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类活用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05.12 KB
- 文档页数:9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言五项【通假字】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古今异义】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古:检验;今:探究并领会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寄身;今:托付蟹六跪而二鳌古:腿,蟹腿今:跪下【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动词的使动用法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使…弯曲数词用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专一)【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介词,表从所,可译为“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善假于物也:对,向。
受制于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而神明自得表承接:锲而不舍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内文言复习学案(二)九下第22课《陈涉世家》复习学案一、作家作品1.《陈涉世家》选自, 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字, 是家、家, 鲁迅高度评价这部著作, 说它是“, 。
”2.《史记》全书共篇, 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世家, 主要记之事。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阳夏人也()2.鸿鹄之志()3.发闾左谪戍渔阳(;)4.皆次当行() 5.以数谏故()6.上使外将兵()7.陈胜王()8.所罾鱼腹中()9.夜gōu火()10.多为用者()11.忿恚尉(;)12.尉果笞广()13.藉第令毋斩(;)14.宁有种乎()15.为坛而盟()16.蕲下()17.车六七百乘()18.楚国之社jì() 19.被坚执锐()20.度已失期()21.铚、酂、苦、柘、谯()()()()三、重点文言实词解释1.尝与人佣耕:;2.怅恨久之:3.苟富贵,无相忘:4.若为佣耕: 5.陈涉太息曰:6.九百人屯大泽乡: 7.度已失期:8.不当立:9.皆次当行:10.会天大雨:11.扶苏以数谏故:12.法皆斩:13.今或闻无罪:14.楚人怜之: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16.念鬼:17.此教我先威众耳:18.吴广素爱人: 19.尉果笞广:20.固以怪之矣:21.旦日:2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23.并杀两尉:24.族中往往语:25.皆指目陈胜:26.藉第令毋斩:2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8.敬受命: 29.从民欲也:30.蕲下:31.将兵徇蕲以东:32.比至陈:33.将军身被坚执锐:;34.皆刑其长吏:35.举大名:36.为坛而盟:37.社稷:38.号为张楚:四、文言现象1.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2)为天下唱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3)卜者知其指意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4)固以怪之矣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5)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词。
尚 贤[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尚.(shàn ɡ)贤 社稷.(jì) 庖.(páo)厨 远鄙.(bǐ) 阖.(hé)闭 罝.(jū)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辟”,通“避”)(2)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3)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4)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罔”,同“网”)(5)莫不敬惧而施(“施”,通“惕”)(6)美章而恶不生(“章”,通“彰”,明显,显著)(7)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就⎩⎪⎨⎪⎧以德就.列,以官服事(走向,动词)金就.砺则利(接近,动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就,动词) (2)务⎩⎪⎨⎪⎧故大人之务.(要务,紧要的事情,名词)陈言务.去(务必,副词) (3)尚⎩⎪⎨⎪⎧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动词)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崇尚,动词)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假如,连词)(4)所以⎩⎪⎨⎪⎧上之所以..使下者(表凭借,用来……的)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表凭借, 用来……的,介词)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表原因,连词) (5)若⎩⎪⎨⎪⎧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假如,连词)此若.言之谓也(这,代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则是本.失其所欲(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2)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3)将在于众.贤而已(使动用法,使……众多)(4)必将富.之贵.之(使动用法,使……富,使……贵)(5)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动词用作名词,辅助的人)(6)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多)(7)不义不富.(使动用法,使……富)(8)谨上.为凿一门(名词作状语,在上面)(9)则上得要.也(动词用作名词,要领)(10)无能则下.之(使动用法,使……下)(11)美.章而恶.不生(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事,丑恶的事)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郑人有且买履者[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胜.(shēnɡ) 构木为巢.(cháo) 果蓏.(luǒ)蚌蛤.(ɡé) 钻燧.(suì)取火 鲧.(Gǔn)禹决渎.(dú) 冀.(jì)复得兔 郑人买履.(lǚ) 坐于幕下而啜.(chuò)之 曩.(nǎnɡ)将罪之 怒而戮.(lù)之 邻人之父.(fǔ) 遗.(wèi)之羹.(ɡē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请”,通“情”,真实,实在)(2)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破旧,破损)(3)王大说,国以治(“说”,通“悦”)(4)置之其坐(“坐”,同“座”)(5)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6)而自知其益富(“知”,同“智”,以……为聪明)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度⎩⎪⎪⎪⎨⎪⎪⎪⎧乃曰:“吾忘持度.。
”(尺寸,尺码,名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动词)度.义而后动(考虑,动词)余忖度.之(推测,估计,动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名词)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名词)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动词)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名词)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回、个,量词)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动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动词)(2)说⎩⎪⎨⎪⎧而后世多燕说.(解说、解释,动词)燕相受书而说.之(解释,动词)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形容词) (3)为⎩⎪⎨⎪⎧构木为.巢(做,建造,动词)因为.之备(给,替,介词)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担任,做,动词)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做,动词) (4)因⎩⎪⎨⎪⎧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就,副词)蒙故业,因.遗策(沿袭,动词)因.为之备(于是,副词) (5)且⎩⎪⎨⎪⎧郑人有且.买履者(将要,副词)且.谁不食(还,副词)年且.九十(将近,副词) (6)以⎩⎪⎨⎪⎧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连词)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因为,介词)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用,介词)王大说,国以.治(因为,介词) (7)而⎩⎪⎨⎪⎧人民少而.禽兽众(表并列,连词)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表因果,因而,连词)因释其耒而.守株(表顺承,连词)举贤而.任之(表顺承,连词)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表转折,可是,连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法..