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9
一、概述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利用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的技术,来检测组织细胞中特定蛋白的位置和数量的方法。
p16和Ki-67是两种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它们在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免疫组化p16和Ki-67的正常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二、p16的正常指标p16蛋白是由CDKN2A基因编码的,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和6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胞周期的进程。
在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通常很低,主要在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的状态下才会有上调的表达。
在成熟的分化良好的上皮细胞中,p16的表达往往很低,而在受到损伤或者病变刺激时,p16的表达会显著增加。
p16的表达水平在正常组织中往往是比较低的。
三、Ki-67的正常指标Ki-67是一种核蛋白,在细胞周期的G1、S、G2和M期都有表达,但在静止期的G0期是没有表达的。
在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中,Ki-67的表达水平往往很高,而在正常组织中,Ki-67的表达水平通常很低。
在正常组织的成熟细胞中,Ki-67的阳性率往往很低,而在受到损伤或者刺激时,细胞增殖增加时,Ki-67的表达会显著增加。
Ki-67的表达水平在正常组织中往往是比较低的。
四、p16和Ki-67在肿瘤中的应用p16和Ki-67在肿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在一些肿瘤中,p16的异常高表达与细胞增殖过程的异常有关,而Ki-67的异常高表达则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检测p16和Ki-67的表达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五、结论免疫组化p16和Ki-67的正常指标对于肿瘤的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而在肿瘤组织中,它们的表达水平往往是异常的。
通过检测p16和Ki-67的表达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对肿瘤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评估,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鉴别间皮瘤和肺腺癌免疫组化常见标记物Calretinin(恶性间皮瘤)TTF1(肺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源于胸膜间皮细胞以及胸膜下间质组织的一种进展性胸部恶性肿瘤,组织学上分为上皮样型、肉瘤样型和两相型,而上皮样型间皮瘤是主要类型。
因MPM在临床中较为罕见且缺乏典型症状极易被误诊为肺癌误诊率比较高,而正确的诊断对后续治疗是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间皮瘤与肺腺癌的鉴别诊断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是个挑战性的问题,这是由于间皮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功能致使间皮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在光镜下容易与肺腺癌相混淆,常规细胞学涂片不易区分,所以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病理细胞学诊断的难点。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 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手段。
Aliya N. Husain等(2013)在《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一篇名为《病理诊断恶性间皮瘤的指导方针》综述文章,文中分析了常规用于鉴别诊断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免疫组化标记物的阳性率,如表1所示。
文中明确注明这些标记物用于鉴别诊断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是非常有用的。
标记物胸膜上皮样间皮瘤肺腺癌Calretinin +(~100%);强的、弥散样染色+(5-10%);局灶性染色Cytokeratin 5/6 +(75-100%)+(2-20%);局灶性染色WT-1 +(70-95%)--D2-40(podoplanin) +(90-100%)+(<>;局灶性染色MOC-31 +(2-10%);局灶性染色+(95-100%)CEA +(<>;局灶性染色+(80-100%)Ber-EP4 +(20%);局灶性染色+(95-100%)TTF-1 --+(75-85%)Napsin A --+(80-90%)表1,用于鉴别诊断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免疫组化标记物Kiyoko Kawamura等(2013)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上的一篇文章统计了区分上皮样间皮瘤与肺腺癌阳性标记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如表2所示。
常用免疫组化试剂介绍概述免疫组化(IHC)是一门通过检测特定抗原在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程度来揭示组织形态和细胞化学等方面信息的技术。
由于IHC是一种定性分析技术,所以该方法需要与定量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结合使用,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IHC涉及到多种试剂,其标记原理和表现形式各异,能够检测的抗原种类也不同。
本文将对常用的IHC试剂进行介绍,以此为指导,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IHC技术。
常用的免疫组化试剂抗原修复试剂抗原修复试剂(Antigen Retrieval)用于在组织样本中使细胞内蛋白与抗体亲和性和特异性增加。
这种试剂可通过热处理(如高压)或化学处理(如酶样蛋白和酸性处理)来复原被检测抗原的结构和功能。
常用的抗原修复试剂包括:EDTA、Tris、Citrate等。
原位杂交试剂原位杂交试剂(In Situ Hybridization)可检查DNA或RNA分子的特异性结合情况。
这种试剂可将RNA等分子与特定热稳定的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等。
常用的原位杂交试剂包括:流式胶体金试剂、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双链RNA原位杂交等。
