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总复习——统计与概率》青岛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2
回顾整理——总复习统计与概率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课堂导入同学们,这一学期中,在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
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等。
小组交流:关于复式统计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知识回顾复式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特征绘制方法特征绘制方法要点回顾育民小学四年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如下表。
1.14以下(含1.41)1.42~1.51 1.52~1.61 1.62~1.71 1.72以上(含1.72)男生2717159女生51218103性别人数成绩/m请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5101520成绩/m1.41以下 1.42~1.51 1.52~1.61 1.62~1.71 1.72以上男生女生257121718151093(1)女生成绩在1.41m 及以下为不及格,男生成绩在1.48m 及以下为不及格,男生成绩在1.42m~1.48m 的有5人。
男生和女生不及格的各有多少人?女生不及格的有5人。
男生不及格的有2+5=7人。
5101520成绩/m1.41以下 1.42~1.51 1.52~1.61 1.62~1.71 1.72以上男生女生257121718151093(2)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四年级男生、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在1.52m~1.61m 的人数最多。
(答案不唯一)单式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多少。
复式条形统计图既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又能便于比较两组数据。
某地区2017~2021年年人均总支出与年人均食品总支出统计表如左下,请完成右下折线统计图。
年份20172018201920202021年人均总支出/元30050080020004000年人均食品总支出/元2103004009001600某地区年人均总支出与年人均食品总支出统计图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金额/元年份2017201820192020(2017年~2021年)30080050020002021——年人均总支出——年人均食品总支出40002103004009001600(1)2017~2021年年人均食品总支出分别占年人均总支出的几分之几?210÷300=107300÷500=53400÷800=21900÷2000=2091600÷4000=52答:2017~2021年年人均食品总支出分别占年人均总支出的 、 、 、 、 。
《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单元“折线统计图”复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应用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2.以统计图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体会统计过程中各步骤方法使用的合理性,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师:在“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预设: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追问:上述内容都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对这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课前整理的知识网络?选取典型展示,并交流。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单式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师:要表示出××景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预设: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所以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这组数据比较合适。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针对问题(1),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同时教师要追问:你是怎样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标出统计图的名称;②建立横轴和纵轴;③描点,连线;④标注数据。
注意点:①标点时,要找好对应点;②连线时,要依次连线,不能漏连。
而且要把线段画直。
针对问题(2),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的。
预设:可以根据线段向上或向下的方向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景区1月到7月平均气温是在上升,7月到12月平均气温是在下降。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青岛版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教材简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大家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重点是引导大家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
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大家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想,怎样设计调查表?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大家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
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整理本册所学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统计与可能性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整理:本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如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等。
2. 总复习: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 统计与可能性: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事件的可能性。
三、教学过程1. 回顾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总复习:针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如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3. 统计与可能性:教师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如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可能性,如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讲解统计与可能性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度、积极性等。
2. 练习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如正确率、解题思路等。
3. 结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复式统计图的概念和种类。
2.能够制作并解读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3.具有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复式统计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2.解读复式统计图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复习
回顾上一次的课堂内容,复习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2. 引入
介绍什么是复式统计图,以及复式统计图的种类。
3. 观察
让学生观察示例数据,并制作出对应的复式统计图。
4. 解读
分析已制作好的复式统计图,并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5. 实践
学生制作自己的复式统计图,并根据数据进行解读。
四、教学步骤
1.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点,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
2.引入复式统计图,介绍其概念和种类,并让学生归纳整理内容。
3.观察示例数据,并在纸上制作对应的复式统计图,让学生尝试操作。
4.分析已制作好的复式统计图,并让学生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5.学生实践制作自己的复式统计图,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6.课堂小结,复习本课程内容。
五、教学工具
黑板、白板、笔、统计表格。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复式统计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并且能够解读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图表的制作方法还存在疑问,需要更多练习来掌握。
因此,应合理安排后续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2、教学重点:圆及圆的有关知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认识扇形统计图。
3、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三、改进教学的措施1.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2.坚持“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整合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知识结构。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联系实际加强概念教学,融知识的理解于体验之中。
2.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度”,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3.重视方程教学,初步建立代数观念。
4.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5.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6.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全面、合理、科学。
五、学生情况分析本班有学生36人,学生学习基础教差的有8人,特别是乔永磊、赵孟超、吴韶腾、杨昆,其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特别差,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这些同学的学习习惯需要继续培养,其余大部分同学能够在班级里起到带动作用。
六、本学期打算学习的材料为了适应工作,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新学期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二十一条军规》及有关心课程改革的论文,提高自身素质。
七、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的教研活动安排本学期要积极参加市、镇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及本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吸取校内外教师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及教学成绩。
1、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加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4、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由合作学习。
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师:你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c÷2×r=πr×r=πr2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πr2师:黑板上的这个圆半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三、拓宽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总复习统计与概率|北师大版一、知识概要本部分主要针对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的“统计与概率”进行总复习。
统计与概率作为最常见的数学应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和判断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会针对以下知识点进行复习:•调查和统计•极差和频率•相关系数•随机事件二、调查和统计统计是指针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量化并描述其中的特征、规律和差异的过程。
调查则是指采集有关事物或现象的数据或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问题的设计、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等步骤。
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数据收集方式可以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
在统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于描述其特征和规律。
常见的统计量有中位数、平均数、众数、极差等。
三、极差和频率极差是指统计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极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
频率是指某一数值出现的次数。
统计过程中,我们可以计算相对频率和累计频率,以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
四、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指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方法。
在实践中,相关系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以便于进行决策和预测。
常见的相关系数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其中皮尔逊相关系数是最常用的。
五、随机事件随机事件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试验中,结果会有变化的事件。
随机事件的出现受到偶然性的影响,因此可能出现的结果不一定是固定的。
在随机事件中,我们可以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以便于预测事件的发生和结果的出现。
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事件和非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等。
六、总结统计与概率是数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应用,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统计与概率部分进行了总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总复习——统计与概率》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统计知识,能看懂、制作统计表,会判断、预测,求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会计算平均数。
2、感受数学间的相互联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统计知识,能看懂、制作统计表
难点:感受数学间的相互联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回顾整理:关于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我们学过那些?
2、回忆:我们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统计图吧,小组合作共同回忆,填写下表。
是()的。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二、合作探究
1、什么是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合作、交流。
平均数:()是平均数。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代表数据的()。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化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数据代表值,比较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应出的信息最充分。
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
2、进行统计时一般要经过哪些主要步骤?
感受:统计有助于我们处理()的数据,发现事物()的规律,预测事物的()。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四、梳理拓展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达标检测
(一)1、常用统计图有()、()、()三种。
2、某班体育测试,达标30人,优良20人,不及格10人,如果用扇形统计图,三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分
别为()、()、()。
3、口袋里有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的4个红球,2个黄球,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的可能性较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4、某地5月上旬的每日最高气温是:28℃、27℃、26℃、30℃、28℃、31℃、25℃、28℃、30℃、29℃,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为了表示出气温变化情况可画成()统计图。
(二)判断
1、如果某种彩票的中奖率是1%,那么买100张彩票一定有1张中奖。
()
2、篮球比赛前裁判用猜硬币的方法决定比赛场地和发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公平游戏。
()
3、盒子里有1000个红球,1个白球,任意摸出1个,一定是红球。
()
4、折线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