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理论(1)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57
税收理论与实务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学号:姓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税收理论与实务(一)一、单选题1、()是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公布实施的各税的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
A、税收B、税法C、税制D、税制结构2、税法构成要素中,用以区分不同税种的是( ) 。
A、课税对象B、税率C、纳税人D、税目3、下列收入属于应计入销售额缴纳增值税的有()。
A、纳税人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B、各地派出所按规定收取的居民身份证工本费用C、纳税人代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各项费用D、纳税人销售软件产品并随同销售一并收取的软件安装费、维护费、培训费等收入4、甲企业(一般纳税人)销售给乙公司2000套服装,每套不含税价格为200元,由于乙公司购买数量多,甲企业按原价的8折优惠销售(与销售业务开具了一张发票),并提供1/10,n/20的销售折扣。
乙公司于10日内付款,则甲企业此项业务的销项税额为()。
A、48960元B、54400元C、61200元D、68000元5、()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A、无偿性B、强制性C、特殊性D、固定性6、如果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或者发生视同销售行为,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销售额。
具体确认顺序和办法如下:(1)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2)按纳税人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A、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B、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C、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D、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7、目前我国采用的增值税类型属于()。
A、消费型增值税B、收入型增值税C、生产型增值税D、混合型增值税8、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购进农产品按规定可以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其扣除率为()。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减税、免税7.起征点与免征额8.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某)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某)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某)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某)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税率)。
税收理论与实务(一)税收理论与实务单选题1.按课税对象的单位直接规定固定征税数额的税率是()。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定额税率D.幅度税率2.按照税法征收对象的不同,关税应属于()。
A. 流转税税法B.所得税税法C. 财产、行为税税法D.资源税税法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税收立法主体的是()。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国务院C.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D.省级人民政府4.税收行政法规由()制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C.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D.国务院5.目前我国采用的增值税类型属于()。
A.消费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C.生产型增值税 D.混合型增值税6.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之前,一律按小规模纳税人计税,一年内销售额达到或超过()万元后,可申报一般纳税人,经税务机关审核评估无误后,可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A.30 B.80 C. 100 D.2007.某商场(一般纳税人)采用以旧换新方式销售洗衣机一台,旧冰箱折价300元,向消费者收取现金700元,该笔业务的销项税额为()元。
A.51 B.68 C.145.29 D.1708.甲企业为乙公司加工一批药酒,乙公司提供原材料价值22万元,支付加工费8万元,甲企业代收代缴消费税3.33万元,并开具了增值税发票。
甲企业提供此项加工劳务增值税的正确处理是()。
A.按8万元加工费为依据计算缴纳增值税B.按11.33万元为依据计算缴纳增值税C.按33.33万元为依据计算缴纳增值税D.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金作为进项税额9.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征收办法,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为()。
A.2% B.3% C.4% D.6%10.下列不征收增值税的是()。
A.货物期货 B.自产货物用于投资C.自产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D.转让无形资产11.企业外购一批小礼品,取得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8.7万元,其中赠送客户部分价值6.7万元,其余部分发给了职工,则增值税销项税额是()万元。
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公共经济学研究了税收的理论和政策,以支持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职能和责任。
本文将探讨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与政策,以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一、税收理论1. 税收的定义和功能税收是指政府依法从居民和企业收取的财政收入。
税收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财政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经济稳定和调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等。
通过税收,政府能够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满足公共需求,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2. 税收理论的发展税收理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则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调节经济波动。
现代公共经济学则强调了税收与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以及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 税收理论的主要模型现代公共经济学中的税收理论涉及多个模型,最常见的是纳税人行为模型和税收效应模型。
纳税人行为模型研究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反应,包括逃税行为和税务遵从行为等。
