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1、历史沿革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领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单位,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9月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2011年10月批准建设,2012年3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实验室前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空管发展导向,积极追踪国际空管科技前沿,始终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在理论研究与验证、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测试与评估、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相互推动的“产-学-研-用”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2、职能定位

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内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论证,组织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汇聚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解决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及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实验室将建设成为“1个中心、2个平台、3个基地”,即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标准论证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基地。到“十二五”

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2、研究方向

实验室根据国家空管发展战略规划和客观实际需要,结合国际空管科技前沿,以国家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牵引,以解决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难题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从飞行流特性分析、飞行流量调配技术、管理评估和运行管理等四个主要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和体系建设谋划,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储备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围绕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飞行流特性分析。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飞行流复杂特性、飞行流时空特性等,明晰飞行流量管理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功能定位和适用范围;揭示飞行流特性时空演变的客观规律,为飞行流量优化调配提供方法原理。

(2)飞行流量调配技术。重点研究空域容量评估技术、飞行流量预测和协同调配技术等,提出符合我国空域运行特点的大规模空域网络容量综合评估方法,提出多用户飞行需求综合分析与流量预测方法,提出多主体参与的飞行流量协同调配策略、方法与技术,为实现全国飞行流量统一调配提供技术支持。

(3)飞行流量管理评估。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测评和效能评估等,提出正常运行、非常运行下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效能测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综合评估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提供技术方法和改进措施。

(4)飞行流量运行管理。重点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体系

与机制、运行管理法规与规范等,建立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作用结构关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行流量管理协同运行机制,建立相关法规标准和运行规范,为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构建、职责划分、管理模式确立、法规标准建立等提供参考。

3、组织机构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负责人和领导者,有与其职责相应的人、财、物的管理权。学术委员会负责审定实验室学术研究方向,参与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责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已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审核制,并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人员配置,以形成健全、稳定、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实验室职能部门职责设置如下:

(1)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室。负责开展飞行流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和应用方法创新,参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完成空管委办公室交付的相关科研任务,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流理论研究、空域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调配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4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博士研究生10人。

(2)飞行流量管理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部门所适用的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运行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需求分析与预测技术、飞行流量统计与预测技术、飞行冲突探测与规避技术、飞行状况监视及告警技术、航班时刻优化与配置技术、飞行流量协同调配技术、

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技术、多机场统一放行技术、机场场面管理技术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3)空域评估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机场、终端区、扇区、航路、区域等国家空域系统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规划设计、空域结构调整、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民航航班时刻制定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空域评估技术、空域数据处理技术、空域运行仿真技术、空域运行分析技术、空域可视化技术、空域评估技术应用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技术研究室。负责开展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与空域一体化管理、空域动态管理与灵活使用、军民航空管协同运行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运行管理机制、基于飞行流的空域动态管理技术、基于空域的飞行流自适应技术、多层次空域和飞行流量相互匹配技术等。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设备平台

实验室现有主体科研用房面积约750平方米,配电系统、网络通信、科研条件等基础设施完善。实验室配备设备752台(套),其中大型设施设备49台(套),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空域与飞行流量协同运行管理仿真系统、机场终端区地面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域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地联合交通容量评估系统、基于管

制员工作负荷的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程序管制模拟机、雷达管制模拟机、轻型航空模拟器、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飞行程序仿真分析系统、图形矢量化扫描工作站、航空电子地图数据软件、雷达语音数据记录仪等,以及MAP Info软件、SIMODDEL软件、滚筒绘图仪、EASYFLOW软件、地理数据软件、服务器等。目前正在国家空管委和南航大的领导下,搭建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综合研究支撑平台,构建集信息设施支撑、数据资源支撑、网络交互控制、基础环境支撑、理论研究支撑和应用研发支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支撑环境,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所需的仿真环境和辅助工具等。

5、人才队伍

实验室已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博士及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模式。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3人,科研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优异。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8人,40-49岁13人,30-39岁31人,20-29岁1人,40岁以下人数达到60%;职称结构为:教授及研究员9人,副教授24人,讲师20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及以上学历48人,占总人数的90%。实验室还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迄今共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53人、硕士200余人。

6、领导团队

(1)实验室主任。胡明华,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所长,国家空管专家,国家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航局特聘专家,国家空管“十一五”先进工作者。长期从事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研究,系统研究了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理论和策略,提出了机场、空域、航路和扇区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创新丰富了飞行流

