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_王观
- 格式:ppt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1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朝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卜算子送鲍然之浙东的意思《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意思: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君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衍生注释:**-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比作美人的眼波,将山比作美人的眉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浙东山水的美丽姿态。
-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里“眉眼盈盈处”既指友人要去的山水秀丽的浙东,也暗示着那里有美丽的女子,语带双关。
-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一个“才”字和一个“又”字,将惜春之情与送别友人之情相融合,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友人离去的双重惆怅。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是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江南春天的向往与喜爱。
**赏析:**此词构思新巧。
上片把浙东的山水比喻成女子的眉眼,不仅写出了山水的秀丽,也暗示出友人此行是前往一个美好的地方。
下片将送春与送君巧妙融合,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既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友人前往之地的羡慕,同时还蕴含着对春天逝去的惋惜。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写送别,没有过多的悲悲切切,而是在美好的祝愿中传达出离情别绪,清新别致,富有情致。
**作者介绍:**王观,北宋词人。
他的词风格清新,多写离情别绪、男女爱情等,善于运用一些巧妙的构思和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其词集有《冠柳集》,名字源于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词可以与柳永相媲美。
**运用片段:****例子1:**今天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我一下就被那奇妙的比喻吸引住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哇塞,这古人的想象力也太绝了吧!就像把大自然变成了一个大美女一样。
我转头跟同桌说:“你看,这古人写送别都写得这么有创意,哪像咱们,每次说再见就只是说拜拜。
”同桌也很激动地说:“就是啊,这词人把山水都写活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诗意这首诗是王观送别他的好友鲍浩然前往浙江东南的作品。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别离的惋惜。
诗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描绘了水面波澜起伏,山峰如同眉毛聚拢的景象,以此形容眼前的壮丽景色。
接着,诗人提问:“欲问行人去那边?”这是表达对朋友鲍浩然前程的关切。
接下来的两句“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表达了诗人眼中友人离去的情景。
友人眉眼含情,象征着离别之时的深情厚意。
他们刚刚迎来了春天,又要与春天一同送别友人。
这里的春天也可以理解为象征着友谊和温暖。
最后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鲍浩然前程的期望。
诗人希望鲍浩然在江南地区能够与春天相遇,并在那里安享春光,意味着诗人希望他的朋友能够在远方有一个美好的归宿。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情感抒发的方式,表达了诗
人对友谊的真挚珍重、对别离的感伤以及对朋友前程的美好祝愿。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创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
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原文
水是眼波横,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①。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⑤欲:想要。
⑥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
就去那山水交汇之处。
才刚送走了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
千万要把春天的色留住。
【】
这是一首送别诗,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
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
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
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代: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导语】王观(1035--1100),字通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词⼈。
王安⽯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年(1057年),考中进⼠。
其后,历任⼤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喜,⼤加褒赏;⼜撰《扬州芍药谱》⼀卷,遂被重⽤为翰林学⼠净⼟。
下⾯是为⼤家带来的王观《⼘算⼦·送鲍浩然之浙东》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算⼦·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是眼波横,⼭是眉峰聚。
欲问⾏⼈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 ⽔像美⼈流动的眼波,⼭如美⼈蹙起的眉⽑。
想问⾏⼈去哪⾥?到⼭⽔交汇的地⽅。
刚送⾛了春天,⼜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留住。
注释 ⼘算⼦:词牌名。
北宋时盛⾏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算命之⼈”。
双调,四⼗四字,上下⽚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句为六⾔句,于第三字⾖。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歇指调”。
⼋⼗九字,前⽚四仄韵,后⽚五仄韵。
鲍浩然:⽣平不详,词⼈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是眼波横:⽔像美⼈流动的眼波。
古⼈常以秋⽔喻美⼈之眼,这⾥反⽤。
眼波:⽐喻⽬光似流动的⽔波。
⼭是眉峰聚:⼭如美⼈蹙起的眉⽑。
《西京杂记》载卓⽂君容貌姣好,眉⾊如望远⼭,时⼈效画远⼭眉。
后⼈遂喻美⼈之眉为远⼭,这⾥反⽤。
欲:想,想要。
⾏⼈:指词⼈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说⽐喻⼭⽔交汇的地⽅,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上⼈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
才始:⽅才。
赏析 这⾸词虽是⼀⾸送别词,但并⽆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写回程的⼭⽔⾏程。
“⽔是”、“⼭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情为有情,启⼈遐想,⽽且运⽤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动容的有情之物。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③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朝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②水是眼波横:古人常有“眼如秋水”的比喻,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山是眉峰聚:古人常有“眉如春山”的比喻,如《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③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貌,古诗:“盈盈楼上女”。
【译文】那清彻明亮的江水,是美人流动的眼波;那纠结攒蹙的山峦,是美人紧锁的眉峰。
友人此行是到那里去呢?正是眉眼盈盈的故乡。
刚刚送春归去,还为无计留春而苦。
如今又送你返归故乡,在这分手之时,拜托你,若到江南赶上春,请千万要留住春,和它永驻我的故乡。
【集评】宋·吴曾:“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业卿诗断章曰:‘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
’诗词意同。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宋·王灼:“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碧鸡漫志》卷二) 宋·胡仔:“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赏析】词为送别之作,但写得俏皮新鲜,巧妙活泼,情景交融,语意双关。
