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与加工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作文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怎样选用、加工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对素材有与之相应的要求:一是选择与试题材料同属一个大类,性质相同或者相反的材料(人物、事件)。
二是立足于现实,选择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三是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写入作文的生活素材内容要精要、文字要简洁,即所谓精粹。
文章素材与试题材料同属一个大类,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跨越了选材的类别界限,所选材料不仅起不到论证观点的作用,反而使论述游离任务指令,文章显得不伦不类。
例:不要把分数当成衡量孩子成败的条件,而要注意培养孩子担当责任的意识,让孩子成长为有国家意识的人。
让孩子扛起社会责任,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用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担当情怀,用责任意识锻造孩子坚强的双肩。
科比17岁进入NBA,以他的能力和超级中锋奥尼尔的组合,不久就取下了三连冠的伟业,但他的打球风格却不讨人喜爱,总是单打独斗,爱去表现自己。
奥尼尔走后,科比虽然取得了不少奇迹,创下了多种得分纪录,但球队的成绩却不佳。
在科比重新认识篮球,有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之后,他才成长为一名超级巨星,一个最接近乔丹的运动员。
(考生《莫以分数论成败》)考生在运用材料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所选素材与试题材料不属同一大类。
文段论述的核心是“不要把分数当成衡量孩子成败的条件,而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成长为有家国意识的人”,强调家长“有责任培养孩子的担当情怀”。
因此,选用论据的大类应是教育类,最好是“教育孩子具有担当情怀”类的事例或名言,然而该考生在文中大谈科比球风的改变,并将其归结于“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这与家长教育孩子具有责任意识、担当情怀,又有多少本质的联系呢?二是叙述不简明,不会根据论述的需要确定论述重点,使论据成为摆设。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怎样选用、加工材料呢?一、选取与试题材料同类,性质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材料高考上海卷,先提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则材料,然后发出任务指令“谈谈你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
小学生作文选材与材料加工指导策略作者:廖坤英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2年第08期【摘要】本文基于素材选择与材料加工是小学生写作文的重要环节,论述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乏写作素材、内容雷同、主题缺乏新意等问题,提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选取素材、加工素材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素材选择材料加工【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88-03选材是学生构思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审题结束,就要进行选材了。
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作文的优劣。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狭窄,经历简单,阅历不足,缺乏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加上平時不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导致作文选材贫乏、平淡、老套,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新意和个性,这是小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学生只要多加留意,就能够从中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因此,教师的写作指导应当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上,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学会对作文素材进行取舍和加工,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真情实感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
要使作文具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选取的作文素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写作文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虽然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但是每日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想,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勇于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捕捉有趣、感人的事物,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指导学生用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活”起来。
以“一件难忘的事”习作为例。
为了突出这件事情的“难忘”和具有的教育意义,学生往往喜欢编造故事,或者运用作文套路,写一些假大空的套话。
第二单元写作选材和加工写作导引作文就像琢玉,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还要选用好的玉料,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歌德甚至说:“如果题材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注重选材与加工。
选材的前提是聚材。
根据文章的题目,将能想到、找到的材料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
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材料,平时要注意观察、体验,从生活中直接获取鲜活的材料,调查、读书、上网等也是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来源。
想一想:如果要写一位敬爱的老师,除了下面已列出的材料,你还能找到哪些?记我敬爱的老师老师感冒得挺厉害,可是只休息了一天就来给我们上课了。
老师的话总能说到我心里去,即使严厉的批评也是这样。
老师常为备一节课查阅大量资料,备课精益求精。
我休病假缺课,老师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我补课。
老师很了解我们的爱好和流行话题,是学生的“大朋友”。
老师常常要工作到很晚,但他总是很生早就来到学校。
我的材料聚材需“宽“,选材则应“严”。