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面临的部分难题,主持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机场、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有效服务于我国机场和空管系统实际。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影响较大、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

(2)学术委员会主任。贲德,男,1938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是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行政管理专家。1964年起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研究,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雷达,为突破相控阵体制尖端技术、填补我国相控雷达空白作出重大贡献。作为我国PD火控雷达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从1985年起先后主持了机载PD火控雷达体制样机、十号工程全波形PD雷达、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提高了我国军用飞机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以及光华基金特等奖和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二、成果奖项

1、科技成果

实验室近年来科技成果丰硕,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空管重大建设、科研项目、军民航科研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横向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

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航路(航线)和终端区动态设计与评估平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终端区空域与交通流互适应关系研究”等;完成了国内20多个大型机场终端区及近80个区域/扇区容量评估工作;先后设计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行业内技术先进的空域容量评估与运行仿真平台、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平台、空中交通协同运行管理平台等原型系统,以及中南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1-4期)、上海区域先进仿真与评估系统、西南流量管理系统和大连空域流量统计预测系统等空管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获得相关空管单位与业内专家的一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依托相关科技项目成果,实验室共取得发明专利16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得四维航迹动态推测系统、尾随间隔管理策略生成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等5项软件著作权;实现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和航路容量评估系统等5项行业技术转让;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重要检索论文百余篇;出版《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世界空管发展概况及趋势》等专业理论著作5部;发行空管行业重要刊物《国际空管咨询》共计32期,近20万字。

2、荣誉奖项

(1)获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颁发民航系统唯一“国家空域评估技术支持单位”资质,承担空域评估理论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参与国家空域规划设计、调整优化飞行繁忙地区空域结构、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等评估工作。

(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要包括: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区域多层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

一等奖“空域管理与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民用航空机场容量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地区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项目;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型机场及复杂空域系统容量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

民航空管系统安全保卫设施建设标准

民航空管系统安全保卫设施建设标准

民航空管系统安全保卫设施建设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民航空管系统安全保卫设施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本标准所列条款作为《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MH/T7003-2008)中要害部位部分的扩充内容,凡未注明的引用文件,均出自该标准,并依据其最新版本执行。 2.2《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防范监控系统技术规范》(MH7008-2002) 2.3《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GB/T7946-2008) 3 总则 3.1民航空管系统安全保卫设施应能提高民航空管系统要害部位的防入侵、抗冲击能力,提高对异常事件、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处置能力,防止非法干扰事件,保障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3.2根据民航空管系统工作区域的对安全保卫的要求程度,民航空管系统安全保卫区域等级划分为三类。 3.2.1一类安全保卫区域 区域、进近、塔台管制及相关辅助设施等区域(区管中心、塔台等)。 3.2.2二类安全保卫区域

为民航空中交通管制指挥提供保障的雷达、通信、网络、气象、导航、情报设施等区域(站、台、气象楼、重要机房等)。 3.2.3三类安全保卫区域 办公楼及保管重要物品、重要凭证、现金、档案等场所。 3.3新建、改扩建的安全保卫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4 安全保卫区域的防范要求 4.1 一类安全保卫区域 4.1.1设置安保监控室,监控室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其中塔台可视情况而定。 4.1.2设置围栏(墙),安装防攀爬设施。 4.1.3在主要进出通道配备防冲撞装置。 4.1.4安装周界报警系统,建筑物内重要部位安装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由保安监控室对闭路电视画面和报警系统进行监控。 4.1.5主要建筑物或核心工作区域安装防入侵报警系统、室内红外及微波探测报警系统、门禁系统。 4.1.6安装紧急报警按钮,且可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网。 4.1.7可配置电子巡更系统。 4.2二类安全保卫区域 4.2.1设置围栏(墙),安装防攀爬设施、周界报警系统,凡无人值守部位,可增加弱电防入侵设施。

