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标志层-(延长组)
- 格式:doc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延长组地层划分及标志层在准确划分直罗组、延安组地层的基础上;利用现场随钻录井资料与邻井资料对比,依靠岩性组合初步确定延长组的顶部层位;然后在下一步钻探过程中,加强地质观察,争取找准延长组的各个标志层;并不断对初步确认的上部地层进行校对,同时预测油层位置,为准确卡取油层做准备。
1.标志层延长组地层对比划分中标志层主要有K1、K2、K3、K9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K4、K5、K6、K7、K8。
是小层对比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有些地区,进入延长组,顶部地层一般为长4+5,局部地区仅存长3部分地层,K7、K8、K9标志层在本地区也不存在,所以本章对K7、K8、K9标志层不再赘述。
现将其它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及所处位置叙述如下:①K6标志层:位于长4+5顶部,是长3与长4+5地层的分界线,为控制长3底界划分的主要标志。
电性特征: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高伽玛值、大井径等特点。
其下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呈似锯齿状,锯齿段厚6~7米。
岩性特征:为薄层黑色泥岩(或凝灰质泥岩),其下也有薄层泥岩间断出现。
1790② K 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是准确控制长4+5中部及长6顶部之重要标志,其顶为长4+51、长4+52的分界。
虽然在现场录井中,没有必要对于长4+5这样过细的划分,但该标志层对其它层段的划分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电性特征: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高伽玛值、大井径等特点。
与K 6标志层很类似,其下泥岩段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组成锯齿状,特征显著,分布稳定。
岩性特征:为薄层黑色泥岩,常会连续出现数层薄层泥岩,但只有最上面一层表现为大井径,其余井径不明显。
1880③ K 4标志层:位于长6地层顶部,其顶为长4+5与长6地层的分界线。
上距K 5标志层约45米左右,下距K 3标志层约80米左右,是控制长6小层的重要标志层。
电性特征:2.5米与4米电阻率曲线呈尖刀状高值、高值尖峰状声波时差、自然伽玛值较高,有时具双峰呈燕尾状,感应与井径曲线特征不明显,井径一般略偏大。
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收稿日期:2009 05 11;修回日期:2009 08 20 第一作者E mail :w eilh 8888@.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解释魏立花,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冯 明,廖建波,马玉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勘探资料为依据,通过地震层序解释,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标志,划分了新的层序,并建立了延长组三级层序格架。
提出在延长组传统分层中存在明显穿时现象,延长组中部SQ4底界穿时最为明显,大致规律是:在湖盆中心的华池、合水地区,SQ4底界位于长7上部,向外围的北东和南西方向,SQ4底界逐渐抬升到长61底部。
此外,还分析了新的层序划分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地震层序分析;石油地质意义;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926(2009)06 0982 04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中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对它的构造、沉积、成藏等地质特征研究较早,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 3]。
但对于该盆地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却比较薄弱,只是不同学者在盆地不同地区进行过局部性的研究,而且分歧较大、进展缓慢[4 10]。
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该盆地地表被黄土层覆盖,地震资料沿树枝状黄土冲沟布设,不成网,且品质较差;二是陆相湖盆具有物源多、物源近、相变快、沉积中心多、砂体薄的特点,钻井资料多解性强,层序界面不好识别,层序级别不易确定。
近年来,随着黄土塬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尽管依据地震资料开展精细储层预测仍然存在较大难度,但部分层序界面的识别与追踪已经成为可能。
1 地震层序解释方法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特殊的地震资料和地质背景,在分析前人层序地层研究认识的基础上[11 14],通过制作合成记录进行井 震标定,应用全面确定与全面控制的原则[15],使测井、地质、地震资料紧密结合。
YB油区长6地层划分对比摘要: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是油田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为了解决YB油区含水率较高、自然递减率较快、后期注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各阶段的分析资料,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综合治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字:YB油区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YB油区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中段。
