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人生的境界线》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人生的境界线课文原文人生的境界线,有时出现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当我们感到无力和困惑时,人生的境界线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它能给我们指引,让我们明白该向何处前进。
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线。
有的是内在的,比如说情感上的矛盾或者个人的困惑。
有的是外在的,比如说工作上的挑战或者人际关系的问题。
无论是内在的境界线还是外在的境界线,它们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人生的境界线常常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才能跨过。
我们需要自省和思考,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尝试新的方式和途径。
只有勇敢面对境界线,我们才能成为更强大的人。
在跨越境界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失败和受伤。
但这些挫折和伤痛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它们让我们更加坚韧,更加有智慧。
人生的境界线让我们明白,我们不可能一直站在安逸和舒适的地方,而只有面对挑战,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与其害怕境界线,我们应该迎接它们。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境界线,相信它们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我们应该勇敢地迈出脚步,跨越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境界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的世界。
同步练1. 你认为人生的境界线为什么重要?2. 你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跨越境界线的经历?请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3. 你觉得如何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境界线?4. 解释一下什么是内在的境界线和外在的境界线,举例说明。
5. 你认为人生的境界线与个人成长之间有什么关系?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上述同步练题。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对于人生的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庄子的原著出发,对他对人生境界的理解进行解析。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逍遥者,修德之人也。
达而兼济天下者,非道家之人也。
修德而达济,可以为圣贤。
”这句话道出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逍遥自在地行走于世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修德养性,达到超越个体利益的境地。
庄子认为,只有修德养性并能够为大众谋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庄子还在《大宗师》中写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里的“穷”指的是个人的境遇与财富,而“达”指的是在进入某个领域或达到一定境界之后。
庄子认为,在个人境遇贫困时,应该注重修养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和修为;而在达到境界之后,可以兼顾自身与他人的利益,为天下众生谋福祉。
这实质上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中,他认为人生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个层面。
在自然层面上,人应该顺其自然,发挥自己的本性,不受外界的束缚,保持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
而在人为层面上,人需要与社会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这就是庄子对于人生境界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
对于庄子来说,人生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在适应社会变迁和个人处境的同时,人需要通过修身养性,超越物质追求和欲望,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
这种内心的平静与洞悉,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地。
庄子还在《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始养生者,察其所养而反之。
”他认为人在追求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应该审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断调整与修正,并且要以养生为本,注重身体与心灵的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与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对人生境界的原文与解析,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与理解。
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境界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存在状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超越个人欲望与物质追求,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洞悉。
人生的境界●毛泽东妙语论生死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非常旷达,对于死亡也表现得较为幽默。
闲暇时他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毛泽东曾这样嘱咐工作人员:“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
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
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毛泽东喜爱吃鱼,一次在杭州观鱼时,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庄子:齐物我,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庄周梦蝶:庄子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山川、林间、花草中无拘无束、欢天喜地地飞翔;他感觉自己更适宜变为蝴蝶的生活,沾花蕊汲花粉,吸草尖采露珠,扑翅于树林绿叶间的日子,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叫庄周的人。
突然醒过来,看到的是庄周的身子处于世间。
他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了庄周?但蝴蝶不是庄周,庄周也不是蝴蝶,二者在不经意间进行了物化。
(可在此前引入李商隐诗《锦瑟》,让学生课内复习回味。
)○鼓盆而歌: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
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
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
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
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
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②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④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⑤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⑥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中一段广泛传颂的精妙文字。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二十世纪非常杰出的人文科学大师,他创立的意境说美学体系,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独领风骚,也是领先于当时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伟大学术成果。
他的名着《人间词话》,至今仍是学习研究美学的经典读本。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
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的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找到这个规律是可贵的,但能寻到这个规律的人,世上不会只有王国维一人。
不少学者认为,外国人尼采在谈到通向智慧之路时,指出要经过三个阶段: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具体语言不同,却与王国维之卓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以为,王国维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洞悉了这个规律之后,未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析,而是极其自然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三篇古典诗词里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谈到笫一阶段时,他引用了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二阶段则引用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三阶段,引用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的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
