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_小妇人_的两面镜子_女性情感与女性主义危机
- 格式:pdf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3
读书心得——从《小妇人》和《嘉莉妹妹》的女性成长看美国伦理价值观的演变一、女性成长小说因符合美国历史短暂,充满活力的类似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文化底蕴;同时关注年轻人的成长问题,突出青少年自我身份的找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艰辛,成长小说成为一种重要的美国文学类型。
但是成长小说问世之初,关注点只在男性的成长。
在19世纪的英国,成长小说主题总是关于如何做一个绅士;而弗里兹和威瑟姆也一致认为美国公认最好的青少年文学中,90%的主人公都是男性[2]。
女性成长小说很长一段时间被臵于由男性作家创作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成长小说的阴影之下。
其实历时近3个世纪的女性成长小说对于考察女性如何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以及研究女权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演变,极具价值。
女性文学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崛起,这也是女性对抗父权文化的有力武器。
之后的一批女性成长小说视角逐渐从家庭角色扩展至职业生涯,社会地位,文化成长等。
因此对于不同时期的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可以了解美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对于女性的道德规范约束,社会定位和伦理价值期望,以及女性要改变现状的困惑和艰辛。
二、《小妇人》的女性伦理价值成长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个普通家庭四姐妹的生活的女性成长小说。
父亲常年在外,在母亲的陪伴和教导下,马奇家四姐妹用善良,爱和独立,坚强面对生活,树立新型女性形象。
虽然四姐妹的理想和命运不尽相同,她们身上都体现了善良,忠诚,宽容的传统美德和尊严,坚韧,自强自立的新女性信仰,这种女性的成长与美国当时历史背景下伦理价值观的改变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故事发生的19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通过参加废奴运动,参政运动以及禁酒运动等活动开始有了争取和男性获得平等权利的诉求和机会;她们开始组织和参加公共活动以提高社会地位;以男性收入为主的家庭观念受到撼动,女性开始运用自身能力广泛就业;同时受到早期女权主义的启发,作者奥尔科特以一个时代女性的角度鼓励和支持女性自强,自立。
论《小妇人》的女性主义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5班金鑫摘要:由于过去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女性仍然处于一定的角色中才可以延续发展。
女性本身的态度比男性更为保守,并且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悲哀。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女性本身脆弱的天性使她们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处于从属地位。
过去,长期处在男权的社会中,家庭必然是由父权文化为女性划定的生存空间。
为了不受限制,获得更多更自由的生活空间,女性古往今来都在为之奋斗,而这样的文学创作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更广泛的道路。
女性主义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女性心中不同的真实情感。
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年-1888年)的作品中就能看到。
奥尔科特的创作中女性意思的独特性并非是单纯的一种因素,是多种力量促合成的,最重要的是受其个人的成长环境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小妇人》、女权主义、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简说《小妇人》《小妇人》写作背景处于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人们渴望出现新的思想和政策来激励他们,并且出现民主和自由的思潮,女权运动也随之发展起来。
小说《小妇人》勾勒出了一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普通家庭的生活,它以典型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和原型,构成了这个普通家庭生活里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为线索的故事。
在普通的马奇一家中的四个姐妹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爱情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父亲布朗逊奥尔科特是马萨诸塞州康德一位自学成才的哲学家、学校改革家和乌托邦主义者。
他和他的友人创立了果园公社,一生对理想的追求以至于无力担负家庭生活,维持家庭生计的担子还是落到了妻子的身上。
之后又落到他富有上进心的二女儿奥尔科特身上。
她曾做过临时教师、做过裁缝、护士,当过佣人。
这些经历在路易莎的精神成长方面起到了作用,同时在她的创作中也产生了影响。
她的母亲就是小说中马奇太太的变身,是这几个女儿精神成长上的领袖。
马奇太太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她们面对困难、挫折和失望的时候要勇敢、乐观、坚强。
《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发表时间:2018-04-26T11:07:03.0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柳静文[导读] 受十九世纪女权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启发,许多美国妇女选择寻找自我保护的方法。
小说、诗歌、书信等文学作品成为表达女性情感的有力手段柳静文(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受十九世纪女权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启发,许多美国妇女选择寻找自我保护的方法。
小说、诗歌、书信等文学作品成为表达女性情感的有力手段。
在这些优秀的女作家中,路易莎《小妇人》以奥尔科特的真实生活故事为基础,主要讲述了四姐妹在家庭故事,以及她们最后如何获得了各自的幸福。
妇女对自由和自尊的强烈意志在字里行间和字里行间显露出来。
一. 对爱的坚持小说中的四个姐妹,梅格、乔、贝丝和艾米。
梅格是这四个女孩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她和她们的母亲一样漂亮温柔。
乔是天生的调皮的假小子,她是四个女孩中最特殊的一个,性格坚韧而独立。
艾米则有点虚荣,但她仍然喜欢帮助弱者和穷人,并最终实现她真正想要生活。
贝丝是一个文静害羞的女孩,但对音乐有着狂热的热情。