细胞计数试剂细胞计数试剂(Cell Counting)用于获得细胞数量或结构变化。
这种试剂通常用于确定某一类细胞的数量、细胞计数和分离、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应用。
常用的细胞计数试剂包括:皮质醇、14C-labeled thymidine等。
细胞信号转导试剂细胞信号转导试剂(Cell Signaling)用于研究细胞分子级别的通讯系统,并采取措施以确定物质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
常用的细胞信号转导试剂包括:抗体、试剂原和阻断类似物等。
同型抑制剂同型抑制剂(Isotype Control)用于在IHC实验中作为实验设计的对照组,以检测所观察的抗原与探测剂结合的特异性表现。
常用的同型抑制剂包括:IgG1、IgG2a和IgG2b等。
情况控制试剂情况控制试剂(Condition Control)用于确定IHC试验的最佳条件,包括温度、缓冲液、酸碱程度等。
TTFI(+)这个指标通常表示甲状腺癌或肺癌转移CKL(+)CK7(+)这些仅说明是腺癌表达ck19 和ck19—9仅在正常胆管上皮表达,肝细胞阴性CD34是血管源性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TTF一1的表达主要在肺和甲状腺腺上皮细胞,CDX-2和CK20主要标记胃肠道腺上皮CK7+/CK20+/villin+的模式,首先会考虑胃腺癌、直肠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卵巢黏液癌等,而不必考虑肺鳞癌、肺腺癌、肺小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乳腺癌、卵巢浆液性癌胃肠道用CDX2,肺癌和甲状腺癌用TTF—1,前列腺癌用PSA等TTF—l、cK7在肺腺癌中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例肺鳞癌中P63表达肺小细胞癌’TTF-1阳性表胃组织中CA19-9 的表达可能成为胃癌的肿瘤标志之一,尤其适用于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癌,而对高分化腺癌不适合。
对胃肠道的癌判断有意义。
KI67作为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
阳性说明细胞增殖活跃,ki67<10%说明癌细胞增殖不太活跃。
p53蛋白是人体内最有效的对抗肿瘤的自然防御物,p53基因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抗癌基因p53的表达产物。
可抑制带有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发生分裂,从而阻止畸变传递给子细胞.p53蛋白介绍: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kD 的核内磷酸化蛋白,被称为p53蛋白。
p53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负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
p53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突变型p53蛋白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可被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p53基因的突变(缺失)是人类肿瘤的常见事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一般认为p53过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及不良预后相关。
TTFI(+)这个指标通常表示甲状腺癌或肺癌转移CKL(+)CK7(+)这些仅说明是腺癌表达ck19 和 ck19-9仅在正常胆管上皮表达,肝细胞阴性CD34是血管源性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TTF一1的表达主要在肺和甲状腺腺上皮细胞,CDX-2和CK20主要标记胃肠道腺上皮CK7+/CK20+/villin+的模式,首先会考虑胃腺癌、直肠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卵巢黏液癌等,而不必考虑肺鳞癌、肺腺癌、肺小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乳腺癌、卵巢浆液性癌胃肠道用CDX2,肺癌和甲状腺癌用TTF-1,前列腺癌用PSA等TTF-l、cK7在肺腺癌中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例肺鳞癌中P63表达肺小细胞癌’TTF-1阳性表胃组织中CA19-9 的表达可能成为胃癌的肿瘤标志之一,尤其适用于低分化腺癌和粘液癌,而对高分化腺癌不适合。
对胃肠道的癌判断有意义。
KI67作为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
阳性说明细胞增殖活跃,ki67<10%说明癌细胞增殖不太活跃。
p53蛋白是人体内最有效的对抗肿瘤的自然防御物,p53基因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抗癌基因p53的表达产物。
可抑制带有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发生分裂,从而阻止畸变传递给子细胞。
p53蛋白介绍: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53kD 的核内磷酸化蛋白,被称为p53蛋白。
p53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中的负调节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
p53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
野生型p53蛋白极不稳定,半衰期仅数分钟,并具有反式激活功能和广谱的肿瘤抑制作用。
突变型p53蛋白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可被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出来。
p53基因的突变(缺失)是人类肿瘤的常见事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一般认为p53过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及不良预后相关。
免疫组化转移相关maker
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内蛋白质的技术,而转移相关标记物(marker)则是指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以下是一些免疫组化转移相关标记物:
