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第8课 同步课时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7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课时练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基础训练1.填一填。
(1)表示两个比(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则两个内项的积是( ),如果一个内项是,则另一个内项是()。
(4)如果8=4,那么a=()(5)如果A:7=9:B,那么AB=( )。
(6)解比例的依据是()。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2)8:5和20/3:21(3)0.5:0.2和6/4:3/53.用下面的四个数据你能组成几个比例,请写出来。
小英说:我3分跳360下。
小丽说:我1.5分跳180下。
答案1. ⑴相等⑵等于两个内项⑶1 2/9 ⑷12 ⑸63 ⑹比例的基本性质2. ⑴能 6:10=9:15 ⑵不能⑶能 0.5:0.2=6/4:3/5 3~4略解比例1.解比例。
5/x=2/9 3/4:2/9=x:1/3 x:0.4=6:5 0.6:12=1.5:x2.根据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1)两个外项是12和x,两个内项是1.5和8(2)用3、0.6、9和x组成比例,并解比例。
3.一台织布机5时织布32米,照这样计算,王阿姨还要织多少时?王阿姨说:我还剩51.2米布没织。
4.在8:15中,如果前项加上4,要使比值不变,后项要加上多少?如果后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前项要加上多少?答案1. x= 22.5 x=9/8 x=0.48 x=302 .(1)12:1.5=8:x x=1 (2)略3. 51.2÷(32÷5)=8(时)4.. 7.5 16练习十一1、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说明理由,并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式。
(1)(2)(3)2、下面各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能否不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时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时训练1.在读书交流会上,王馆长介绍了自己近期习得的读书方法——批注。
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阅读时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请用此方法,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批注。
人物相关描述批注周恩来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2.阅读下面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摘录的文字,在表格画横线处完成做笔记任务。
摘录笔记摘录一: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
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
摘录二: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概括内容要点):红军长征经过大渡河时,30名战士临危受命,冒着枪林弹雨,踩着铁链夺下泸定桥。
心得:3.填空题。
(1)“他给我的印象是我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
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
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文中的“他"是指。
(2)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打土豪要归公。
(3)“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8 《世说新语》二则★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陈寔(shí)太傅(fù)何所似(sì)B.柳絮(xù)无奕(yì)谢道韫(yùn)C.雪骤(zhòu)俄而(é)差可拟(nǐ)D.期行(xíng)王凝之(níng)尊君在不(bù)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B.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C.相委而去俄而雪骤 D.期日中撒盐空中差可拟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 待君/久不至,已去C.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D. 元方/入门不顾5.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
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6. 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王老师,前段时间,烦请您指正小女的作文。
承蒙您的赐教,孩子按您的指点修改后,在此次网络作文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优秀成绩。
下周我将携小女登门拜访,光临贵舍,以表谢意。
A. 指正B. 赐教C. 拜访D. 光临7.填空。
(1)《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________编著。
主要描写从________到________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
《咏雪》一文出自《________》篇,《陈太丘与友期》出自《________》篇。
(2)《咏雪》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比喻白雪纷纷的情景。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双减分层作业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积累运用(3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曦月(xī)襄陵(xiāng)追溯(sù)抵御(yù)B.长啸(xiào)荇草(xìng)颓败(tuí)急湍(tuān)C.轩邈(miǎo)鸢飞(yān)横柯(kē)缥碧(piǎo)D.东皋(gāo)驱犊(dú)萋萋(qī)戾天(lì)【答案】C【分析】C项鸢飞(yān)——yuān。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B.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良多趣味(甚,很)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答案】B【分析】A项戾:至、到达;C项与:参与。
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D项寒树:文中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故选B。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答案】A 【分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案】【分析】B 项中“转”同“啭”,指蝉鸣。
故选B。
5.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春冬之时B.实是欲界之仙都C.康肃笑而遣之D.水陆草木之花【答案】C【分析】C项中“之”为“代词,他”。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步课时训练试卷姓名:班级:知识点1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基础碰碰车1.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9台,比下半年产量少1,这个电视机厂下半年生产多少台?(先画线8段图,再解答)2.大球和小球混在一起,共有80 个,大球的个数是小球个数的3,大球、小球各有多少个?5知识点2用转化法解决问题3.少先队员采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84 件。
昆虫标本的件数是植物标本的2。
两种标本各采集多少件?54.学校图书馆购进的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3,购进的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1500 册。
购进科技书多少册?7知识点3用列举法解决问题5.小红用20 根1 分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用列表的方法把长和宽列举出来并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
6.面包房的面包有 4 个装和 6 个装两种不同的包装。
妈妈要购买50 个面包,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知识点4用假设法解决问题7.将96 块饼干分给16 名小朋友,小班每人 3 块,大班每人7 块,正好分完。
大班有多少名小朋友?8.停车场上停了45 辆小汽车和三轮车,共有160 个轮子。
则停车场上共有几辆三轮车和小汽车?升级跷跷板9.一根竹竿露出水面 2 米,泥中部分占全长的2,水中部分比泥中部分多 1 米,这根竹竿全长多少米?510.乒乓球训练基地迎战世界杯比赛,56张乒乓球台上共有160人正在练球。
