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学第二章4土地质量调查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绪论1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的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的形式表示。
2地籍的含义?1地籍是由国家建立管理和的2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3以地块为基础的建立地籍4必须描述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5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3地籍是用连续成片的最小地块(宗地)为土地调查的基本单元而建立的土地清册。
地块的基本信息有3种数据表土地清册地籍图。
数据表——地籍调查表、房屋调查表4地籍的功能?地理性功能、经济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决策功能、管理功能。
5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用途划分,地籍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
(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地籍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城乡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所谓初始地籍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其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建立的新的土地清册。
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装、补充和更新的地籍。
6地籍测量的定义: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基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的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编制,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和正确性。
7同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既先控制后碎步,有高级到低级,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
检核原则“边工作边检核或步步有检核的组织原则”。
8地籍测量的特征?(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技术行为。
(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
(3)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的法律特征(4)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5)地籍测量有非常的现势性(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
《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地籍测量学概述1.1 地籍测量的定义解释地籍测量的概念和基本任务强调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重要性1.2 地籍测量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地籍测量技术的历史演变分析现代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3 地籍测量的目标和原则阐述地籍测量的目标和要求讨论地籍测量中的精度、可靠性和一致性原则第二章:地籍测量学的基本原理2.1 坐标系统和基准面解释地球坐标系统和基准面的概念讨论坐标系统的应用和转换方法2.2 测量学的基本定律介绍测量学中的基本定律,如测距定律和测角定律解释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2.3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分析测量误差的来源和特性介绍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三章:地籍测量学的基本方法3.1 地面测量方法讨论地面测量的常用方法和设备解释地面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2 航空测量方法介绍航空测量的原理和应用阐述航空测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3.3 卫星测量方法解释卫星测量的原理和技术讨论卫星测量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和限制第四章:地籍测量学的应用4.1 土地确权与地籍绘图阐述地籍测量在土地确权和地籍绘图中的应用介绍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4.2 土地利用与规划讨论地籍测量在土地利用和规划中的应用解释地籍测量数据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4.3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介绍地籍测量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分析地籍测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贡献第五章:地籍测量学的未来发展5.1 新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讨论地籍测量学中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激光扫描和无人机测量等技术的应用前景5.2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创新介绍地籍测量学中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创新方法强调大数据和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5.3 地籍测量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籍测量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探讨地籍测量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地籍控制测量6.1 地籍控制测量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控制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地籍控制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基础作用6.2 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控制测量的常用方法和设备解释地籍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6.3 地籍控制测量的成果与应用阐述地籍控制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分析讨论地籍控制测量在地籍绘图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第七章:地籍细部测量7.1 地籍细部测量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细部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地籍细部测量在土地确权和地籍绘图中的作用7.2 地籍细部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细部测量的常用方法和设备解释地籍细部测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7.3 地籍细部测量的成果与应用阐述地籍细部测量的成果处理和分析讨论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绘图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第八章:地籍测绘数据处理8.1 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数据处理在提高地籍测量精度中的作用8.2 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和软件解释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操作步骤8.3 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成果与应用阐述地籍测绘数据处理的成果分析与评价讨论地籍测绘数据处理在地籍绘图和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第九章:地籍绘图与管理9.1 地籍绘图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地籍绘图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地籍绘图在土地管理中的基础作用9.2 地籍绘图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地籍绘图的常用方法和软件解释地籍绘图的原理和操作步骤9.3 地籍管理的内容与方法阐述地籍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讨论地籍测量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第十章:地籍测量学的前沿话题10.1 地籍测量学与GIS技术的融合解释GIS技术在地籍测量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讨论地籍测量学与GIS技术的融合趋势和发展方向10.2 地籍测量学与BIM技术的应用介绍BIM技术在地籍测量学中的应用和潜力分析BIM技术在地籍测量学中的发展前景和挑战10.3 地籍测量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阐述地籍测量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讨论地籍测量学在气候变化监测和应对中的贡献《地籍测量学教案》PPT课件第十一章:地籍测量学的法律与伦理11.1 地籍测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地籍测量学在法律框架下的规定和标准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性11.2 地籍测量的伦理问题讨论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操守分析地籍测量师的责任和义务11.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学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合规性和道德性第十二章:地籍测量学的项目管理12.1 地籍测量项目的规划与管理解释项目管理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性介绍地籍测量项目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2.2 地籍测量项目的团队协作强调团队合作在地籍测量项目中的作用讨论团队沟通和协作的技巧与策略12.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提高地籍测量项目的效率和质量第十三章:地籍测量学的教育与培训13.1 地籍测量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分析地籍测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强调地籍测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3.2 地籍测量学培训的方法与内容介绍地籍测量学培训的基本方法和内容讨论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策略13.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学教育和培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籍测量学教育和培训的改进方向第十四章:地籍测量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4.1 地籍测量学国际组织的角色与作用介绍国际地籍测量学组织及其在地籍测量领域的贡献强调国际合作在地籍测量学发展中的重要性14.2 地籍测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介绍地籍测量学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分析这些项目对地籍测量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14.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地籍测量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加强地籍测量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十五章:地籍测量学的未来发展展望15.1 地籍测量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地籍测量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强调地籍测量学在土地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5.2 地籍测量学创新与发展的方向介绍地籍测量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领域讨论如何推动地籍测量学的创新与发展15.3 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强调学生在地籍测量学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地籍测量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地籍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重点包括地籍测量的定义、历史、目标、原则以及坐标系统和基准面的概念。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二O O五年二月九日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一、首级控制(平面、高程控制)测量1.1.仪器设备检查情况1.1。
1 仪器检定项目是否齐全,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检验资料是否齐全。
1。
1。
2 水准仪i角有无检查记录,精度是否符合限差规定。
1。
1。
3 用于等级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有无检查标尺零点差及有关的真长改正值。
1。
2. 控制网布设1。
2.1 所布设的首级控制点是否满足测区要求,特别是测区边缘能否控制,是否能满足下一级控制发展的需要。
1.2.2 所布设的控制点是否逐级发展,有无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现象,无特殊情况,不能先布低等级控制后布设高等级控制;如有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时,低等级的控制网与高等级控制网的联测方法及平差方法是否正确;闭合导线的联测及检查是否正确,能否保证控制点点位的精度.1.2.3 点位布设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是否便于设站,视野是否良好,能否满足二个以上通视方向的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是否按原设计方案布点,改变部分是否报总工室审批,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1。
2。
4 埋石:a、控制点能否便于较长时间保存。
B、埋石点的标石规格和中心标志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标石是否规整光滑,字体是否字模压印或锯刻,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要求。
C、凿(锯)石点的框边深度、中心钉、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D、点之记(Ⅳ等点从上等级)或点位说明(5秒点)是否符合要求,点位略图、交通线路说明是否清楚,点位说明是否清楚。
1。
2。
5 起算数据:起算点等级、精度、坐标系统及投影面和投影带是否符合本测区的要求,高程系统是否正确,平面坐标和高程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高程导线起闭点是否经相应等级水准联测。
1。
2.6 联测略图:a、联测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确,与观测记录是否一致。
b 、平面、高程的联测是否标明,起始方向点有无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