1.CD44:是一种与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的分子,可以作为胰腺癌和肺癌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2.CA19-9:是一种在胰腺癌和胆道癌中表达的糖蛋白,可以作为胰腺癌和胆道癌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3.E-cadherin: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正常上皮细胞中表达,但在许多肿瘤中失表达,可以作为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4.Vimentin:是一种中间丝蛋白,在间充质细胞中表达,但在许多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增强,可以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5.N-cadherin:是一种与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相关的分子,可以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6.Twist:是一种与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相关的分子,可以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7.Snail:是一种与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相关的分子,可以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8.FOXC2:是一种与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相关的分子,可以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9.PD-L1:是一种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分子,在许多肿瘤中表达增强,可以作为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相关标记物。
这些标记物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肿瘤的性质、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情况。
但请注意,这仅是一个简要列表,且存在一定的限制,具体情况应结合文献和其他相关数据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免疫组化试题
免疫组化是一种病理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以下是关于免疫组化的练习题:
1. 什么是免疫组化?
A. 一种用于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的技术
B. 一种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方法
C. 一种用于研究细胞代谢的技术
D. 一种用于观察细胞生长的技术
2. 免疫组化中使用的抗体主要来源于何处?
A. 天然来源
B. 人工合成
C. 重组技术
D. 动物免疫
3. 免疫组化中常用的标记物有哪些?
A. 荧光染料
B. 放射性同位素
C. 酶
D. 以上都是
4. 免疫组化技术主要用于哪种病理学研究?
A. 细胞形态学
B. 分子生物学
C. 微生物学
D. 遗传学
5. 免疫组化实验中,哪一步骤是必要的?
A. 抗原修复
B. 抗体标记
C. 细胞固定
D. 以上都是
6. 简述免疫组化实验的基本步骤。
A. 切片制备、抗原修复、抗体标记、显色观察
B. 抗体制备、抗原修复、细胞固定、荧光染色
C. 抗原修复、抗体标记、切片制备、显色观察
D. 切片制备、抗体标记、抗原修复、显色观察
7.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为什么需要进行抗原修复?
A. 为了打开细胞膜上的抗原位点,使其暴露出来
B. 为了清除抗原的干扰物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C. 为了增强抗体的结合能力,提高检测的特异性
D. 为了促进抗体的扩散和分布,使其均匀覆盖组织或细胞。
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通过将抗原与抗体结合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染色方法。
它是现代生物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介绍:1.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免疫组化染色是免疫组织化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一种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将抗原与抗体结合,然后通过染色方法将表达该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可视化。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多聚酶、酶标、荧光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IHC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器中的抗原以及胞内蛋白质的定位。
2.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IF):免疫荧光染色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特定抗原。
它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探测,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利用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标记(单标记、双标记、复合标记等),从而实现多重染色或共定位染色。
3. 免疫电镜染色(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IEM):免疫电镜染色是一种将金粒标记的抗体用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定位特定抗原的方法。
通过将金粒结合到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抗原的位置和分布。
这种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超微结构的研究。
4. 免疫酶标染色(Immunoenzyme staining, IES):免疫酶标染色是使用酶作为标记物,通过化学反应将抗原与酶标记的抗体结合,从而显示出特定抗原的位置和分布。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LP)等。
在检测抗原时,标记物可以与染色底物产生反应生成可见色素,形成染色,以显示抗原的位置和分布。
5. 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Immunohistochemical in situ hybridization, IHC-IS):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的方法。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能够在组织切片上定位和检测抗原,并通过染色方法将抗原可视化,从而实现对抗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的步骤通常包括固定、脱脂、抗原修复、抗体和检测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操作和常用试剂。
