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4章第6节超重和失重教学参考粤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24
超重和失重-粤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重量与重力的关系,能够计算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2.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掌握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情况;3.了解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产生原因,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物体重量与重力的关系;2.地球引力的概念及重力的计算;3.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解释;2.精确定义物体的质量、重量、重力等概念,区别这些物理量的含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重量与重力的概念,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了解重力概念,学习重力的计算公式。
2. 学习(1)物体重量与重力•简述物体重量的概念;•通过重力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概念,简单介绍公式。
(2)地球引力•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重力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所受重力大小。
(3)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原因•介绍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原因。
3. 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梳理重量、重力、地球引力、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关系,进行总结。
4.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与重力、地球引力相关的题目;•精读教材,总结重量、重力、地球引力、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物体重量与重力物体重量:$$\\Large W=mg$$重力:$$\\Large F_G=G\\frac{m_1m_2}{r^2}$$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失重:物体所受重力为0。
半失重:物体所受重力小于其重量。
超重:物体所受重力大于其重量。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物体重量与重力的关系,掌握地球引力的概念,了解失重、半失重和超重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和计算,深化了对这些概念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超重与失重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电流表A1内阻不可忽略,其余的均为理想的电流表和电压表。
a、b 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两端,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
现将变阻器的滑片沿c→d的方向滑动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压表V1、V2示数不变,V3示数变小B.电压表V1、V2示数变小,V3示数变大C.电流表A1、A2的示数都增大D.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A2的示数增大2.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场强方向与△abc所在平面平行,ac⊥bc,∠abc=60°,=0.2 m。
一个电荷量q=1×10-5 C的正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为零;同样的电荷从a移到c,电场力做功为1×10-3 J。
则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500 V/m、沿ab由a指向bB.500 V/m、垂直ab向上C.1000 V/m、垂直ab向上D.1000 V/m、沿ac由a指向c3.将一物体由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0抛出,在恒力作用下轨迹如图所示,A为轨迹最高点,B为轨迹与水平x轴交点,假设物体到B点时速度为v B ,v0与x轴夹角为α,v B与x轴夹角为,已知OA水平距离x1小于AB水平距离x2,则()A.物体从O到A时间大于从A到B时间B.物体在B点的速度v B大于v0C.物体在O点所受合力方向指向第一象限D.α可能等于4.远距离输电装置如图所示,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均是理想变压器,输电线等效电阻为R。
粤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一、指导思想
认知构建强调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进行自我经验化的处理,故高中物理课堂上师生活动的核心应是:思维活动。
本节课设计新课的引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教学中这种矛盾状态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在重要驱动力。
本节课以前概念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在课程中应用知识迁移,目的是通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加速认知过程,以达到灵活思考为目的的应用迁移。
备课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思维变化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力求使教学设计契合教的逻辑与学的逻辑,力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实现融合。
本文就是建立在上述指导思想上的思维型课堂中物理规律应用课的深度备课教学设计。
二、教材与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过程。
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②能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处理超重和失重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观察并感受超重与失重现象。
②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②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超、失重的实质三.【实验器材】:体重计四.【教学过程】:课题引入:【小实验】请两位同学上来称体重:①静止 ②迅速蹲下现象:体重计示数先变小,后变大思考一:为什么体重计的读数会有变化?难道是这位同学突然增肥或突然减肥了? 答:这位同学体重没有变化。
