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句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每日一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10、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很愉快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温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乐趣,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他人的感受。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知识,只有真正喜爱它、从中获得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强调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们周围,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只要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就能不断进步。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颜渊》)翻译: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心怀宽广,为人正直,因此内心平静;而小人自私自利,总是担忧自己的利益,因此内心忧愁。
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解读:此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失去了立身之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过温习旧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成为他人的老师。
总之,《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论语》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3.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热爱知识的人。
二、《诗经》1. 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远。
2.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洲之上。
3.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译文:芦苇青苍,白露凝霜。
三、《史记》1.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人终究都会死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 原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 原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人终究都会死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
四、《道德经》1.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斗。
2. 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千里的行程,始于脚下。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如果是可以言说的,那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五、《左传》1. 原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译文:人不是圣贤,谁能没有过错?2. 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不正当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3. 原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译文:宁愿做一块破碎的美玉,也不愿成为一块完整的瓦砾。
以上文言文名句的翻译,旨在使读者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魅力。
然而,文言文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非翻译所能完全表达。
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深入体会文言文的韵味,感悟古人的智慧。
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精选10篇)1.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一1.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2.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三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4.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四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经典文言文哲理名句及翻译精选一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的两膝相互靠着,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8、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9、读书本意在元元。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1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导语】⾃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爱国的⾚胆忠⼼留在史册上吧!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河⼀⼨⾦。
译:祖国的每⼀⼨⼭河⽐⼀⼨黄⾦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的。
2、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
译:对任何⼀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些微⼩的。
却有益于别⼈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就不去做它。
3、不迁怒,不贰过。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并且不要再犯第⼆次。
4、⾢⼈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亲去做客,有的⼈还⽤钱求仲永题诗。
5、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译:三个⼈在⼀起,其中必有某⼈在某⽅⾯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6、⼈⽣⾃古谁⽆死,留取丹⼼照汉青。
译:⾃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爱国的⾚胆忠⼼留在史册上吧! 7、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的帽⼦长着浓密胡⼦的⼈是苏东坡。
8、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良药苦于⼝⽽利于病,忠⾔逆于⽿⽽利于⾏。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却对⼈的⾏为有利。
10、见侮⽽不⽃,辱也。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出,是⼀种耻辱的表现。
篇⼆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下,满坐寂然,⽆敢哗者。
译:过了⼀会⼉,只听到围幕中抚尺⼀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个敢⼤声说话的。
3、⼩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译:从⼩就想着报效祖国,⽽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4、屠⼤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一、《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二、《孟子》中的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翻译:坚持正义之道,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违背正义之道,会得到很少人的支持。
三、《庄子》中的名句:“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
翻译:人生就像一场梦,梦又如同人生。
四、《史记》中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翻译:天下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五、《三国演义》中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岂因祸福避趋之?”
翻译:天下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难道会因为祸福而回避吗?
六、《红楼梦》中的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翻译:看透了世间的事物,都是学问;掌握了人情世故,就是文章。
七、《西游记》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翻译:前方的路漫漫而又遥远,我将努力寻找答案。
八、《水浒传》中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翻译:天下的兴衰,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这些文言文名句经过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便于人们理解和传承。
在积累好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味,领略古人的智慧。
同时,通过翻译,将文言文的美妙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于励志文言文名句及翻译篇一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3、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4、好学而不贰。
——《左传》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7、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8、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9、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译:历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篇二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译:君子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5、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精选古文经典名句及翻译篇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辞上》)【翻译】像天体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2.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乾·文言》)【翻译】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不能称为圣人)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可称作圣人)3.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象辞上》)【翻译】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用深厚的德泽把一切可以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4.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周易·坤·文言》)【翻译】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很多善的报应;积累不善(恶行)的人家,一定会有许多恶的报应。
5.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辞下》)【翻译】君子看见好事马上跟过去学习,发现错误急速改正。
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周易·既济·象辞下》)【翻译】君子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预先加以防备。
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系辞上传》)【翻译】两人同心协力,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言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幽香。
8.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传》)【翻译】《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传》)【翻译】如果不积累善行,便不会有好名声;如果不积累恶行,便不致于丧失生命。
10.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传》)【翻译】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
文言文中经典励志的句子和翻译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寻缺点,寻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寻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寻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4、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5、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6、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0、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篇二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增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一、原文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吾与点也,三人行,必有我师。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二、译文1. 各路贤能之人纷纷到来,年轻人和年长者都聚集在一起。
