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 格式:pptx
- 大小:189.37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用词问题。
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用典。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1、"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雁门太守行》【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西(台上隶属于北章大队,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是战国燕昭王为宴请天下士而筑。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执政33年。
其即位后着手以卑身厚币招徕人才。
公元前284年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域,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
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洎鲍明远(南宋?宋人)《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2、本诗中此句诗便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与壮举。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两处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上阕中的“亲射虎,看孙郎”这一有关孙权的典故,即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通过这一典故,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即“遥想当年,冯唐手持符节赦免战将魏尚,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这样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戍边卫国呢?”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在此引用两个典故有何作用?南阳诸葛庐不过草屋一间西蜀子云亭也不是什么豪华富丽的房子用在这里表示虽然是陋室但是也可以出诸葛子云这样的人才也表明其实自己也有这份才干。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典故,不仅可以让诗词的表达更为形象,还可以让诗词读起来含蓄典雅,别有一番诗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词中的这些常用典故吧!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4.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5.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7.献芹: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R ESEARCHOCCUPATION592013 02研究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梁秋生摘 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
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 用典 类型 方法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
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
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
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
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诗人把历史、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
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
古诗词用典手法的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用典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古人善于用典,通过比喻、象征、借代等手法,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具象化,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用典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更使其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用典能够丰富古诗词的意境。
比如《离骚》中的“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通
过“青丝”和“雪”的比喻,表现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令人感慨万千。
用典能够增强古
诗词的表现力。
比如《庐山谣》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香炉”、“紫烟”、“瀑布”等形象的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用典能够传承古代文化。
比如《长恨歌》中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不仅表达了爱情的美好,更展
现了唐代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用典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够丰富意境,增强表现力,传承文化。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善于运用用典的手法,创作出更加生动、精美、有文化内涵的诗词作品。
古诗中用典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古体诗中,它不仅能在
直接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加强诗歌的句式,提高气势和抒情效果,达到更多的感染力,而且还能够深化地体现诗歌的主题,让文辞更加精辟。
典型的古体诗,结构十分严谨,大量运用对仗、借句、易更、形同、见类
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毛泽东填词的《凉州词》,诗中加以修辞,既表现出空谷传说的深刻思想、历史幻滞,又因为诗句与诗句之间有着严谨的结构关系,因此使诗歌显得很有韵律感,颇具张力。
此外,修辞手法也能够有效地表现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正如淡有芳华的《游子吟》,诗中的“欲语泪先流”,“楚宫零落谁统辖”,“日暮乡关何处是”,把千百年来中国历史悲剧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无不让人动容,这就有效地说明了古典诗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总之,修辞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既提高了诗歌的表
现力,又能深化地体现诗歌的主旨,从而使古典诗歌更加脍炙人口,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用典是指在诗词中运用典故、典籍、典型等文化遗产来丰富诗词的内涵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用典既可以增强诗词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加深诗词的情感表达。
首先,用典可以丰富诗词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广泛而深厚,诗人通过引用典故或经典名句,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使诗词更加文化底蕴丰富。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通过引用名句,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其次,用典可以加深诗词的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借用典故、典型等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使作品更加凝练、深入人心。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他引用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快乐的追求。
总之,诗词中的用典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美学表现的一种手段,更是表现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途径。
用典可以让诗词更加深刻、有内涵,也可以让读者领略到更加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1 -。
诗词中的用典及其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何为用典?2.用典有何作用?(重点)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到了初中,你有没有觉得古诗词好像比小学更难了呢?不但诗句看不懂,就连注释也越来越复杂了,比如说课文里的这句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刚学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惑,采薇是什么意思呢?在课后的注释里,采薇是这样解释的。
在这里,我们就能分析出古诗词难懂的一部分原因了。
本来以为采薇就是字面意思采野菜吃,谁能想到,这后面还有个故事。
商朝末年有两个人叫伯夷和叔齐,他们不想在周朝当官、拿工资,就隐居在山里,只吃野菜为生,于是采薇这个词也就有了隐居的意思。
而野望这首诗的作者王绩也不想做官,只想隐居在深山,于是他就用采薇这个带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拐弯抹角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环节二:明确典故及用典的概念典故:像采薇这样带有某些特定含义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就叫做典故。
用典:而这种在古诗文中引用典故的手法就是用典。
这是古诗文里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环节三:借助四首古诗明确用典的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杜牧《赤壁》1,品评历史很多诗人在一些尾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杜牧的赤壁,诗人借在赤壁中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泥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入手,品评历史“提出了英雄的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很多诗人受限于周围的环境,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再如杜牧的泊秦淮,诗中的后庭花,引用了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统治者。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行路难李白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书愤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这样;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恻;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准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律诗;诗中多处用典:颔联化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颈联第二句“旧家燕”是引用刘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旧家燕现飞往何处飞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诗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尾联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丰富的典故,把诗人的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平时,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送别的典故、归隐的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