(“为什么体重计的读数会有变化?”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超重与失重)1、观看视频《电梯里发生的怪现象》思考二:体重计的读数指的是哪个力的值的大小?答:支持力。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电梯里发生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板书):①加速上升(1~3楼): F 合—mg=ma >0 N >mg视重>实重超重②减速上升(3~5楼):F 合—mg=ma <0N <mg 视重<实重失重v aN mgy v a N mgy③加速下降(5~3楼):F 合= mg —N=ma >0 N <mg视重<实重失重下面第④种情况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推导:④减速下降(3~1楼):F 合= mg —N=ma <0N >mg视重>实重超重由上面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结论:①超重:N >mg ,加速度方向向上。
②失重:N <mg ,加速度方向向下。
③完全失重:N =0,a=g(方向向下)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3、超重与失重的实质:①超重:重力不变而支持力(悬线的拉力)变大。
②失重:重力不变而支持力(悬线的拉力)变小。
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呢?4、判断物体失重、超重现象的方法:超重失重两纷纷,拉力支持定乾坤;重力长存无变故,超失须看加速度。
2、现场体验超失重:小实验一:水球静置手中A、托起水球加速向上B、托起水球加速向下体验:向上和向下的瞬间手感受到的压力怎么变?小实验二:A、缓慢提起弹簧和钩码B、加速向上提起弹簧和钩码观察:两种情况下,弹簧形变量的变化。
提问:这个过程中重力变了吗?什么力在变?总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二)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们提出了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学生也得到了现实的体验,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此时,可以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里可以体会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想到在电梯里可以体会到。
1、如何测体重?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那里可以体会到超重和失重呢?你试过在电梯中称量体重吗?电梯中的体重计读数会欺骗我们吗?视重和实重:通过图片给学生强调,测力计的读数就是视重,物体的真实重力叫实重,通过对其中一幅图片中的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让学生知道,测力计实际上测到的是拉力或者压力。
提问:物体的视重和实重在什么情况下相等?学生体验:托起水球加速向上的时候感觉水球变重了,托起水球加速向下的时候,感觉水球变轻了;加速上提弹簧使得其变得修长。
学生回答:这个过程中重力没有变,变的是水球对手的压力和钩码对弹簧的拉力。
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在电梯里能够体会到超重和失重。
没有试过在电梯里称体重,电梯里称量体重,读数我想会欺骗我们。
学生回答:只有在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视重和实重是相等的。
学生观察实验,并填写表格,分析超失重的条件。
过现场体验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超重和失重是物体对支持物或者悬挂物作用力的变化,为超重和失重概念的提出提供基础。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们提出了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学生也得到了现实的体验。
对于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学生还是很陌生,电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承载工具,非常熟悉,但是在电梯中基本上没有人称过体重。
通过电梯中称体重这个常见的例子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和老师一起分析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高中物理 4.6超重和失重教案6 粤教版必修1【基础知识导引】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教材内容全解】自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成功发射进入运动轨道后,我们从电视或电影上经常看到宇航员“漂浮”在航天器内的画面,即处于“失重”状态.当我们乘坐高速电梯,在电梯加速向上起动或减速下降时双脚会感到压力突然变大,也就是此时我们处于“超重”状态.那么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超重是不是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失重是不是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本节教材以升降机情况为例,从牛顿运动定律入手,引导我们一起解决以上问题.1.超重与失重(1)实验:A .①人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内的一台秤上,可看到台秤示数小于人的重力; ②人站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内的一台秤上,可看到台秤示数大于人的重力.B .如图3—8—1所示,装置中绳足够长,将M 无初速度释放,现象:①可看到弹簧秤A 的读数大于C 物体的重力mg .②可看到弹簧称B 的读数小于D 物体的重力mg .(2)现象分析:①对实验B —①分析:若以物体C 为研究对象,设A 弹簧拉力为1F ,则ma mg F =-1,mg a g m ma mg F >+=+=)(1即弹簧对C 的拉力大于C 的重力,我们称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②实验B —②分析:若以物体D 为研究对象,B 弹簧拉力为2F ,则Ma F Mg =-2,Mg a g M Ma Mg F <-=-=)(2,即弹簧对D 的拉力小于D 的重力,我们称D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做失重现完全失重:物体以加速度g 加速下降时,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叫做完全失重现象.2.超重、失重的理解(1)“重力”、“超重”、“失重”的联系.“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表示为G=mg .只要物体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一定,物体所受的重力就一定.因而,“超重”并不意味着“重力增加”,“失重”也不代表“重力减小”,“完全失重”也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超重、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并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2)加速方向决定发生“超重”还是“失重”.