在马奇太太的指导下,这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们的母亲教导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坚持爱的自由。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传统的婚姻观认为财产是最需要的标准之一,婚姻是以财产为基础的。
人们谈论婚姻时,财产是第一位的,这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识。
然而,马奇家的女孩们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看法。
她们相信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
她们相信即使没有丈夫的帮助,自己也有能力使生活变得更好,。
马奇太太认为,金钱和财产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人的道德地位与财产之间作出选择,财产永远是第二位。
“我亲爱的姑娘们,我教导你们要有抱负,不是要你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所成就,因为即使嫁给有钱人,或者有华丽的房子,没有爱的家就不是家”。
金钱是必要的,是珍贵的东西——当它被好好利用的时候,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但我决不想让你认为它是第一个或唯一的奖品。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小妇人》摘要:作为一部以女性情感为主题的小说,《小妇人》蕴含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
人们除了欣赏四个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以外,更是被其中的女性主义魅力所吸引。
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小妇人》,审视和解读作者在女性主义方面的立意和想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角度;小妇人《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在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小说以马奇家的贝斯、梅格、乔、艾米四个女儿的生活经历为主,讲述了她们的情感生活。
在小说中,作者将个人的想法、立意寄托于主角身上,阐述了作者对女性主义的看法。
因而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非常浓厚,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 《小妇人》写作背景和内容简介1.1 《小妇人》的写作背景一部文学作品的形成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存在紧密的联系,通常能够反映该时期人们的思想状态。
《小妇人》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于1868年。
此时是美国内战结束时期,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逐渐稳定,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社会思潮有了很大的变化,女性在新潮思想观念的冲击下,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主义蓬勃发展。
女性主义在当时主要体现为女性在工作、生活、思想方面的转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加上美国内战结束,社会安定,给文学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女性意识觉醒后,开始主张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崇尚男女平等,积极踏入社会。
在社会中,女性主张巾帼不让须眉,扮演与男性相差无几的角色,在社会中以个人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小妇人》诞生于这一社会背景下,正是作者对女性独立、勇敢等美好品质的赞颂,也是对提升和维护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诉求。
1.2 《小妇人》的主要内容身处于当时社会环境的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受到女性主义的影响,将个人的女性主义思想倾注于其作品《小妇人》中。
读书心得——从《小妇人》看女性主义一、女性意识的起源及《小妇人》写作背景在旧时代,男权主义盛行,女性地位低下。
亚里士多德说过:“女性之所以是女性,在于其根本上就缺少某些品质”;圣托马斯·阿奎那相信,女人只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平等看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主义开始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
其代表人物有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与西蒙·德·波芙娃(Simone De Beauvoir)。
伍尔夫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而波芙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初潮”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终结。
而女性主义“二潮”(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则以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63年出版的《女性主义的神秘》为标志。
《小妇人》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平为原型来创作的。
作者生活的年代恰逢南北战争刚结束之际,家中也是四个姐妹,她为老二。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和超验主义哲学家,对家中境况从不过问,也从无担当,家中的重担便落在了作者母亲和四个女儿一干妇女身上。
从十岁起,她就开始写作和参加剧场演出来挣钱帮助母亲维持家中生活。
女性主义思想也在书中女性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体现。
从几个女性角色身上可以看出作者迫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女性的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和平等。
二、母亲的女性意识小妇人们的母亲在文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她是家中的家庭支柱,在姊妹们小的时候和父亲离家之后承担起了家中的重任。
母亲不但要负责家中衣食住行一切开销,而且还要负责将四个女儿抚养长大教育好;她又是四姐妹的灵魂向导,每个女儿遇到困难和心事,求助于母亲,最终总会得到解决,母亲总能巧妙地对女儿进行合理的开导和告诫,总能使她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回归自我。
