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大撤侨背后的国际援助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
时政热点专题学习一、关注利比亚撤侨行动【文字背景材料】背景一:利比亚有约500个部落,其中的三大部落是瓦尔法拉、阿祖维、卡达法,这三个部落的人口在总人口(642万)中约占三分之一。
卡达法部落的领导人卡扎菲在过去42年里一直保持部落之间的力量均衡,并不断肃清政敌,维护铁腕政权。
利比亚此次爆发的示威原本是反对卡扎菲长期执政和独裁统治,并呼吁释放被卡扎菲逮捕的政治犯的民主化示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示威演变成了部落之间的矛盾。
和埃及、巴林等国的反政府示威不同,2011年2月21日,卡扎菲政府出动迫击炮、战斗机对示威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进而导致这次利比亚骚乱。
背景二:从2011年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国务院决定成立应急指挥部以来,这里的灯光总是亮到天明。
各方面信息在这里汇总。
在利人员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受伤人员能否得到及时救治?撤离人员有没有足够的食品衣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无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密切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慰问,通过海上、陆地、空中等各种渠道不断转达到在利比亚被困人员中间,给他们以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安全有序展开撤离行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内各部门、军队、驻外使领馆、地方政府和中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截至北京时间3月2日23时10分,我国政府迄今掌握并有回国意愿的在利比亚中国公民已经全部撤出,共计35860人。
撤离我国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已取得阶段性胜利。
背景三:在危难突发之际,一个国家有没有“国家行动”,直接关系着国家在公民心中的分量。
一个国家的“国家反应”,则直接检验着公民在国家心中的分量。
背景四:当数十万各种肤色的撤离人群不分昼夜地涌向利比亚和埃及两国边境口岸时,中国驻外使馆人员在运送自己同胞的汽车前徒步而行,冒着风险为车队开路。
当几千名中国同胞将要临时撤到仅有几百名华人的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时,中国马耳他文化中心、中医中心、孔子学院的教师、留学生、中资机构工作人员等全部动员起来,全力做好接待工作。
2015幸福印象_利比亚撤侨作文辅导0307 12285日晚11时许,从利比亚归来的张春艳(左后)和她的四个孩子走出上海虹桥机场。
新华社记者裴鑫摄据外交部最新消息,北京时间3月5日23时15分,中国政府协调派出的上海航空公司包机FM608航班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从马耳他接回最后一批中国从利比亚撤出人员149人。
至此,中国撤离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圆满结束,共撤出35860人,已全部回国。
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领事保护中心主任郭少春在6日表示,此次撤离中国在利比亚公民行动实现了“四个第一”:第一次采用了海陆空联动的撤离方式;第一次大规模动用民航飞机,租用外国邮轮和飞机;第一次采用将人员摆渡至第三国再撤回国的方式;第一次使用只有一张纸的中国公民应急旅行证件。
他说,为将3万5千多在利中国公民安全、迅速撤出,中国政府共调派了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军舰、租用了35架次外航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100余班次客车。
链接外交部披露利比亚撤侨细节内幕中国政府安全有序撤出我在利比亚35860名中国同胞任务圆满完成之际。
外交部会同商务部、国资委、公安部、北京出入境边检总站等6日对媒体披露了利比亚撤侨中的细节、内幕和一些鲜为人知的花絮。
●中央连夜部署外交部新闻司马继生副司长介绍,5日晚张德江副总理就撤侨圆满成功举行会议。
马司长透露,这次撤侨中央命令坚决果断。
2月21日半夜中央高层就利比亚局势举行会议。
22日6点半左右,外交部、商务部等部官员就被叫到国务院参加会议,中央传达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指示,张德江副总理作为撤侨的总指挥,要求各部开始部署撤侨行动,解放军总参谋部也有列席。
外交部参赞费明星回忆,23日所有赴利比亚工作组的同事们在凌晨接到通知,11点到外交部报到,下午5点48分在首都机场乘飞机飞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24日晚抵达。
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三组协调有序领事司郭少春副司长谈到,我赴利比亚撤侨共分为三个工作组,分别从海陆空三路撤离侨民。
中国三大撤侨事件演讲稿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中国历史上三大撤侨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事件,了解它们的背后故事,以及它们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954年的第一次撤侨事件。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撤回越南的侨民,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一事件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中国政府认为越南的局势不稳定,为了保护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决定进行撤侨行动。
这次事件不仅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公民安全的关注,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其次,让我们回顾一下1975年的第二次撤侨事件。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撤回柬埔寨的侨民,以应对柬埔寨的政治动荡。
这一事件发生在柬埔寨内战期间,中国政府再次展现了对公民安全的高度关注,决定采取行动保护中国公民的利益。
这次事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信息。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2011年的第三次撤侨事件。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撤回利比亚的侨民,以应对利比亚内战的局势。
这一事件发生在利比亚内战期间,中国政府再次展现了对公民安全的高度关注,决定采取行动保护中国公民的利益。
这次事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三次撤侨事件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公民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谢谢大家!。
中国式撤侨暖实力作文
中国式撤侨感动着国人,也震撼着世界。
近些年,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渐渐夯实着自己的大国地位。