税收效应模型则研究了税收对经济产出、消费和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二、税收政策1. 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的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间接税是指由企业或其他机构代表纳税人向政府缴纳的税款,如增值税和消费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在税收政策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时也会相互结合。
2. 税收制度和税率设计税收制度包括税法、税率和税收征管等方面,它们直接影响到税收的征收和分配。
税率设计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状况等因素,以实现税收公平和有效的财政收入。
一般来说,税收制度应该简化、透明,并且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3. 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税收政策不仅仅是征税,也包括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
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政府可以鼓励特定行业的发展,促进创新和投资。
税收经济学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税收经济学是研究税收对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影响的学科,它关注税收的原理、效应、政策和改革等方面。
税收理论是税收经济学的基础,它主要包括税收公平理论、税收效应理论、税收波动理论和税收改革理论等。
税收政策则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节和管理经济运行的税收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财政可持续等目标。
一、税收理论1. 税收公平理论税收公平理论主张税收应该按照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能力进行征收,即所得高的个人或企业应该承担更重的税负。
这一理论主要有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两个维度,前者强调个人或企业所得应该与其所付税款成正比,后者强调税收承担应当按照不同群体或个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2. 税收效应理论税收效应理论关注税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供给侧效应、需求侧效应和分配效应等。
供给侧效应指出降低税率可以激发生产和创新动力,促进经济增长;需求侧效应强调通过调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支出决策;分配效应则表明税收政策对财富分配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减轻贫富差距。
3. 税收波动理论税收波动理论研究税收对经济周期性的影响,认为税收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在经济增长高速期,一方面税收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来抑制过热经济;而在经济衰退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可能通过减税来促进消费和投资。
4. 税收改革理论税收改革理论关注如何优化税制,提高税收的效率和公平性。
常见的税收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税率、扩大纳税人范围、简化税收程序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税收改革思路,如环境税、资源税和财产税等,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政策1. 经济增长目标税收政策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减税、激励和扶持等手段,促进投资和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同时,税收政策也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等方面来影响经济增长。
2. 社会公平目标税收政策在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调整税率结构和改革进步税制等手段,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公正。
第一章税收概述本章要点:税收的涵义、特征、分类、本质一、税收的产生和发展(一)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税收产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2.国家的产生和公共责任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两个关键前提。
(二)税收的发展二、税收的含义(一)含义:税收是①以国家为主体,②为了实现国家职能,③凭借政治权利,④按照法律规定,⑤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
(二)体现的特点①②——社会公共需求③④⑤——税收的来源三、税收的形式特征(一)强制性(强制义务性)(二)固定性(法定规范性)(三)无偿性(税收的非直接偿还性)四、税收分类(一)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直接税、间接税(二)、以税收的管辖权为标准分: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三)、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分:从量税、从价税(四)、以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税、价外税(五)、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五、税收的本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
第二章税收负担和税负的转嫁本章要点:税负及其转嫁的方式和条件一、税收负担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实力和经济实体所承受的税收额度。
(由于国家征税而给纳税人带来的利益损失或者是经济利益的转移)2.分类:宏观税负名义税负表象负担微观税负实质税负实际负担二、税负的转嫁和归宿1.含义:(1)税收转嫁实质就是税负转移,即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法定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或活动将其承担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2)税收负担经过若干次的转嫁后必定要找到一个不能再转移的最终税收负担者——税收归宿。
2.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2)后转(3)税收资本化(4)混转(5)消转3.税负转嫁的条件(1)商品价格能否变动是税收转嫁变动的条件;(2)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程度的约束条件;(3)商品性质是税收转嫁存在的基础;(4)税负转嫁同成本变动有关;(5)受课税范围和课税对象的影响。
第四讲税收的基本理论第四讲税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税原则课税原则是规范分析,征什么税、征多少、怎样征税的设计原则。
一、课税原则历史回顾(一)威廉•配第的课税原则公平:纳税人能力不同,税收负担适当不同;便利:征收的手续、程序、方法药简便符合纳税人的习惯和客观条件;节省:尽量节约征收成本。
(二)尤斯蒂的课税原则最高原则是国库原则。
其余六项P67页(三)亚当•斯密的课税原则第一次系统化研究了课税的原则。
斯密认为大规模的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具有负面作用,应当限制各个部门的规模,尽可能低、定量化地制定预算规模。
