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度分寸定位
- 格式:pdf
- 大小:129.83 KB
- 文档页数:5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骨度分寸法(后面观)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骨度分寸法(侧面观)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骨度分寸法记忆口诀
骨度分寸法记忆口诀包括:
1.头部前后发际间,肘腕横纹一线连,季胁上至腋以下,十二寸
长就是它。
2.耳后乳骨横线高,腋前纹头肘纹翘,季胁以下至髀枢,十六寸
半须记牢。
3.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酸痛阿是取,胸胁内关谋。
4.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5.酸痛阿是取,胸胁内关谋。
6.背俞穴内旁开一寸半。
7.胸腹内关旁四寸半。
8.腰背委中旁三寸。
9.四肢肘膝下外侧,尺骨纹上四寸循。
请注意,这些口诀可能不完全或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它们基于特定的身体测量标准。
如果你对特定穴位的位置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或针灸师。
穴位定位的方法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穴位定位这事儿。
咱先说一个简单又常用的方法——骨度分寸法。
这就像是身体上自带的一把小尺子呢。
比如说,咱们的头部,前发际到后发际是12寸。
你可以想象一下,把这一段距离分成12个小格子,那找穴位的时候就有个大概的范围啦。
再两乳头之间是8寸,这个就很好找吧,只要确定了这个距离,像膻中穴就在这个范围里呢。
还有一种是手指同身寸法,这个超有趣的。
拇指同身寸就是用自己的大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你看,自己的身体自己就能当尺子,多酷呀。
中指同身寸呢,是以咱们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这在找手上或者胳膊上一些穴位的时候可好用了。
还有横指同身寸,就是把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的宽度就是3寸。
宝子们,身体上还有一些天然的标志可以帮助定位穴位呢。
比如说眼睛旁边的睛明穴,它就在内眼角稍上方的凹陷处,这个凹陷就像是专门给穴位准备的小窝窝一样。
还有肚脐,神阙穴就在肚脐中央,这多好认呀。
膝盖下面的犊鼻穴,就在膝盖外侧的凹陷处,就像膝盖旁边的一个小坑坑。
在找穴位的时候呀,咱们还可以通过感觉来辅助定位。
有些穴位按下去会有酸胀麻的感觉。
像足三里穴,你用力按下去的时候,会感觉有一股酸胀的劲儿往腿上传,那这个地方基本就是足三里没错啦。
不过呢,穴位定位刚开始可能会有点难,但是别灰心呀。
多摸摸自己的身体,多找找这些小标志,慢慢地就熟练起来了。
就像和身体做游戏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身体的这些小秘密,也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呢。
宝子们,加油哦,让我们一起玩转穴位定位。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之阿布丰王创作骨度分寸法(后面观)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记丈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尺度。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自己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记法:体表标记可分为固定标记和活动标记两类。
①固定标记: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记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记,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记: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记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杜口。
手指比量法:拜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骨度分寸法(正面观)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克不及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常用骨度分寸表骨度分寸法(前面观)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
在针灸推拿的过程中起效果的好坏与选穴是否准确有直接关系。
将人体各个部,按照比例分别规定为一定的折算长度,作为量取穴位的标准,这种假定的长度,叫“骨度”。
骨度的单位是寸,这里的寸,就是等分。
如肘横纹到腕横纹为12寸,即是将此段距离划分为12个等份。
不论任何年龄、形体、男女、老幼都可按照这种标准测量。
此法是穴位定位的基本方法。
《灵枢·骨度》是记载骨度分寸的最早文献,后经历代医家根据客观需要不断修订。
兹将目前常用的人体各部骨度分寸列表,附图如下。
临床上应用时,按取穴部位骨度全长,用手指划分为若干等份,称为“指测等份定位法”。
根据骨度的长度和取穴的需要,采用二份法、三份法,及五份法。
如取间使穴,可用二份法将肘横纹至腕横纹的12寸等份为两个6寸,再将近腕部的6寸等份为两个3寸,这样腕上3寸的间使穴便可迅速而准确地定位。
再如腋前皱璧至肘横纹是9寸,取天府穴时可用三份法定位;肚脐至横骨是5寸,取石门、关元、中极等穴时,可用五份法定位等等。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是指从肩胛骨的内缘开始,到身体后部正中线的距离。
这个分寸在人体解剖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正确评估肢体位置、定位手术操作、采集电生理信号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对于评估肢体位置非常重要。
在进行肢体运动或者理疗等操作时,通过测量这个分寸可以判断出肢体的位置是否正确。
如果分寸较大,表明肢体处于后屈位,如果分寸较小,则说明肢体处于前屈位。
借助这个分寸,医生、理疗师等可以更准确地调整肢体位置,使治疗效果更佳。
其次,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在手术操作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肩部手术时,医生需要准确地定位肩胛骨内缘与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测量骨度分寸,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手术范围,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此外,该分寸还可以用于手术模板设计与手术导航系统中,帮助医生实现更精确的手术导航。
另外,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还对于采集电生理信号非常重要。
在临床生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电极采集肌肉的电信号,并进行分析与诊断。
而准确定位电极的位置对于信号采集至关重要。
通过测量这个分寸,我们可以确定电极位置距离骨度的大小,从而确保电极的安全与准确放置,使采集到的信号有效可靠。
综合来看,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的骨度分寸在人体解剖学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为评估肢体位置、辅助手术操作、优化电生理信号采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相关的临床操作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和应用该分寸,以提高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以及研究可靠性,为人体解剖学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贡献力量。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骨度分寸法(后面观)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 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骨度分寸法(侧面观)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 2 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 3 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