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联络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考虑、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设计考虑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才能的进步。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老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场考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拟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络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假设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拟深奥的,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考虑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一、学生默读朗读二、归纳提要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构造特点。
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假如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构造,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人生的境界》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文章首先引出“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接着阐述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分类和定义,然后通过举例和引用论证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人生的境界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人生的境界》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深入浅出。
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同时,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思想内涵《人生的境界》的思想内涵深刻丰富。
作者通过阐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特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强调人生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得到提升。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正视现实,把握当下,从自我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境界水平。
这一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人生境界的层次《人生的境界》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构成了人生境界的完整体系。
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等方式,详细阐述了各个境界的特点和意义,让读者对人生境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哲学思考与人生启示《人生的境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启示。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读者积极向上,努力提升自身的境界水平。
同时,文章中还提出了“觉解”这一概念,认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境界。
这一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与读者的人生观照《人生的境界》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的人生观进行反思和观照。
文章中的四种人生境界涵盖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四个字概括自然境界人生境界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四个字概括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四个等级:1、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本能及社会风俗,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如孩童,如原始人,他们做的事可能与他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说白了就是无缘由行事。
2、功利境界人会有意识的为自己做事,所做之事的结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初衷和原则还是停留在利己阶段,功利意义明确。
比如同事下楼取快递,顺便把你的盒饭带上来,虽然帮助了你,但初衷是下楼取自己的快递。
他不会为了你的盒饭特意下楼的,除非···他暗恋你也说不定。
可即便暗恋你,结果也是倾向于他本人的,毕竟献殷勤也是加分的嘛!3、道德境界当一件事上升到“道德”一词了,多少都有些讽刺的意味。
这个阶段呢,一个人可能是感知到了社会的存在,并深知自己乃社会中的一员,有义务或有觉解为社会做点什么。
如儒家所说:“正其义不谋其利”。
这类人所做的大都是严格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可道德这东西太过主观了,和美、丑一样,都是主观意志上的判断,并且是相对存在的,不好评说。
4、天地境界这阶段的人们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心系宇宙的人···超人?)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冯友兰先生说:“这种觉解,他为宇宙利益做事,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中国哲学的任务精神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天地境界也称为哲学境界,通过了解哲学,才有可能到达这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好句子人生的境界好句子1、人生只有两种事,就是幸福和愁苦;一种口头说出来,一种心里暗想着。
2、我们所坚信的、赖以生存的记忆,有时候,会成为人生中最荒谬的谎言。
3、人生,看透不如看淡。
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做为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行者,每一段人生,都赋予我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也许我们走的并不完美,但也在努力绽放,也许会有迷失,但不要抱怨,没有路可以重走,没有人可以重来。
4、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没有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没有刻苦的训练,就没有闪光的金牌。
5、哪有什么念念不忘不可原谅,时间一长,什么都好商量。
6、真正的坚韧,应该是哭的时候要彻底,笑的时候要开怀,说的时候要淋漓尽致,做的时候不要犹豫。
7、走在陌生的城市,想着陌生的你,一切一陌生为起点,陌生中相见,相见中陌生。
8、因为生活里有许多的艰难,所以才需要我们更加乐观的去活着,日子平静的流淌,也需要我们心地几分的安静,三生泪擦不净,往来事磨不完。
生活就是让我们去活,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活。
9、人生的选择只要有一条,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能做出一条选择,选择了就有后悔可然。
1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12、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
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13、像那闪烁的微光,希望把我人生的道路照亮;夜色愈浓,它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4、有人说月号三件大事:高考、孙俪邓超大婚、药家鑫之死。
说明三点: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入土为安。
人生就是这样的过程啊!15、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1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境界》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深刻理解“四重境界”“觉解”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对“觉解”“四重境界”等进行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促使学生对人生的精神境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四种境界的内涵;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觉解”的深刻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解话题1、小故事引入:有一个笑话,说下雨天,大家都拼命的在雨中跑,有一个人却慢慢的走,别人问他为何不跑,他说,你没看见前面也在下雨吗,跑那么快有用吗?他说的没道理吗?在下雨天,在空旷的野外,没有避雨的地方,跑那么快和慢慢在雨中走,反正都是要淋湿,有什么区别?别人认为他傻,也有人觉得他是大智若愚。
笑过之后想想,那人何尝不是一个豁达之士啊,平静地面对风雨,既来之则安之。
或许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境界。
2、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3、古人有关于用山水来谈人生三境界的,它是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几经阅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4、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他是用串联古诗名句来描述的。
人生的境界内容概括