高中信息技术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教案 粤教版选修4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数据管理技术(选修四)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学时数:一课时 非上机时间10 分钟,上机操作时间15 分钟,其他活动(如:阅读、讨论、评价、展示、小结等)大约用20 分钟。 5. 设计组成员资料: 姓名性别通信地址QQ号码电子邮箱 王健男株洲北师大附校495931434 Janssen0313@https://www.doczj.com/doc/3b3273143.html, 张喜女株洲县第一中学405384475 Zhangxi086@https://www.doczj.com/doc/3b3273143.html, 易李平女醴陵市第一中学529024569 llyzylp@https://www.doczj.com/doc/3b3273143.html, 汪博男醴陵市第四中学10266775 Wangbo830309@https://www.doczj.com/doc/3b3273143.html,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数据管理技术及数据库的概念。 2、知道利用数据管理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3、实例分析、实践操作感受并理解数据管理技术。 4、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据管理技术》课的开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基础上对数据管理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与加深。共有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体验数据管理技术,二是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这节课既要学生了解认识数据库,又要学生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一些概念,并且激发学生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掌握数据、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学生分析: 数据管理技术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库的一些基础知识都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有些同学在上 Internet 网的时候上过类似数据库的网站,或者接触过 Access 数据库,但又比较陌生是因为只见过没有真正去认识,认真的用过、理解过。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因为数据管理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因此针对学生对象的分析,运用“任务驱动”,“情感引导”,“分层探究”,“分组协作”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的实现。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新课讲授探究、讨论案例分析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食品 浪费工作的通知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切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食品节约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宣传教育 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反对“四风”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在“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等重要活动期间,通过悬挂节约标语、发放倡议书、印发宣传册、举办平衡膳食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念和饮食文化,营造“节约食品、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宣传先进典型,曝光浪费现象,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节约食品光荣、浪费食品可耻的意识,努力形成“节约食品从我做起,反对浪费机关带头”的良好风尚,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行动。今年10月,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世界粮食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节约粮食电子倡议书签名活动。 二、深入推进“文明用餐、反对浪费”行动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去年以来开展的“文明用餐、反对浪费”行动情况,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继续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主题活动,开创文明用餐新风尚。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厉行节约,克勤克俭,树立健康、科学、合理的饮食新理念,养成文明节俭的餐饮习惯;在机关食堂用餐时,做到按需取用、少取多次,不浪费食品。在食堂明显位置摆放提示牌,提醒用餐人员健康饮食,适量取餐;设立食品节约监督员,加强巡视检查;在餐厅安装监控视频设备,对浪费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各部门、各单位食品节约工作成效将作为健康食堂创建和文明单位创建的考核内容。2014年四季度,国管局将组织召开中央国家机关“文明用餐、反对浪费”行动现场交流会。 三、抓好机关食堂食品节约工作 (一)加强食品采购管理。加强食品采购成本控制管理,做好主副食和原材料人均餐次消费定量统计分析,确定合理采购供应量。严格执行食品、原材料采购计划和索证、质量验收制度,米、面、油、肉等大宗原材料实行定点采购、分批配送,生鲜食品等原材料实行少采勤采、即采即用,尽量采购当地应季食材,减少储存消耗,做好台账登记,日清月结。 (二)做好食品储存保管。执行食品原料出入库清单制度,出入库要严格登记签收。制定食品原料、调料辅料人均定额标准,根据每日就餐人数对米、面、油、盐等原料辅料实行定量供应。食品原料储存做到专库分架,离墙隔地,张贴保质期标识,确保先进先出。加强仓库、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温度湿度,防止食品腐烂变质造成浪费。 (三)提高原材料初加工利用率。严格落实餐饮作业初加工标准,规范原材料初加工工艺流程,增加毛菜的预处理环节,确保蔬菜净菜率平均达到85%以上。推行厨余食材深加工,充分利用食材边角料制作食品,创新搭配方式,提高原材料出成率。 (四)注重食品烹制管理。建立食堂用餐人员统计制度,根据用餐人数、饮食习惯和食材用量,制定食品供应配餐计划。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按照卫生可口、营养健康、经济适量的原则烹制食品,合理搭配菜品花样,粗粮细做,注重膳食平衡,严格执行每人每天摄入25克油、6克盐的标准。加强厨师技能培训,机关食堂厨师要具有初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推行菜品末位淘汰制,提高烹饪水平和饭菜质量。 (五)改进供餐用餐方式。根据就餐人数情况,合理设计上菜时间和份量,热菜少炒勤炒,定时适量供应,用完再上;面食由大变小,减少剩余。具备条件的单位可实行自助点餐计量收费,供应小份或半份