这背后的支撑,有道路选择、有理论引领、有制度优势,也有大国形象。
而中国式撤侨,正是大国形象的有力注解。
王毅外长说:“我们牵挂着每一个人。
”也门撤侨行动中,有的国家要求侨民自己买票去坐船;有的国家行动迟缓、指挥混乱;更多的国家双手一摊、表示爱莫能助。
但是中国不仅撤出自己的全部侨民,同时还帮助了十几个国家进行撤侨。
中国的侠义、仁爱精神,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彰显了大国的担当。
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国家形象,让国人的心中愈发笃定:中国政府是真正的人民的政府,是真正为人民负责的政府。
无论是逆风而行的中国“暖实力”,还是扶摇直上的中国“软实力”,背后都必然以与日俱增的国家“硬实力”为支撑。
利比亚撤侨,中国政府动用138架次的飞机与17艘舰船帮助35860名中方人员撤离。
但是十几年前的厄立特里亚撤侨,中国同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用飞机、舰船撤走本国侨民,最后靠几艘渔船漂泊十几个小时才得以脱险。
今昔对比,今非昔比!愈发扎实的综合国力,更加坚定了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和豪气。
亲历利比亚撤侨:我拿着AK47与匪徒对射作者:来源:《新传奇》2022年第42期成都青年朱彤是利比亚撤侨的亲历者之一。
暴乱发生时,他冒着枪林弹雨把同事们接送到安全地带,还拿着AK47与匪徒对射。
经历这次撤侨,他感慨道,“拥有这样一个强大而又负责任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自豪与自信”。
国庆假期,電影《万里归途》的热映再次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
这部大片是根据2011年利比亚撤侨真实事件改编。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初,利比亚内战爆发,局势很快失控。
暴徒们疯狂袭击中国工地,驻利中企停产。
当时,约有3万中国人在利比亚,中国政府决定启动国家一级响应,把在利中国公民一个不少地接回来。
这次行动中,中国政府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还帮助12个国家撤出了2100名外籍公民,被认为是中国军事、经济、外交实力的一次全面展现。
成都青年朱彤是利比亚撤侨的亲历者之一。
那年他25岁,是中建八局驻利比亚分公司的阿拉伯语翻译。
暴乱发生时,他冒着枪林弹雨把同事们接送到安全地带,并协助单位领导联系车辆,将上万同胞安全地送到班加西的港口。
近日,朱彤向记者讲述了他在班加西经历的那些危险、紧张、温情、自豪瞬间……所在工地遭哄抢和火烧,“那一夜几乎无人入眠”2011年2月17日,班加西街头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队伍,朱彤的阿拉伯朋友说大概有5到10万人。
2月18日,游行队伍冲击了班加西监狱,放出了一些囚犯。
2月19日下午,游行队伍冲击了距离朱彤所在的2号地块只有3公里远的军营,军营里的武器库遭到哄抢,事态逐渐由游行转变为暴乱。
暴乱前恰逢中国的春节,有3个管理人员正好回家探亲休假,当时只有朱彤和会计同事从事管理工作。
暴乱中,2号地块也遭到了哄抢。
2月20日晚七八点左右,有人开车冲击朱彤所在地的围墙,工人们抵着门不让他们进来。
因为朱彤会阿拉伯语,他出去和那些拿着AK47的人交涉,那群人说想要抢走工地的车。
为了避免人员伤亡,朱彤把车钥匙交了出去。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大家讲述一段关于撤侨的故事。
这是一段关于勇敢、担当、团结、友爱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故事。
首先,我要向大家表示敬意。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做出了无数英勇的举动。
今天,我们要回顾的撤侨行动,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战火纷飞。
为了保护我国在利比亚的公民安全,我国政府毅然决定开展撤侨行动。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撤侨行动,也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壮举。
在这场撤侨行动中,我国政府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
从决策到行动,从组织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我国政府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我国驻外使领馆紧密合作,共同为我国公民的安全保驾护航。
首先,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撤侨决策的过程。
在利比亚局势动荡之初,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在确认我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启动撤侨行动。
这一决策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彰显了我国政府的大国担当。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撤侨行动的组织和实施。
为了确保撤侨行动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同时,我国驻外使领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了解当地局势,为撤侨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在撤侨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协调,争取国际支持。
二是充分利用我国在利比亚的各类资源,如企业、学校等,为撤侨行动提供场所和物资保障。
三是制定详细的撤侨计划,确保行动有序进行。
在撤侨行动中,我国公民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面对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我国公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配合政府完成撤侨任务。
在撤侨过程中,许多同胞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时刻。
撤侨行动的成功,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广大同胞的紧密团结。
也门撤侨作者:宗禾来源:《畅谈》2015年第08期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军舰靠泊外国港口执行撤侨行动。
中国海军的快速反应,不但在国内赢得满堂喝彩,在国际社会也获得一致赞扬“祖国派军舰来接你们回家了!”听到这句话时,来自河南焦作的杨长江喜极而泣。
此前,他工作于中国在也门承建的阿比让水泥厂。
3月28日下午,他和同事们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赶到亚丁,一路上接连不断的枪声让大家惊恐不已。
当他看到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军舰后,他知道家就在眼前。
3月底以来,随着沙特等国对胡塞武装的空袭,也门局势陷入危机。
3月26日,我国果断决定撤侨。
很快中国官方即发布消息,中国暂停军舰在亚丁湾的护航,并于3月29日起,展开多次撤侨行动。
中国军舰以最快速度将中国侨民撤离也门这个是非之地。
此后,中国政府又应有关国家请求,下令海军护航编队在也门展开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这期间,中国海军的快速反应,不但在国内赢得满堂喝彩,在国际社会也获得一致赞扬。