“符合主题”是挑选材料的首要标准。
“把所有的材料逐部审查,而以是否与总旨一致为标准,这时候自然知所去取。
于是检定一致的、必要的,去掉不致的、不切用的,或者还补充上遗漏的、不容少的,这就是剪裁的工夫。
”(叶圣陶语)选材要尽量典型,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除典型外,新颖和生动也是选材时应追求的目标。
在《我的母亲》中,胡适描写了母亲对胡适大哥的宽容,对两个媳妇的忍让。
无论是大哥的败家行径,还是媳妇们的撒泼犯浑,其实都是常人难以容忍的。
母亲的忍不可忍”突显出她宽容温和的性格以及在生活中的忍辱负重。
选好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加工,使其更完整、更集中,突出材料的亮点。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父子二人分别,详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反复表现父亲的背影,用深沉的父爱点亮了看似寻常的材料。
写作实践— 如果要写一篇题为《感动,就在身边》的作文,你觉得以下哪些材料比较合适?为什么?你还能找出哪些合适的材料,把它们也列出来。
记叙文的素材的选择与加工“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艺术生长在生活的土壤当中,无不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任何艺术作品中总有生活的影子;但是,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她是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再加工而形成的。
直接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的不会成为美的艺术。
因此,在我们写作之前,我们必须对生活经验进行选择和处理。
然而就上个月记叙文《变化》一文的写作而言,同学们在选材上出现了如下问题:假:虚假的、没有经历过的材料大:刻意选取所谓重大、深刻的材料空:没有真情实感、感情虚假俗:选取的材料陈旧面对作文选材的误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下面给同学们提供几种方法,以期待你们能够得到提高。
1、要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例如:上一期作文的关键字“琐”即“细小、零碎、繁杂”。
“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人生琐事,如影随形,人或执爱于琐事,于琐事中发现独特的风景,获得幸福,微妙享受;或为琐事所拘役,困惑惆怅,难以割舍,纠结痛苦。
这取决于人之胸怀,取决于是否有一份超脱的智慧、一种和平的心态。
凡是不写琐事的即为选材不符要求的。
2、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
”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
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写哪些情感呢?(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
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
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
作文:选材与加工 1 / 5 选材和加工 一、教学目标 1.积累生活素材,掌握选材方法,能够围绕中心选取恰当、新颖、有意义的题材。 2.结合衷心的需要,进行恰当地剪裁,能够做到详略得当,主题集中。 3.借鉴名家名篇,品读例文平垫,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二、写作指导 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做琴要选择质地优良的木材,作文当然也在选取恰当精巧的材料。同时,有了好的材料,还需要剪裁,正如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无论写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都要根据立意对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如果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再好的材料也要舍弃。 (一)选材的原则 1.选材要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材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自己真实体验和真情感悟的素材。好素材来自生活,自己的精彩经历,学校的特别故事,社会上的感人事迹,都是我们选材的范围。如《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章选定了秋天这样一个季节,是因为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文章记叙了母亲在他摔东西的默默忍受,宽慰照顾;母亲重病缠身,却想要推着他去看花,好让儿子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接过花没有看,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儿,充分地表现出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真挚细腻,感人至深。 2.选材要精 要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素材作文文章的材料。典型素材,是指那些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充分表现作者独特生活体验的材料。如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选取了自己一家与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等。这些材料真实生动,将贫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刻画得栩栩如生。 3.选材要新 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所谓的新奇,是指要独辟蹊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或者是旧的素材,阐发处新意。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其中第三个事例“防空洞谈话”,虽然与前两个轰轰烈烈的战斗和牺牲场面相比,或许还显得有些平淡,但这个细节却从另外一个侧面刻画了战士的内心世界,真挚感人,打动人心,非常典型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和乐于牺牲的精神。 作文:选材与加工 2 / 5 (二)材料的加工 1.详略得当 能够体现人物性格反映文章主旨的片段、细节可不惜浓墨重彩;和主题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则应一笔带过,惜墨如金。如《木兰诗》,详写的部分有木兰的充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的是战争的场面,之所以这样处理材料,是因为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的作战勇敢,而是重在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品质高贵。诗中紧扣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英雄形象。 一般说来,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磨生动,也要毫不吝惜地割舍。 2.组合有序 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合理安排材料。