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数据库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1 泛数据研究 2 国际数据库研究界动态 3 主流技术发展趋势 3.1 信息集成 3.2 数据流管理 3.3 传感器数据库技术 3.4 XML 数据管理 3.5网格数据管理 3.6 DBMS的自适应管理 3.7移动数据管理 3.8 微小型数据库技术 3.9 数据库用户界面 1 泛数据研究的时代 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使得数据库成为一个研究者众多且被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数据库技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的数据形式,人们提出了丰富多样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半结构化模型等),同时也提出了众多新的数据库技术(XML 数据管理、数据流管理、Web数据集成、数据挖掘等). 回顾数据库发展之初,数据模型是制约数据库系统的关键因素.E.F Codd 博士(1923-2003)提出的关系模型充分考虑了企业业务数据的特点,从现实问题出发,为数据库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在整个计算机软件领域,恐怕难以找到第2 个像关系模型这样,概念如此简单,但却能带来如此巨大市场价值的技术. 关系模型在关系数据库理论基本成熟后,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各大公司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实现和产品开发中,都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主要是在数据库的规模愈来愈大,数据库的结构愈来愈复杂,又有愈来愈多的用户共享数据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性以及故障恢复的能力,它成为数据库产品是否能够进入实用并最终

浅谈空管安全管理系统(标准版)

浅谈空管安全管理系统(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05

浅谈空管安全管理系统(标准版) 近百年来,全球空管界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保证空中交通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民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空中交通综合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保障航空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传统的安全管理着眼于技术细节,虽然保证了运行的规范化,对保障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人为因素、组织因素成为航空事故主要诱因的今天,传统的方法对其考虑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空管安全问题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问题,它已经成为涉及整个民航业,甚至涉及民航业外的系统性问题。为此,空管系统必须在传统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机、环境”,采取更为系统、全面、有效的安全应对措施。安全管理体系(SMS)

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安全管理体系(SMS)简介 (一)什么是安全管理体系(SMS) 所谓“安全管理”,即是组织为达到预期水平的安全指标而采取的系统地管理组织运行风险的行为。ICAO在文件Doc9774AN/969(机场合格审定手册)中对机场的安全管理系统(SMS)作了如下定义:机场管理安全的系统,包括为实现机场安全目标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工作程序和预防措施等,以保证在机场的安全得到控制,并确保其安全使用。此外,在英美等国家的手册中对安全管理体系(SMS)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具体可概括为:安全管理体系(SMS)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安全目标,贯彻安全政策,而将组织结构、职责、工作程序和规定等安全要素整合起来的、明确的安全管理模式。 结合分局实际,可以将安全管理体系(SMS)定义为:以清楚透明、系统全面、积极预防的方式来实现系统的安全管理。其中清楚透明,意思是指所有的安全管理活动应以文件形式清楚描述或记录下来,且应该具有透明度,独立于其他管理活动。系统全面,意思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不包括依托单位为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和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稳定支持,长效机制。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为其正常运转提供保障,推动建立有利于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分类管理,追踪问效。按照专项经费用途分类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动态调整,择优委托。对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被撤销的重点实验室不纳入专项经费支持范围。国家级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基金等应当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应当纳入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章经费开支范围 第四条专项经费开支范围包括由重点实验室直接使用、与重点实验室任务直接相关的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仪器设备费。 (一)开放运行费包括日常运行维护费和对外开放共享费。 1.日常运行维护费是指维持重点实验室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费用,包括办公及印刷费、水电气燃料费、物业管理费、图书资料费、差旅费、会议费、日常维修费、小型仪器设备购置改造费、公共试剂和耗材费、专家咨询费和劳务费等。 2.对外开放共享费是指重点实验室支持开放课题、组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设施对外共享等发生的费用。包括对外开放共享过程中发生的与工作直接相关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高级访问学者经费等。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得使用开放课题经费。 (二)基本科研业务费是指重点实验室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性自主选题研究等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与研究工作直接相关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 (三)科研仪器设备费是指正常运行且通过评估或验收的重点实验室,按照科研工作需求进行五年一次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发生的