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上述实验分析时,我们并没有重点考虑物体的速度方向,而是把握了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超重,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失重,超重、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必然的关系.(3)当质量为m 的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超重大小为ma ;当它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失重大小为ma .(4)在完全失重状态下,a=g ,平时一切由重力产生或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均消失. 如物体在液体中不受浮力,天平无法测量物体的质量等.【难题巧解点拨】例1 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 的重物,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求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若在以2/5.2s m 的加速度加速下的升降机内,此人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2/10s m )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 的重物,则运动员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 N N g m F 1200101201=⨯==在升降机中只能举起100kg 的重物,可见该物超重了,升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则由 a m g m F 22=-得 22221/2/100/)101001200(/)(s m s m m g m F a =⨯-=-=当升降机以2/5.2s m 加速度下降时,重物失重.则 233a m F g m =-,得:kg kg a g F m 160)5.210/(1200)/(23=-=-=答案:2/2s m ,160kg点拨:同一质量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不同的加速系统中,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但其重力始终不变.题中无论加速系统如何运动,运动员能发挥的最大支撑力不变,这是解题的关键.例2 如图3—8—2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 的大小为( )A .F=MgB .Mg<F<(M+m)gC .F=(M+m)gD .F>(M+m)g解析一:当铁片被吸引上升时,对0点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8—3,有1F Mg F +=① 对铁片进行受力分析得ma mg F =-'1,即F'=mg+ma>mg② 则由①②知:g m M ma g m M ma mg Mg F mg F )()(1+>++=++=+=,所以选项D 正确.解析二:当电磁铁通电,铁板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铁片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导致整个装置的重心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从而F>(M+m)g .答案:D点拨:灵活运用超重、失重知识、对一些动力学问题的解答更为简捷、准确.【拓展延伸探究】1.本节教材“思考与讨论”解答: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不一定总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当物体(或系统)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且该方向上加速度为零时,支持力(或拉力)等于物体所受重力.2.课题:感受超、失重.目的:根据从教材上所学习到的超、失重知识,去寻找机会亲身体验超、失重的感觉. 点拨:①找一台家用或医用体重计,观察在体重计上快速下蹲和站起时体重计的读数变化.②可选择乘电梯、玩一定高度的跳台跳水、蹦极等方式.【课本习题解答】1.图中的第二幅正确.2.货物能到达的最大加速度为:22334/4.1/105.310105.3100.4s m s m m mg F a =⨯⨯⨯-⨯=-=0.5 s 内发生的速度改变为;△v=a ·△t=0.7m/s .即:0.5 s 内速度改变不能超过0.7m/s .3.a .40.0N . b .38.4N . c .38.4 N d .40.0 N .4.解:座舱从距地面76m 高处自由下落,到离地高度为50m 左右的位置时,制动系统还没启动,座舱以及其中的人和物一起以重力加速度g 自由下落,铅球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因而人手感觉不到铅球的压力.当座舱下落到距地高度15 m 左右位置时,制动系统已经启动,座舱做减速运动.设座舱开始减速时的速度为v ,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题知座舱自由下落距离 )(4828761m s =-=,座舱匀减速运动通过距离 m s 282=,由运动学公式可知:122gS v =,222aS v =,得:2221/17/102848s m s m kt g S S a ===. 座舱减速下落时,铅球处于超重状态.已知铅球的质量m=G/g=5kg ,则手托铅球的力:F=m(g+a)=5×(10+17)N=135 N .【同步达纲练习】1.站在升降机中的人出现超重现象,则升降机可能( )A .加速上升B .减速下降C .加速下降D .减速上升2.如图3—8—4,一台升降机的底板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它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力因数为μ,可以认为物体受到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一根弹性系数为k 的弹簧水平放置,左端跟物体相连,右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开始时弹簧伸长为△x ,弹簧对物体有水平向右的拉力,现实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升降机运动情况为( )A .匀加速向下运动a=g-k △x/μm .B .匀加速向下运动,a>g-k △x/μm .C .匀减速向上运动,a>g-k △x/μm .D .匀减速向下运动,a=g-k △x/μm .3.下列四个实验,哪些不能在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中完成?(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B.用弹簧测物体的重力.C.用密度计测物体密度.D.用水银气压计测舱内大气压强.4.如图3—8—5,台秤上放着一个装有水的杯子,通过固定在台秤上的支架用细绳悬挂一个小球,球全部浸没在水中,平衡时台秤的示数为某一数值.今剪断悬绳,在球下落但还没到达杯底的过程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则台秤的示数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5.质量分别为5kg、10kg的重物用一根最多只能承受120N拉力的细绳相连,现以拉力F使A、B一起竖直向上运动(如图3—8—6所示),为使细绳不被拉断,求拉力F的范围.6.如图3—8—7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框架B质量为M,圆球A的质量为m.