研究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表被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1050~1300m。
YB油区最早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区探井均钻达长6底部,主要含油层位为长61、长62、长63。
75%探井试油达到工业油流,初周月平均单井日产油0.8t,含水率85%。
区域上延长组厚度一般为1000-1400m,是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
在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从张家滩页岩(包括张家滩页岩)及其之上的延长组中识别出了9个标志层,自下而上一次为K1-K9,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沉积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延长组自下而上依次为T3y1- T3y5五段,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0个油层组,依据K1、K2、K3、K9等标志层划分大层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目的层长6地层进行亚层、小层不同级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逐井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达到全区圈闭,为了精细研究区的油层发育特点,选择大致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根据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地层厚度、岩电特征等对研究区分别做纵、横向油层对比剖面各3条。
完成研究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并建立了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层数据库。
YB油区ZB1208-1井-L203井长6-长4+5地层对比横剖面图根据研究区内58口井探井的测井、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完成了研究区内58口探井小层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小层分层数据库。
一、延长组地层划分及标志层在准确划分直罗组、延安组地层的基础上;利用现场随钻录井资料与邻井资料对比,依靠岩性组合初步确定延长组的顶部层位;然后在下一步钻探过程中,加强地质观察,争取找准延长组的各个标志层;并不断对初步确认的上部地层进行校对,同时预测油层位置,为准确卡取油层做准备。
1.标志层延长组地层对比划分中标志层主要有K1、K2、K3、K9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K4、K5、K6、K7、K8。
是小层对比划分的重要依据,在有些地区,进入延长组,顶部地层一般为长4+5,局部地区仅存长3部分地层,K7、K8、K9标志层在本地区也不存在,所以本章对K7、K8、K9标志层不再赘述。
现将其它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及所处位置叙述如下:①K6标志层:位于长4+5顶部,是长3与长4+5地层的分界线,为控制长3底界划分的主要标志。
电性特征: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高伽玛值、大井径等特点。
其下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呈似锯齿状,锯齿段厚6~7米。
岩性特征:为薄层黑色泥岩(或凝灰质泥岩),其下也有薄层泥岩间断出现。
1790② K 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是准确控制长4+5中部及长6顶部之重要标志,其顶为长4+51、长4+52的分界。
虽然在现场录井中,没有必要对于长4+5这样过细的划分,但该标志层对其它层段的划分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电性特征:尖刀状低电阻、低感应、高声波时差、高伽玛值、大井径等特点。
与K 6标志层很类似,其下泥岩段声波时差和自然伽玛曲线形态组成锯齿状,特征显著,分布稳定。
岩性特征:为薄层黑色泥岩,常会连续出现数层薄层泥岩,但只有最上面一层表现为大井径,其余井径不明显。
1880③ K 4标志层:位于长6地层顶部,其顶为长4+5与长6地层的分界线。
上距K 5标志层约45米左右,下距K 3标志层约80米左右,是控制长6小层的重要标志层。
电性特征:2.5米与4米电阻率曲线呈尖刀状高值、高值尖峰状声波时差、自然伽玛值较高,有时具双峰呈燕尾状,感应与井径曲线特征不明显,井径一般略偏大。
第一讲测井曲线的识别及应用钻井取芯、岩屑录井、地球物理测井是目前比较普及的三种认识了解地层的方法。
钻井获取的岩芯资料直观、准确,但成本高、效率低。
岩屑录井简便、及时,但干扰因素多,深度有误差,岩屑易失真。
测井是一种间接的录井手段,它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连续地测定岩石的物理参数,以不同的岩石存在着一定物性差别,在测井曲线上有不同的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各种测井曲线显示的特征、变化规律来划分钻井地质剖面、认识研究储层的一种录井方法;具有经济实用、收获率高、易保存的优势,是目前我们认识地层的主要途径。
鄂尔多斯盆地常规测井系列分为综合测井和标准测井两种。
综合测井系列:重点反映目的层段钻井剖面的地层特征。
测量井段由井底到直罗组底部,比例尺1:200。
由感应、八侧向、四米电阻、微电极、声速、井径、自然电位、自然咖玛八种测井方法组成。
探井、评价井为了提高储层物性解释精度,加测密度和补偿中子两条曲线。
标准测井系列:全面反映钻井剖面地层特征,测量井段由井底到井口(黄土层底部),比例尺1:500,多用于盆地宏观地质研究。
过去标准测井系列较单一,仅有视电阻率、自然咖玛测井等两三条曲线。
近几年完钻井的标准测井系列曲线较完善,只比综合测井系列少了微电极测井一项。
一、测井曲线的识别微电极系测井、四米电阻测井、感应—八侧向测井、都是以测定岩石的电阻率为物理前提,但曲线的指向意义各异。
微电极常用于判断砂岩渗透性和薄层划分。
感应—八侧向测井用于判定砂岩的含油水层性能。
四米电阻、声速、井径、自然电位、自然咖玛用于砂泥岩性划分。
