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技法-设问法-105页PPT文档资料共10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09 MB
- 文档页数:107
第6章创造技法前言众多创造创新学者,经数十年的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对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专利文献研究、分析,结果发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们大多是以原则、诀窍、思路形式来指导人们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改善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促进联想、想象和直觉等非逻辑思维的产生。
所谓创造创新技法就是建筑在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认识规律基础上的技巧和手段,且以逻辑思维为主、非逻辑思维为辅。
人们通常把适用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那些技法称之为创造技法,而把那些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法称之为创新技法或称之为创造创新技法。
笔者认为,多数技法既适用于创造过程也适用于创新过程。
因此,应把它们统称为创造创新技法,简称创造技法。
在本章将对一些常用的创造技法逐一进行介绍。
6.1 创造技法的分类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奥斯本创立第一种创造技法——智力激励法以来,全世界已涌现出有案可查的创造技法360余种。
因为多数创造技法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总结出来的,各种技法之间不存在科学的逻辑关系,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科学的体系。
各种技法之间存在彼此重复、界线模糊的情况;有些似乎已自成体系,但又很不完善。
许多创造学者认为,多数创造技法目前在理论上处于“婴儿期”,还远未达到纯粹科学的水平。
但笔者认为,自从1946年前苏联“发明问题的理论(TRIZ)”问世后,特别是1992年该法传入美国后,TRIZ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本体论等集成融合,已把创造技法推向了崭新的发展期。
创造技法的掌握、运用,同认知风格以及人的个性品质共同造就了人们的创造力。
对创造技法的掌握,不能仅依靠讲授和看书,而主要依靠练习和实践。
为了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了,便于读者从理论上掌握创造技法,从方法上把握创造技法,并能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技法为创造发明服务,我国著名创造学家按照创造原理,将通用的创造技法分为六类,并列举了18种创造技法,如表6.1所示。
第一节 方法概述一、创造技法概述创造原理帮助我们揭示了发明创造的规律,基于这些原理而衍生的许多关于创造的方法、技法则促使我们把过去认为不可预测的创造发明术归纳成为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人所掌握和利用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技法。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发明创造活动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操作程序模式的科学方法。
创造技法是创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有助于人们在发明创造活动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概念并产生新的设想,是创造活动得以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梯。
爱因斯坦曾经对创造技法作过形象的比喻:“假如不用任何支架,就不可能建造起房子,也不可能建造出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或桥梁的一部分。
” 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二、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创造技法是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A·F·奥斯本发明“智力激励法”(又译为“头脑风暴法”)的巨大成功为标志,70多年来,经过美国、日本、苏联、英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创造学家的共同努力,共发明了三百多种创造技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技法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创设了“特性列举法”;1938年当时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A·F·奥斯本创设了“智力激励法”;1942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F·兹维基创设了“形态分析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戈登创设了“综摄法”;1955年日本市川龟久弥创设了“等价变换法”;1957年美国海军特殊设计局创设了“计划评审法”,美国陆军创设了“5W1H法”;1960年美国学者戈登创设了“戈登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创设了“特尔菲法”;60年代苏联的阿里特舒列尔等人创设了“物场分析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H·塞里埃创设了开发潜意识的“睡眠思考法”;1965年日本筑波大学的川喜田二郎教授创设了“KJ法”,1969年日本创造学家片山善治创设了“ZK法”;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创设了“中山正和法”即“NM法”;后来日本广播公司中央研究所的高桥浩创设了“睡眠法”;创造学引入德国后德国学者创设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从197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许立言首次将二十多种创造技法引进我国,并于1985年与上海《少年报》编辑张福奎合作创设了“儿童发明技法”。
发明创造技法之设问法(二)逆向异想法发明者运用逆向思维来构思发明项目,从而发明设计出新产品或发明出新方法,这就叫做逆向异想法。
电子之父(电磁学奠基人),英国的法拉第是一位逆向思维科学家。
1820年臭斯特发现了金属导线通电后,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能使附近的磁针运转。
这一消息引起法拉第注意,他想,既然“电能生磁”,我为什么不能“把磁变成电”呢?法拉第通过试验,终于发现了在磁场中运动的金属导线中能够产生电流,于1931年他运用逆向异想法发明出直流发电机。
他在这个时期还发明了玩具电动机。
美国的爱迪生运用逆向异想法发明留声机。
1877年,他在试验改进电话时,意外地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音会引起相应的震动。
话声低,颤动慢;话声高,颤动快。
他想:既然说话的声音能使短针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能否使它发出原先的说话的声音呢?根据这一设想,终于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
信息交合法发明者把物体的总体信息分解成若干个要素,然后把这种物体与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相关的用途进行要素分解,把两种信息要素目坐标法连成信息坐标x轴与Y轴,两轴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每轴各点上的信息依次与另轴各点上的信息交合而产生一种新的信息,这种发明方法就叫做信息交合法。
下面以曲别针为例说明什么叫信息交合法。
我们可以首先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体积、长度、颜色、弹性、硬度、直边、弧这七个要素。
把这些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坐标X轴。
再把曲别针各种用途因素分解为数、字母、电、外文、磁等要素。
把这些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坐标Y轴,数标跟X轴上的“弧”的要素交合,曲别针可以弯成1,2,3,4,5,6,7,8,9等数字,也可弯成+、一、*、/等符号。
Y轴上的字母标与调轴上的‘、弧”要素相交合,曲别针可成A、B、C、D、E…等英文字母,也可弯成俄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其他许多文字的字母。
Y轴上的“电”标与x轴上的“直边”或“弧”要素相交合,曲别针可用作导线或线圈,Y轴上的“磁”标与X轴上的直边要素相交合,曲别针可做成指北针,信息、交合法的用途:信息交合法即坐标法,它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扩散性,应用范围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