1.组织固定:组织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结构完整并固定细胞的抗原。
常用的固定试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10%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NBF)和乙醇等。
2.脱脂:脱脂是将组织切片中的脂质去除,以提高抗体对抗原的结合效率。
常用的脱脂试剂包括二甲苯、甲醛和乙醚等。
3.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为了使被固定的组织恢复原样,增强抗原的可检测性。
抗原修复的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法和pH调整等。
常用的抗原修复试剂包括热解剂例如EDTA缓冲液、Tris-EDTA缓冲液,酶解剂例如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以及甲酸、盐酸等酸性溶液。
4.抗体:5.检测:检测步骤用于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视化。
这通常通过染色方法完成。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免疫酶标记、免疫荧光和免疫金标记等。
免疫组化实验所需的试剂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试剂:1. NBF(10%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用于组织固定,保持组织形态完整。
2.二甲苯:用于脱脂步骤,去除组织中的脂质。
3.甲醛:用于脱脂步骤。
4.乙醚:用于脱脂步骤。
5.EDTA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的热解剂。
6. Tris-EDTA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的热解剂。
7.胰蛋白酶:用于抗原修复的酶解剂。
8.蛋白酶K:用于抗原修复的酶解剂。
9.盐酸:用于抗原修复的酸性溶液。
10.一抗:选择特异性良好的一抗抗体,常用的有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
11.二抗:用于检测一抗结合的抗体,常用的二抗有反兔、反小鼠或反人的多克隆抗体。
小细胞肺癌的免疫组化标记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其特征是细胞体积小、核-浆比高、细胞核略大、染色质深染,通常呈现出明显的神经内分泌现象。
免疫组化标记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中的特定分子标记物,可以辅助诊断和判断肿瘤的类型、预后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小细胞肺癌常见的免疫组化标记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TTF-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在正常肺组织中主要在甲状腺和肺泡上皮中表达。
在小细胞肺癌中,TTF-1的表达呈现阳性,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志。
研究发现,TTF-1阳性小细胞肺癌更容易发生胸膜腔转移和淋巴结转移。
参考文献:- Hiroshima K, et al. Expression of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in 402 consecutive lung carcinomas: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olecular phenotypes. Clinic Cancer Res. 2003;9:2118-2124.- Zhang Y, et al. 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expression in breast carcinomas. Am J Surg Pathol. 2010;34:1881-1885.2. CD56(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CD56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
在小细胞肺癌中,CD56的表达呈现阳性,可以用于鉴别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参考文献:- Fujiwara T, et al. Expression of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 protein i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its implication in cell adhesion and drug resistance. Cancer Res. 1993;53:5269-5273.- Ishiwata T, et al.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 i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and its involvement in cell motility and invasion. Cancer Res. 1996;56:5902-5910.3. Chromogranin A:Chromogranin A(CGA)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标志物,在小细胞肺癌中广泛表达。
ki67和p53的参考值Ki67和p53是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能力和基因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Ki67和p53的参考值以及与其相关的参考内容。
一、Ki67参考值:Ki67是一种核蛋白,在细胞分裂活跃时表达水平高。
它常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能力,即衡量癌细胞的活跃性和分裂率。
通常,Ki67的阳性指数(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越高,表示肿瘤的增殖能力越强。
1. 常见肿瘤的Ki67参考值:- 乳腺癌:一般认为Ki67指数高于20%表示增殖活跃,低于20%表示增殖较为缓慢。
- 结肠癌和直肠癌:通常认为Ki67指数高于30%的患者预后较差。
- 胃癌:Ki67指数高于10%的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肿瘤侵袭性和复发风险。
- 肺癌:Ki67指数高于50%的患者通常是高度恶性的。
2. 影响Ki67参考值的因素:Ki67的参考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理学类型、肿瘤分级、分子亚型、治疗方式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症,有不同的Ki67参考值判断标准。