正在进行单打的有多少台子?正在进行双打的有多少台子?11.某次数学竞赛共10 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10 分,答错一题扣 3 分,结果明明得了61 分,他答错了几道题?12.甲、乙、丙、丁与小强五名学生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
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 4 盘,乙赛了 3 盘,丙赛了 2 盘,丁赛了 1 盘。
问:小强已经赛了几盘?分别与谁赛过?13.大油桶一桶装油 4 L ,小油桶一桶装油 2.5 L ,现有100 L 油一共装了31 桶。
第8课同步课时训练1、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了《谕英国国王书》,其中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
”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A.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已做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2、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3、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4、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5、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B.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6、“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
此“模式”( )A.有利于引进西方科技思想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7、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同步练习(课本配套,适合课堂小测、作业布置和知识强化训练)第1单元 分数乘法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一、看一看,填一填。
(1)72+72+72=( )×( )=( ) 61+61+61+61=( )×( )=( ) (2)125+125+125+125+……+125=( )×( )=( ) 个(3)52×4表示( )。
(4)258平方米=( )平方分米 43时=( )分52千米=( )米 二、计算。
73×5 193×6 114×5 61×1097×8 65×12 134×6 97×6 157×21 三、一种胡麻每千克约含油258千克,1吨胡麻约含油多少千克?四、一批大米,每天吃去61吨,三天一共吃去多少吨?第1单元 分数乘法第2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1)一、25 ×6表示( ); 13 ×34 表示( ) 二、910 米的 21是( )米;14 公顷的45 是( )公顷。
三、计算下面各题。
313 ×2637 51×73 157×32125×9 43×25 163×65四、列式计算。
①18 的12 是多少?②8个712 是多少?第1单元 分数乘法第3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2)一、在○里填上“>”“<”或“=”。
1112 ×89 ○1112 78 ×119 ○78 34 ×1○34 ×0 910 ×89 ○910 67 ×32 ○67 98 ×34 ○34 二、计算。
12×38 35 ×14 57 ×415313 ×2637 1821 ×79 2324 ×869三、金星小学夏季运动会上,六(1)班的45名同学中有32的同学参加了比赛项目,参加比赛项目的有多少人?四、修路队修路,上午修了58 千米,下午修的是上午的34 ,这一天共修多少千米?第1单元 分数乘法第4课时 小数乘分数一、计算下面各题。
8 列夫●托尔斯泰★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胡髭.(zī)尴尬..(gāngà)粗劣.(lüè)正襟.危坐(jīn) B.侏.儒(zhū)粗糙.(zào)甲胄.(wèi)粗制làn(滥)造C.广袤.(mào)无垠.(gēn)鬈.发(quán)热泪涟.涟(lián) D.颔.首(hàn)锃.亮(zèng)长髯.(rán)诚huáng(惶)诚恐【答案】D【解析】A项“劣”应读“liè”;B项“糙”应读“cāo”,“胄”应读“zhòu”;C项“垠”应读“yín”。
故选D。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原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涛涛白浪的大胡子。
B.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C.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蓬来好不了多少。
D. 它像枪弹穿透了违装的甲胃,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答案】B【解析】A项原——源,涛涛——滔滔;C项蓬——篷;D违——伪,胃——胄。
故选B。
3. 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______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_____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_____和惊讶。
什么?这么个_____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A. 因为几乎疑惑八面玲珑B. 由于几乎疑虑小巧玲珑C. 由于差不多疑惑小巧玲珑D. 因为差不多疑虑八面玲珑【答案】C【解析】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时层级训练测控导航【基础巩固练】1.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
3.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警世钟》是陈天华的著作。
4.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孙中山提出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结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
5.C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B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故选B。
7.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了兴中会。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著作出现的共同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是革命思想传播中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1)李鸿章兴中会(2)共同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影响: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能力提升练】8.A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
①④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关。
9.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可判断“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一派别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故选B。
Unit3 Section A (1a—2d)【基础训练】Ⅰ.要点词汇1.垃圾;废弃物2.扫;打扫3.地板4.fold5.messⅡ.短语互译6.倒垃圾7.清洗餐具8.扫地 9.在外面待到很晚10.搭便车 11.从事;操作12.整理床铺 13.叠衣服14.go to the movies 15.finish doing sth.16.go out for dinner 17.clean the living roomⅢ.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1.请你不要开窗好吗?Could you please the window?2.我认为看两个小时的电视对你来说足够了。
I think two hours of TV for you.3.昨天我的自行车坏了。
我只得搭便车回家。
My bike was broken yesterday.I had to home.4.他喜欢在电脑上工作。
He likes to a computer.5.我妈妈要求我晚上不要在外面待得太久。
My mother asks me not to at night.6.请你帮忙做几件事情好吗?Could you please a few things?7.教室里至少有六个学生。
There are six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8.昨天晚上她在外面待得很晚。
She last night.9.劳驾,先生。
我可以搭便车吗?Excuse me,sir.Could I ?10.半小时后妈妈会买东西回来。
Mother will in half an hour.11.彼得,请你把垃圾倒掉好吗?Peter, take out the rubbish?12.我可以出去吃饭吗?go out for dinner?13.—我可以用你的电脑吗?—对不起。
我正打算用它。