它们各有特定含义,又互相印证,互为补充,所以,我们使用时必须综合考虑。
1、微电极测井大家知道,油井完钻后由井眼向外围依次是:泥饼、冲洗带、侵入带、地层。
泥饼是泥浆中的水分进入地层后,吸附、残留在砂岩壁上的泥浆颗粒物。
冲洗带是紧靠井壁附近,地层中的流体几乎被钻井液全部赶走了的部分;其深入地层的范围一般约7—8厘米。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袁伟;柳广弟;徐黎明;牛小兵【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呈异常高值,其有机质的富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和事件作用综合控制的.对这些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他们在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长7段沉积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导致盆地整体沉降,湖盆面积扩大,从而使得可容空间增大;另一方面诱发了多期的火山和湖底热液活动,并借此向湖泊中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充足的生长空间、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水生生物异常繁盛(湖泊初始生产力极高),这为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尽管长7段沉积期氧化-亚氧化的底水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是在供给量充足的前提下,仍然使得大量的有机质保存了下来,从而造成了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大量富集.【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9页(P326-334)【关键词】火山活动;湖底热液;古构造;古气候;古沉积环境;页岩;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作者】袁伟;柳广弟;徐黎明;牛小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代含油系统中最重要的烃源岩,为延长组、甚至上部延安组的油气聚集提供了充足的油源。
这套富有机质页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其总有机碳(TOC)含量一般为6%~14%,最高可达30%以上[1],这在国内外的湖相盆地中是非常少见的。
这种有机质含量异常高的情况可能与长7段页岩形成时期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沉积环境有关。
长庆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研究2016年1月目录一、区域地质背景二、准确划分延长组小层的基础工作1、准确落实井深和岩屑迟到时间2、准确建立延长组以上地层的岩性剖面三、延长组以上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四、延长组地层划分及标志层1、标志层2、区域性标志层—长7油页岩五、延长组各层厚度及岩性组合特征六、延长组地层划分的方法摘要志丹油田是近年来长庆油田分公司增储上产的新区块,地质录井工作任重道远,能否准确卡取油气层是地质录井工作的核心任务,而准确划分目的层—延长组小层,对卡取油气层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开展工作的。
关键词:标志层K1~K9地层划分油页岩凝灰质泥岩碳质泥岩一、区域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也称陕甘宁盆地,是华北地台解体后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大型内陆沉积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多旋回坳陷、多沉积类型的大型克拉通沉积盆地。
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泊及新生代边缘断陷湖泊五大构造发展阶段。
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而盆地内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平均倾角不足1°,依据基底性质、地质演化历史及构造特征,将盆地本部分为六大构造单元,分别为: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天环坳陷、晋西挠褶带、西缘褶曲带和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与华北地台相同的前震旦亚界基底,吕梁运动后进入地台发育期,震旦亚代至中奥陶世存在一中央隆起,其两侧为沉积中心,沉积物厚1300m左右,晚三叠纪大型盆地的轮廓已经形成,整个中生界表现为全面下降。
接受了近5000m的陆相沉积,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表1)。
鄂尔多斯盆地从晚三叠纪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形成一个面积大、水域广、深度浅,基底平的大型湖泊,延长组是第一个沉积旋回,延长期构造稳定,气候温暖潮湿,发育了一套以河流、湖泊、湖泊三角洲为主的沉积,整个延长期湖盆经历了发生-发展-消亡阶段。
使延长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目录第一章区域地层特征及构造背景 (1)一、地理位置 (1)二、区域构造特征 (2)三、沉积古地理 (3)第二章主要标志层及其沉积特征 (3)一、标志层及其特征 (3)1、张家滩油页岩(主要标志层B1) (4)2、细脖子(或高阻泥岩)段 (6)4、瓦窑堡煤系地层 (8)5、凝灰质泥岩(斑脱岩)薄层 (8)6、宝塔山砂岩段(B5) (10)第三章地层划分依据 (11)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11)1、第四系 (13)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13)3、上三叠统延长组 (13)第四章地层对比特征 (26)1、长1油层组 (26)2、长21亚组 (27)3、长22亚组 (27)4、长23亚组 (27)5、长3油层组 (27)6、长4+5油层组 (28)7、长61亚组 (28)8、长62亚组 (29)9、长63亚组 (29)10、长64亚组 (29)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30)一、主要结论 (30)二、建议 (30)第一章区域地层特征及构造背景一、地理位置延长油矿东部油区主要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东北部。
