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3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列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加以理解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和考核要求: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用)。
教学过程[基本通关]影响政治背景、时间和内容特征、政策、正反农业:剩余粮食收缴制度排斥市场和军工:无论大小,所有商品货币都在海关国有化,这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1918年与军队的贸易:废除自由贸易行政手段控制生产三年来,国家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农民的利益,这是不容易实现的,国家不可能垄断贸易体系和社会运动,在内战中为利润而战,而且不可能实现直接过渡到总共0年,并尝试司法和财产的过渡分配:因此,强制劳动直接通过政治行动和实物分配(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年内战后,农业:粮食税、无产阶级、以下行业:国有、私营。
掌握政权的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并继续实行外资结合(公营和私营企业有一定的积极性,并促进了1921年战争后首都经济的快速复苏)。
工业主义的业务:恢复货币流动性,利用七年政策(1925年政府基本恢复),通讯和商品交换(恢复市场和商品),有利于稳定的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分配政治形势(发展自由贸易)货币关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分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开启了重工业的不同和片面发展,导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农业:集体化(结合列宁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落后国家、人民生活用水、斯里兰卡农场)、自愿向世界交付、斯里兰卡工业化模式;水平提高缓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从高度集中于1928年农业大学制度(朝贡税)的大林城那里得到的东西,在林业年开始了工业:优先发展高度计划经济是苏联计划的。
到1937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高,苏联的工业产量不高;欧洲企业所有权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长期实施是指压制公共和地方所有权;后来,抗日的热情阻碍了苏联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1李奠定了物质基础,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