在下述情况下求物体B 对地面的压力:(1)圆环A 以速度0v 匀速下滑时.(2)圆环A 以加速度a(a<g)加速下滑时.(3)圆环A 自由下滑时.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A 、B 正确.(点拨:出现超重现象,说明人对升降机的压力大于人自身所受的重力,此时升降机必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即做减速下降或加速上升运动,C 、D 正确.2.B 、C 正确.(点拨:物体开始没有滑动是由于弹簧的拉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因N F f μ=,只有减少地面对物体的正压力才能减少最大静摩擦力,当x k F f N ∆==μ时物体开始滑动.故物体必处于失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 ,对物体受力分析列方程可得:m x k g m s k mg mF G a N μμ/)/(∆-=∆--=, 故当升降机向下的加速度a>g-k △x/μm 时,物体可以在地面滑动.)3.A 、B 、C 、D .(点拨;宇宙飞船进入轨道绕地球飞行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由物体重力而产生的一些现象不复存在,故以上四个实验都不能完成.)4.B 正确.(点拨:(1)等效法.剪断线后小球加速向下运动,而被小球排开的那部分“水球”则向上加速运动,二者加速度大小相同.小球失重a m 球,等效水球超重a m 水,因为水球m m >,失重大于超重.整体来看,系统处于失重状态,故台秤读数将变小,B 正确.(2)质心法.当剪断线后,小球加速下降时,水球加速上升,但系统的质心在下降,系统处于失重状态,故台秤的读数减少,B 正确.(3)提示:分别对小球和水球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亦可求得B 选项正确.)5.150N<F<180N .(点拨:当N N g m m F 15010)105()(211=⨯+=+>时,A 、B 一起匀加速上升.根据题意,设拉力为2F 时,细绳达到N F 1203=的张力,对AB 整体分析得:a m m g m m F )()(21212+=+-(1) 隔离B 物体分析得:ma g m F B =-3(2) 代入3F 的值,联解(1)(2)得N F 1202=.故拉力F 的范围是:150N<F<180N .)6.(1)Mg+mg (2)Mg+mg-ma (3)Mg(点拨一:(1)当A 匀速下滑时,对A 、B 分别做受力图,如图3—8—8甲所示,由题意知:f=mg故 F=Mg+f=Mg+mg .(2)当A 以加速度a<g 加速下滑时,A 、B 受力如图3—8—8所示,列方程有 mg-f=ma ,故 F=Mg+f=Mg+mg-ma(3)当A 自由下落时,A 、B 受力如图3—8—8丙:F=Mg )(点拨二:用失重、超重的推论解:当质量为m 的物体以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a 时,它超重(或失重)ma .(1)系统内没有物体做加速运动,则既不超重,也不失重,B 对地面的压力F=Mg+mg .(2)当A 以a 加速下滑时,A 失重ma ;B 静止,既不失重不超重,故整体失重ma ,B 对地面压力为F=(M+m)g-ma .(3)当A 以g 自由下滑时,A 完全失重mg ,B 静止,既不失重也不超重,故整体失重mg ,B 对地面压力为F=(M+m)g-mg=Mg .)。
超重与失重课程具体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是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并实地感受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亲身体验、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2、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3、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目标制定依据1、通过三条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探究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条定律的认识,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以有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节课复习了关于重力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区分清楚“重力”和“重量”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重力”的本质。
教学准备1、具体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学习过重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条件,知道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细绳下悬挂的重物对绳子的拉力也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个结论在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运动)下才成立。
由此提出问题: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不为零时,压力或拉力还是否等于重力?请同学们设计适当的方案去探究和得到结论!2、教学器材的准备:台式体重称8个、弹簧秤及小钩码8套;3、准备超重与失重研究活动记录表和调查研究记录表若干张;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切身感受到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2、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已有的牛顿定律的知识从理论上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3、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到的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的理解应用到具体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并且解释和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4、在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交流合作精神及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否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超重和失重-教学参考合作与讨论小明在一家大商场找到一份工作.一天,经理要他从一楼搬一箱并不很重的但易碎的货物上八楼,然后把八楼的另一大箱货物搬回一楼.经理嘱咐,不要轻易放下.年轻的小明二话没说,扛上货物就进了电梯.令小明不解的是:电梯上升时,感到肩上的货物明显重了,快到八楼口时,肩膀又感到轻了.当小明从八楼扛上一大箱货物乘电梯下来时,又发生了令他更迷惑的现象:随着电梯的下降,他感到肩上的货物明显轻了,快到一楼口时,货物又重了.聪明的同学,你能对电梯升降时小明感觉到的“轻重”情况作一详细的描述吗?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不妨自己亲自去试一试,体验一番.我的思路:根据牛顿定律列出超重和失重方程.