
引起的心脏毒性有急性、慢性两种。
六、皮肤损害1.脱发脱发是多种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如阿霉素、鬼臼乙叉甙等,它会给病人的心理(特别是年轻女性)带来不良影响。
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骨髓抑制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且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由于血细胞半衰期不同,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发生较晚。
1.粒细胞减少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
有些药物如长春花碱、甲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
而丝裂霉素、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期毒性作用。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严重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
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
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啬,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
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
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基因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配合舯瘤化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G-CSF和GM-CSF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成和向外周血释放,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加快外周血象的恢复。
2.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严重出血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当血小板低于2万,内脏出血的危险性加大;当血小板低于1万时,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对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显著减少,可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例如强的松10mg,每日1~2次),并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
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些能促进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例如TPO、白介素-III和白介素-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