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春 天》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2、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3、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欣赏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用多种写法写身边的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磁带一、课前训练,展示自我风起绿了风雨飘绿了雨春天一觉醒来扑进我们怀里刚刚醒来的小溪还没顾上清清嗓子就把脆脆的歌儿撒落了一地刚刚醒来的果树还没顾上长出叶子就爆燃出团团刺眼的绚丽春天最数燕子忙碌她一边呢喃细语一边用锃亮的剪刀精心剪裁着春天的新衣春天尽管有时仍会让你感到有些寒意可性急如火的春天毕竟把一个沮丧的冬天带出灰蒙蒙的记忆……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你从诗的哪里读出来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名作呢?谁来说一说?如果让你来写春天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会表达什么感情呢?二、激趣定标,自主学习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的《春》。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都出现在我们中学课本上,例如《荷塘月色》《背影》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自清写的春和我们写的春有什么不同。
2、师播放朗读,生描绘美丽的春的画面。
请你描绘一下你所听到的最美丽画面3、纠正字音: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精神应和三、师生质疑,合作探究1、生自由读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作批注,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交流,用下列句式:我喜欢,因为这句(或这段)用了写法,写出了。
示例: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因为这句钻字生动写出来小草勃勃生机。
3、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喜爱和赞美4、有感情的朗读你认为最美的段落。
读出感情来。
5、小结美的文章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就象我们沐浴着春风一样。
我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增加我们的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6、美的文章是怎样表现出美的呢,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前两节、(1)“盼望着、盼望着”两个相同的词连用,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急切盼望的心情,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材第一课《春》1. 教学课时第1课时2. 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
•学习并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3.过程与方法4.•通过朗读、讨论及多媒体展示,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春》的整体结构,进行示范朗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元素和语言特点。
3.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春天的视频和图片)•《春》课文原文及音频朗读•词语注释和解释课件5. 教学过程导入阶段(5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或音乐。
2.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听音乐,感受春天的气息。
3.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初读阶段(10分钟)1.教师活动:介绍作者朱自清以及写作背景,简要解释文章大意。
2.学生活动:听取介绍,了解背景信息。
3.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初步建立对文章的情感联系。
整体感知阶段(15分钟)1.教师活动: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跟随朗读。
2.学生活动:跟随录音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听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细读阶段(15分钟)1.教师活动:逐段讲解文章,分析优美语句。
重点讲解第一段,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反复和拟人)。
2.学生活动:标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参与讨论其表达效果。
3.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阶段(10分钟)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描写春天的句子?为什么?•你能说说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第一课《春》课文词语解释朗润(lǎng rùn):明亮滋润。
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 nòng):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喉咙(hóu lóng): 泛指喉腔。
应和(yìng hè): 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 tuō):文中是“陪衬,使明显突出”的意思。
风筝(fēng zhēng):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 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七年级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春》内容复述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课的课文之一,主要描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本文将从前言、内容复述和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讲述这篇课文。
春天是四季之首,它象征着希望、生机和新的开始。
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第一课中,我们将读到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春》。
这篇短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变化。
文章开头,作者以“南国的冰雪消融,苏醒了。
”为引子,描述了春天来临时大地的变化。
接着,描述了春天的天空,“蓝得像一块宝石,悬在大地的头上”。
在春天的早晨,“绒白的薄雾如轻纱般飘浮在山间田野之上”。
春天的风,“吹得万物都醒了”。
接下去,作者详细描写了春天的植物和花朵。
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读到了春天的草,它们“青嫩得像立即就要发出声来那样”,此外,还有春天的叶子,“从一米地高的弯弯的柳枝上爬上来,一半又一半地展开起来”,春天的花,它们“洁白、艳红、大可爱”。
然后,作者引出春天的动物:春天的鸟儿们带来了“清澈悦耳的声音”,它们“纷纷扬扬地歌唱着”,向大地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此外,还有春天的虫子,它们“百般机灵地活跃着”。
作者在文中还举了几个小故事,更加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美丽。
比如,在故事中,人们看到了春天的燕子回来了,陪伴着它们的还有美丽的滨河柳;又比如,小白兔看到了春天,迫不及待地给洞穴门口挖了一个才天才见的洞,为自己修建一个温暖的家。
最后,短文以“真好,春天来了!”作为结束语,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阅读《春》这篇短文,我们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文章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描述了春天的变化,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春天让大地苏醒,蓝天如宝石般晴朗,绒白的薄雾飘浮在山间,春风吹醒了万物。
春天的草嫩绿欲滴,叶子弯弯的柳枝上展开,花儿各种各样,五彩缤纷。
春天带来了歌声,鸟儿唱着春天的欢歌;春天的虫子四处活跃。
通过举例小故事,更加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美丽。
第一课《春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到沂河》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音乐知识:
(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XX”的长短。
(2)、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教学重难点:
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过程:
一、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二、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
设问:(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如能用VCD及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介绍,将更为形象生动。
1、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2、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3、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
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三、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1、听歌曲范唱。
2、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3、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4、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5、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6、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7、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等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重难点:
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春雷的声音?春水
的声音?春雨的声音?春风的声音?
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
2、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
3、设问: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这首歌多么富有想像!
4、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
(1)有感情地、有节奏地吟读歌词(按音乐节奏)。
学生吟诵歌词时,教师弹这16小节曲调为他们伴奏,既作为背景,又为学曲调铺垫,注意:
(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
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
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7、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
8、打击乐的编创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
必需按不同性能的打击乐
器选择其适合表演的节奏型。
如金属类宜表演长音,而木块类则宜短音。
9、在歌曲《嘀哩嘀哩》声中导入《春》的欣赏。
设问: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10、听《春》的主题音乐。
设问:你能从这一段音乐声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说说
你的感受。
11、分别聆听第一、二、三插段音乐。
12、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及插图,想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并校对、
调整自己刚才填写的答案。
13、用彩色笔涂色块,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
想像音乐描写的情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音乐的情绪发展。
不要求统一答案,
只要大致情绪(色彩)相同即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四首音乐作品,创作以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2、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重难点:
创作以春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启发引导谈话,本课听的、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大自然的春天。
表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位学生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能否也尝试一下创作……
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像去创作吧。
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像,即兴创作。
4、教师还可以自己编三条节奏,让学生听辨。
5、可以让学生创作三条节奏进行听辨。
6、三条节奏要同时拍击,并可以重复二到三次。
7、听辨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拍击。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