—use your computer?—Sorry.I’m going to it.【综合运用】Ⅰ.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clean the room?—Yes,sure.2.—Could I (play) computer games for a while,Mom?—Yes,you can,but you first need (finish) your homework.3.I guess Mom will be angry if she (see) the mess.4.They are watching TV in the (live) room.5.I often do the (dish) at home.6.Did you finish (watch) this show?7.I’ll go to the park if it (not rain) tomorrow.8.Could you please (make) the bed?9.He doesn’t want you (play) computer games.10.Two kilometers (be) not far.Let’s go there by bike. Ⅱ.单项选择( )11.Mom,the clothes are dry.Could you help me them?A.makeB.foldC.doD.wash( )12.—Could you please sweep the floor?—.I’m busy babysitting my sister.A.Sorry,I can’tB.Yes,sureC.Yes,I canD.Sorry,you can’t ( )13.—Ted,could you please the rubbish?—Of course,Mom.A.take afterB.take offC.take outD.take care of( )14.Mrs.Zhao went after she finished her work last Monday.A.shop,doingB.shopping,doingC.shopping,to doD.shop,do ( )15.I’ll go fishing with my father tomorrow.But if it ,I’ll stay at home and help my mother with housework.A.will rainB.is rainingC.rainsD.rainUnit 3 Section A (3a—4c)【基础训练】Ⅰ.要点词汇1.扔;掷2.也不;两者都不3.衬衫4.给;递5.借给;借出6.手指7.borrow 8.hate 9.whileⅡ.短语互译10.一……就……;尽快 11.闲逛12.生某人的气 13.惊奇地14.总是;一直 15.扔下16.过来 17.hate to do sth.18.sit down 19.pass sb.sth.20.lend sb.sth.Ⅲ.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1.借给我一些钱好吗?Could you some money?2.昨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新闻阅读• 1 消息两则/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 “飞天”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第二单元阅读• 5 藤野先生/鲁迅• 6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7*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8*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写作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第三单元阅读•9 三峡/郦道元•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1* 与朱元思书/吴均•12 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第四单元阅读•13 背影/朱自清•14 白杨礼赞/矛盾•15* 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16* 昆明的雨/汪曾祺•写作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第五单元阅读•17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18 苏州园林/叶圣陶•19* 蝉/法布尔•20* 梦回繁华/毛宁•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第六单元阅读•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2 愚公移山/《列子》•23*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24 诗歌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甫渔家傲/李清照•写作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掉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记1 消息二则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4全册同步课时训练题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3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课时训练第二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时训练第三单元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训练第四单元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4)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己任,在西方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改革开放为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事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上述材料表明()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B.哲学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析:注意“改革开放”属于实践活动。
答案:B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答案:A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回答3~4题。
3.“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是指()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解析:A项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项没有弄清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项是错误命题。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安全记心上》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三单元第8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安全意识,能够在遇到危险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安全常识,但是他们对于一些复杂的安全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在遇到危险时,往往因为惊慌失措而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遇到危险时采取正确措施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冷静应对,采取正确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安全知识和经验。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掌握安全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2.安全知识卡片3.实践活动道具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安全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如遵守交通规则、不跟陌生人走、火灾逃生等。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安全知识的看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安全知识和经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5分,共35分)1.2020年1月,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开幕音乐会上,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方交响乐名曲、国粹京剧和意大利歌剧选段在两国艺术家的演绎下交相辉映,中意两个古老文明的互鉴对话给人带来极致视听享受。
此类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消除文化的分歧走向趋同②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开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中意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开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此类活动的举办,并不能消除文化的分歧走向趋同,①说法错误。
