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ESD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0.75 MB
- 文档页数:68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指南ESD
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作为内镜下早期胃癌切除法,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的,其缘由是1980年代开发的ERHSE(局注肾上腺素高渗盐水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这种方法是仅有针状刀将病变全周切开,用圈套器切除的方法,对大的病变还是很困难,而且用针状刀切开穿孔的危险很高,只在一部分医院进行。
ESD是ERHSE法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可以安全切开的的器械,而且在手技上,不仅能全周切开,通过对黏膜下层的剥离,对各种病变都可以一次性切除。
因为有黏膜切开以及黏膜下层剥离的意思,命名为黏膜下层剥离术,译为submucosal dissection。
由于ESD的出现对大的病变或有溃疡瘢痕的病变也可以一次性切除,可以说适应扩大病变的施行增加了,不仅对标准适应的病变,对以前需要外科切除的病变,如果内镜切除可以治愈的话,对患者来说QOL以及医疗费用方面有非常大的好处,现在急速普及开来。
另一方面,适应证及技术的掌握,治愈切除的标准,ESD后的临床对应,并发症的增加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为了让ESD成为胃癌的标准治疗,以下3点非常重要,即①(术前的)适应标准。
②(术后的)根治度的评价标准。
③(与根治度相应的)ESD后的指针。
这3点常常被混同,有必要清楚区别,评价判断。
内容选自《消化内镜指南》。
基层医院黏膜下注射(ESDEMR)技巧详解黏膜下注射(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和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简称EMR)是一种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技术。
这两种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它们不需要开刀,创伤小,恢复快。
ESD技术是一种全球推崇的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技术,它可以将肿瘤组织从黏膜层下完整切除。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ESD的技术步骤:1.开始时,医生需要使用内窥镜将黏膜轻轻抬起。
这可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或黏膜下注射剂到黏膜下层来实现。
2.黏膜下注射是ESD技术的关键步骤,它使得黏膜层从肌肉层中分离,形成一个类似隧道的空间。
注射剂通常是一种生理盐水或添加了一些药物的生理盐水,它有助于减少出血并提高手术的可行性。
3.黏膜下注射剂通常是由一个特殊的针头注入黏膜下层。
从内窥镜末端注射,医生可以通过监控注射速度和黏膜的反应来控制注射的深度和范围。
4.注射完成后,医生可以观察黏膜变得隆起,而肌肉层则凹陷。
5.接下来,医生可以使用特殊的刀具,如电切割或电凝割刀,将肿瘤组织切除。
6.在切除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注意避免损伤黏膜下的血管和其他重要结构。
ESD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完整切除早期胃癌,减少手术残留和复发的风险。
然而,ESD技术需要内镜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
与ESD相比,EMR技术较为简单,适用于较小的病变。
EMR技术主要是通过注射黏膜下剥离液,然后使用吸盘或切割线圈来剥离和切除肿瘤组织。
与ESD技术相比,EMR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学,并且对内窥镜医生的技术要求较低。
然而,EMR技术的缺点是无法完整切除较大的肿瘤,容易导致残留和复发。
总之,黏膜下注射技术(ESD、EMR)是一种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的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技术。
ESD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减少手术残留和复发风险,但需要内镜医生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和经验;而EMR技术较为简单易学,适用于较小的病变,但无法完整切除较大的肿瘤。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20例报告DOI:10.14163/jki.11-5547/r.2017.15.028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发展迅速,发现时属中、晚期,巳经处于我国居民癌症病例数中的第四位,从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日本属于高发区。
ESD为微创技术,创伤性小、并发症少,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可以一次性切除较大的病变,同时可以进行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基础[1]。
本文拟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诊断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分析ESD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诊断为早期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患者20例。
患者平均年龄(52.4±16.4)岁,男11例,女9例。
1. 2 入选标准①分化型黏膜内癌、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②知情同意。
1. 3 排除标准①淋巴结转移者。
②病灶已侵犯固有肌层者。
④不能耐受手术者。
1. 4 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气腹,注意腹腔、盆腔,确定病变位置,上腹部正中做切口,直视下切除标本,并行消化道重建,放置引流管。
0.2%靛胭脂染色确定病变范围,于病变周围约 0.5 cm 处用 Dual 刀进行标记。
黏膜下注射使整个病变隆起。
环形切开黏膜,沿标记点外侧对病灶环形切开至黏膜下层。
黏膜下剥离,从切边缘对病灶剥离,间断向黏膜下注射,保持在黏膜下层剥离。
用钛夹处理创面血管,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
切除的整块及时送检,获取病理结果。
1. 5 观察指标①患者基本资料及手术情况。
②患者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③患者预后随访情况。
2 结果2. 1 患者基本资料及手术情况分析患者病变大小(1.4±0.6)cm;病变部位:贲门胃底部5例、胃体部5例、胃窦部6例、其他4例;病变形态:Ⅰ型(隆起型)8例、Ⅱ型(浅表型)4例、Ⅲ型(凹陷型)8例;病理分型:早期胃癌10例、高级别瘤变10例;手术时间(63.54±12.43)min。
胃ESD切除的标准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而异,通常需要根据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胃ESD切除治疗:
-良性肿瘤:当胃部出现良性肿瘤,如息肉、间质瘤等,且直径较大(通常大于2cm),影响患者消化功能时,可以考虑进行胃ESD切除。
-早期胃癌:对于早期胃癌,胃ESD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病变部位进行精细分离、切除,可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溃疡:当胃部出现较大的溃疡,且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进行胃ESD切除。
通过切除病变部位,可加速溃疡愈合,降低并发症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胃ESD切除并非适用于所有胃部疾病,对于以下情况,通常不建议进行胃ESD切除:
-晚期胃癌: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胃癌,手术风险较高,且治疗效果不佳,一般不推荐进行胃ESD切除。
-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不宜进行胃ESD切除,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在进行胃ESD切除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以评估手术风险。