油田地貌上属黄土高原峁梁丘陵区,区内沟壑纵横。
(图1-1)图1-1延长油矿东部油区地理位置图二、区域构造特征延长油田东部油区大地构造位置处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上。
该盆地构造形态总体为一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南北向不对称矩形大向斜盆地,面积25万km2,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仅盆地边缘褶皱断裂比较发育(图1-2)。
陕北斜坡为鄂图1—2 延长油田东部油区构造位置示意图尔多斯盆地的主体部分,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为一向西倾斜的平缓大单斜,地层倾角一般小于1°,平均地层梯度10m/km左右。
由西向东出露的地层依次为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及三叠系。
该斜坡内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以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为主,且鼻状构造形态多不规则,方向性较差,两翼一般近对称,倾角小于2°,闭合三、沉积古地理自古生代末到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逐渐由近-滨海平原向内陆湖盆转化。
1.2 地层划分与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与下伏纸坊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侏罗统延安组或富县组亦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延长组的地层厚度一般在400~1400m左右,总体上呈现南厚北薄的特点。
大致以北纬38°为界,延长组在盆地北部发育一套冲积平原相沉积,沉积物粒度粗、厚度小(100~600m);南部则主要发育一套河流、三角洲一湖相沉积,沉积物相对较细、厚度大(1000~1400m);但至盆地南部边界附近,又由于剥蚀而厚度减薄;盆地边缘沉降坳陷最厚却可达3200m。
根据长庆油田和三普1974年的地层划分方案,将延长组细分为5个岩性段表1-1 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划分简表(据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室,2003,略有修改)(T3y1~T3y5)或1O个油层组(长1~长1O) (表1-1)。
陕北地区延长组发育K0~K9十个标志层,其中K1、K3、K4、K5、K8、K9这几个标志层在本区较明显。
Kl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组中部,为一套湖相油页岩,分布稳定,电性特征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等;K3标志层位于长6 2油层底部,为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厚度在2m~3m,电性上表现为指状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低电阻等特征;长6油层组顶部的K4标志层在部分井较为明显,为一套厚1m~2m的炭质泥岩,电性上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高电阻;K5发育在长4+5中部,为一套厚3m~6m的炭质泥岩,电性上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伽玛、高电阻,与长4+5上泥质岩相连,表现为典型的“细脖子”特征。
“细脖子”是指长4+5,还是指K5本区的K8标志层位于长22的的顶部,电性特征为高声波时差,大井径,低电阻,高自然伽玛,岩性为暗色泥岩,碳质泥页岩,厚度为l~3m,K8标志层在本区大多数井中存在,成为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这为划分长22和长21提供了方便;K9标志层对于本区长2的地层划分对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9、延10、长1标志层特征及其成因郭泳妤;吴少波;熊哲【摘要】利用岩芯、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东仁沟地区延长组顶部及延安组底部进行初步的地层划分对比,划分的过程中对延安组延9、延10的煤层或炭质泥岩、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等不同类型的标志层进行识别,并对其电性特征进行阐述,研究其沉积成因,从而进一步指导研究区的地层精细划分工作。
延10顶部的标志层与延9顶部分布不稳定的辅助标志层将两层分开,延10底部大段砂岩与长1顶部的不整合面将三叠系一侏罗系分开。
在此基础一上又将延9、延10分别分为上下两个小层。
%Based on well cores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atum of the Dongrengou study area in Dingbian of Ordos Ba- sin is divided and correlated preliminary. During this process, it recognizes the diverse key beds, including the coal bed and carbonaceous mudstone of Yan 9 and Yan 10 and the plane of unconformity between Jurassic system and Triassic system, and states the electrical property characteristic, and studies its depositional factor, consequently fur- ther guides the fine division of the study area. The two formations, the key bed of upper Yanl0 and the auxiliary marker bed of upper Yan 9 which is unstable, distinguish the two stratums, and the large sandstone of bottom Yan 10 and the plane of unconformity of upper Changl separate Jurassic system and Triassic system. Based on these stud- ies, each of Yan9 and Yanl0 is divided into two substratums.