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1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1、范进的悲剧: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
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一次次的落第和惨痛之中。
科举成为他生活的惟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作为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没有能力跳出这样的罗网。
明清之际,有多少英俊之士,都在这样的罗网中挣扎,消磨一生。
范进这样的小人物,又怎么能大彻大悟呢。
所以,对于范进是不能太苛求的,他只是必然地走上这条现在看来荒诞可笑的路,但是在当时这是一条“金光大路”,范进别无他路可走。
这样的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
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欢喜之余他疯了。
他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
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张乡绅的认可,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
这才是最荒谬的。
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
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的中国之所以衰落。
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2、胡屠户和张乡绅:封建社会,封建秩序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官本位是封建秩序的主要特征。
即使普通的地主工商阶层,如果没有进入官僚阶层,也是没有多少社会地位的,俗称“白身”。
像胡屠户这样的小商小贩,更是没有地位的下等阶层。
范进没有中举之前,胡屠户是看不起他的,中举之后,态度马上大变。
因为范进已经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了,已经脱离胡屠户所处的社会底层。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一方面是他这样小商贩,由于在封建社会饱受压抑,产生的趋炎附势的流氓习性,一方面是思想意识的原因,范进中举,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是受“菩萨”保佑的人,他是真心的敬畏,所以打了范进,会觉得手疼得厉害。
2024年《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精选9篇)《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学习通过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的写法。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范进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写张乡绅与范进对话的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被古人称作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惟独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该是何等的荣耀!于是就有了一代一代士子的“十年寒窗”,于是有人“金榜题名”,有人“一举成名天下扬”,这不,报录的人来了,范进中举了,“金榜题名”了,可范进呢?我们一起去看-----(板书)二、走近作家作品。
1、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作品: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
三、回溯科举常识。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四、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①范进、胡屠户、范进娘、胡氏、众报录人、邻居甲、众人、众邻居、报录人中的一个、邻居乙、邻居丙、管家、张乡绅。
②范进2、框出文中的生字难词五、点生上台演示基点梳理1---4,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六、师生互动,研讨并探究课文。
《范进中举》课本剧之一人物:范进(五十岁左右)张乡绅随从(一名)范母(老太婆)报录人(两名)范妻胡氏(四十多岁)胡屠户众乡邻(三姑六叔)张乡绅背景:草棚内(布)道具:书(一本)破桌破椅各一张几块猪肉几吊钞票喜报一张(上写“范进高中第七名”)托盘一具烂衣一件钥匙(超大型)银元宝一锭(超大型)鸡一只(模型)鸡蛋一只(超大型)酒瓶两个服装:范进的长衫一套范母、范妻、女乡邻三姑的裙装3套胡屠户、男乡邻六叔、随从(短打三套)张乡绅(长袍一套)报录人(衙门服两套)音乐:广东音乐《得胜令》幕开:(范进手拿书本、站在舞台的左边,摇头晃脑地读书):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看…… (范母坐在舞台右边的破椅上,时而缝衣服、时而看亲孩子几眼然后摇头)。
范进:(走到台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人姓范名进,寒窗苦读三十四年,终于中了个秀才,前两个月,我瞒着岳父大人参加了乡试,如能高中,哼,我就飞上枝头变凤凰,再也别用挨穷受气了,嘿嘿,到时如玉的美人就…… 范母:(拿着烂衣走到范进周围,扬起衣打范进):呸,还在发什么春秋大梦,整天就只会读那些烂书,什么都可不能做,我差不多几天未闻到米香了,还别快拿那只老母鸡到集上去卖了换上米回来,哎,……读书别成三大害…… 范进:(拿起鸡,边走边哀息)想别到我堂堂一秀才,现在沦陷到做鸡贩,不过,该怎么叫卖呢,书上可没有教呀!买鸡否?买凤否?……(从左边入)范妻:(气呼呼地从右边出)哼,三姑六叔,你们别狗眼看人低。
他日我老公高中举人,我妻凭夫贵的时候,看你们这些邻居如何个死法……哎,只惋惜我那老公范进别中用,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又可不能挣钞票,就要“饿死夫人熏臭屋”了,哎,悲伤我,真是一朵鲜花插进牛粪里……婆婆,三姑六叔都别肯借米给我家了,说我们上几回借的还没还呢!(范母听了,边补烂衣服边哀息摇头,范妻则抹桌子) 两报录人:(手捧写着“范进高中第七名”的报贴从左边上)。
2023-11-07CATALOGUE目录•简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总结评价01简介时代背景作品以明朝中期为背景,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读书人普遍追求功名利禄,而科举考试则是他们实现仕途的主要途径。
范进其人范进是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生活穷困潦倒。
背景介绍作者介绍02生平: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
03作品:《儒林外史》等社会背景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败坏,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疯狂追求科举考试,导致读书人失去了读书的本质和意义。
个人背景吴敬梓亲身经历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和丑陋现象,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创作背景02故事情节范进在家中地位低下,常受岳父的欺凌和社会的嘲讽。
社会地位低贫穷潦倒缺乏学识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常常缺衣少食。
虽然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但并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养。
03范进中举前的生活0201范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参加乡试在考试过程中,范进的学识和能力受到了其他考生的质疑。
遭受质疑尽管遭受质疑,范进仍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举人的头衔。
获得举人范进中举的过程范进中举后的生活社会地位提升中举后,范进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巴结。
经济状况改善中举后,范进获得了官职和俸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
学识和能力得到认可中举后,范进的学识和能力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重用。
03人物形象1范进23范进是一个懦弱、虚荣、自大、愚蠢的形象,他总是被周围的人利用,却又总是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
人物性格范进在面对问题时,常常选择逃避或依赖他人,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特点范进虽然中了举人,但他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反而因此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命运走向胡屠户是一个粗鲁、自私、贪婪的人,他对范进的态度傲慢无礼,对有钱有势的人阿谀奉承,对穷苦百姓则冷漠无情。
人物性格胡屠户胡屠户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他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考虑自己的得失。
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鲁迅最喜爱的是《儒林外史》。
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
《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
《范进中举》的故事,自成首尾,在结构上简直可以看做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
但在思想和艺术描写上却不能跟全书分割。
《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
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
魏好古又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
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第19课《范进中举》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编写:肖红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欣赏小说的能力,感受讽刺艺术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正面、侧面描写及对比、夸张等手法来感知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与罪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扫除文字障碍):
1,了解作者及故事情节
2,你会读它们吗?(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带挈()相公()腆着()绾着()桑梓()银锭()攥着()解元()报帖()瘟病()星宿()亲家()3,你认识它们吗?(比较后组词)
踱掼讳揣帖磕拙
渡惯炜踹贴嗑绌
4,看谁找得多?找成语(在文中找出四字成语)
课堂学习:
1,导入
2,交流预习:
二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3,概括——范进中举前的情况和范进中举后的情况(从范进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事态度等方面来概括)
三读课文(精读揣摩,分析人物)
4,精读“范进中举发疯”的段落,思考下列这些问题:
(1)范进喜疯的过程分为哪几个过程?
(2)文中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的疯态描写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找出具体表现。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的“我中了,我中了!”有什么言外之意?猜想此时范进的心态。
5,联系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表现,谈谈范进的性格特点
6,找出文中描写胡屠户的精彩段落或句子,分析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
7,讨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8,请提出你不理解或疑问的地方
9,阅读《活学巧练》中的《签名》一文,完成12-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