我和颜回,三个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2.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用。
3.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 君子胸怀坦荡,小人总是忧愁。
5.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6. 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7. 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太精明就没有伙伴。
8.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9. 天行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10.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三、总结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的部分经典名句及其译文。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名句的含义,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将这些名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下是对这些名句的简要总结:1.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虚心向他人学习。
2.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只停留在思考上。
3. 强调了解他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别人。
4. 强调心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5.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6. 强调宽容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善于理解他人。
7. 强调适度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把握好分寸。
8. 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热爱学习。
9. 强调自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不断努力。
10.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总之,高中文言文中的这些名句,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对于我们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原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年轻时不努力,到老时只会感到悲伤。
二、原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译文:学习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努力向前,就会退步。
三、原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译文: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宝贵,黄金虽然珍贵,却难以买到一寸光阴。
四、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译文:等到真正需要用到书中的知识时,才会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只有亲身经历过事情,才能知道其中的困难。
五、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在贫穷的时候,要努力提升自己;在成功的时候,要帮助他人。
六、原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他一定会遇到近期的麻烦。
七、原文: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译文:在家里过一天比在外面闯荡一年都要好,因为出门在外会遇到许多困难。
八、原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之所以精进,是因为勤奋;事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思考;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随波逐流。
九、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的因素不如地理的优势,地理的优势不如人的团结。
十、原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量,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通过对《增广贤文》中部分名句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先贤们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
这些名句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用。
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名句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人生道路提供借鉴。
文言文中哲理的名句和翻译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3、好学而不贰。
——《左传》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可怕再失去。
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译:人假如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决的目标。
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译:历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1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篇二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6、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7、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夫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瞬息万变。
世间万象,纷繁复杂,非智者不能辨。
故古之贤者,多有警世名言,以启迪后人,警醒世人。
今录其一二,以飨读者。
一、智海无涯,学无止境。
原文:智海无涯,学无止境。
译文:智慧之海无边无际,学习永无止境。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原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译文:保持淡泊的心态,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远见卓识。
三、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原文: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译文:水滴不断滴落,能够穿透石头,这并非一日之功。
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原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译文:尺虽长,但也有短处;寸虽短,但也有长处。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原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译文:金子再纯也有杂质,人再好也有缺点。
意思是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原文: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译文:忍耐一下,可以风平浪静;退让一步,可以海阔天空。
比喻在矛盾面前,暂且忍耐,退让,可以避免冲突,求得和谐。
七、欲速则不达,见利思义。
原文:欲速则不达,见利思义。
译文: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
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天一样,永不停止地自我努力、自我完善。
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于他人。
十、善善恶恶,知过必改。
原文:善善恶恶,知过必改。
译文:分辨善恶,知道自己的过错后一定要改正。
以上警世名言,虽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读者宜细细品味,以此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导语】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蕴含着华夏⽂明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接触和学习古⽂就是接受中华博⼤精深⽂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的视野、情怀、境界和修为!下⾯是分享的精选古⽂经典名句及意思⼤全。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古⽂经典名句及意思 1、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
——《荀⼦·劝学》 解读:⽊料经过⽊⼯⽤墨线(⽊⼯⽤具)划直线加⼯以后,就变直了;⾦属物品在磨⼑⽯上磨砺后,就能锋利。
这两个⽐喻⽤来说明⼈经过学习磨练,⾃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
砺(lì):磨⼑⽯。
2、好⽽知其恶,恶⽽知其美。
——《礼记·⼤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
我们评价⼀个⼈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事,不要因为⾃⼰的好、恶⽽产⽣偏见。
3、⼰所不欲,勿施于⼈。
——《论语·颜渊》 解读:⾃⼰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
将⼼⽐⼼,推⼰及⼈,从⾃⼰的利与害想到对别⼈的利与害,多替别⼈着想,这是终⽣应该奉⾏的原则。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给。
4、君⼦成⼈之美,不成⼈之恶,⼩⼈反是。
——《论语·颜渊》 解读:君⼦成全别⼈的好事,不促成别⼈的坏事。
⼩⼈却恰好相反。
成⼈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成⼈之恶,积怨⽇多,便是⼩⼈。
君⼦:⼈格⾼尚的⼈。
⼩⼈:指⼈格卑鄙的⼈。
反是:和这相反。
5、君⼦坦荡荡,⼩⼈常戚戚。
——《论语·述⽽》 解读:君⼦⼼地平坦宽⼴,⼩⼈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襟怀坦⽩,安贫乐业,与⼈为善,知⾜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忡忡,怨天尤⼈,局促不安,所以常⼼怀戚戚。
坦荡荡:⼼胸开阔,⾃由⾃在的样⼦。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
6、流⽔不腐,户枢不蠹。
——《吕⽒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
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句子词语翻译及解释:1. 孔子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曰,说,表达。
2. 学而时习之:学,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时,按时;习,复习。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
3. 不亦说乎:亦,副词,也;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4. 有朋自远方来:有,存在;朋,朋友;自,从;远方,远的地方;来,到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
5. 不亦乐乎:亦,副词,也;乐,快乐。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6. 人不知而不愠:人,别人;知,了解;而不,转折连词,却;愠,生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7. 不亦君子乎:亦,副词,也;君子,有道德的人。
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全文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和谐以及处世的智慧。
在这句话中,“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复习巩固;“有朋自远方来”则强调了友谊的可贵,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不知而不愠”则展现了孔子的宽容心态,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被外界的不理解所影响。
整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保持内心的和谐,以及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言文名句翻译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定语后置)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状语后置)
7、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9、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赤壁赋》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
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游褒禅山记》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形容词作名词)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