1、平等原则其核心是税收对于人人平等,按照负担能力比例征收,不能改变财富分配比例。
2、确实原则对于纳税时间、地点、手续、数额都要明确规定,并且不能随意更改。
也就是说需要制度化和法制化。
3、便利原则税收制度尽量使得国民感到方便。
P69页。
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
(四)瓦格纳的课税原则1、财政政策原则充足灵活地保证国家经济开支需要:①收入充分原则税负须满足国家开支,不够则增税;②收入弹性原则随着经济增长税收收入自动增加。
2、国民经济原则不能危及税源,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①本所得或财产所得为税源;②税种选择原则一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3、社会公正原则对于税收负担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应该遵循普遍原则(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纳税)和和平等原则(按照能力纳税,累进税率)。
4、税务行政原则税法的制定与实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①确实原则(同斯密)②便利原则(同斯密)③最少征收费用原则(税务征集和纳税人的成本都最小)。
二、现代课税原则现代课税原则效率标准经济效率税收中性。
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制度效率征纳双方成本最小: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公平标准横向公平如果征税前两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纵向公平如何“公平”对待福利水平不税源选择原则以国民所得为税源,不能以资相同的人运行;不影征税以后呢?涉及响私人部福利水平到价值判门原有资也是相同断;更为复源配制状的。
第三章税收理论高频考点:税收的职能税收的职能是由税收的本质决定的,是税收本质的体现。
包括三项基本职能:税收的职能含义财政职能(收入职能)(税收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政府参与再分配经济职能(调节职能)对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通过财富的所有权转移来进行调节监督职能监督经济运行以及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
(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高频考点:现代税收原则原则具体分类内容财政原则充裕原则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要充分,能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弹性原则税收收入应能随着财政支出的需要进行调整。
包括税收收入弹性和税率弹性两方面便利原则要使纳税人付出的“奉行费用”较少,必须确立尽可能方便纳税人纳税的税收制度节约原则税收要以尽可能少的税务行政费用,获得应得的税收收入经济原则配置原则税收活动应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效率原则(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应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有效运行。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标准是税收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2)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应节约税收行政费用。
公平原则普遍原则税收应由本国全体公民共同负担,不允许有免税特权平等原则(1)横向公平(水平公平):对相同境遇的人课征相同的税收(2)纵向公平(垂直公平):对不同境遇的人课征不同的税收【注意】(1)财政原则是税收的共同原则(2)在当代西方税收学界看来,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的原则。
(3)收入是判断境遇的最好尺度。
高频考点: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1.纳税人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纳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规定了税款的直接承担者。
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2.征税对象征税对象亦称征税客体,是对什么征税。
它规定了每一种税的征税界限,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1)征税范围(2)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体现了征税的广度。
(3)计税依据:从价税——计税金额,从量税——征税对象的重量、容积、体积、数量。
第九章税收理论第一节税收概念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
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税制要素税制要素就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也是每一种税法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般包括如下几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和违章处理。
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亦称税制三要素。
1.纳税人:是享有相应权利并按税法的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纳税的主体。
2.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事物和什么活动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客体,是一种税区别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3.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计税依据)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名义税率:是税法规定的税率。
实际税率:是纳税人的实际税收负担率。
税率平均税率:是全部应纳税额占全部税基的比例。
分边际税率:是应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之比,也即最后一个单位税基所适用的税率。
类比例税率:是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
定额税率:是对征税对象按一定计量单位规定一个固定税额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零。
累进税率:是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为若干等级,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4.纳税环节:一般指的是在社会再生产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5.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6.减税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减税和免税、起征点、免征额。
7.违章处理: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
8.纳税地点: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
三、税收分类(1)以征税对象为标准分为:流转税(商品税)、所得税(收益税)、财产税与行为税。
(2)以税负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间接税。
(3)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