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明确各级空管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及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要求,依据国家、民航总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相关工作流程和环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空管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当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提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政策和要求。 第三条各级空管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管理方式和行为,加强内部检查和质量控制,达到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 第四条空管系统的安全工作由总局空管局统一组织和领导,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空管站和空管运行部门分级负责。 第五条对空管运行和空管安全管理中涉及安全的问题,各级空管单位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第二章机构职责及制度 第六条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及空管站的机关应当设置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和民航总局的安全管理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管理文件和标准,制定安全管理工作规划,确定安全管理目标,组织安全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和指导所属单位的安全和运行工作,落实安全管理各项措施。 (二)对空管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定期评价空管运行单位安全状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安全管理意见,并对相关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三)规范报告制度,对空管不安全事件等安全信息进行搜集、统计、分析和管理,发现和掌握安全管理规律,制定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四)对空管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五)制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空管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记录培训考核情况。 (六)参与或组织实施空管安全评估。 (七)配合开展安全审计。 (八)开展空管安全绩效考核、安全奖惩工作。 第七条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及空管站的机关业务部门的安全职责: (一)按照国家和民航总局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规章、管理文件和标准,制定本专业的工作规划,研究确定本专业各项安全指标,参与制定空管安全工作目标和安全责任书。 (二)负责本专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对本专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价本专业运行安全状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落实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并通报有关部门。 (三)定期对与本专业有关的不安全事件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和管理,查找问题,发现和掌握本专业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及变化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性管理措施。 (四)对安全管理部门提出的安全建议,制定相应的措施。 (五)参与本专业不安全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六)申请、参与或组织实施空管安全评估。 (七)配合开展安全审计。 第八条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及空管站的运行部门的安全职责: (一)按照国家和民航总局安全管理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管理文件、标准和上级有关安全措施、要求,具体组织和实施运行安全保障工作。 (二)组织实施本部门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三)定期或适时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制定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四)监督检查各岗位执行规章制度、协议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五)报告各项安全工作情况和运行数据。 (六)提出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具体事项申请。 第九条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及空管站应当成立航空安全委员会,主任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日常事务由安全管理机构负责。 航空安全委员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民航规章对空管运行和安全管理提出指导意见,不定期

数据管理技术知识点整理

数据管理技术知识点整理 必须保留好和考纲一起保留好 第一章:认识数据管理技术 1.1感受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化表示。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 数据管理技术就是指与数据管理活动有关的技术。 数据库技术主要应用于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领域,这种数据密集型应用主要由以下一些特点:(1)涉及的数据量很大,数据一般需要存放在外存中,内存只能暂时存储很小的一部分。 (2)数据必须长期保留在计算机系统中,不随应用程序运行的结束而消失,如银行系统必须长久的保存储蓄用户的信息。 (3)数据要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或者要求在一个单位或更大范围内共享。 1.2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 (1)人工管理阶段 1、没有专门的软件用来管理数据,管理数据需要依赖应用程序本身来处理。 2、数据和程序是紧密联系,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应用程序,而数据又不能共享。 3、数据通常包含在程序中,不具有独立性,一旦数据的结构发生变化,应用程序就要 作相应的修改。 (2)文件系统阶段 1、数据独立性差 2、数据冗余度大(没用的数据太多) 3、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保障。 (3)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通用软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三大功能:数据定义 数据操纵 数据库运行控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 数据定义语言:定义数据库结构 数据操纵语言:表达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 数据库系统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相比的区别: 1、数据结构化。与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2、数据共享。文件系统基本不能共享。数据库系统可以,且冗余度(没用的东西)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归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人工管理 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 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 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人等操作。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面向应用。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然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序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 理办法

国土资源部 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与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土资发〔〕1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警黄金指挥部,部其它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其它有关单位: 现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土资源部 12月22日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重点实验室持续健康发展,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国土资源系统和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所、相关高等院校和其它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法人单位(即依托单位)所建设的科研实体,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创新平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要根据国家和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国土资源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引领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相关直属单位、依托单位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稳定支持和动态调整的

原则对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和管理,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计划单列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国土资源部有关科技项目、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是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部门,科技主管司局负责归口管理,相关业务司局对口进行业务指导和支持。依托有关单位现有机构设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承办和支撑有关工作事项。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编制和实施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 (二)组织重点实验室的遴选、验收、评估与考核,审定重点实验室建立、调整和撤消。 (三)组织推荐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申请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调建设期有关工作,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四)组织开展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人才、成果等的调查与统计工作,建立重点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 第七条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承担其所属单位,以及本行政区域内相关科研单位、地质勘查单位和有关企业重点

数据管理技术样本

信息技术( 选修4) 数据管理技术复习提纲 概要: 信息技术学科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 全书以应用数据管理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线, 按照”分析问题——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库”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全书分五章, 下面介绍第一章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认识数据管理技术 一、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1、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数据: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 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符号。计算机中的数据分为数值型数据与非数值型数据。 例题: 如商品价格、销售数量等数据是( ) A、数值数据 B、非数值数据 说明: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为载体。即为了表示信息( 抽象概念) , 必须使用某种符号, 这些符号就叫数据, 如字符、图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都能够称为数据。信息依赖数据来表示, 是数据的内涵, 是对数据语义的解释。 数据管理: 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 数据管理技术: 指与数据管理活动有关的技术。

