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税收税收是国家依据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标准形式。
它由互相联系的分配主体、分配对象、分配依据和分配形式四个要素构成:①分配主体。
税收的分配主体是国家。
在社会再生产中,国家作为有形的组织,代表社会的公共需要〔包括阶级需要〕,为了满足这种公共需要,它必须支配一局部剩余产品,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过程,并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②分配对象。
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并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构成税收的分配对象。
剩余产品的数量决定着税收分配的范围和规模。
没有剩余产品,税收就会失去存在的物质条件。
由于剩余产品作为国民收入的组成局部没有确定的数量界限,实际生活中的课税对象多种多样,有销售收入、企业利润、个人收入、交易行为和财产继承等。
③分配依据。
在社会再生产中,国家执行必不可少的社会职能,并依据社会职能参与分配。
执行的社会职能越多,在剩余产品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就会越大,反之那么越小。
国家执行的社会职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扩大,无论哪一个阶级充当社会代表,都必须执行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社会职能,包括保护社会和平、维持社会秩序、兴建公共工程、举办公共事业、管理经济活动等。
④分配形式。
税收分配的形式由国家用法律加以确定。
内容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等。
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税种,同类税种的集合形成税系,各税系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分布及其相对地位形成税制结构。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税收分配的形式存在区别,它使税收分配具有严格的标准性,并与国家最初以社会职能为依据的其他分配形式区别开来。
起源在中国文字史上,“税〞字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没有明确的记载。
据史学家初步考证,殷墟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没有发现税字。
它的最早运用,当推?春秋?所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的“初税亩〞,嗣后是?左传·哀公二年?的“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庞税焉〞。
二者均发生在春秋中期以后,彼此相隔一百年,一在鲁国,一在晋国。
内容提要: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本文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税收风险指标、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以及依托计算机搭建的税收风险预警管理平台,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归类、排序和预警。
2022 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对税收风险的识别、排序,对高风险点集中力量进行处置,以最大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
河南国税根据此要求,对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这里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税收流失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依托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风险管理对象进行预警,并根据其风险程度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应对和处置以及绩效评估的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确立税收风险指标、构建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以及依托计算机搭建的税收风险预警管理平台,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归类、排序和预警,实施税收风险预警处置和评价修正的全过程。
随着税收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税务信息系统中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信息;随着数据集中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也越来越强;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普及,为税务管理者的信息采集方式、采集渠道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信息管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信息管税的理念不断普及和强化;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断为更多的税收管理者所接受,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化涉税信息的应用,搭建税收风险预警管理平台让信息为税收管理服务已成为可能。
(一)定义税收信息的数据项税务信息系统中积累的数据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数据项,税务机关内部掌握的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各种资格认定申请、报批事项、各税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年报、发票信息等数据项和从银行、海关、土地、规划、房产、财政、地税等第三方获取的外部信息都可以作为数据项或者者细分为数据项。
如发票中的开票方、受票方名称或者纳税人识别号,货物名称、计量单位、规格、单价、金额、税率、税额等,又如税务登记表中的投资方名称、投资金额、投资比例等。
第一章 税收基本理论不定项选择题1、税收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 A 生产 B 消费 C 分配 D 交换2、税收是一种以( )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A 国家 B 财政机关 C 纳税人 D 税务机关3、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 财产所有权 BC 财产所有权和国家行政权 4、 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 利润 B 规费 C 税收D 公债5、“公需义务说”认为,税收是()A 政府用于补偿公共产品的生产费用的成本B 国家向人民征收的用于公共目的的收入来源和财力基础C 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支出需要D 个人在向社会领取收入时所作出的扣除 6、关于税收的本质,( )是从5 0年代起在我国较为流行的一种学说A 公需义务说B 国家需要说C 公共品补偿说D 社会扣除说7、 下列财政分配方式中,以强制、无偿方式取得的是()A 税收B 公债C 规费收入D 国有资产收入 8、 ( )是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 A 初税亩 B 贡、助、彻 C 一条鞭法D租、庸、调9、 ( )是我国农业赋税制度从雏形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标志。
A 贡、助、彻 B 初税亩 C 一条鞭法 D 租、庸、调10、 推动税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国家职能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C 经济体制的发展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 11、 ( )是税收由不成熟形态发展为成熟形态的标志。