将水比作“眼波横”,以山比做“眉峰聚”,将常用之喻,反而用之,已甚具新意,更视之如美人之眼眉,则山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山水与人化而为一了。
尤其“眉眼盈盈处”一语,既指江南美妙的山水,又指归客要见到的故乡人,语带双关,天衣无缝。
下阕直接抒情,却又似庄似谐。
才送春归,无计留春,已是教人不堪,又送挚友别去。
两个“送”字递进,写出了作者黯然愁苦之情。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释翻译与赏析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释翻译与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①。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生卒年不详。
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
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
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
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⑤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译文1:水是眼波闪动,山是眉峰攒聚。
要问行人去哪里,是去眉眼盈盈之处。
刚刚送春回归,又送你归去。
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和春同住。
译文2:江南的水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山就像美人的秀眉相聚。
要问远行的人到哪去,到山川秀美的江南,江南山水美好的样子。
我在东京刚刚送走春天,又要送你到浙东去。
如果到了江南,你赶上春天,千万留住春天。
[赏析]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
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
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
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上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
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算⼦》原⽂及鉴赏《⼘算⼦》原⽂及鉴赏《⼘算⼦》原⽂及鉴赏1 《⼘算⼦·送鲍浩然之浙东》 ⽔是眼波横,⼭是眉峰聚。
欲问⾏⼈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古诗简介 古诗简介 《⼘算⼦·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王观创作的词。
题⽬⼀作《别意》。
这是⼀⾸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鲍浩然,表达了词⼈送别友⼈鲍浩然时的⼼绪。
这⾸词以眼喻⽔,以眉喻⼭,设喻巧妙、情趣盎然,⼜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在送别词中独树⼀帜。
译⽂译⽂ ⽔像美⼈流动的眼波,⼭如美⼈蹙起的眉⽑。
想问⾏⼈去哪⾥?到⼭⽔交汇的地⽅。
刚送⾛了春天,⼜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留住。
注释 注释 ①⼘算⼦:词牌名。
北宋时盛⾏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算命之⼈”。
双调,四⼗四字,上下⽚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句为六⾔句,于第三字⾖。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歇指调”。
⼋⼗九字,前⽚四仄韵,后⽚五仄韵。
②鲍浩然:⽣平不详,词⼈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是眼波横:⽔像美⼈流动的眼波。
古⼈常以秋⽔喻美⼈之眼,这⾥反⽤。
眼波:⽐喻⽬光似流动的⽔波。
④⼭是眉峰聚:⼭如美⼈蹙起的眉⽑。
《西京杂记》载卓⽂君容貌姣好,眉⾊如望远⼭,时⼈效画远⼭眉。
后⼈遂喻美⼈之眉为远⼭,这⾥反⽤。
⑤欲:想,想要。
⑥⾏⼈:指词⼈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说⽐喻⼭⽔交汇的地⽅,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上⼈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
⑧才始:⽅才。
赏析赏析/鉴赏 这⾸词虽是⼀⾸送别词,但并⽆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写回程的⼭⽔⾏程。
“⽔是”、“⼭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情为有情,启⼈遐想,⽽且运⽤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动容的有情之物。
【经典诗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全词翻译“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出自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之:到,往。
浙东:宋代置浙江东路,管辖绍兴以及婺、温、台、明、处、衢六州,即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地区。
2. "水是"句: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3. "山是"句:《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4.盈盈:美好的样子。
参考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山水交汇处。
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上片着重写人。
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
可看出手法的高明。
下片着重写季节。
而这季节又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
暮春时节春归人也归。
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方面,不要辜负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
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
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作者简介王观(公元1035-1100年) ,字通叟,出生在如皋集贤里(今冒家巷)一个书香门弟。
他少负盛名,邻里称奇。
公元1051年,与堂弟王觌到京师求学于胡瑗门下。
公元1057年,他进士及第,初任单州团练推官,不久改任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1073年,他因进《扬州赋》,受到神宗帝的赏识,赐“绯衣银章”,跻身于文武百官之列;接着提拔他任大理寺丞,掌管刑狱。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一、诗句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二、赏析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
“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
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同时,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暗示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欲问行人”二句,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处”,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文及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词人王观创作的一首词,全文如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用拟人手法,把景语变成情语,把山水写成了有情之物。
下片则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整首词构思别致,比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先用问句“欲问行人去那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自答“眉眼盈盈处”,形象地描绘出山水交汇的地方,就像美人的眉眼一样妩媚动人。
这里将山水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和形象,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轻快活泼的笔调,巧妙地将送别之情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山水比作美人的眉眼,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妩媚动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明快,没有传统送别诗词中常见的离愁别绪和感伤情绪,而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
这首词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深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这首词在送别题材的诗词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