数据库( DB) : 是指按照某种模型组织起来的, 能够被用户或应 用程序共享的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系统( DBS) : 是指采用的数据库技术的完整的计算机系 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 是能够建立数据库、 维护数据库及管 理数据库的一个开发平台。 数据库应用系统 : 说明: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为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为数据库( 或数据) 例题: 下列软件中, 不属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是( ) A 、 学籍管理系统 B 、 中考成绩查询系统 C 、 Linux 操作系统 D 、 网络售票系统 例题: 数据库管理系统英文简写是( ) A 、 D B B 、 DBS C 、 DBMS D 、 Access 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结构示意图

浅谈空管安全管理系统(SMS1)

浅谈贵州空管分局安全管理系统(SMS)建设近百年来,全球空管界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保证空中交通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民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空中交通综合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保障航空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传统的安全管理着眼于技术细节,虽然保证了运行的规范化,对保障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人为因素、组织因素成为航空事故主要诱因的今天,传统的方法对其考虑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空管安全问题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问题,它已经成为涉及整个民航业,甚至涉及民航业外的系统性问题。为此,空管系统必须在传统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机、环境”,采取更为系统、全面、有效的安全应对措施。安全管理体系(SMS)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安全管理体系(SMS)简介 (一)什么是安全管理体系(SMS) 所谓“安全管理”,即是组织为达到预期水平的安全指标而采取的系统地管理组织运行风险的行为。ICAO在文件Doc9774 AN/969(机场合格审定手册)中对机场的安全管理系统(SMS)作了如下定义:机场管理安全的系统,包括为实现机场安全目标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工作程序和预防措施等,以保证在机场的安全得到控制,并确保其安全使用。

此外,在英美等国家的手册中对安全管理体系(SMS)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具体可概括为:安全管理体系(SMS)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安全目标,贯彻安全政策,而将组织结构、职责、工作程序和规定等安全要素整合起来的、明确的安全管理模式。 结合分局实际,可以将安全管理体系(SMS)定义为:以清楚透明、系统全面、积极预防的方式来实现系统的安全管理。其中清楚透明,意思是指所有的安全管理活动应以文件形式清楚描述或记录下来,且应该具有透明度,独立于其他管理活动。系统全面,意思是安全管理活动应有计划地在全系统中持续展开。积极预防,意思是在风险转变成不安全事件并造成安全负面影响前,采取一种识别危险并消除风险的预防性方法。 (二)安全管理体系(SMS)包含的核心理论 安全管理体系(SMS)的核心理论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三个步骤--“危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管理”几乎涉及并影响所有的安全管理行为(安全信息管理、安全评估、事故调查、安全监控等),它也是主动控制安全的最有效方式。 (三)空管安全管理体系(SMS)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虽然各国安全管理体系(SMS)的内容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安全管理体系(SMS)可分为两大部分—强制执行

国家重点实验室制度要素

科技发展研究 第8期 (总第148期) 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3月6日 编者按:国家实验室由物质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等三要素构成。物质要素是国家实验室的载体和基础,是实验室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才要素是实验室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是实验室创新能力的灵魂;而制度要素是国家实验室的关键,是实现物质要素和人才要素和谐统一的保证,是使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纽带。《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及国际案例分析》课题组,以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国家实验室(或相近国立研究机构),对这些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出若干规律和共性之处。 制度要素:国家实验室管理和运营的基石1 ——国家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构成国家实验室的制度要素,主要包括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国家为有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以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确立的相关机构的设置、职能、运行方式,其载体是设置的各类科技机构和管理部门,其核心是这些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划分,以及各类机构间的相互关系,体制和机制决定着机构整体和长期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从各国的经验和发展历程来看,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上海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及国际案例分析》(066921011)