中国公民撤离大使未递交国书当地时间3月29日中午,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临沂舰抵达也门亚丁港,撤离了我国驻也门的首批122名中国公民,其中包括7名妇女和1名儿童。
2名来自埃及和罗马尼亚的中国企业聘用的外籍专家一同随舰撤离。
临沂舰经过近8个小时的高速航渡,顺利抵达位于非洲东部的吉布提共和国吉布提港,124人得到了我驻吉布提大使馆的妥善安置。
第二天中午12时许,包含40多辆车的撤侨车队在也门政府军的护送下陆续抵达也门荷台达港口。
此时我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护卫舰潍坊舰已经停泊在港口内,正缓缓向岸边停靠。
449名中国公民快速下车,在港口的空地上整齐地排成一列长队,依次办理出境手续,然后核对身份信息、进行安检,之后就可以踏上回家的军舰。
准备撤离的人手中都只提了一件行李,大家很默契地主动舍弃一些随身物品,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登上军舰,尽早回到亲人身边。
人群中不乏须发花白的年长者,也有仍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所有人都自觉地让身边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优先办理撤离手续。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在利比亚历史中,利比亚内战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利比亚内战发生于2011年,标志着民众对穆阿迈尔·卡扎菲独裁统治的抗议升级为一场全面的武装冲突。
这场内战导致利比亚政权崩溃,并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内战的背景利比亚历史中的内战可以追溯到卡扎菲上台之前的时期。
卡扎菲在1969年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成为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
在他的统治下,利比亚政权实行了独裁主义,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并且对反对派采取了镇压措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卡扎菲的统治感到不满,并开始发起抗议活动,要求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二、起因与发展利比亚内战的直接起因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在埃及和突尼斯的抗议示威成功后,利比亚的反对派力量也开始组织示威活动,并要求卡扎菲下台。
然而,卡扎菲拒绝妥协,并派军队对抗示威者,这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利比亚内战的发展非常迅速,抗议活动迅速演变成一场全面的武装冲突。
反对派组织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试图推翻卡扎菲政权。
同时,国际社会也对利比亚内战表达了关切,并采取了干预行动。
北约成员国在2011年3月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以保护平民免受政权军队的袭击。
三、内战的后果利比亚内战导致了许多深远的后果。
首先,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卡扎菲本人被发现并处决,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此后,利比亚陷入了政治的混乱和分裂状态。
各地的武装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治安的恶化。
其次,利比亚的经济遭受了重大破坏。
内战期间,许多城市和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油田和石油设施也遭到损坏。
利比亚是一个富饶的石油生产国,其经济的崩溃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利比亚内战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流离失所和难民涌入邻国和欧洲。
此外,利比亚内战也给整个地区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邻国突尼斯和埃及都曾经历过自己的政治动荡,利比亚的内战可能给这些国家带来影响。
此外,内战还催生了恐怖主义组织的滋生,如ISIS等,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产生了威胁。
卡扎菲简介|卡扎菲详细信息-卡扎菲,1942年9月生,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领导人。
全名欧麦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生于费赞省省会塞卜哈南部锡尔镇附近沙漠的一游牧家庭,属柏柏尔人的卡扎法部落,笃信伊斯兰教。
卡扎菲曾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
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领导这个大约有六百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2011年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攻入的黎波里,宣称夺取控制权,正控制一些要害部门。
目前正在市内清除卡扎菲剩余部队,全城搜捕卡扎菲。
人物经历1942年生于苏尔特的游牧部落家庭。
1961年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1963年入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在利比亚陆军服役,为少尉军衔。
1966年在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1969年9月1日,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
1970年至1972年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77年至1979年任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
1977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统一组织主席。
脾气古怪卡扎菲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行动常常令人难以捉摸。
这是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加之上学时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因而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
比如,1988年,他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政治犯。
卡扎菲疯狂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他忧伤时,他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真主的声音。
卡扎菲善于演说,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时挥舞着双手,显示出勇气和力量。
他喜欢用戏剧性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非议和讽刺,甚至说他是言行无度、不合情理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