毫无疑问,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在那个时代,适合妇女的工作本来就不多,能够挣到钱养活自己已不错,可是这个母亲却靠着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
2542020年18期总第510期ENGLISH ON CAMPUS 《小妇人》的女性主义解读文/梁 睿《小妇人》在1868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公认欧美文学经典,出版后深受大家喜爱和追捧。
该书介绍了在战争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里四个各具特点的女孩儿的生活故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文章中四个主人公的赞美、歌颂,表达了女性具有的独立自主、仁爱纯良,是女性文学作品中具有特色代表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当时的背景促进了女权意识的形成,提倡女性自由、独立自主,要抛弃传统女性思想。
《小妇人》的出现,满足了大家的心声。
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对《小妇人》进行概述,分析出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了解作者想要带给我们的深刻思想。
一、《小妇人》概述《小妇人》是众多欧美文学作品中,女权主义作品的代表。
路易莎讲述了在美国内战期间,一位随军牧师远离家乡后,一位母亲和四个女儿的清贫却乐观的生活。
讲述了这四个各具特点的普通女孩儿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在生活贫苦的情况下乐观积极、善良坚强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四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各自都凭借自己的努力面对生活存在的种种困难,最终四个小女孩儿长大成人,有了不一样的生活和归宿。
通过对四个主人公的描述,我们看见了她们身上的自强、独立、乐观、坚强的品格,深受感染。
二、《小妇人》的创作背景根据史料查阅可知,《小妇人》是路易莎在十九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期间创作的。
当时的美国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们的思维也发生变化,获得了主动生活的权利。
当时,美国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的同时,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当时文学作品的进步,为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文章通过四个主人公的故事,表现了女性独立自由、仁爱善良的特点,与传统女性思想产生冲击,呼吁女权独立。
三、解读《小妇人》的女性主义1. 独立自主的女权意识。
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与平等:反思性别角色与权利介绍《小妇人》是一部19世纪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所写的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四个姐妹为中心,讲述了她们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的故事。
其中,《小妇人》深入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解构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并提出了关于女性平等和自主权利的重要问题。
文化背景19世纪的美国社会充满了对男女角色的明确定义和限制。
男性通常被期望承担经济责任,并在公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而女性则被认为应该在家庭中照顾丈夫和子女,并在私人领域发挥作用。
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妇女自由发展和追求个人目标造成了限制。
反思性别角色与权利梅格 - 对传统角色有所质疑梅格是四个姐妹中最符合传统女性形象的一个。
她渴望稳定并安于家庭生活,但她也开始意识到传统角色的局限性。
通过嫁给贫穷但有能力的约翰之后,梅格认识到与之共同探索自由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乔 - 追求独立和知识价值乔是小说中最明显追求女性平等和权利的角色。
乔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并在出版她的著作时遇到了困难。
然而,她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并表示拒绝为了社会接受而妥协。
贝丝 - 对女性角色及其责任的反思贝丝是一个纯洁无邪、善良又敏感的角色。
然而,贝丝对于女性被赋予特定社会角色以及相应责任的困惑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她逃避社交场合,但仍积极参与志愿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艾米 - 拒绝婚姻为唯一选择艾米在小说中最先展示了从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并追求独立和自主权利的意识。
尽管她也渴望爱情,但她拒绝将婚姻视为唯一的选择。
艾米决意要成为独立的人,并通过经济自给来实现这一目标。
走向平等与自主:小妇人的启示《小妇人》通过这四个女性角色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追求平等和自主权利的重要性。
无论是对传统角色的质疑、对知识价值的追求,还是对社会赋予女性责任的反思,这些角色都涉及到关键问题:女性是否应该接受社会赋予的角色?女性是否应该放弃个人目标以追求家庭生活?《小妇人》正是通过这些反思和讨论来启发读者思考,并提出对于性别平等和权利的积极观点。
感受《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社会学课堂讨论方案引言《小妇人》是美国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描写19世纪美国女性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讨论方案旨在通过对《小妇人》中女性角色的分析以及对其所代表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如何反抗和超越这些困境。
主体内容1. 简介《小妇人》•介绍《小妇人》是一部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出版于何时。
•简单概括故事情节,介绍主要角色。
2. 19世纪美国女性社会地位与期望•解释19世纪美国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普遍期望。
•分析传统观念给女性带来的束缚和局限。
3. 角色分析•分析《小妇人》中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如梅格、乔、贝丝和艾米。
•讨论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她们个人成长的影响。