一、主要管理体制 (1)分级、分类、多模式的管理 根据类型、规模的差异,政府对国家实验室在人员、经费上实行分级、分类、多模式的管理和支持。例如,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实验室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政府拥有、政府管理国家实验室(GOGO),雇员均为政府雇员,这类实验室主要开展保密性研究及探索性开发工作,研究领域相对单一,政府对这类实验室有高度的调控。第二类是政府拥有、委托承包商管理的国家实验室(GOCO),承包商主要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和大学联盟。这种管理方式能使资源的分配更加灵活,对广泛、多样的项目需求可快速响应。同时,它还能将私营单位的R&D管理经验带入政府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水平。第三类是政府与大学或企业界共同建设、由承包商拥有和管理的国家实验室(COCO),这类机构通常扮演专业实验室的角色,由承包商直接制定目标和负责管理,不受政府过多约束,政府会资助部分经费。 与此相类似,日本的国立研究机构分为政府出资、独立法人的国立研究所(类似于GOGO),以及政府出资、依托大学的非独立法人的大学共同利用机构(类似于GOCO)。前者隶属于各省厅,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承担战略性创新研究,或直接承担国家下达的研究任务;后者隶属于文部科学省,面向基础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基础研究,培养人才。 (2)以“目标任务”为核心的合同制管理 美国政府对国家实验室基本采用合同制管理,其内涵是:1确定明确的科研目标使命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任务;2为机构达到其目标提供所需的经费与技术手段;3通过严格评估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合同,围绕目标任务,提供经费资助,强化评估保障,保证了政府对国家实验室的领导、调控以及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数据处理要求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数据管理技术也不断改进。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关键字: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数据管理的水平是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相适应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硬件方面,计算机的外存只有磁带、卡片、纸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存储量非常小;软件方面,没有操作系统,没有高级语言,数据处理的方式是批处理,也即机器一次处理一批数据,直到运算完成为止,然后才能进行另外一批数据的处理,中间不能被打断,原因是此时的外存如磁带、卡片等只能顺序输入。 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数据不保存。由于当时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保存上并不做特别要求,只是在计算某一个课题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就退出,对数据不作保存,有时对系统软件也是这样。 (2)数据不具有独立。数据是作为输入程序的组成部分,即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数据和程序同时提供给计算机运算使用。对数据进行管理,就像现在的操作系统可以以目录、文件的形式管理数据。程序员不仅要知道数据的逻辑结构,也要规定数据的物理结构,程序员对存储结构,存取方法及输入输出的格式有绝对的控制权,要修改数据必须修改程序。要对100组数据进行同样的运算,就要给计算机输入100个独立的程序,因为数据无法独立存在。 (3)数据不共享。数据是面向应用的,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不同应用的数据之间是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即使两个不同应用涉及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无法相互利用,互相参照。数据不但高度冗余,而且不能共享。

空管安全

空管安全

一,运输安全体系:安全审计准备——安全审计启动会——安全审计措施——安全审计通报会——编制安全审计报告——安全审计发布。发出安全审计通告——召开准备会——制定安全审计实施计划——与被审计方建立联系——说明审计目的,范围——审计标准,方法和审计程序——确认审计日程,办公场所,人员证件等安排二,安全的概念:安全是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至并持续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 三,安全管理的必要性:1较小的灾难性事故和各种各样的事故征候经常发生。这些较小的安全事件也许是空管安全隐患的苗头。忽视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可能为更严重事故数量的增加创造条件。2,了解一些事故耗费的总成本,对理解安全经济至关重要。3,航空运输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很可能就取决于是否能够使大众对出行安全感到放心。因此,安全管理是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安全管理的方法:1,应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2,高层管理者对安全管理的承诺。3,促进安全做法,鼓励安全沟通,积极管理企业安全文化。4,有效实施标准操作程序。5,鼓励有效进行事故征候和危险报告的无惩罚环境(正义文化)。6,正常运营情况下安全相关数据的收

