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损伤
- 格式:pdf
- 大小:241.74 KB
- 文档页数:4
辅酶Q制剂对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引言:放射性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手段,它通过利用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尽管放射性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其中肺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
肺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辅酶Q制剂在减轻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本文将探讨辅酶Q 制剂对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工作机制和有效性。
辅酶Q概述:辅酶Q,又称作辅酶Q10或者辅酶Q1,是一种存在于细胞线粒体中的脂溶性维生素样物质。
它在细胞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参与线粒体呼吸链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而产生ATP。
此外,辅酶Q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辅酶Q在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放射性治疗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膜的氧化损伤。
辅酶Q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通过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线粒体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炎作用:放射性治疗引起的肺损伤常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
辅酶Q具有抑制炎症因子产生的作用,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可以缓解肺损伤。
3. 促进细胞再生:辅酶Q能够促进线粒体功能的恢复,并增强细胞内ATP的合成。
这有助于受损的肺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从而减轻肺损伤。
辅酶Q与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研究进展:1. 实验研究:许多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了辅酶Q的保护作用。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给予辅酶Q制剂的小鼠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后表现出更少的肺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外,辅酶Q还能够减轻放射性治疗对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2. 临床研究:虽然辅酶Q在实验室中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但临床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一些研究显示,辅酶Q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其他研究并未观察到类似的效果。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设计等因素所致。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孔祥鸣吴稚冰张爱琴赵亚珍【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在肺癌、食管癌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部分肺组织因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
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约为5%~10%。
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发病率限制了肿瘤的放疗总剂量,从而使放射治疗肿瘤的疗效下降,部分重度放射性肺损伤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1 发病机制研究表明,电离辐射所致的肺组织损伤不仅仅是单一靶细胞损伤的结果,而且是一个有多种细胞参与、有多种细胞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
目前认为,电离辐射可引起肺内效应细胞即肺泡巨噬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启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裂,导致胶原蛋白的大量合成,最终形成肺间质的胶原沉积,血管壁增厚闭合进而发生肺组织的纤维化[1]。
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被公认是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介导因子。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血浆TGFβ的基础浓度有关,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血浆TGFβ含量在放疗结束时持续升高[2]。
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热毒邪”,而肺为娇脏,放疗之邪毒侵袭,热灼肺津与痰浊相搏,阻塞肺络,肺络损伤,痰热内蕴,日久余热留恋,耗伤正气,气阴两虚,气虚无以鼓动血脉,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致瘀血内阻。
故放射性肺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阴伤、气虚、血瘀、热毒是病机要点[3]。
2 西医治疗由于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放射治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因素,且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故处置放射性肺损伤的关键在于预防。
一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tivit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165[J].Biol Chem,2002,277(39):36288-36295.[9]Rosas IO,Richards TJ,Konishi K,et al.MMP1and MMP7as po-tential 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J].PLoS Med,2008,5(4):623-633.[10]Takahashi H,Shiratori M,kanai A,et al.Monitoring markers of dis-ease activity 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with serum surfactant pro-teins A and D[J].Respirology,2006,11(Suppl):S51-S54.[11]Lasky JA,Brody AR.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growth factors[J].Envir on Health Pers pect,2000,108(4):751-762.[12]Ii M,Yamamoto H,Adachi Y,et al.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atrilysin)in human cancer invasion,apoptosis,growth,and angiogenesis[J].Exp Biol Med,2006,231(1):20-27.[13]Kuo YR,Wu WS,Jeng SF,et al.Suppressed TGF-beta1expres-sion is correlated with up-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inkeloid regression after flashlamp pulsed-dye laser treatment[J].La-sers Surg Med,2005,36(1):38-42.