此外,由于Ki67的评估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实验室和医生之间的测试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二、p53参考值:p53是一个关键的抑癌基因,它在正常情况下抑制细胞的增殖和促使受损细胞凋亡。
当细胞受到DNA损伤或其他胁迫时,p53会被激活并起到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
p53的异常表达常与肿瘤的发生和预后相关。
1. 常见肿瘤的p53参考值:- 乳腺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 结肠癌和直肠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较差相关。
- 胃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的生长和预后相关。
- 肺癌:p53蛋白阳性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后较差。
2. 影响p53参考值的因素:p53的异常表达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突变、基因副本数的改变、DNA甲基化等。
p53的突变是致癌过程中最常见的遗传事件之一,而p53的突变可能导致其蛋白失去正常功能。
总结:Ki67和p53是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用于评估肿瘤增殖能力和基因组稳定性。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Ki—67为细胞增殖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多数腺癌表达CEA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 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 (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 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 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Hep par 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
CK20 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
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
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
其他villin 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Ki-67为细胞增殖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 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PS2 (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 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 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Hep par 肝细胞抗原,正常肝细胞和高分化肝细胞癌阳性,低分化肝细胞癌多弱阳性或阴性.CK20 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
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
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
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免疫组化常用标记物 一、常用标志物 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CEA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20 kDa,分布广泛。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 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 CK7positive CK7 negative CK20 positive uninformative colorectum CK20 negative lunguninformative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56.5kDa和50kDa的细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阳性部位:细胞浆)。上皮膜抗原是一种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癌细胞过表达MUC1与肿瘤侵袭有关,有意义的免疫反应性为膜阳性,如为纯粹的胞浆着色则为假阳性。此抗体可以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源性肿瘤,EMA阳性表达的肿瘤包括大多数的癌、间皮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样肉瘤等,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肿瘤阴性表达。 10.HBME1---(阳性部位:细胞膜)。该抗体与间皮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应,染色方式呈现一种特殊的“厚膜”方式,在鉴别间皮瘤与腺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间皮瘤为厚膜型,腺癌为薄膜型或胞浆着色。 11.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部位:细胞浆)。突触素是分子量为38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突触前囊泡膜,是神经性和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之一,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肿瘤。 12.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阳性部位:细胞核)。TTF-1表达于甲状腺腺上皮和肺的上皮细胞中。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腺癌、少部分大细胞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 13.波形蛋白(Vimentin,Vim)---(阳性部位:细胞浆)。波形蛋白分子量为57 kD,是原始的中间丝,分布极广,所有间(充)质细胞均有表达,此抗体的免疫原为猪的晶体,但可与人、大鼠和鸡的波形蛋白反应。波形蛋白是正常间叶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许多上皮细胞及其肿瘤中可与细胞角蛋白共表达。