【补偿训练】某某某某成功举办了以“荷你相约最美某某〞为主题的第五届某某观音湖荷花节。
某某是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诗酒之乡、书法之乡、曲艺之乡,孕育了陈子昂、黄峨、X鹏翮等英才俊杰,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20余X城市名片。
假设某某应邀到国际上举办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节,邀请你为此次文化交流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适宜的是( )A.尊重差异,平等协商,文化趋同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C.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文化共享D.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解析】选C。
A说法错误,文化趋同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C符合题意,材料“某某应邀到国际上举办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节〞,说明此次文化交流最符合的标题应该是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文化共享;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某某市开幕,本届电影节是主办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借助电影节平台,增进“丝路〞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
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
其作用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据此可知( )A.法律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法律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文本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力是统治的基础作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没有体现对人们的行为的指导,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权力和统治的关系,排除D项。
2.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法结合”。
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一特征的来源是( )A.法家思想B.儒、道思想的结合C.儒家思想D.儒、法思想的结合法家思想相结合的表现,D项正确。
A、C两项只涉及了其中一种思想,排除。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道家思想,排除B项。
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董仲舒(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重教化传统的继承,故C项正确。
4.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
晋律实行“五服治罪制”,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定罪愈轻,反之,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处分愈重。
唐律中有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 )A.诸法合体,民刑不分B.礼法结合C.追求无诉,调处息争D.法自君出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对尊长杀伤卑幼、卑幼杀伤尊长的不同处罚方法,妻殴、告夫构成“不睦”罪,闻夫丧匿不举哀构成“不义”罪的说法,体现了长幼、夫妇之间的等级秩序影响法律的判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通过法律处理问题,没有体现追求无诉,故C项错误;君主制定法律与题干材料中法律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
第三单元研习任务文言特殊句式第1课时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笑者,何也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见犯乃死,重负国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离骚”者,犹离忧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蹇叔①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注】①蹇叔:经百里奚引荐入秦,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②孟明:百里孟明,名视,故又称孟明视。
西乞:名术。
白乙:名丙。
三人为秦国统帅。
③中寿:一般指六七十岁。
(1)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译文:(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译文:二、巩固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 gǔ)洿.池(wū)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赈.济(zhèn)解析:B项,“庠序”的“庠”应读xiáng。
C项,“饿莩”的“莩”应读piǎo。
D 项,“衣帛”的“衣”应读yì。
答案:A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A项,无—毋;B项,涂—途;D项,颁—斑。
答案:C3.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寡人之民不加.多加:增加B.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也许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判断动词数.罟不入洿池数:密D.申.之以孝悌申:反复陈述然而..不王者然而:这样却解析:A项,加:更。
B项,或:有的(人)。
C项,是:代词,这。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A 项,以:介词,按照;介词,用。
B 项,于:介词,在;介词,与。
C 项,之: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D 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树.之以桑 D .谨.庠序之教 解析: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D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比死者一洒.之洒:通“洗”,洗雪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地方:土地纵横C.今夫天下之人牧..人牧:人和牲畜D.其如是,孰能御.之御:阻止解析:C项,“人牧”,牧人者,即统治者。
答案:C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杀人以.梃与刃何以.知之B.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何厌之.有C.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飘然.而至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其.孰能讥之乎解析:C项,两个“然”均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A项,两个“以”字均为介词,前者译为“用”,后者译为“凭”。
B项,前一个“之”,代词,代梁惠王;后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前一个“其”,代词,指代俑;后一个“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答案:C9.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解析:C 项,“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
答案:C1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1分)(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你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你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
(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
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寡人愿安承教》孟子拜见梁襄王。
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