常可 古义:是两个词,“不”“效法”今义:意思是违反纪律(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这里为两个词,“政”指治国措施,“治”是治理今义: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3)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这里指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复召以为..其子傅古义:这里是“让……做”今义:认为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2)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作)(3)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4)天下大水..(名词作动词,发洪水)(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6)不法.常可(名词作动词,效法)(7)夜.书,火不明(名词作状语,在晚上)(8)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形容词作动词,吃完)(9)其御.曰(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10)曩将罪.之(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11)而自知.其益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12)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13)以娱.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兴)(14)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15)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专题18文言文翻译——突破高考第13题文言文怎么考你能找出下列翻译的误区吗?1.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叛乱攻打吴起,吴起走到楚王尸体旁边,埋伏在那里。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皇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朴素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3.帝阴养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间。
译:皇帝在阴间养了三千个死人,散落在人间。
归纳常见八大失误1缺乏赋分点意识,关键点没翻译,非关键点倒翻译。
2直译意识不强,遗漏了对某些词的翻译。
3不灵活意译,生硬直译造成译句生涩。
4多义词弄错意思,翻译不能切合语境。
5搞不清楚特殊句式,翻译不合乎现代语法规则。
6不明了句子的陈述对象,翻译时常遗漏主语。
7不注重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造成翻译不流畅。
8忽略补充原句中的省略成分,导致译句不连贯。
考题考向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各4分,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
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备考策略1、2022、2023高考文言实词(词语)这一题型,淡化了文化常识,可以说是民心所向。
题目难度降低,重在基础知识考察,靠的是厚积薄发。
平时训练题目不必太偏太难。
2.回教材细落实。
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
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
2022届、2023届新高考,还是老教材新高考的过渡模式。
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
2024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
第13课张衡传淡泊1.淡泊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荣辱贵贱皆如过眼云烟。
不沉湎于缠缠绵绵,不沉迷于轰轰烈烈,自有“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的飘逸,亦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达观。
淡泊是一种豁达的胸怀。
犹如深旷的海洋容得下滔天巨浪、飓风狂澜。
不拘泥于人言是非,不追求于利禄功名,视坎途如平地,视困苦如玩耍。
淡泊是睿智,不迷失于假象,不失真于世故,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是很多次体验锤炼出的对人生炉火纯青的诠释。
淡泊是自信,立根身正,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仿佛沧桑巨岩任风霜雪雨巍然矗立。
淡泊如云,随风而逝,哪里都能找到怡然的气息,哪里都会留下清爽的脚印。
淡泊如水,明澈纯洁,透视着世间的真假美丑,透视着人间的爱恨情仇。
淡泊不是冷漠,不是消极,是灵魂深处的坦然,是反反复复的求索,是很多次情感的沉淀。
淡泊不必做作,不必虚饰,是量到质的飞跃,是精神与自然的融合,是返璞归真的境界。
2.淡泊是一种境界。
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消极”和“玩世不恭”。
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憧憬淡泊。
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不正是为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而淡泊名利、悄悄奉献的吗?然而也有一些人,虽然曾经为革命事业诞生入死,功勋卓著,但在个人荣辱得失面前,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为了追名逐利,他们放弃信仰和人格尊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胆大妄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毁灭,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训何等惨痛!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范晔范晔(398-445),字蔚宗,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猎经史,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曾任右军参军、私书丞、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
元嘉初,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1.通假字(1) 鼓瑟希.,铿尔。
( )(2) 莫.春者,春服既成。
( )(3) 毋吾以.也( )2.古今异义如会同..,端章甫。
(古义: ;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3.一词多义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2)且知方.也。
( )如(1)如.或知尔。
( )(2)如.五六十。
( )(3)如.其礼乐。
( )(4)宗庙之事,如.会同。
( ) 为(1)由也为.之。
( )(2)愿为.小相焉。
(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则何以.哉? ( )(4)加之以.师旅。
( )而(1)子路率尔而.对日。
( )(2)舍瑟而.作。
( )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端章甫...。
( )(2)风.乎舞雩。
( )(3)三子者出,曾皙后.。
( )形容词作名词(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2)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 5.文言句式宾语前置(1) 毋吾以也。
翻译:(2)不吾知也。
翻译:(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翻译:状语后置(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翻译:(2) 异乎三子者之撰。
翻译:(3)浴乎沂,风乎舞雩。
翻译:(4)为国以礼。
翻译: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用来祭祀、设宴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崇奉。
B.周,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
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C.《诗》,又称(诗三百》或《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高三语文第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目标
本套教案的目标是帮助高三学生进行语文第二轮专题复,巩固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1. 课文复:针对高考重点篇目进行课文复,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
2. 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整理高考常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诗词鉴赏、修辞手法等。
3. 题型解析与训练:针对高考常见题型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训练题目。
教学步骤
第一周
1. 复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言词汇、文言句式等。
2. 阅读并分析高考文言文篇目,理解篇目背景、作者意图等。
3. 完成相关练题,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周
1. 复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2. 阅读并分析高考现代文篇目,理解篇目主题、观点等。
3. 完成相关练题,提高对现代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周