诊断用途:是一个有用的“对照标记”,即:如果波形蛋白未能较易地在非肿瘤性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其他间叶成分中检测到,则总的说来组织的免疫反应性未能得到适当的保存。在间皮瘤与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波形蛋白在间皮瘤的上皮细胞中更常见与细胞角蛋白共表达。 14.Cam 5.2---分子量45 kD和52 kD的人角蛋白抗原决定簇。与正常分泌上皮而不是复层鳞状上皮反应。 15.MNF-116---该抗体识别许多细胞角蛋白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是上皮性肿瘤的一线标记。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正常组织有复层鳞状上皮和单纯腺上皮、平滑肌、淋巴结树突状细胞、浆细胞等;肿瘤主要有鳞癌、小细胞癌、肉瘤样癌/梭形细胞癌、腺癌、间皮瘤(纤维状细胞)、滑膜肉瘤、血管肿瘤、平滑肌肿瘤和浆细胞瘤等。 16.Desmin---结蛋白分子量为53 kD的中间丝(骨骼蛋白),有三种单克隆抗体(D33, DER-11和DEB-5),与其他中间丝无交叉反应。在平滑肌和横纹肌可检测到结蛋白,在肌纤维母细胞中亦有少量结蛋白。在平滑肌组织中结蛋白含量要多于血管平滑肌。诊断用途:识别平滑肌和横纹肌肿瘤。 17. MOC-31---为识别上皮细胞中一种功能未知的38 kDa 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大多数腺癌为阳性,而间皮瘤通常为阴性。 18.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SP)。肺表面活性物质含有许多蛋白,包括10 kD的Clara细胞蛋白和表面活性蛋白A、B、C、D 。作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标志。 19.α1-AT---细支气管肺泡癌Clara细胞型呈阳性表达。 二、恶性上皮性肿瘤 1、鳞癌---发生于支气管上皮,有角化和/或细胞间桥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有四个亚型:①乳头状;②透明细胞型;③小细胞型;④基底细胞样绝大多数表达高分子角蛋白(34βE12),CK5/6和CEA,许多鳞癌表达低分子角蛋白(35βH11),较少表达TTF-1或CK7。 2、小细胞癌---由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小细胞组成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胞质很少,边界不清;核内可见细颗粒状染色质,核仁不明显或缺如;细胞核变形很明显;常有大量坏死和许多核分裂。绝大多数小细胞癌CD56、Cg、SY阳性,神经内分泌标志表达率≥90%;小细胞癌常见TTF-1和CK阳性。鉴别诊断:① 淋巴瘤---小细胞癌显示为神经内分泌标志、TTF-1和CK阳性,LCA阴性。 ②PNET---小细胞癌与PNET均可表达MIC-2(CD99),但小细胞癌TTF-1和CK阳性,而PNET则为阴性。 ③ Merkel细胞瘤---本瘤CK20阳性,CK7、TTF-1阴性可与小细胞癌鉴别。 3、腺癌---具有腺样分化和产生黏液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呈腺泡样、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细胞样或实性伴有黏液的生长方式,可混合存在。有下列亚型:①腺癌,混合亚型; ② 腺泡样腺癌; ③ 乳头状腺癌; ④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包括非粘液型、粘液型、混合性非粘液性与粘液性或中间型。非粘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又包括Ⅱ型肺泡细胞型和Clara细胞型,前者SP、TTF-1等阳性,后者Clara蛋白及α1-AT阳性,有助于与其它腺癌鉴别诊断。 ⑤实性腺癌伴有粘液产生⑥胎儿型腺癌 ⑦黏液性(“胶样”)腺癌 ⑧黏液性囊腺癌 ⑨印戒细胞腺癌 ⑩透明细胞腺癌 腺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与其亚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典型的上皮性标志为:AE1/AE3,CAM5.2,EMA和CEA。CK7阳性高于CK20,TTF-1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在分化好的腺癌(在TTF-1阳性病例中,甲状腺球蛋白阴性有助于排除甲状腺癌)。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apoprotein,SP)较TTF-1为低,但要注意的是转移性肿瘤细胞也可能吸附一些SP。在黏液性肿瘤中,尤其是黏液型BAC可能有例外,即TTF-1阴性,而CK7和CK20往往阳性。 鉴别诊断:① 转移性腺癌---有原发灶病史,在肺内常为多个病灶。如为单个病灶,则鉴别较为困难。肺腺癌有组织学亚型的异质性,尤其是存在BAC成分时可明确诊断;60%表达表面活性蛋白(SP-A,pro-SP-B,pro-SP-C),70%表达TTF-1;CK7(+)/CK20(-),仅黏液性BAC为TTF-1(-)/ CK20(+)。转移性腺癌多为均质性,TTF-1阴性(除外甲状腺癌:黏液染色阴性,甲状腺球蛋白阳性)。肾细胞癌:AE1/AE3、CK7弱阳性,Vim强阳性。结肠腺癌:CK7(-)/CK20(+),CDX-2阳性。乳腺癌:ER(+)。卵巢癌:雌二醇受体、CA125、Vim、钙粘蛋白、抑制素(+);CEA(-)。前列腺癌:PSA(+)。 ② 上皮型恶性间皮瘤---根据临床、巨检、镜检、免疫组化和电镜特点进行鉴别。免疫组化方面主要包括腺癌特异标志TTF-1、普通标志CEA、CD15或MOC31;间皮瘤标志calretinin(钙视网膜蛋白)和CK5/6。 ③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发生于肺周边部的局灶性病变,通常<5mm,表现为衬覆肺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不典型细胞呈轻—中度局限性增生,无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表达SPA,CEA,MMPs,E-钙粘蛋白,β-catenin,CD44v6和TTF-1。一般认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是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癌前病变,TP53阳性是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早期标志之一。④非粘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一般大于5mm,明显的细胞分层,细胞密集,柱状细胞排列拥挤,微乳头丛生;细胞核重叠,染色质较粗,可见核仁。 4、大细胞癌---未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缺乏小细胞癌、腺样或鳞状分化的细胞和结构特征。大细胞癌的分化表型并无特征性,大多表现为腺分化,也可为鳞分化。有少数大细胞癌具有腺、鳞、神经内分泌三相分化表型。免疫组化:AE1/AE3几乎全部阳性,EMA70%阳性,35&538;H11近70%阳性。部分病例亦可表达CEA、CK7、及Vim。其亚型有①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