"人生的境界"是一个涉及哲学、文学、心灵等多个领域的广泛主题,不同的人和文化对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括:
精神层面:
人生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精神状态和内在修养有关。
一个人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意志力以及对生命的理解,逐渐达到心灵的宁静、淡泊,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智慧和理解:
人生境界还与个体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相关。
一个具有高境界的人可能更能够看淡世俗纷扰,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面对各种境遇。
人际关系:
人生境界的提升也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高境界的人可能更宽容、理解他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能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待苦难和挫折:
人生境界的高低还体现在个体面对苦难、挫折时的态度。
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可能更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困境,积极面对挫折,从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追求人生目标:
达到高境界的人可能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可能更懂得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总体而言,人生的境界是一个关于人类精神、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更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这是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主题,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人生的境界可能有着不同的内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本文是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感谢您的阅读!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以下是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请同学们学习。
一、课文内容说明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二、质疑思辨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人生的境界》是一部由李嘉诚著作的一本励志散文,内容充满智慧和哲理。
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散文,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感人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境界。
通过这样一部励志书籍的学习,能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人生的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人生的境界》的著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了解散文《人生的境界》的内容,思想内涵,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养。
3. 情感目标(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人生的境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2)如何帮助学生将散文中的哲理与自己的人生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达到理解和领悟的目的。
2.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人生的境界是怎样的?你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又是怎样的?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3. 文本探析(1)分组讨论散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内涵;(2)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所传达的哲理和思想。
4. 思考与展示(1)让学生思考散文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2)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人生的境界四种境界的解释人生的境界,是指人在生命历程中所处的不同状态和层次。
不同的境界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价值观。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我们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分别进行解释。
第一种境界:物质境界物质境界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会把物质享受放在第一位,追求金钱、地位、名利等物质财富。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这种境界的人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不满足,因为物质的满足是短暂的,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第二种境界:情感境界情感境界是指人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会把感情放在第一位,追求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体验。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了足够的情感支持,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这种境界的人往往会感到情感的波动和不稳定,因为情感的满足是不可靠的,无法带来真正的内心平静。
第三种境界:精神境界精神境界是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会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追求知识、文化、艺术等精神体验。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精神财富,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这种境界的人往往会感到精神的孤独和不足,因为精神的满足是有限的,无法带来真正的生活实际。
第四种境界:境界境界境界境界是指人们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和满足。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会把自我提升放在第一位,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等境界提升。
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种境界的人往往会感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因为境界的提升是无限的,可以带来真正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生的境界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
然而,只有在境界境界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读完《人生的境界》,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人生境界的多重层面,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提到了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四个境界的划分,让我意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升华的过程。
从最初的追求物质满足,到后来的追求精神满足,再到最后的追求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拓展。
《人生的境界》经典语句解读如下:“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与精神的自由,不受外在任何束缚,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当我们能够摆脱外界的束缚,不被名利、权势等所左右,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路,总是曲折的,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
”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只有经历过这些磨砺,我们才能更加坚强、成熟和睿智。
“人生的境界,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使用它。
” 这句话强调了人生的质量而非数量。
我们拥有的物质财富、地位名望等都是有限的,但是如何使用它们、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却是我们可以掌控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人生。
”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福祉,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上是对《人生的境界》中经典语句的解读,这些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文章强调了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经历种种磨砺和考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正是我们提升人生境界的契机。
《人生的境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不同境界,并认识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境界,激发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
