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9.14 MB
- 文档页数:39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速记与演练手册(湘教版)2.2 地球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昼夜半球:A B2.地球直转方向:。
二、地球公转1.北半球节气名称:A B C D2.北半球节气日期:① ① ① ①3.地球公转方向:4.太阳直射的重要纬线的名称:甲乙丙三、“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1.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①,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2.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①,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①。
3.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①,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①。
一、地球公转图判断公转运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地球公转图判断公转运行的位置:左图中A段位置:3月21——6月22日;B段位置:6月22——9月23日;C段位置:9月23——12月22日;D段位置:12月22——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
昼夜长短判断:在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这段时间都是昼长大于夜长;秋分→冬至→春分,这段时间都是夜长大于昼长。
二、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对节气的判断三、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知识点01 根据地球公转轨迹图判断地球运动的位置和昼夜长短【典 例】(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地理试卷)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
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 .①段 B .①段C .①段D .①段2.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到返回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为( )A .昼逐渐变长B .昼先变长再变短C .昼逐渐变短D .昼先变短再变长读图剖析知识点02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二十四节气的大致位置和地球运行位置【典 例】(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5日21时41分,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成功将遥感四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时区与区时设计说明通过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观察记录产生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时区与区时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3.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设计说明地球公转这部分内容,通过模拟演示、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学习目标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12、1、2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和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