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报刊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探究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互联网普及的影响.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理利用网络的责任意识.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3.繁荣(1)时间: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表现①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②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2.电视事业的发展(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3)影响①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②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2.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2)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影响(1)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名师点拨】《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图示记忆】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图示记忆】大众传媒的变迁【易错提醒】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个易错点(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4)报刊的特点和局限性①特点:报刊具有书面化的特点.②局限性:报刊缺乏直观感染力,而且阅读报刊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传播范围有限.(5)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性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消磨闲暇时光.(6)《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7)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8)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辨析比较】辨析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1)异: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2)同: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网络小结术语精要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史料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①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②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陈玉申《晚清报业史》①表明创办报纸的时代背景是内忧外患.②强调报刊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据史料,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提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报刊的特点史料三幅图片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所办的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宣传了其时代的思想.依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份报刊传播的思想各是什么.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提示思想:《时务报》传播维新思想,《民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特点: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了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创办的.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1)原因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这一媒介.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特点①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②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③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互联网的迅速发展1.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史料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画线部分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
《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
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
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印刷技术,可排除。
故选A项。
4.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D)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斗争。
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当时还有很多的人并未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还在坚持极“左”的思想路线,反映了此时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
故选D项。
5.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
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C)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故选C项。
6.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锡金公园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特征的公园。
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不可能看到(B)
A.一对年轻人拿着报纸阅读新闻
B.看国人所造汽车,长中国人志气
C.看到电影,但没有声音
D.有人穿西装革履,有人穿长袍马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能力。
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
7.(2019·常州高一检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
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
[解析]题干中电影歌颂“战争胜利”、控诉“旧社会”,体现了电影的教化价值。
故选A项。
8.(2019·宿迁高一检测)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
这种传媒是(D)
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解析]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A项错误;电影、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B、C两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选D 项。
9.(2019·贵州学业水平测试)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反映(C)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
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
[解析]“发邮件”“写日记”“沟通”是指生活与交往方式,互联网在改变着这一切。
故选C项。
A、B、D三项说法错误。
10.(2019·苏州高一检测)2016年4月,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
这说明互联网(C)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解析]据材料“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商业模式没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学习方式的问题,故A项错误;2016年之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
1789年则有报刊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1 350种。
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众为主旨,主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
材料二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
年度发行量仅据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51 524 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据《大公报》1905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
的报刊就有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
(1)材料一、二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提到“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材料二中“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报刊数量的增加,也是为宣传革命服务的,由此可知,报业发展的趋向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材料显示共同的历史原因都是政治革命、思想启蒙的推动。
[答案]趋向:鲜明的政治倾向。
原因: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推动。
(2)“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中国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举例:《时务报》《民报》。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材料二中报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解析]注意关系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
[答案]关系:相互促进。
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中国有2 000多家报纸、9 000多家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
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 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的变迁
古代:“鸿雁传书”等。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等。
现代:打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上网发E-mail、QQ 聊天、写微博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需对材料一反映的信息进行高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迅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思想的开放。
(2)结合材料二,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变迁的趋势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感想。
[解析]从沟通联系的渠道、便捷程度等角度概括“趋势”;“感想”可以自由发挥。
[答案]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感想:虽然出现了新的联系方式,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消失,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
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