3.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内容1. 人生的四个境界:物质境界、精神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 各境界的含义及特点。
3. 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不同境界,认识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
2.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境界,激发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的四个境界及其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的人生境界,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人生的四个境界,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人生的四个境界及其含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人物的人生境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境界。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
6. 课后作业: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境界的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如《人生的境界》等相关著作,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2. 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场所,如文化遗址、慈善机构等,以加深他们对人生境界的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思考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索人生境界。
01背景02目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是探讨人生哲学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人生意义、境界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提高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课件背景与目的冯友兰简介及其思想概述冯友兰简介冯友兰(1895-1990),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思想概述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以新理学为代表,强调理性与方法,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
他认为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人生的境界》内容简介内容概述《人生的境界》主要阐述了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修养和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四种境界简介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所作为;功利境界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境界,表现为自私自利;道德境界是追求社会公义的境界,表现为仁爱、正义;天地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境界,表现为天人合一、宇宙情怀。
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通过学习、修养和实践,不断超越自我、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具体包括培养理性思维、树立远大理想、践行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
自然境界概念解析自然境界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本然状态的认知和体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
在自然境界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避免过度追求和执着。
自然境界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顺应自然原则及实践方法顺应自然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倡导简约生活,减少资源浪费。
实践方法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来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和敬畏;采取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意识和环保意识。
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与启示无为而治思想内涵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采取不干预、不强制、不刻意的方式来实现治理目标。
它强调的是“无为”背后的“有为”,即通过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来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
《人生的境界》教案课题:《人生的境界》教材分析:《人生的境界》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学习哲学论文或随笔。
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辨。
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思考。
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
我所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哲学论文语言朴实无华,逻辑清晰,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解四种境界及其差别,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情感价值观上引导。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学习和讲解理清文中的思路应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能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目的对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哲学随笔,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陶冶情操。
设想通过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在理清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个别字词和句子的的含义,对本文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理性和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 梳理全文,理清文章思路2 理解重点语句,联系实际思考3 拓展阅读,追求精神境界教学重点:理解语句,联系实际,提高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功,这些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哲学性术语的理解和哲理性语言的理解教学方法:质疑思辨法。
循循善诱,由浅入深。
主要运用实例。
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讲解重难点。
教师引导法和学生举例体验感悟为主。
教学用具:粉笔黑板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位哲学家的话呢?(进一步引导,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占住了重要地位?)(3分钟)人生旅途中,我们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那么作为人都会又怎样的人生哲学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翻开第一课《人生的境界》2作者简介: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学时成绩优异,1915年考入北大哲学系,后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
大家都知道哲学是一门睿智的学问,而冯友兰先生就是世界哲学中的佼佼者,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著作《新原人》是“贞元六书”之一,冯友兰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名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3分钟3解释课题: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叫做境界呢?境界就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
举个例子,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大学问家,王国维曾经把治学划为三个境界,他分别用三首词中的经典句表达。
原文是这样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三首词分别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踏雀枝》,辛弃疾的《青玉案》。
对于这三个词人,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了。
那么,由王国维先生所概括的治学三境界我们可以引伸到这里所说的“人生的境界”。
(4分钟)4初读感知:要求他们先用大概五分钟的时间浏览文章,有初步的印象。
师:刚刚已经给同学们讲解了境界,那么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境界呢?生:四种境界师:哪四种呢?生: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师:对的。
