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对比用典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6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古诗词鉴赏训练九大规律:(一)咏史怀古诗(二)咏物言志诗(三)送别怀人诗(四)羁旅思乡诗(五)边塞征战诗(六)山水田园诗(七)即事(景)怀诗(八)哲理诗句(九)用典诗句(一)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例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世事变化难料。
2,“生子当如孙仲谋。
”▶抒发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思想,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予以揭露和批判。
(二)咏物言志诗▶▶▶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③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常用技法①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自比)、象征、拟人和对比。
②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例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青年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现了诗人辞官后仍关心着国家命运、乐于奉献的宽广胸怀。
(三)送别怀人诗▶▶▶常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
▶▶▶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怀古诗解析一、什么是怀古诗怀古诗又称怀古咏史诗,它一般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
风格一般雄浑壮阔。
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A、咏古迹——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B、怀古人——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C、忆古事——借古讽今借古伤今2、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A、感慨盛衰(世事)无常B、感慨国运衰微C、抒发爱国情怀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咏史怀古诗常用手法:对比,用典二、高考怀古诗常见题型(一)、从情感角度:“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二)、从手法角度:“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千古兴亡事,怅然抒己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对比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同属怀古之作。
通过对比阅读,品读意象、细读典故,同时又穿插知人论世的方法,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两位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
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把握诗歌情感,掌握理解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导入:千古兴亡多少事,登临古地,凭栏远眺,总会引起文人胸中无限感慨。
杜甫拜谒成都武侯祠,老泪纵横,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牧泛舟秦淮,感慨万千,叹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么,今天两位词曲大家登临古地,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一起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初读探怀古(一)自主阅读(1)请学生齐读两篇作品,正字音,明节奏。
(2)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二)析标题之同从题目来看,有什么发现?明确:题目中包含“古、怀古、古迹、怀”等字眼或包含“古地名、历史事件”,这些字词提示我们诗词属于哪种类型?——“咏史怀古诗”。
屏显:怀古诗(词、曲):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师:怀古诗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看到历史古迹,会议历史人物的功绩或遭际,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后产生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心绪更是时代强音,所以余秋雨说……。
)屏显: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息。
——余秋雨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首词曲的对比阅读,来归纳怀古诗的一般特征,探究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三)析结构之同师:除了标题有共性,写词作曲的内容结构有没有相同之处呢?再读诗词结合诗意理解,分析怀古诗的结构。
小结:怀古诗的内容结构——临古地写眼前景→再忆古人古事→最后抒个人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一轮复习备考:咏史怀古诗讲练咏史怀古诗概念: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的诗。
表达的情感:①感慨盛衰无常,喟叹朝代兴亡变化。
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艺术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
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
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⑤想象(虚实结合)实战演练: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词句注释⑴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平常。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怀古诗知识积累(用)怀古诗鉴赏必备知识1、怀古诗的产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2、怀古诗的特点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咏怀”等。
3、怀古诗鉴赏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感情:①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如刘禹锡《乌衣巷》李白《越中览古》②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泊秦淮》③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如《赤壁怀古》④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
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2)常用意象:江水草鸟月烟云/烟雨楼台金陵六朝等(3)意境特点:深远开阔空旷苍茫等(4)风格:慷慨悲壮苍凉悲慨深沉感慨等(5)常用手法:用典对比反衬烘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
高考丨诗歌鉴赏6大解题技巧之用典、对比一、用典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典例分析:【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答案】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例子>1.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拓展】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人都已经亡故【小知识】典故的类别1.引用前人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