思路分析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为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突破:1.区分重力与视重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地理位置;视重是指物体挂在弹簧秤下或放在台秤上时显示的示数,实际上反映的是弹力.2.超重和失重的本质: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使物体在合外力的作用下具有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的一种现象.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由牛顿第二定律F -mg=ma,得F=m(g+a)>mg;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得F=m(g-a)<mg;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a=g时,F=0,即完全失重.3.超重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不是说重力完全消失.在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软绳的拉力发生了变化.4.解答超重或失重问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的分析;(3)确定加速度的方向;(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宇航员在太空面对的超重和失重问题我国的载人飞船已经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载人航天飞行具有较大风险,宇航员要面对与地面不同的恶劣的太空环境,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超负荷的心理和工作压力等,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宇航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航天运动病、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感觉、运动功能迟缓、睡眠周期紊乱、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超重在载人航天器的发射加速上升段,宇航员要经受5倍于地球引力的超重过载,125dB的高强噪声和振动刺激;宇航员返回地面时则要经受开伞减速和着陆冲击的考验.这些统称为超重或者过载,重力作用于人体的方向由头至足的则称正超重;反之,重力的方向由足至头时称负超重;正超重时,血液受惯性力作用由上身转移到下身,引起头部、上身缺血,视力障碍,严重时可发生晕厥。
高G值的超重,人取坐姿难以适应,所以宇航员通常采取仰卧姿,这对人体的影响较轻.人对8G值的横向超重可耐受十多分钟.航天中经受的这种横向超重,一般时间较短,经过训练的宇航员容易耐受.失重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现象,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地球重力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特征,但进入太空后,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人类40多年的航天实践表明,微重力环境对宇航员的健康、安全和工作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中长期航天飞行可导致宇航员出现多种生理、病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碍、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内分泌机能紊乱、工作能力下降等.失重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变.失重时人体的流体静压丧失,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畅地流向下身.相反,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头部,可引起宇航员面部浮肿,头胀,颈部静脉曲张,鼻咽部堵塞,身体质量中心上移.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血容量减少,血红蛋白量也可相应减少;还可出现心律不齐、心肌缺氧以及心肌的退行性变化,并出现相应的心脏功能障碍,如心输出量减少、运动耐力降低等,返回地面后对重力不适应而易于出现心慌气短以及体位性晕厥等表现.这些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因而成为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一大障碍,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航天医学问题.随着航天飞行的时间延长,心血管功能可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心率、血压、运动耐力以及减少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可逐步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长期失重会引起人体的骨钙质代谢紊乱.人体失重后,作用于腿骨、脊椎骨等承重骨的压力骤减,同时,肌肉运动减少,对骨骼的刺激也相应减弱,骨骼血液供应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成骨细胞功能减弱,而破骨细胞功能增强,使得骨质大量脱钙并经肾脏排出体外.骨钙的丢失会造成两个后果:骨质疏松和增大发生肾结石的可能.失重所导致的骨丢失随飞行时间的延长而持续进行,而且这种骨质疏松一旦形成,回到地面重力环境下也难以逆转.长期失重还可引起对抗重力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宇航员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中加强肌肉锻炼可以延缓这种肌肉萎缩,回到地面重力环境中后,进行积极的肌肉锻炼可以逐步使肌肉萎缩得到一定的恢复.知识总结1.超重实际上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视重)或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视重)大于物体的重力.产生超重的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无论是物体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在超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并没发生变化.2.失重实际上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视重)或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视重)小于物体的重力。
产生失重的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无论物体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在失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也没有发生变化.3.解答超重或失重问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的分析;(3)确定加速度的方向;(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