那么你们能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吗?生:可能会给出很多答案,(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师:本文的主旨句就是“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地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既然大家找出了文章的主旨句,也就是说,全文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我在上面提到过,本文是一篇哲学散文随笔。
)5梳理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脉络。
师: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划分一下文章的层次,就算说错了也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由的,老师想要的是你们思考本文的角度,这样我们就好从各个角度去理解文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大家踊跃发言吧!生:(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师:嗯,大家说的都有各自的道理,老师认为这样分段也行,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段,由于主旨句在这一段,所以可以作为全文的总领,第二段从第自然二段到第7自然段,这一层主要讲了四种境界以及对四种境界的阐述,第三段呢,就是剩下的部分了,这一段是作者对第二段内容的升化,同时照应前面,中国哲学的具体体现以及中国哲学对内和对外的影响。
老师认为这样分层可能更加有利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当然了,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毕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依据一部分同学和老师的这种分段方法,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典型的逻辑式议论文的三段论,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家再回过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不是已经很清晰了?在学生们的答案中,可能有很多意见不统一的地方,根据段与段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行分析。
生:是的。
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多的疑惑师:好的,不要着急,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全文的思路,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于是顺理成章,提出了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
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入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层层深入”。
v(在讲解的同时板书)25分钟6重难点分析:好了,我相信大家已经对文章的整体有了一个清楚地认识,接下来我们就得研究研究“哲学”了!老师跟你们说过这是一篇哲学随笔,必定涉及了很多哲学的语句,我们已经见识到了作者行文的严密思路,我们也要学习作者那样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解读一下“哲学问题了”。
首先,还是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吧!你们读了文章以后明白了四个境界的具体内容,你们分别从生活中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四种境界。
生:我说第一个境界吧!(这时学生举例)师:你们举的这些例子都很恰当。
看来大家对四个境界还是把握得很好的,老师就不多讲了。
(如果出现学生有错误的,我就会举出相应的例子,第一境界,放羊娃的故事,第二境界,就拿我们某些同学的学习态度举例子,(社会上的沽名钓誉例子,大肆宣传的慈善家,为提高人气高调捐款的明星)第三境界。
周恩来。
第四境界,庄子《逍遥游》)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是哪个?生:哲学,觉解。
师:对,就是觉解。
大家知道觉解是什么意思吗.?生:知道不知道师:好的,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生:应该是了解的意思生2:我认为是领悟的意思师:好的,大家的看法又不一致了,文中的注解是了解和自觉。
我想这样你们都不怎么理解对吧?(是的。
)刚刚这几位同学的理解也是可取的,觉解的意思就是领悟,通过自觉地思考,不管是行为还是想法,然后有意识的去改进,从而不断地进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好像是人一步一步的往高处攀登,而这个人再往高处攀登的时候首先就得有登高的意识,正如同学们努力学习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一样,我们的这种向往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觉解。
不过,相对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的“觉解”似乎有点渺小哦!所以大家要努力,应该在精神上也做一个有觉解的人!好了,关于这个词语就讲了这么多,接下来同学们把你们认为的有难度的,不理解的,或者带有哲学意味的句子划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10分钟)7 课后作业1 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哪些地方你表示赞同?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笔记。
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7重点句理解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设想是,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根据具体情形进行引导。
主要要求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从而得到熏陶。
1,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者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大家都知道,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最低的两个境界,也可以说是我们大部分人所处的两种境界,所以他说“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也就是作者在委婉的指出我们大部分人还处在第一二境界,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高层次的,这需要我们的觉解,自我的修炼才能达到,使我们应该努力奋斗的目标。
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不难理解了吧!学生谈认识举例子。
10分钟2,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怎样理解“既出世又入世”呢?大家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很矛盾呢?我们知道入世就是投身社会的意思,而出世呢,就是超脱人世的意思。
作者认为的中国哲学家以及中国的哲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请大家看到书本的第十一自然段,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寻常的事,。
他做只是平常人做的事”既然是平常人做的事也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而之前文章在讲到功利境界的人有意识做有利于自己但同时也有利于别人的事,大家注意这样一个辩证!他们做的事情相同,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动机不同,中国哲学成为圣人的人,从做一件平常事就开始有了利于他人的觉解,而功利境界的人却没有这样的觉解意识,所以就决定了他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
也就是说,觉解的程度就是他们的境界高度,大家认为可不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圣人入世做事,但是是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大家能不能理解这样的说法呢?(如果大家不理解一庄子孔子为例解释。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治国主张)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谈谈各自对出世和入世的看法?15分钟考虑到时间,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讲解。
2随堂写作:理论联系实际哲学思考拓展古罗马的哲学家奥勒留有这样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不必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有很多看法都是很片面的,别人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
你们同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在生活中大家是怎么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
补充:老师知道,这么多同学天天相处在一起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口角,背后说是非。
这种情况老师很理解,那么你是怎么处理的呢?(20分钟)9板书设计人生的境界一作者简介二整体感知人生境界————————哲学任务天地境界宇宙宇宙意义圣人——教人了解宇宙自然境界社会人类社会意义贤人——授人道德原理功利境界个人功利意义自然境界本能(没有意义)第一段(1)哲学的任务第二段(2—7)四种境界以及对四种境界的阐述第三段(8—13)中国哲学的具体体现以及中国哲学对内和对外的影响三逻辑式议论文的三点论提出问题哲学的任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0教学反思从教师来看,应该更加的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是如何把文章讲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积极性,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散文,“形象生动”这一点确实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