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
- 格式:docx
- 大小:24.71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对)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错)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错)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对)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错)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错)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错)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
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一、名词解释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各种变异,有多少种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就能区分出多少种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常简称为方言。
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了语言演变最基本的动力。
语音变化。
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一些高频词语在使用中常常磨损,造成语音的弱化,常见的虚词在语流中通常都是以混元音ə为韵母。
在社会交际中,英语中的good bye 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缩短了,只说bye。
又如词汇变化,偏好不同,说法也不同。
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而说“N 多”还有语法变化,正因为是约定俗成的,也就可以改变。
比如,现在很多人把“请发短信给我”说成“请短信我”,虽然语法改变,但意义没有改变。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
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学纲要》电子版·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三、语言学的功用·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语言和说话·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思维离不开语言·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三、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五、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六、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语言的层级体系·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三节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一、语言能力·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第三章语音·第一节语音研究的诸方面·一、语音的最小单位·二、音标·三、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第二节音晌·一、语音四要素·二、音质的音响分析·三、研究音响的仪器·第三节发音·一、发音器官·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三、元音·四、辅音·第四节音位·一、对立和互补·二、音位和音位变体·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一、区别特征·二、聚合群·第六节音位的组合·一、音节·二、语流音变·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一、说话要符合规则·二、语法规则·三、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则·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四、组合的层次性·五、组合的递归性·第三节聚合规则·一、词类·二、形态·三、语法范畴·第四节变换·一、变换和句型·二、变换和句法同义·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三、语言的普遍特征·第五章词义·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二、词的词汇意义·三、词义的概括性·第二节词义的聚合·一、单义和多义·二、同义词·三、反义词·第三节词义的组合·一、词语的搭配·二、词义和环境·三、“言内意外”·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一、文字的作用·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三、汉字和汉语·第二节文宇的起源、发展和改革·一、文字的起源·二、文字的发展·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第三节书面语·一、口语和书面语·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三、语言发展的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二、社会方言·三、地域方言·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第三节语言的统一·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二、共同语·三、共同语的规范·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一、借词·二、结构规则的借用·第二节语言的融合·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二、融合的原因·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四、融合的过程·第三节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一、“洋泾浜”·二、混合语·三、国际辅助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第一节语音的发展·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语法的发展·一、组合规则的发展·二、聚合规则的发展·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发展·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二、词语的替换·三、词义的演变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7-9章)第七章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 4 分)1、⽅⾔:是语⾔的变体,是因为地域或社会的原因⽽发⽣的语⾔分化。
2、社会⽅⾔:指社会内部因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们在使⽤语⾔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语社团的⼀种标志。
3、地域⽅⾔:是⼀种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分⽀,语⾔的地⽅变体。
4、共同语:是在某个⽅⾔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民族的通⽤语⾔。
5、亲属语⾔:是从同⼀种语⾔分化出来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种独⽴的语⾔。
⼆、填空题(30 分,每空 4 分)1、社会的发展是语⾔发展的基本条件。
2、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发展的两⼤特点。
3、语⾔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最快,语⾳次之,⽽语法的演变最为缓慢。
4、语⾔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是语⾔的分化和语⾔的统⼀。
5、社会⽅⾔是因社会的分⼯⽽出现的语⾔分化,⾏业⽤语、科学技术术语、阶级⽅⾔都是常见的社会⽅⾔。
6、⿊话是⼀种特殊的社会⽅⾔,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7、地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上,划分地域⽅⾔的主要依据也是语⾳。
8、地域⽅⾔的进⼀步分化就会发展为独⽴的语⾔、这些源⾃⼀个共同语分化的语⾔归属于同⼀个亲属语⾔,这个成为不同语⾔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
9、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世界上使⽤⼈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10、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曼语族。
11、共同语是在⼀种语⾔或⽅⾔的基础上形成的。
12、在⼀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个共同的交际⼯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我国的普通话就是这样的⼀种共同语。
13、语⾔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语。
14、约定俗成的原则在规范化的⼯作中有重要作⽤,它本⾝就是规范化的⼀个原则和标准。
15、⼀种⽅⾔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化等各⽅⾯的条件。
16、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为标准⾳,以北⽅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话⽂著作为语法规范。
第7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一、填空题1.语言发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渐变性;不平衡性【解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2.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社会的发展【解析】语言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3.语言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最快,________次之,而语法的演变最为缓慢。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语音【解析】语言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
与社会和交际需求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
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
4.我国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有很多民族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
例如藏语属________语系的________语族,壮语属于________语族,苗语、瑶语属于________语族;维吾尔语、蒙语属________语系;台湾原住民的阿美语,布农语属________语系。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汉藏、藏缅、侗台、苗瑶;阿尔泰;南岛【解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个语系,此外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我国境内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最多,除汉语外,属藏缅语族的有藏语、彝语、景颇语、羌语、纳西语等;属侗台语族的有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等;属苗瑶语的有苗语、瑶语等;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等;蒙古语族的蒙古语、东乡语、保安语等;属于南岛语系的有阿美语、排湾语、布农语、邵语、邹语等十几种语言。
第七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影响语言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两种因素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一是外部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2.语言发展的两个特点:渐变性和不平等性。