集,分析和共享。7,对事故和严重事故征候进行充分的调查,查明系统安全缺陷。8,对运行人员进行综合的安全培训。9,通过积极交流安全信息,共享安全教训和最佳做法。10,旨在评估安全绩效和减少或排除正在出现问题的系统的安全监督和绩效监测。 五,安全管理的责任:1,确定安全相关政策与标准。2,分配维持风险管理活动所需的资源。3,查明和评估安全风险。 4,采取措施排除危险或把风险的相关水平减少到既定的可接受水平。5,将技术进步纳入设备设计和维护。6进行安全监督及安全方案评估。7,调查事故和严重事故症候。8,采取最合适的,最好的行业做法。9,促进航空安全。10,更新民航安全管理规章。 六,风险的概念:安全管理强调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危险识别与风险管理——从而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财政,环境和社会损失最小化。风险通常被表述为可能性,然而风险的概念绝不限于可能性。风险包括两个方面。评估与某一特定危险有关的特定风险的可接受性,总要既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又考虑千载后果的严重性。风险可以根据如下三大类对风险进行判别:1,不可接受的高风险。2,可接受的低风险。3,介于以上两类之间的风险,考虑时必须权衡风险与效益。 七,事故与事故征候:事故是指发生在航空器运行中的事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附2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一、研究水平与贡献 1. 定位、研究方向及承担国家重要任务情况。 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发展良好,有较强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特别是评估期内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生了重大科研成果。集中精力承担和组织国家重要任务,减少一般性竞争项目,有较高的科研效率。 2. 代表性研究成果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贡献、投入产出比。 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内在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上,以实验室为基地、实验室固定人员为主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成果。代表性成果产生国际重要影响,对实验室成为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的创造中心、培育中心和引领中心起到重要作用。代表性成果应是根据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所开展的、为促进科学发展或解决关键科技问题以及为国家发展决策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科研系列进展,而不是某研究方向上关联度不高的成果的汇总和拼盘。对代表性成果的评价应将投入产出比作为一个重要指

标。 代表性成果名称表述应明确、具体,成果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分类,不同类型成果按不同标准评价。(1)基础研究成果。 在科学前沿的探索研究中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在本领域公认的重要期刊上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或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2)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在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和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重要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拥有核心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 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储备,取得创造性成果并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在实验技术方法、专用设备研制改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基础性工作成果。 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合作研究与自主研究课题的组织情况与实施效果。 开展合作研究情况。作为本领域国内研究中心,对学科领域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重大科学研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手册(第二版)

管 理 文 件 编号:MD-TM-2009-004 下发日期:2009年8月5日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手册 (第二版)

前 言 安全管理体系(简称SMS)是民航界为响应日益高涨的提高航空安全水平的呼声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国际民航组织完成对《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有关附件的修订,增加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要求各缔约国在公共航空运输企业、通用航空运输企业、维修企业、空管运行单位、民用机场等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 中国民航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中国民航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全行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对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关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为全面推进我国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编写、完善了《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手册》。该手册是推进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空管运行单位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指导和帮助。手册介绍了我国空管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和结构,对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步骤,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手册按照民航局的有关文件,细化了部分安全管理要求。各级民航空管运行单位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按照民航局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参考本手册建立并不断完善空管安全管理体系。 民航局空管办 二〇〇九年八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1) 1 编写目的 (1) 2 依据 (2) 3 定义 (2) 第二章 空管安全管理体系结构与组成 (3) 1 概述 (3) 2 管理承诺与策划 (4) 3 安全管理程序 (11) 4 监督、测评与改进 (25) 第三章 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29) 1 概述 (29) 2 空管SMS的准备和策划 (29) 3 空管SMS的实施和运行 (31) 4 空管SMS的改进和提高 (31) 附 录 (32) 附录1: 名词解释 (32) 附录2:安全政策样例 (33) 附录4: 空管安全目标分解示意图 (37) 附录5:涉及空管的风险举例 (38) 附录6 :危险源控制单 (39) 附录7: 危险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分类、风险矩阵 (40) 附录8 制定应急保障程序的情况 (42) 附录9: 安全绩效考核样例 (44) 附录10: 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差异分析表 (50)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优选稿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 行机制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管理运行机制 ?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科研人员岗位聘任制度、项目聘任人员制度、研究生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开放基金及课题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科研保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 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承担学术指导和咨询工作,指导研究方向,制定开发课题指南,评审实验室基金课题。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项目,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给予建议,这对实验室朝正确的方向前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通过设置主任、副主任、行政秘书和各课题负责人等岗位,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合理。 实验室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并设立专员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使研究资料归档清晰,保留完整;通过机房管理制度并聘请了保洁人员,保证科研环境干净整洁,利于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 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比如年会、开放日、每周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使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管理上避免约束性的行政制度,用引导性政策、奖励

创造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重视科研道德的建设,没有发生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 在依托单位计算所内,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有独立的办公、实验空间,有充分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依托单位通过设备购置基金、所级创新课题等形式对实验室予以经费支持,并通过讲座、培训、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支持。 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但离国际知名实验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实验室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对外合作,加强计算所内外创新链上下游的协同、重点实验室内不同方向的协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人员、技术流动机制和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体系结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