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设问技法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28
设问类技法
设问类技法是一种在面试或采访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技巧,目的是通过提问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观点或细节。
这种技法通常用于与对方进行深入对话,并挖掘潜在的思想和感受。
设问类技法有以下特点:
1. 开放性问题:设问类技法通常使用开放性问题,以鼓励对方进行详细的回答。
这样可以促使对方思考并表达他们的想法。
2. 追问:设问类技法不仅涉及到提问,还涉及到追问。
当对方给出简洁回答时,可以追问继续深入探索相关问题,以获得更多信息。
3. 递进:通过递进式的提问,逐渐引导对方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相关的主题,以扩展对话的范围和深度。
4. 沉默:设问类技法中,沉默是一种强大的策略。
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可以鼓励对方继续思考和表达。
这种沉默有助于打破尴尬、促使对方主动分享更多信息。
设问类技法的优势包括:
1. 深入了解:通过设问类技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想法和情感。
这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对方的个性和意图。
2. 挖掘问题:设问类技法可以帮助我们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追问,我们可以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 提高关系:设问类技法可以改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设问类技法,我们可以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和兴趣,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设问类技法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使用。
频繁和过度地使用设问类技法可能会给对方带来压力或不适。
因此,在使用设问类技法时,应根据情景和对方的反应来判断何时适当使用、何时停止追问。
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说明:以下所总结的答题思路步骤仅为一般规律,在考试组织答案是要根据材料并视题目分值选择思路中的所有步骤或其中几个步骤。
一、直接式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设问直接,回答也直接,一般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典型题例: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朵朵鲜花争艳,才有春天的美丽”。
由此可见,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请问: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如何关爱集体?答(1)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2)①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力量。
二、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体现了哪些观点?)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 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 或 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 等,多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这类试题的解答对策是: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
基本思路:现象本质①材料本身说明的问题是什么?②透过材料的现象揭示的本质问题或观点是什么? 直接对应+适度发散(视分值而定组织答案时往往是这种现象或行为的意义怎样做)典型题例:1、某校初三(1)班同学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采取访谈、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手机问题作专项调查。
下面是他们整理出来的材料。
近半我国手机发展的现状及影响现状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变为老百姓普通的通讯工具,2003年新增用户6269万,总用户接近27亿,平均5人—部手机,超过固定电话的拥有量。
某中学有1/3以上的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
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变为老百姓普通的通讯工具,说明了什么?答案:“手机从身份的象征到变为老百姓的普通的通讯工具”说明了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②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当代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使我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问技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设问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从设问技巧的理论基础、设问技巧的分类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设问技巧的理论基础设问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
设问技巧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设问技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2. 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
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会出现认知紧张,从而促进知识的积极转化和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知识应用。
3. 课程标准要求。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理论基础为设问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问技巧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设问技巧的分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问技巧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引性问题。
导引性问题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这类问题通常简单易懂,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提炼性问题。
提炼性问题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这类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以上分类为教师在教学中设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政治课堂的设问艺术简述初中政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觉悟、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
在政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政治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提问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设问艺术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设问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初中政治课堂的设问艺术进行简述。
一、设问的形式1.开放性问题在参与讨论政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讨论民主与专制制度的优劣时,教师可以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制度更适合人类的发展?为什么?”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2.实例分析在讲解政治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讲解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政治制度会发生变革?变革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
3.对比矛盾在讨论政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矛盾对立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在讨论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变革性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有人认为政治制度应该保持稳定,有人认为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你们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设问的内容1.民主与专制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主与专制制度的特点、优缺点及其在世界的应用。
比如:“民主和专制分别是什么?你认为哪种制度更适合人类的发展?为什么?”这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政治决策的影响在讨论政治决策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政治决策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方法概述一、创造技法概述创造原理帮助我们揭示了发明创造的规律,基于这些原理而衍生的许多关于创造的方法、技法则促使我们把过去认为不可预测的创造发明术归纳成为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人所掌握和利用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技法。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发明创造活动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操作程序模式的科学方法。
创造技法是创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有助于人们在发明创造活动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概念并产生新的设想,是创造活动得以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梯。
爱因斯坦曾经对创造技法作过形象的比喻:“假如不用任何支架,就不可能建造起房子,也不可能建造出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或桥梁的一部分。