同时,患者需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总之,胃ESD切除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病情的治疗选择。
在决定是否进行胃ESD 切除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通讯: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胃肠外科046000摘要:目的: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者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EsD手术治疗。
结果: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失血量等观察组短于/少于对照组P<0.05;整块切除率以及治愈性切除率2组相比差异小P>0.05;并发症率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2.70%、10.81%,P<0.05。
结论:对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其疗效相当,然而ESD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更具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癌;早期;EsD;腹腔镜手术;价值胃癌为近年来高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与其疾病确诊时的临床分期等因素紧密相关,早期胃癌患者病变范围往往仅仅局限在黏膜层或位于黏膜下层,在该阶段进行妥善诊治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给予早期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能够切除病灶,取得良好预后,然而该手术的创伤性高,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使得临床应用受限[1]。
近年来微创外科医疗理念不断发展和普及,在胃癌患者的治疗中微创手术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如腹腔镜手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均是具有代表性的微创治疗方案。
以下将进一步探究此两种手术应用于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实际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常规资料病例选取自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均确诊为早期胃癌,共计74例,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平均分组,均为37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0例、17例;年龄分布于41~83岁,均数(59.8±2.5)岁;肿瘤直径为9.5~22.6mm,均数(14.5±1.6)mm。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9例、18例;年龄分布于42~82岁,均数(59.7±2.6)岁;肿瘤直径为9.3~22.8mm,均数(14.4±1.7)mm。
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无痛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探究无痛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无痛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手术经验,提高ESD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随机选取100例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经病理及胃镜确诊为早期胃癌采用ESD行病变切除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给予50例对照组患者局麻手术,行表面麻醉并鼻导管吸氧,给予50例观察组患者全麻手术,行表面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麻。
对两组患者的HR、SpO2、ECG、MAP进行监测,并对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情况及术中疼痛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术后指标,ESD操作评分,镇痛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面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麻无痛ESD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标签: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无痛技术;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100例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经病理及胃镜确诊为早期胃癌采用ESD行病变切除治疗的患者,为了减轻ESD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给予观察组患者无痛ESD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100例2015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经病理及胃镜确诊为早期胃癌并采用无痛ESD行病变切除治疗的患者,经超声胃镜检查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
两组患者的ESD操作方式相同,且有同一主任医师操作。
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麻醉方法:术前患者均给予利多卡因胶浆进行咽喉表面麻醉,左侧卧位,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平均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
对照组在行利多卡因胶浆进行咽喉表面麻醉后,经鼻导管3 L·min-1流量吸氧下开始手术。
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1~2 mg·kg-1丙泊酚,0.3~0.5 μg·kg-1舒芬太尼,0.1~0.15 mg·kg-1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泵入4~8 mg·kg-1·h-1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待患者清醒后,送回病房[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
方法:选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护理,对比手术指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可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改善手术指标,建议推广。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主要方式,因为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有所不同,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在患者的手术护理周期中,应分析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整体效果,采用术前术后护理配合取代传统的常规护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50例,每组25名。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平均年龄为(49.51±2.6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4,平均年龄为(47.21±3.54)岁(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1)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监测患者术中出血率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2)无菌操作:患者应全程坚持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3)环境护理:手术室应进行环境干预,防止患者感冒等,帮助患者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