写记叙文,刻画主要人物,可以正面描写,精选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件、细节;也可以侧面烘托,选择周围人物的评价来映衬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正面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侧面写围观群众的反应。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把小若瑟夫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表现穿插来写,对比鲜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写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时,也可以运用正反对比、同类并举、类比引申、比喻阐释等多种技巧来组织论据,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三、教学建议 (一)围绕题目选取材料,力求典型真实,突出中心。 1.学生阅读“写作导引”,谈谈选材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以经典文章为例,讲解选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分组交流一:学生阅读写作“写作实践”一中的列举的材料,选出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两则,并说明原因,小组交流。 4.小组交流二:围绕“身边的感动”这一中心,你能回忆起哪些感动过你的事件、片段或细节?小组交流 5.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学生所选材料是否扣题,是否真实典型。 (二)选材要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吸引读者。 1.教师推荐两三篇例文(课外名家名篇或者中考满分作文),课前引发。 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课文或者课外读过的文章中有哪些妈妈的形象让你印象深刻? 3.教师补充讲解如何选材能够新颖独特,打动读者。 作文:选材与加工 3 / 5 4.学生详细列举自己妈妈的特点,然后小组交流。筛选出最能突出妈妈鲜明个性的材料。 (三)围绕中心加工素材,做到详略得当,小处入手,立意深远。 1.阅读“写作实践”三的“写作要求”和“提示”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什么是 “幸福”,引导学生认识“幸福”内涵,避免立意肤浅 2.阅读“提示”2,让学生回忆捕捉自己感受到幸福的真实体验,明确自己的写作重点。 3.阅读“提示”3,小组内相互说说: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幸福的事?从小处入手,避免假大空,泛泛空谈。 4.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四、例文评点 习作一: 身边的正能量 焦文涵 仰首黑板,低头作业,初三的日子平淡而机械地滑过。驻足陈思,身边总有一些小事在不经意间滑过,让我们日渐麻木的心潮湿柔软…… 一个背影 在阶梯教室上完课,心急如焚的同学们顾不得礼貌,“轰”的一下冲出教室,凌乱的身影给教室平添了几分狼藉。这时,偌大的教室只余下他一个人。只见他将凳子一张张推到书桌下,收走抽屉里的纸花,那么稳重,那么井然有序。落日的余晖映着他脸上淡淡的笑容,勾勒出一副金色的油画,平和怡然。教室恢复了原貌,他轻轻带上门,向着夕阳走去…… 在我们安享舒适时是否还记得那些背后默默奉献的?那些正能量? 一曲欢歌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新房,踏出电梯,欢快的歌声扑面而来。正在诧异时,只见两个装修的油漆工边唱歌边认认真真地刷着墙,一遍又一遍,墙壁光滑如镜、洁白如雪。他们的头发上、衣服上溅满了白色的斑点,却依然不亦乐乎。能将辛苦劳累的工作干得如此快乐、如此诗意盎然,让我感动不已。 在我们抱怨学习时,是否记得那些乐于工作的人?那些正能量? 一抹亮色 阴霾的天气,我和母亲驶入加油站。小伙子大声指挥者“请倒车”,标准得手势,洪亮的声音,是我不禁融入这激昂的乐调中。“请问加多少?”小伙子礼貌地招呼着我们,一霎时,心情也随他橘黄色的工作服一般明亮鲜艳起来。是啊能将一件小事干得有声有色,尊重职业,认真工作,这样的人最美丽。 作文:选材与加工 4 / 5 在我们前途迷茫的时候,是否记得那些忠于职守的人?那些正能量? 让我们一起感悟,传递正能量,让身边的世界温暖如春。 点评: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围绕“正能量”选取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三件典型事例:同学默默收拾教室,从事装修的油漆工人认真快乐地粉刷墙壁,加油站的小伙子热情服务。每件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可信,新颖典型。同时,三个素材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作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采用并列式加工组合,按照描述画面、扣题议论的形式来剪裁,结构整齐,中心提出,在选材和加工方面的确值得借鉴。 习作二 这不是一件小事 时光之箭射落岁月的枯枝败叶,朦胧的往事氤氲在澄澈的香茗中,细细品味,慢慢啜尝,才能感受到那最细微的味道,那最不同寻常的“小事”,青绿的杯中依稀是那个冬日的画面。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冬日,下了晚课已经夜色茫茫。孤零零的我孤独地走在凛冽的寒风中。突然,拐弯处一抹黄晕的灯光吸引了我,只见一个小小的玻璃货架,摆满了晶莹剔透的糖球,红艳艳的像跳动的火焰。 我不禁停住脚步。“小伙子,很冷吧?要个什么样的?”卖糖球的是一位老大爷,虽然面容苍老,但语气和蔼可亲。我挑了一串最大的,把钱递给他。冬天的风刺得脸颊都疼了,我还是扬起僵硬的嘴角,给大爷一个粲然的微笑。 正在找钱的老人双手微微颤了一下,黝黑的脸上透出欣喜,诚恳地说:“小伙子,你真好!多少年了没有人愿意对我这个糟老头子笑……”灯光下老人的皱纹舒展得如卡房的菊花,苍老憔悴的面容顿时生动起来,微驼的背仿佛也挺直了些。我不知道这位老人经历过什么,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可我知道此时此刻的他很幸福。转身欲走,老人喊住我说:“小伙子,可不能空着肚子吃,伤胃啊!”我笑着道谢,心中滑过温暖的轻风,身体也不再瑟瑟发抖。 迎风疾行,感觉自己不再孤单。我突然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一场电影,你的一颦一笑,都关乎“大结局”的好坏。在茫茫人海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细腻的心,在擦肩而过时,送上一个微笑,一句感谢,一点关切,就会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幸福,同时也给自己一份温暖和喜悦。 时光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流逝着,经历过,成长了。轻轻吹着这杯香茗,涟漪洗濯着往事的尘埃,只有经历过这些不同寻常的“小事”,才能咂摸出生活得美好滋味。 点评:本文选材新颖别致。作者跳出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朋友之间这些关系的俗套,记叙了寒冷冬夜放学路上,自己送给卖糖球的陌生老大爷的一个微笑,以及这个微笑带给他的幸福。可谓另辟蹊径,引人入胜。同时,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剪裁合理,略写天气、糖球、我作文:选材与加工 5 / 5 的微笑,却用大量笔墨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腻地刻画了这个微笑带给老人的幸福感,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发“送上一个微笑,一句感谢,一点关爱”可以给别人带来幸福,也能收获温暖的主题,详略得当,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