【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1)004【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标志层;电性特征;沉积成因;地层划分【作者】郭泳妤;吴少波;熊哲【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3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之上的坳陷盆地,盆地边缘构造变形相对剧烈,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为地层平缓、构造简单的南北向矩形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普遍发育K0~K9十个标志层,相对K1、K2、K3、K5、K9五个标志层较为明显。
其岩性,多数为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也有碳质泥岩、页岩或煤线等岩性所组成。
厚度一般为2-5m。
测井曲线表现为:高时差、高伽玛、低电阻以及时差呈尖刀状高峰异常等特征。
其中, K1位于长7油层组中部;K2位于长63油层组底部;K3位于长62油层组底部,该标志层距离长62和长63油层组最近,可以控制长62和长61油层组的变化,亦是划分长62与长61油层组的主要标志;K5位于长4+5油层组的中部;K9位于长2油层顶部,是划分长1与长2油层组的重要依据。
▽姬塬延长组:区域标志层K1、K2、K3、K5、K9在本区相对比较稳定,地层对比中主要参考标志层K1、 K5、 K9 。
结合沉积序列及岩性组合等特征将该区延长组划分为长1~长10,共10个油层组,本区主要含油层位为长2、长4+5、长6。
长2可细分为长21、长22、长23,其中,长21为主要含油层位。
▽姬塬侏罗系延安组:地层对比主要标志层为煤层,延6顶和延9顶煤层在本区分布稳定。
将延安组地层划分为延3、延4+5、延6、延7、延8、延9、延10共七个油层组。
主要含油层为延8、延9、延10。
小层对比及划分主要遵循标准层控制、邻井追踪、地层厚度基本相近、旋回划分四条原则。
姬黄37井区有3个区域标志层和4个辅助标志层。
3个区域标9、延7、延6个辅助标志层为延4和直罗组底砂岩;K9、K1志层为顶煤和长6顶部湖相泥岩。
由于标志层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存在,从而保证了地层对比的准确性和区域上的一致性。
K1标志层即长7底部的高阻泥岩段,以高阻、高自然伽玛、高声速为特征,易于发现和识别,是盆地稳定分布的区域标志层。
直罗底部大砂岩,是与延安组紧邻的一个岩性标志层,表现为岩性粗、厚度大、红色,现场和测井曲线都容易识别和发现。
K9标志层为凝灰质泥岩,电性特征为“一低两高”,即低电阻、高声速、高自然伽玛,厚1—1.5m,本区K9较发育,因此,长1与长2划分、对比可靠性高。
对陕北地区东部油田地层划分标志层的认识对陕北地区东部油田地层划分标志层的认识在陕北地区延长组的地层划分中,采用一些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已得到大局部学者及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认可,促进了陕北地区地层的地质认识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但不同单位对于这些广泛存在的标志层命名不一致,甚至对于同一标志层在地层中的分布位置也存在分歧;且已有的成果往往讨论局部地区标志层的发育情况,陕北地区大范围的地层比照研究成果较少,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几乎未进行过。
本文拟对陕北地区东部油田地层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征、层序地层学意义等进行探讨,并在此根底上探讨准确划分地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区域地质及地层概况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该斜坡为微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盆地内构造相对简单,以鼻状构造为主,地层平缓,倾角一般缺乏1°,千米坡降为7—10米。
东部油田地区常出现的地层有:第四系、延安组、富县组、延长组。
延长组按照标志层和其岩性特征通常自下而上分为5个岩性段,即T3y1、T3y2、T3y3、T3y4和T3y5。
按岩性、电性和含油特征再将其自上而下细分为10个油层组。
延长组是陕北油田油气主要富集区域,我们将着重讨论延长组的分层标志情况。
二、地层划分标志层的特征1.延安组延安组厚度一般为250~300米;最厚达450米。
上部为灰绿色、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色、兰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互层,夹多层煤层;下部为灰白色砾岩,含砾粗砂岩及中、细砂岩,一般情况下以大段砂岩的底界为延安组的结束。
延安组煤层发育,碳化程度高,密度较小,局部煤屑可燃,电性特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吗、高时差、大井径、低伽玛、低电位。
根据主要煤层可以划分为十个砂层带。
2.富县组其岩性特点是:泥岩颜色以红色为主,总体颜色较杂。
富县组也可作为下伏地层比照的标志之一。
3.延长组陕北地区延长组普遍夹有薄层的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它们分布广泛,岩性及电性特征明显,是区域地层比照和确定成因地层单元的可靠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