[14]Nakarnura M,Miyamoto S,Maeda H,et a1.Matrix metalopmtein-ase-7degrades all insulin-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s and fa-cilitate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oavailabilit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5,333:1011-1016.[15]Pardo A,Gibson K,Cisneros J,et al.Up-regulation and profibrotic role of osteopontin in huma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PLoSMed,2005,2(9):891-903.[16]Mingil G,Tervahartiala T,Mantyla P,et al.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7,extracellular MMP inducer,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MP-1levels inperiodontal disease[J].Peri-odontol,2006,77(12):2040-2050.[17]Oneda H,Shiihara M,Inouye K.Inhibitory Effects of Green Tea Catechins on the Activity of Huma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a-trilysin)[J].Biochem,2003,133(5):571-576.[18]Amalinei C,Caruntu ID,Balan RA.Biology of metalloproteinases [J].Rom J Morphol Embryol,2007,48(4):323-334.[19]黄耀江,刘丽娜.凝血酶产品中的α-2巨球蛋白活性研究[J].科技导报,2007,(17):43-45.[20]Akira O,Tomoko M,Kazuhiro M,et al.RECK forms cowbell-shaped dimers and inhibit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catalyzed cleav-age of fibronectin[J].Biol Chem,2009,284(6):3461-3469.[21]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7[J].CA Cancer J Clin,2007,57(1):43-66.[收稿日期:2012-08-27]放射性肺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张雪燕1刘美莲2当机体通过放射治疗胸部肿瘤、骨髓移植前进行预处理以及被核辐射过后,肺组织受到一定剂量照射通常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103期 221 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刘旭,刘艳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七台河)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3~2016年我院收治的25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CT扫描诊断其放射性肺损伤情况,总结CT对其诊断价值。
结果①急性放射性肺炎期:25例患者中7例(28.00%)在放疗3个月内出现,CT扫描图像显示为单侧肺受累,主要为肺前半部分斑片状或片状高密度灶,其边界模糊,邻近肺组织呈毛玻璃样改变;②中间期:25例患者中12例(48.00%)在放疗3~6个月出现,CT显示患侧肺照射野内为斑片状或片状高密度灶,合并纤维条索灶,但其边界比较清晰,肺体积减小;③纤维化期:25例中6例(24.00%)在放疗6个月以后出现,照射野内呈带状、条状纤维条索灶,病灶边界比较清晰,但邻近胸膜显示黏连、牵拉。
CT扫描可见肺体积变小、局部胸膜增厚。
结论 CT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价值较高,不同分期的肺损伤者CT表现也不同,临床治疗中要提高警惕、加以鉴别。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CT表现;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03.129本文引用格式:刘旭,刘艳艳.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221.0 引言放疗是重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之一,与化疗一起用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肿瘤治疗中或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1]。
放疗射线存在一定辐射性,而肺部对辐射比较敏感[2]。
实践表明乳腺癌手术联合放疗下肺部会受到一定程度损伤,不利于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3]。
临床上主要通过CT影像学检查手段等诊断肺部放射性损伤,从而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4]。
第10卷第1期CT理论与应用研究V ol.10,No1 2001年2月(21~24)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eb, 2001*2000-12-15收到本文稿。
放射性肺损伤的CT分析李忠喜徐凯王绪(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221002)章龙珍(徐州医学院放射治疗中心,221002)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放射性肺损伤病人160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并与平片表现进行比较。
结果:160例首诊表现为放射性肺炎者66例,过渡期者40例,瘢痕期者54例。
CT表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索条影夹杂小斑片影,瘢痕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浓密的索条影及斑片影,范围缩小。
CT显示急性放射性损伤平均较平片早1-2周,且对于隐秘部位病灶显示、各期区分、肺损伤与原发灶(或复发)区分CT明显较平片更容易、精确。
结论:CT能明确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大体分明,具有较平片更高的敏感性,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与鉴别作用。
关键词:肺放射性损伤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 Analysis of 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InjuryLi Zhongxi, Xu Kai, Zhang Long-zhen and Wang Xu(Department of Radiology,Affilicatedhospital,Xu Zhou medical College Xu Zhou 221002)ABSTRACT:Purpose:To Analysis the CT representations of radiation-induced pulmonary injury,evaluate its CT diagnosis value. Material and Method: The data of 160 patients with radiation induced pulmonary injury were collected, and reviewed to their CT findings, and compared CT features with X-ray's. Result: In 160 patients of first examination, and compared CT features with X-ray's. Result: In 160 patients of first examination, 66 patients represent acute radiation-induced pneumonia, 40 cases are in transition, stage, and 54 cases are in fibrosis stage. CT findings: radiation -induced pneumonia stage represents symmetrical high-density image or only pass-through grade light reduce in irradiation area, transition stage represents strip lard small patch image in irradiation area, and scar stage represents thick strip and patch image in the area, and bound shrink. The appearing time of