1. 总结整理高考诗词鉴赏的常见题材和技巧。
2. 阅读并分析高考诗词鉴赏题目,理解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3. 完成相关练题,加强对诗词鉴赏的能力。
第四周
1. 复修辞手法的常见形式和作用。
2. 阅读并分析高考修辞手法题目,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 完成相关练题,提高修辞手法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
每周末进行小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测
试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结语
本套教案旨在帮助高三学生系统复语文知识,并提高做题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学们认真研究,积极参与,取得优异成绩。
祝你们高考顺利!。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活用为动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下”应翻译为“攻下”;“东”应翻译为“向东进军”。
(1)练习: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冈峦起伏,草木行列。
③一狼洞其中。
④乃使从者衣褐。
⑤履至尊而制六合。
⑥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⑦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二月草已芽。
⑩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 驴不胜怒,蹄之。
13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2)应用体验(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2)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注]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3)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
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4)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
”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
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
[注] 骫(wěi):弯曲。
(1)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2)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3)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给他喂下食物),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
(4)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译文: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
(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
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
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从前,赵宣孟将要到蓟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
赵宣孟对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
”赵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
”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
”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2.名词作状语类型例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应翻译为“像云一样”;“响”应翻译为“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应翻译为“像影子一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应翻译为“向上”;“下”应翻译为“向下”。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日”应翻译为“一天比一天”。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应翻译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练习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③席卷天下、囊括四海。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⑨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⑩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1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
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
答案:有个人在夜晚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译文:有个人在夜晚从外面回来,看到一个东西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直到它跑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看清是只老虎。
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3.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类型例句动词、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这样的动词、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流”应翻译为“河流”。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圣”应翻译为“聪明的人”;“愚”应翻译为“愚蠢的人”。
动词前有代词“其”“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
燕赵之收藏..。
(《阿房宫赋》)“收藏”应翻译为“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伏”应翻译为“伏兵”。
形容词用在数词和“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入之甚寒,问其深.。
(《游褒禅山记》)“深”应翻译为“深度”。
(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过秦论》④将军身披坚执锐。
⑤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类型例句形容词带宾语(名词或代词)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应翻译为“与……交好”。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穷”应翻译为“走到尽头”。
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白”应翻译为“显出白色”。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②亲贤臣,远小人。
③火尚足以明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2)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2)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文:然而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
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
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
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5.使动用法类型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格式为: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使……成为王”。
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应翻译为“使……放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动词。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应翻译为“使……活下来”。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应翻译为“使……退却”。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谓语表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愚”应翻译为“使……愚昧”。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劝学》)“利”形容词处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欣”应翻译为“喜爱”。
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应翻译为“使……快”。
(1)练习①完璧归赵。
②外连横而斗诸侯。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⑧春风又绿江南岸。
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⑩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小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