1.2.2观察组观察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护理:(1)术前护理:术前检查患者身体指标,确保术前安全,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态度,创建心理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安静的手术环境。
如果患者对手术有较高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用患者语气帮助患者开导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胃癌早期esd术后如何饮食,治疗方法胃癌是指发生在胃壁上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并治疗,治愈率较高。
胃癌早期一般采用内镜下切除术,也就是ESD术。
ESD术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可以促进患者康复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一、术后饮食1.液态饮食阶段(1)注意力和兴奋情绪不要过度,避免过度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增加。
(2)常喝正常温度刺激少的热水,有食欲时可以尝试喝一些粥或鸡蛋汤,摄入热量比较低,并能适当地滋润胃肠,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3)遵守医师的病程指导,具体而言,可先饮用50~70毫升葡萄糖酸钙乳液(2%)、1~2瓶温开水。
一般在口腔黏膜恢复正常之后,可缓慢引出胃黏膜恢复,可以逐渐进食水煮蔬菜汤和粥,也可以口服营养液,补充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2.流质饮食阶段流质饮食阶段一般是指手术后3~5天,这个时候胃黏膜已经开始恢复,可以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豆腐花、酸奶、植物奶、果汁、鸡蛋水、牛奶、绿豆汤等,其中碳水化合物应带一些蔬菜,蛋白质应注意摄取量,避免高蛋白饮食引起的早期排空障碍。
3.半流质饮食阶段(1)这一阶段一般从手术后五到七天开始,主要的食品有清汤、粥等,饮食要清淡,不可吃生硬油腻的食物,为了能够减轻胃及肠的负担。
(2)胃肠慢慢恢复后,能摄入少许面条、流质蛋白质食物、热的牛奶或百合等半流质食品等。
(3)尽量做好口腔卫生,饮食时细嚼慢咽,以免伤口出血或配合治疗前,准备好所需的配餐,按时按量食用,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饥过饱,适当进食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以帮助肠胃功能的恢复。
二、治疗方法1.手术早期胃癌常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如ESD、EMR等,也有人选择腹腔镜手术。
2.放疗放射治疗适用于术后可能有残留灶、淋巴结转移或不能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
多采用高能电子束放疗,也可以采用核素治疗。
3.化疗化学治疗是在术前、术中、术后之一或组合治疗的情况下应用抗癌化学药物,以分子水平杀死癌细胞。
三、注意事项1.注意休息手术后的患者最需注意的是休息和恢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 01131马丽华【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我院行ESD 术治疗的80例早期胃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ESD 术治疗,研究组(40例)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参照组(40例)则实施常规护理。
比较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为运用ESD 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早期胃癌患者围术期临床护理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早期胃癌;护理;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8)01-0131-03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8.01.075The Value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Nursing Coordination 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MA Lihua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107th Hospital of the PLA, Yantai Shandong 26400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前术后护理配合的应用价值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七医院消化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2内镜技术的问世是医学技术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一项安全可靠的微创治疗新技术。
ESD技术可以整块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材料等优点,为早期消化道病变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详述ESD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参考大量临床资料,分析研究ESD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标签:早期胃癌;胃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消化道早癌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肠癌。
每年因胃癌死亡的患者大约有64万,占癌症死因的第2位。
胃癌病情发展较快,呈隐匿性发展,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关键。
日本、中国和中南部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为胃癌高发区[1]。
目前,内镜技术的大量应用,在筛查早期胃癌方面起重要作用,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明显提升。
1962年,日本消化内镜学会首次提出早期胃癌这一概念,可分为原位癌、黏膜癌、黏膜下癌。
外科根治术曾经被认为是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达43%和6.5%,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与进展期胃癌无明显差别[2]。
上世纪80年代,内镜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早期癌的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被许多国家迅速推广。
在我国,内镜技术现在发展较快,早期消化道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为早期及时治疗奠定了基础。
近期,新加坡的一项针对我国中老年男性的模拟实验分析,建议对我国50~70岁的男性进行内镜普查,会获得一定的成本收益[3]。
1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大多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为筛查或体检时偶然间发现,很少出现临床症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肿瘤一般都较大,其诊断主要依据内镜,超声内镜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确诊需要行病理组织活检。
1.1 内镜检查技术①普通内镜:起筛查作用,可全面观察黏膜,发现疑似病变。
内镜下,早期胃癌无明显的特征性,极易与良性黏膜病变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