3.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编译,是语言社团的一种标志。
4.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5.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的关系,称之为亲属语言。
6.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原始汉藏语:汉语、藏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语;日耳曼语: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古斯拉夫语:俄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塞尔维亚语。
拉丁语、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梵语都是原始印欧语。
7.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8. 共同语: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共同语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汉民族共同语是政治的因素。
)9.语言的规范化: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成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哪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加以处理。
10借词:也称外来词,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
例如:黑板。
意译词里面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语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转植过来。
例如:电话。
11.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怪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一、填空题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
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用语)(阶级方言)等。
4.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称为(基础方言)。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
7.(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8.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
9.一种方言是否能够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10.(黑话)是一种具有强烈排他性、对本集团以外的人绝对保密的特殊社会方言。
11.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在确定方言身份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
12.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种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13.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是语言的(分化)和语言的(统一)。
14.语言的分化相对于社会的分化要(慢),而社会的统一却(快)于语言的统一。
15.社会方言包括(阶层方言)(行业方言)(科学技术用语)等,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用语。
16.(社会的分化)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语言学纲要重点复习语言的功能(7)一、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是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
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是除语言外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思维功能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工具,在进行思维,形成思想的时候也要用到语言三、信息传递功能语言是信息传递的最重要工具,交际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四、表现功能,也情感功能,用语言宣泄情感即表现功能五、人际功能,也称协调功能,通过表达使双方关系得到维护六、娱乐功能七、话语功能:在交际中,语言为使自身表述得更好,是表达更为清晰,交际更为通畅,为实现自身功能的表达形式八、身份标记功能:语言是一个民族、团体乃至个人的身份标记。
通过一种语言,我们能识别语言使用者的身份。
通过使用一种语言,语言使用者也可将自己归于哪一语言社团。
语言的机制——类推机制P257类推机制:在语言中,一种具体的模式产生了或出现了,那么就会以它的模式,按照它的结构和产生方法,出现一批类似的成分,这个称为类推机制。
语言学上的类推是指在语言的某种其它规则模式的影响下,语法和词汇形式产生变化的过程或结果。
本文拟对类推在创造新词语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描写,探讨类推对新词语构造特征的影响,以及类推机制发生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发展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创造新词来丰富词汇,但是语言自身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又不允许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新词,类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语言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1、元音与辅音的区别:(1)从物理上来看,元音都是乐音,辅音一定带有噪音(2)从生理上来讲:发元音时,声带一定会振动,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会振动,气流一定在某个部位受阻碍发元音时,除声带外,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紧张发元音时,气流较舒缓。
发辅音时,气流较急(3)心理上讲:元音响亮和谐,可以入乐;辅音则不响亮动听,除鼻音外,不能单独入乐2、辅音按发音方法可分为哪几类1)塞音:又叫闭塞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塞气流通道,除阻时阻碍突然放开,气流骤然冲出,就产生塞音。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一、名词解释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
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
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
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
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
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
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
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例如,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
如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因而单音节词能保持有效的区别,但后来由于浊音清化以及辅音韵尾[m]、[p]、[t]、[k]消失等,使语音趋向于简化,语言中同音词大量增加,同时新词又不断产生,这就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影响,给交际带来困难,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方式来解决由于语音简化所带来的矛盾。
于是人们就用加长词的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同音问题,用双音节词格局代替单音节词的格局。
原来的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想”变成了“想念、思想、想法”等,“袖”变成了“领袖、衣袖、袖珍”等。
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一个词内部两个成分之间在语音、语义上又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分,于是又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上的变化。
某些实词也词缀化了。
如“子、儿、头”等,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但由于汉语构词的双音化,这些词逐渐虚化,变成了词缀,不但语音上发生了变化,而且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盖子、看头”等词中的“子、头”语音上只读轻声,意义上也只作为名词的标志,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了。
由此可见,语言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
正是由于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这种彼此对立、彼此联系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了整个语言系统的发展。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只能是渐变的。
如北京话零声母从w到v的变化,且目前人处于变异状态,这一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地区之间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
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
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
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
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这些特点是由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
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能老是处在花样翻新的变动之中。
这样的变动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
语言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
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不平衡性,外部原因——语言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不同,内部原因——语言各要素的变化速度不均衡。
语言系统各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词汇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
(其实词汇系统内部演变也体现出不均衡:基本词汇——相对稳固,一般词汇——变化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与社会发展联系不那么直接,因此就稳定得多。
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如语法中格的范畴,古英语名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有主格、宾格、属格(又称所有格)、与格和工具格五种。
发展到现代英语,代词还保留三种格:主格、宾格和属格(如I、me、my);名词则只剩下两种格:通格和属格(如john和john’s)。
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可以不一样。
如古汉语有八个声调,其中入声在今天的北方方言区中已经基本消失了(晋语除外),但在吴方言、粤方言等南方的方言区中还存在。
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
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
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
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