” 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二、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创造技法是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A·F·奥斯本发明“智力激励法”(又译为“头脑风暴法”)的巨大成功为标志,70多年来,经过美国、日本、苏联、英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创造学家的共同努力,共发明了三百多种创造技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技法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创设了“特性列举法”;1938年当时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A·F·奥斯本创设了“智力激励法”;1942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F·兹维基创设了“形态分析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戈登创设了“综摄法”;1955年日本市川龟久弥创设了“等价变换法”;1957年美国海军特殊设计局创设了“计划评审法”,美国陆军创设了“5W1H法”;1960年美国学者戈登创设了“戈登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创设了“特尔菲法”;60年代苏联的阿里特舒列尔等人创设了“物场分析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H·塞里埃创设了开发潜意识的“睡眠思考法”;1965年日本筑波大学的川喜田二郎教授创设了“KJ法”,1969年日本创造学家片山善治创设了“ZK法”;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创设了“中山正和法”即“NM法”;后来日本广播公司中央研究所的高桥浩创设了“睡眠法”;创造学引入德国后德国学者创设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从197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许立言首次将二十多种创造技法引进我国,并于1985年与上海《少年报》编辑张福奎合作创设了“儿童发明技法”。
设问法实施的三步骤介绍设问法(Socratic questioning)是一种用于引导、激发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人们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设问法的三个基本步骤,帮助你学会如何运用设问法来进行有效的思考和问题解决。
步骤一:提出问题设问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引人深思且能够激发思考者,帮助他们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下是提出问题的一些技巧:•开放性问题:提出开放性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问题的出现?”开放性问题可以促使人们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并从多个角度思考。
•挑战性问题:提出挑战性问题可以激发思考者,促使他们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例如,“你认为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挑战性问题可以帮助思考者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澄清性问题:澄清性问题可以帮助思考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例如,“你能进一步解释你的观点吗?”澄清性问题可以促使思考者更加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提出问题,设问法可以帮助思考者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
步骤二:探索答案设问法的第二步是探索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步骤中,思考者应该尝试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并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探索答案的一些技巧:•反向思考:反向思考可以帮助思考者颠倒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没有这个问题,会发生什么?”通过反向思考,思考者可以发现问题的潜在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思考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例如,“与目前的解决方案相比,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和对比可以帮助思考者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追问:通过追问思考者的观点和解释,可以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修辞手法讲解之设问作者:王震亚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7年第22期概念介绍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时为了强调语意,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自己回答,这就是设问。
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在语段的开头,用于问题的提出。
基本特点设问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单次设问,即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回答。
如:“同情是什么?它是黑夜的火把,给人指明方向;它是雪天的煤炭,给予人温暖;它是大旱的甘霖,给予人希望。
”2.连续设问,即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如:“1+1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数学计算中的2吗?不,答案当然不是。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有更广泛的含义!”3.不答式设问,即提出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是不需要回答的。
此种设问的目的只是为了强调,为了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如:“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分析:凡是参加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的人都清楚,闻一多先生就是目睹特务们的吹口哨、起哄的捣乱行为才拍案而起的。
“这里有没有特务?”闻先生当然心中明白,用“有没有特务?”故作疑问,显然是为了让与会者思考并认识特务们的反动本质。
作者自己提出问题后,并没有明确回答,紧接着又慷慨陈词:“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有没有特务?”的答案自然也就出来了。
在对于设问的回答上,有的是一个答案。
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有的是几个答案。
如:“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凌寒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设问用作文章的标题或开头,能启发读者思考,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题。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宇宙里有些什么?》等。
设问用于分析问题,可使文气有变化、不平板。
设问句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设问句答题技巧:
1. 遇到不会的题,干嘛不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呢?就好比你认识苹果,那碰到关于水果的问题,你就可以往这方面去思考呀!比如问你什么水果最常见,这不就很容易想到苹果了嘛!
2. 想要答好题,是不是得认真读题啊?就像走路要看清路一样,不看清楚题目怎么能找对方向呢!比如给你一道题说“小明在操场跑步”,那你就得抓住关键信息呀!
3. 答完题不检查一下能行吗?这就好像做好了一件手工,不看看有没有瑕疵怎么行呢!比如做完数学题,检查一下计算有没有错误呀!
4. 不知道怎么入手答题时,难道不应该从简单的部分开始吗?好比吃蛋糕从最上面那层开始吃一样,先搞定简单的,信心不就来了嘛!比如一道题有多个小问,先把自己会的小问答了呀!
5. 在时间紧迫的时候,怎么能慢慢悠悠答题呢?这不是相当于火烧眉毛了还不着急嘛!好比考试快结束了,就得加快速度呀!
6. 看到熟悉的题型,怎么能不想想以前是怎么做的呢?就像是遇到老朋友,能不想起和他的过往吗?比如以前做过类似的题,方法可以借鉴一下嘛!
7. 碰到难题就退缩,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吗?这可不是勇敢者的做法呀!就像爬山遇到陡峭的地方,不努力爬上去怎么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呢!
8. 想要得高分,仅仅满足于答对部分题够吗?这显然是不行的呀!好比比赛要想得冠军,光有点成绩可不行!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掌握好这些设问句答题技巧,对于提高答题水平真的非常重要!。
设问排比思路作文学教案第一章:设问排比思路作文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定义和作用。
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基本结构。
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写作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中的设问排比思路运用。
第二章: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写作技巧2.1 教学目标:掌握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写作技巧。
学会运用设问排比思路进行作文创作。
2.2 教学内容: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写作步骤。
设问排比句式的运用技巧。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写作步骤和技巧。
练习法:学生进行设问排比句式的练习。
第三章: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实例分析3.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优秀作文中的设问排比思路运用。
能够借鉴优秀作文的经验进行自己的作文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优秀作文中的设问排比思路运用。
总结借鉴优秀作文的经验。
3.3 教学方法: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中的设问排比思路运用。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借鉴优秀作文的经验。
第四章: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练习与修改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运用设问排比思路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
学会对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4.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指导。
4.3 教学方法:练习法:学生进行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练习。
指导法: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指导。
第五章: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评价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学会对设问排比思路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提高作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5.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设问排比思路作文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总结作文写作的经验和教训。
5.3 教学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对自身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思。
总结法:学生总结作文写作的经验和教训。
第六章:设问排比思路作文在议论文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学会在议论文中运用设问排比思路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