A 贡 B 助 C 彻 D 初税亩12、 当代中国税收确立方式属于()A 自由贡献时期B 专制课征时期C 立宪协赞时期D请求援助时期13、 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揭示税收本质的学说是( )A 公需义务说B 公共品补偿说C 国家需要说D 社会扣除说 14、税收起源于()环节国家行政权 D 以上都不是)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5、税收分配对象主要是( )A 社会总产品B 国民生产总值C 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D 国民收入 16、 ( )认为“税收是政府用于补偿公共品的生产费用的成本。
论税收的效率与公平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国家征税是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除了会给纳税人造成相当于纳税税款的负担以外,还可能对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
所谓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的中性就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工作必须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而这两大原则的贯彻是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不断对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最终得到实现的。
一、税收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一)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并通过税收分配促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现代税收理论一般把税收效率原则概括为3个方面:1、资源配置角度:税收分配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利用的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
2、经济运行角度:税收分配要有利于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政府征税是将私人经济部门占有和使用的资源转移给政府部门的过程。
如果税收分配不当,就会造成对市场经济的扭曲,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确决策,给社会带来福利损失,形成所谓税收超额负担,因此,征税要遵循效率原则,使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最小,并形成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大的所得(即效率)。
3、税务行政角度:在征税过程中征税主体支出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要尽可能地最小。
(二)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
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有强调税收公平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税收的实质、税收与国家的关系、税收的作用、税收与转嫁、预算的关系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提供参考,以期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原则,推动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标签: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税收原则針对税收问题,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邓小平在不同时期都有过系统性分析和完整论述,国家税收思想与资产阶级剥削思想存在着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的税收思想以哲学、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革命性以及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是完善我国财务科学理论、改革财务体制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其系统化的分析可以实现对财务税收的科学化管理。
一、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1.税收的实质以及税收与国家关系第一,税收实质。
在税收问题的构建和分析过程中,马克思认为税收主要是来源于国民的基本劳动力[1],在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过程中,税收主要是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的一种基本方式[2],其主要的内容与利润、利息等分配形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3],税收是将一种财产权利作为依据,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科学化的制度分配,其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政治权利作为基础,也就是国家中的政权力量,通过与国家所有制制度体系的充分结合所形成的社会再分配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第二,税收与国家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税收制度不仅仅是维护国家公共权力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条件的演绎方式。
因此,在现阶段国家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就应该通过强制性手段进行税收,并将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剩余产品作为一般条件,充分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提出税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商品的基本价格,并构成一部分的预付资本。
中国特色“人民税收&理念新论邓力平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十和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民税收”理念的认识和提升提供了指导思想(梳理“人民税收”理念必须明确四个基本:“人民性”是人民共和国财政和税收的共同本质属性这一基本判定;-为何强调“人民财政”理念的同时,还单独研究“人民税收”理念;理“人民税收”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新时代对这一理念的要求;认识“人民税收”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中的重要地位。
“党管税收、为民收税、向民收税、为民轻税、为民改革、为民、为民用税”等诠释了“人民税收”的基本内涵,了“人民税收”这一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税收”理念;税收理论体系作者简介:邓力平,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4-0126-102019年5月,笔者在《东》表了《新时代社会主的税收定位》一文,首次提出“人民税收”(税收的人民性)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理念。
①后在多个场合重申了“人民税收”理念,对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特是新时税收的人民了论述。
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家系和现代化”的明确要求,这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税收理论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
笔地,“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对应的就是要“人民税收”的本质,就是税收要与制度安排相适应,就是要新时和“人民税收”表现形式的重大问题。
基于,在此文对“人民税收”理念的会做更全面的梳理和阐释。