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大量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的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01背景02目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探讨人生哲学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人生意义、境界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冯友兰简介及其思想概述冯友兰简介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概述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以新理学为代表,强调理性与方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人生的境界》内容简介内容概述《人生的境界》主要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修养和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四种境界简介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功利境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境界,表现为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是追求社会公义的境界,表现为仁爱、正义;天地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宇宙情怀。
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具体包括培养理性思维、树立远大理想、践行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
自然境界概念解析自然境界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本然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
在自然境界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过度追求和执着。
自然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顺应自然原则及实践方法顺应自然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简约生活,减少资源浪费。
实践方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采取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
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与启示无为而治思想内涵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不干预、不强制、不刻意的方式来实现治理目标。
它强调的是“无为”背后的“有为”,即通过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来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_征文范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条中一段广泛传颂的精妙文字。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是我国二十世纪非常杰出的人文科学大师,他创立的意境说美学体系,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独领风骚,也是领先于当时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伟大学术成果。
他的名着《人间词话》,至今仍是学习研究美学的经典读本。
王国维通过深入思索和仔细琢磨,悟出了每个人成就大事业都要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
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
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的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找到这个规律是可贵的,但能寻到这个规律的人,世上不会只有王国维一人。
不少学者认为,外国人尼采在谈到通向智慧之路时,指出要经过三个阶段: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
具体语言不同,却与王国维之卓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以为,王国维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洞悉了这个规律之后,未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析,而是极其自然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三篇古典诗词里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谈到笫一阶段时,他引用了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二阶段则引用柳永《蝶恋花》中的句子;第三阶段,引用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
这三段名句,被王国维信手拈来,赋予它们全新的含意,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这三个阶段的思想感受与心路历程。
可见,王国维精通中国古典诗词,阅读过大量作品,并烂熟于心,故能准确地选用其中思维特征与艺术形象最恰当的传世名句,寥寥数语,就点透了三种境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人生的境界》: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原创丁明念响 2019-04-04 07:00:00两天时间没有间断地读完季羡林的《人生的境界》,读至后半,哽咽难禁。
特别是读到“重返哥廷根”一文中的一段文字:“过一两年,我再回来看你”声音从自己嘴里传到耳朵,显得空荡、虚伪,然而却又真诚。
这真诚感动了老教授,他脸上现出了笑容:“你可是答应了我了,过一两年再回来”至此,突然热泪盈眶,自己怎么突然变脆弱了,还是这朴实的文字的感染力会穿透时空,如我身临其境一般,此情此景,没有过多华丽的文字渲染,一种别情总是扯不断。
《人生的境界》是季羡林对人生感悟的小集子,内分三辑分别为人生随想、九十述杯及死的浮想。
如果用一段文字来总结一下,那就是季羡林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如果换作我欣赏的一句话就是:未来不迎,当下不乱,过往不恋。
季羡林一直谦称自己是耄耋之人,走过的桥比年轻一辈走过的路都多,季羡林的足迹遍布全球,同时在中国可以说是历经朝代更替,从行文之间可以看出季羡林对于人生的淡然和洒脱,同时也有一股不服老的精神在内,活脱脱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并工作到老,而不是如一些退休的人放下了学习,放下了工作,过一种向着坟墓去的姿态,看季羡林虽然年届耄耋,却能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不得不为之惊叹。
同样时光的雕刻和时间的沉淀,有的被时间打败,只是坐看夕阳到日落,时间给予他的只是匆匆一瞬间;有的经过时间的洗礼,时间可以让容颜苍老,却让时间的纯味沉淀在心间。
同样的时间,你用什么样的姿态却面对,留下的是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一辑人生随想在第一辑人生随想中,季羡林从三谈人生出发,再谈人生之美及人生的感悟,文字朴实无华。
面对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叹,想从中找到什么功用性的东西,却是不能。
这些文章也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只是一个学者对人生的一点感叹,正确与否暂且不论,对于季羡林的三不主义,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哪三不?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1 人生的境界1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作者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
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注释:本文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冯友兰(18 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
课文练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边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边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边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边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边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边界,功利边界,道德边界,天地边界。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一个人作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贯。
这样,他们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边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