acute radiation-induced pneumonia in CT is earlier than in plain film. And CT is even more easy and precision than plain film to show the focus in secrete part, distinguish apiece stage and differentiate pulmonary injury from original lesion(or recrudescence).Conclusion: CT can definitely show the radiological features and presumedly by-stages of radiation induced pulmonary injury, and has much higher sensitivity than plain film, and has preferable guidance and differentiation function in clinic.Key words: Lung, Radiation-induced injury, CT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肺组织因受辐射所产的一种合并症,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放射性肺炎剂量学放射性肺炎剂量学(Radiation Pneumonitis Dosimetry),简称RP剂量学,是放射治疗中肺部放射性损伤评估和预防的重要手段。
由于肺是放射治疗中一个常见的放射敏感器官,较高的剂量会引起肺实质和血管损伤,导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因此,对肺部的放射剂量进行评估和预测,对于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RP剂量学的研究背景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治疗中一个常见的副作用,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肺部受到的放射剂量、分割剂量、分数和生物学效应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剂量估计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对于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放射性肺炎剂量学研究之前,众所周知,肺部组织的早期反应和晚期反应受到的剂量和分数不同,且生物学效应也不相同。
这就使得放射性肺炎剂量学研究的难度增加,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
RP剂量学的评估方法RP剂量学的评估方法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剂量学评估两种方法。
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和肺功能测试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肺部放射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
肺部的发生时间通常可分为早期和晚期反应,临床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放疗后的肺部反应情况。
放射剂量学评估放射剂量学评估是通过对肺部的放射剂量、分割剂量、分数和生物学效应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计算,预测肺部放射性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目前常用的放射剂量学评估方法主要包括DVH(Dose-volume histogram)和NTCP(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等指标。
DVHDVH是计算器中主要计算和表示剂量分配和剂量分布的工具。
它通过数学方法将剂量分配转换为剂量-体积分布示意图,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体积所受到的平均剂量和最高剂量。
NTCPNTCP是衡量放射治疗中正常组织发生副作用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的指标。
NTCP计算过程包括生物学模型的选择和参数设置,并且需要对患者进行人工观察和症状评估。
放射性肺损伤丁 文1 综述,郭 岩2 审校(1.泰山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 山东 泰安 271000;2.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 要】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并发症,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早期急性放射性肺炎和后期放射性纤维化。
发病机理研究主要为病理学观察,归纳起来主要有分子生物学机制、肺Ⅱ型上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自由基等。
损伤的发生与照射野、放射剂量、分割方式等有关。
总照射剂量低于36GY无放射性肺炎发生,低于40GY 无纤维化发生。
其病理改变随着照射后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肺泡是主要受损部位。
基本病变为肺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厚纤维化。
CT、X线是临床最常用检查方法,表现为毛玻璃样斑片状高密度影,与正常组织分界清。
放射性肺损伤不可逆转,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放射性肺损伤各方面研究进展。
【关键词】 放射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中图分类号:R734;R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05)09-0813-04R 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 DING Wen,G UO Yan.Departement o f Radiology,Taishan Medical College,Shandong271000,China 【Abstract】 R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 is a kind of complication by radiotherapy of thoracic region tum our.There are tw o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in general,early stage of acute radiation pneum onia and later stage of radiation fibrosis.Pathogeny investigation is mainly wall pathology observation,which include m olecular biology mechanism、lungⅡepithelial damage、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damage、free radical and s o on.The damage is related with exposure field、radiation dose、dissection m odality and s o on.There is no radiation pneum onia while total irradiation dose is lower than36G y,and no fibrosis lower than40G y.The pathology change aggravate gradually with postradiation time extension,pulm onary alveolus is the main damage location.Fundamental pathological changes are pulm onary congestion、edema、lung interstitial tissue thickening and fibrosis.CT、X2ray are the m ost frequently used examination method,which findings are ob2 served with ground2glass opacity,patchy high density fibrosis,and demarcation is clear with normal tissue.Induced lung injury can not be reversed,s o to prevent beforehand is m ore important than to treat.This article overviews all around investigation advancement in recent several years.【K ey w ords】 Radiotherapy;Radiation2induced lung injury 放射性疗法是现代治疗肿瘤的常用手段之一,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胸部肿瘤均需接受胸部放射治疗。