4. 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定义女性意识觉醒的概念,并解释其在《小妇人》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女性角色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和独立自主的品质。
5. 反思与讨论•引导学生反思故事中女性角色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是否真实可信。
•让学生讨论这种意识觉醒是否局限于特定时间和文化背景,或者是否具有普遍性。
结论通过对《小妇人》中女性角色以及她们所代表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19世纪美国女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如何以坚毅与勇气克服困境。
这样一部描写女性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的作品,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注意:以上内容只是一个初步的大纲,具体讨论方案的细节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读书心得——对《小妇人》的女性意识分析一、《小妇人》作品简介美国著名文学作品《小妇人》是一部主要以女性为角色对象的小说,它是美国女性文学的一大经典代表作品。
小说时代背景被设立在十九世纪的中期,此时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在这一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它讲诉了新英格兰小镇马奇家四个姐妹的生活与成长故事。
这些故事全部采用了家庭日记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展现,可以带给人一种真实感与亲切感,让人可以敞开心扉沉浸其中。
尤其是书中主要以四姐妹的成长过程、生活与情感经历所传递出来的女人意识,给百年前的读者乃至当今的人们,都带来了极大的思想与心灵冲击。
二、《小妇人》的女性意识分析(一)自主的婚恋观《小妇人》的时代背景选择在十九世纪,这不仅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也是美国女性地位、女性思想还相对压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美国婚恋观念中,男女双方的家庭财富是否对等,是决定男女双方婚恋是否合宜的一个重要社会标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受到了这种思想的束缚,如果男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都无法逃避社会观念、婚恋准则,那么女性就更应当默默的遵守与承受。
但是在《小妇人》这一部女性文学小说作品当中,却明确的提出了男女婚恋的基础与准则应当和财产无关,紧系于爱情即可。
在小说中,马奇太太对她的女儿们明确地表达出了她对婚恋与财产的态度,以及她对女儿们婚恋的期望。
马奇太太认为,在恋爱与婚姻中,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家庭富裕、财富丰厚,便将自己嫁给他,那么就算自己住的房子再豪华,都算不上是个家。
金钱、财富是好东西,但是却不是人唯一的追求,马奇太太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因为爱情而成家,即使没有财富与金钱,没有豪华的住宅。
这些话虽然是马奇太太对儿女所说,是她对女儿婚恋的期望,但这同样也是作者本人奥尔科特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观念。
但是作者的这种婚恋观念,或者说马奇太太的这种婚恋观念于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是完全不符的。
在四姐妹的实际生活中,她们却落实了这样的观念,她们敢于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对抗当时社会上的主流婚恋观念,她们放弃了金钱,选择了爱情。
832021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西尔莎•罗南、艾玛•沃特森等主演的爱情剧情片《小妇人》于2019年在美国上映。
该片是对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同名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叙事背景,叙述了19世纪美国普通家庭四姐妹的生活。
影片塑造了平凡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普通人“超越自我,找寻自我”的生活状态,细腻、完整地呈现了真实家庭生活。
故而,从该片的特色呈现与意义视角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感受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对传播自强、自信的女性品质有重要意义。
一、聚焦真实情感的特色意义呈现在电影艺术中,创制者往往通过将特殊的历史事件浓缩为交代故事背景的叙事符号,作为个体命运变化的宏观时空,而影片真正探讨的核心是个人价值抉择与命运的无限追求。
[1]电影《小妇人》聚焦真实情感,生动表达了关注自我价值、倡导回归生活的时代命题,无论是对爱情、对生活的持续关注,还是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可,皆以真心真情的艺术化手法生动观照了现实,达致了从思想内涵、艺术审美到精神体验的全面超越。
(一)真实人性的生动呈现电影艺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示特殊故事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与情感抉择,丰富呈现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电影《小妇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叙事背景,生动讲述了19世纪美国马奇家四姐妹充满烟火气息的普通家庭生活;平行双线叙事方式将四个女孩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抉择、境遇进行对比,以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鲜活性。
该片以女性为研究视角,生动勾勒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揭示蕴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问题。
[2]影片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人生抉择及时回应了大众的精神关注点,其中所表述的回归生活、回归自我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的认同。
影片通过重点讲述马奇家四姐妹寻回爱的本质、回归家庭生活的故事主线,呈现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银幕人物,以反复呈现的象征符号,为大众构建了具有情感启发、人生启示和价值认同的精神框架,向大众传递了“跨越时空,寻找卓越的人生”的主题,实现了银幕画面与观众观影的实时对话与精神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