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335.00 KB
- 文档页数:35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备课本)吴劲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08年7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机械化概论一、农业机械化的几个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类机器和机具的总成。
人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代替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的唯一标准)。
2、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二是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三是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
分狭义和广义农业机械化两种。
狭义农业机械化:运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代替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广义农业机械化: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过程。
3、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
4、农业现代化:表述1: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将落后的农业改造成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
表述2: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具有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系:1.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4.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第二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及特点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及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包括2.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志。
3.狭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某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化或某种农业生物产品以及某个农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农业机械化及应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替代人处理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4.广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机械化的过程。
5.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变化:(1)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改变(2)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3) 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劳动者是农业机械化众多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是第一要素。
6.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它体现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技术特点(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地多人少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2》人多地少例日本3》介于二者之间例西欧(法国)4》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三、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1》劳动密集程度: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比例称为密集度,劳动密集度越大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诱因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从动态来看劳动密集度增加,机械化趋向停滞,劳动密集度减小机械化便趋于发展,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是以机器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取代人力畜力为主休的生产力系统的过程,机器要能取代人力,不决定于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是否形成这种现实需要畜力,一般来说这种需要的形成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用机器比使用人更合算,就像在工业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那样。
二是劳动力密集度降低了,即劳动力不断向种植业以外产业转移,这两种途径实际上是相互交错的,工业发展不仅使机器价格下降,而且也会造成更多就业机会,使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因此,从客观总体来看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
2》工业的发展影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农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援,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取决于农机工业的发展,农机工业是农业机械化的一面镜子,工业对农业机械化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提供经济实用的机器设备②这些机器运转所需要能源品种和数量③提供就业机会,机器的适用性表现为能较好的满足作业对象的工艺要求,使用的经济性表现为运用过程的高效、优质、低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如主要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使用的方便性等,以及机器的价格能源品种及数量供应是否充足是保证农业机械发挥其效应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不反取决于农机发展的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整个工业。
科目代码:821
科目名称: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Ⅰ考试性质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业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学所涉及的与农艺相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学科中的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体系、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概念与计算、不同地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作业工艺与机具体系等,要求具备评价、选择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加工工艺及机具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13。
农业机械化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农业机械化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
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早期的农业机械化尝试较为简单,例如古代中国就有利用简单的水车进行灌溉。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农业机械化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蒸汽动力被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大型的蒸汽拖拉机等设备开始出现,不过当时由于技术限制,这些设备体积庞大、操作不便且成本高昂。
后来,内燃机的发明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关键节点,它使得农业机械变得更加轻便、高效,成本也逐渐降低。
现代的农业机械种类繁多,涵盖了从耕种到收获,从灌溉到植保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二、农业机械化在耕种环节提升劳动效率在耕种环节,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效率极低。
农民需要用锄头、犁等简单工具进行翻土、整地,这一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牵引的犁具,能够一次性对大片土地进行翻耕,其深度和均匀度都远远优于人工操作。
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天可以耕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土地,相比之下,一个劳动力一天可能只能耕种几分地。
播种方面,机械播种机能够精准地控制播种的间距、深度和播种量。
这不仅保证了种子的合理分布,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播种速度。
以往人工播种可能需要多人协作,且容易出现疏密不均的情况,使用播种机则可以单人操作,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播种任务。
三、农业机械化在灌溉环节提升劳动效率传统的灌溉方式,如人工挑水浇灌或者利用简易的沟渠引水灌溉,存在着劳动强度大、灌溉不均匀等问题。
农业机械化在灌溉领域带来了喷灌和滴灌技术。
喷灌设备可以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并且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湿度自动调整喷洒的水量和频率。
作物生产机械化名词解释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替代或辅助人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作物生产机械化进行解释。
1. 宏观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通过引入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高效化和自动化。
这种机械化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 技术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依赖于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作物生长监测、施肥、灌溉等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确控制,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同时,农业机械化还包括智能化的农机设备,如无人机、传感器等,可以实现农田勘测、病虫害监测和精准施药等,提高农作物的管理和防治效果。
3. 经济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机械化作业还可以缩短作业周期,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生产风险,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4. 环境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合理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减少土地的耕作次数和深度,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农机作业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综上所述,作物生产机械化是一种通过引入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从宏观角度推动农业现代化,从技术角度实现农业智能化,从经济角度增加农民收益,从环境角度保护生态环境。
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其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较为新的研究领域,已经被列为一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同时,在考研复试中也被作为招生单位进行考察的重要科目之一。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和设备代替劳动力的一种现代化生产方式,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机械化涉及多个方面,如种植、收获、运输、储存等,同时也跨越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
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化设备分为传统机械化设备和智能化机械化设备。
传统机械化设备以机械完成农业生产的物质动力转换为主要内容,如拖拉机、收割机、灌溉泵站等,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则是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使农业机械化设备能够更加精确、高效地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如智能化喷灌系统、智能化化肥施放器等。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化基础。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信息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总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并且不断在提升。
机械化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各种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效率和产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机配备和使用成本较高,农民农机化装备水平较低问题等。
为此,加大政府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提升,提高农民使用农机设备的技能水平等是必要的措施。
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了解全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掌握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2、农业机械化基础知识:包括农业机械化设备分类、性能参数和技术指标,机械化生产流程和农机化操作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