肺是辐射中度敏感器官,放射治疗可使肿瘤临近的肺组织因受到的放射剂量超过其发生生物效应的域值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肺损伤。
一般认为放射性肺损伤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早期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和后期的放射性纤维化。
RT O(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中将发生放疗开始后90天内者称为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在90天以后者称为后期放射性损伤,放射性肺炎通常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3个月。
目前由于化疗的广泛应用,在化疗后进行放射治疗即将结束的时候,放疗后进行化疗的患者,可在化疗过程中,因为化疗的应用可诱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临床称之为“回忆效应”(recall effect),实际上是化疗和放疗共同造成损伤的表现。
1 发病机制 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对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理的研究作者简介:丁文(1976-),女,湖南省溆浦人,泰山医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多为病理形态学观察。
80年代集中于“关键靶细胞”的研究。
归纳起来有几种学说:①肺泡上皮损伤;②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③肺泡巨噬细胞生长因子;④免疫反应;⑤淋巴管受累;⑥巨细胞病毒参与[1]。
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致纤维化的细胞生长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 NFα)、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β(FG Fβ)、转化生长因子β(TG Fβ)、表皮生长因子(EG F)、白介素1(I L1)、白介素6(I L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 F)、巨噬细胞生长因子(MFG F)和纤维连接素(fibronection)[2]。
这些细胞因子可能由肺泡细胞、纤维细胞、肺泡巨噬细胞产生和分泌。
肺受放射后立即有许多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并持续至放射后数周至数月,巨噬细胞在放射后至少产生12种不同的生长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有人认为放射性肺纤维化有一个前炎症因子和前纤维化因子链锁反应过程,这些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胶原基因启动,从而形成纤维化。
肺Ⅱ型上皮细胞与放射性肺损伤:肺Ⅱ型上皮细胞是肺组织细胞中对射线最敏感的细胞之一,它在肺受放射后最早出现形态学变化,并在放射后6个月内持续存在损伤变化。
肺受31810~30G y放射后1个月内即可观察到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放射后2~3个月Ⅱ型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增殖指数升高,而在放射后6个月Ⅱ型上皮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放射后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异常是射线对肺Ⅱ型上皮细胞的直接作用。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肺中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①合成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于维持肺泡稳定性起作用;②是肺泡上皮的干细胞[3]。
多数学者认为表面活性物质早期增生是肺对放射的一种应激性保护作用。
正常肺Ⅱ型上皮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2(PGE2),PGE2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放射后肺Ⅱ型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可能使PGE2水平降低,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减少,从而使成纤维细胞增生[1]。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放射性肺损伤最重要的靶细胞之一。
亚致死量照射后早期即可出现微血管的形态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化[1],随着放射剂量增加与时间延长,空泡扩大成囊状,把细胞膜推挤至对侧的毛细血管壁上,以致阻塞管腔,细胞破裂、脱落,在细胞脱落的内皮损伤部位有血小板附着,造成毛细血管的栓塞。
可见胶原纤维在管腔内堆积,造成阻塞和纤维化。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前列环素2 (PGI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浆素源激活因子(P LA)、凝血恶烷(TX A2),照射后P LA和ACE降低,能直接削弱纤溶能力,ACE下降还可以加重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使血液中的细胞和体液成分渗出,造成肺间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而导致放射性肺病。
P LA能激活血浆素原使之转变成血浆素,血浆素能水解多种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P LA降低使积聚的纤维蛋白不能被溶解,刺激成纤维细胞侵入纤维蛋白凝块并分泌胶原而造成纤维化。
自由基与放射性肺损伤:吞噬细胞受炎性分泌物刺激后产生的过量自由基是导致肺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和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重要原因。
氧自由基能增加肺泡%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放射后早期渗出液中含溶解的纤维蛋白,该物质持续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分泌胶原蛋白,导致胶原化的形成。
活性氧可以通过调节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影响胶原合成而导致纤维化的形成。
放射性损伤还可能受炎症介导物、补体、干扰素和淋巴细胞活素等的影响。
2 影响发病因素 损伤的发生与照射野、放射剂量、计量率、分割方式、照射部位、治疗前原发病、治疗时是否使用化疗药物等有关。
肺的放射耐受剂量目前RT OG和我国放射肿瘤学会推荐的组织常规分割放疗(每日1次,每次1.8~2G y,每周照射5次)中最小耐受剂量(T D5/5)为:全肺照射为17.5G y,<2/3~1/3的肺体积受照射为30G y;<1/3肺体积受照射,耐受量为45G y;最大耐受剂量(T D5/5)为:全肺照射为24.5G y,<2/3~1/3的肺体积受照射为40G y;<1/3肺体积受照射,耐受量为65G y。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与照射野面积及总照射剂量成正比。
肺照射体积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30G y时1/4肺体积照射很少有症状性肺损伤发生,而同样剂量的双肺照射有可能致命[4]。
Emami总结了文献中有关肺放射损伤和照射体积、照射总量的关系,推测如全肺照射24. 5G y,2/3~1/3肺体积照射40G y,<1/3肺体积照射65G y,则在放疗后5年内将有50%的患者出现放射性肺损伤。
C ox等分析了超分割放射间隔时间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显示间隔时间越短损伤越重。
每日剂量超过2.67G y,放射性损伤发生率就高;而每日总剂量相同,切分2次照射,可降低放射性损伤。
肺门或纵隔放射易发生放射性肺损伤,可能与纵隔淋巴管阻塞有关。
第2次进行胸部放射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为首次放疗的3倍以上,且起病更早。
在同样放射剂量条件下,肺底部照射的放射敏感性高于肺尖部.Muller等认为总照射剂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当照射低于36G y时无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而低于40G y时无纤维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