一、把握“人民税收”理念必须明确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观“人民税收”理念提出后近一年的研究发展,笔者认为,把握这一理念必须准确回答四个方 本问题。
①邓力平:《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税收定位》,《东南学术》2019年第3期《东南学术》2020年第4期(一)“人民性”是人民共和国财政和税收的共同本质这一基本古今中外,家有财政和对应的税收,其与国家联系,就是国家财政和国家税收,这是共性$但各家性质、制度安排、的,决了特家的财政和税收有其独特的、更深沉的本质$中人民共和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家,对应的国家财和税收从是社会主家财政和税收,人民共和国的定位从要财政和税收应该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是财政税收一切活动的本质,都是财政税收一之的$从这一出发,“人民财政”和“人民税收”应该是始终与共和国财政税收同在的本质和基本$事,在计划年代,一财论工作者就鲜明地提出“人民财政”的念,其作为社会主义财政的第一和本质表现。
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也称为“税赋”。
它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有国家才有税收。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税收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税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1.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的需要。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行使其职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必然要耗用一定的物资和资金,因而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取得财政收入,而税收正是这样一种方式。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
国家的权力有两种: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不是凭借财产权力,而是凭借政治权利,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运用政治强制手段,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归其支配。
3.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国家税收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由其他社会成员所有,强制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分配使用。
二、税收原则理论
现代税收原则是在古典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应当如何征税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1.1 古典税收原则(1)斯密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原则。
(2)瓦格纳税收四大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收行政原则1.2 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税收中的效率原则又分为税收的财政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务行政效率原则;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又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受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三、税收效应理论
税收效应理论具有三个部分:1.税收效应概述。
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3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1)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
(税收效应是与税收中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税收效应的分类:正效应与负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
其研究的是: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四、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3)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有以下内容:一、税收与经济增长;二、税收与经济稳定;三、税收与收入分配。
四、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实际上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的非一致性问题。
研究税收负担的转嫁过程,目的在于确定税收的最后归宿点,从而,分析各种税收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税收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种种途径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此时纳税人和负税人并非同一人。
完全转嫁:纳税人把全部税负转嫁转给负税人负担。
部分转嫁:纳税人仅把部分税负转嫁给负税人负担。
一次转嫁:一笔税款从纳税人到负税人,转嫁运动发生一次。
辗转转嫁:同一税额从纳税人到最后的负税人,转嫁运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即找到了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可以分为两类:直接负担:纳税人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由自己负担,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
间接负担: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纳税人不是负税人,或不是全部的负税人。
税收转嫁的形式:税收转嫁有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四种形式。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下,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五、最优税收理论
最优税收理论分为两个方面:最优商品税和最优所得税。
收入效应指的是,税收的课征只会使纳税人的收入减少,支付能力和满足程度下降,但并不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所发生的仅仅是资源从私人部门向政府部门的简单转移。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税收的课征会使纳税人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而以另一种方式取而代之。
这时候发生的就不只是资源由私人部门向政府部门的简单转移,而是在转移过程中还会发生对个人行为的扭曲,产生效率损失。
一、最优商品税
其内容有:(1)对所有商品课征统一税率;(2)对弹性小的商品征税的问题;(3)拉姆齐法则;(4)科利特—黑格法则(5)考虑收入分配的拉姆齐法则。
二、最优所得税
第一条原则要求税率应具有累进的性质,以更好地促进公平;第二条原则要求在促进公平的同时也促进效率,当个人处于收入最高级别时,再高的边际税率也不会再使税收收入增加,对其规定一个特别低的边际税率并不会破坏税收公平,一旦高收入者受到几乎为零的边际税率的激励,会更少地选择闲暇,使税收数额反而增加,有助于公平。
三、商品税与所得税的关系
一般认为,所得税具有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不可转嫁的特点,所以一种观点就主张:商品税与所得税应该分别针对不同的目标,所得税应旨在实现税收公平,更好地利用其可直接将收入水平“裁齐”;商品税则被认为是一种愚蠢的收入再分配工具,但可更好地利用它的间接的、人们不易感知和察觉的特点,使税收引起的福利成本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