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2.70 KB
- 文档页数:7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进展随着内镜器械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 ric Cancer ,EGC)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内镜下微创治疗也逐渐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及时发现、准确诊断早期胃癌,对正确选择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近年来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进展做如下介绍。
1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1.1色素胃镜(Ch romoen doscopy)色素胃镜是指把一定浓度的色素或染料喷洒或涂布于胃黏膜,使普通胃镜下不易发现的病灶充分显示出来,或使普通胃镜下观察到的病灶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的一种胃镜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于早期胃癌检查的色素主要有靛胭脂和美蓝两种。
普通胃镜检查结束后,用0.2%靛胭脂喷洒涂布整个胃黏膜或黏膜的可疑病变处,沉积在胃凹陷部位的靛胭脂呈现浅蓝色,与胃黏膜的橘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常的胃黏膜表现出清晰的胃小区结构,EGC 可以有以下表现:正常胃小区结构消失,表面呈现颗粒样或结节样凹凸异常,颜色发红或褪色,黏膜下的血管紊乱或消失,病变区易出血,黏膜僵硬。
美蓝为吸收性染料,常用0.2%~0.7%的溶液喷洒胃黏膜。
正常胃黏膜上皮不能吸收美蓝而不着色,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黏膜着色快而浅,胃癌细胞着色慢,需半小时以上,颜色深蓝或黑色,不易冲洗掉。
临床上靛胭脂比较常用。
1.2放大内镜(Magn ifin g En doscopy)放大内镜可观察胃黏膜的微细结构变化,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区分组织学类型以及判断病变的深度和范围。
观察对象主要为小凹形态(Pit Pat ter n)和微血管形态。
由于胃小凹的分型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标准,关于EGC 小凹特征性表现的报道也不尽相同。
Tajiri 等[1]报道在放大内镜下,隆起型EGC 的小凹形状不规则,管状腺癌的黏膜微血管不规整,较增生性息肉或腺瘤的胃血管粗而短,乳头状腺癌的微血管长而曲折,而在凹陷型的EGC 中,小凹形态多为不规则的管状结构,并且与周边黏膜相比,病变处小凹结构较小,其中低分化EGC 的微血管为细网状和螺旋状。
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胃癌是世界范围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03万新发病例,发病率据全球第六位,每年约有78万人死于胃癌,死亡率全球第二位[1]。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约43万新发病例,约30万人死于胃癌[2]。
胃癌的预后较差,其5年生存率在30%左右[3],相比之下,早期胃癌基本可获得临床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到90%。
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显著改善胃癌的预后,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临床资料仍不健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总体在10%以下,远低于日本的70%,因此,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十几年以来,消化内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上,放大内镜、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等以及内镜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等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并改善了胃癌的预后。
该文将近年来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1白光内镜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是消化内镜技术的基础,是筛查消化道早期病变最普通又是最重要的手段。
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征性,不易与慢性胃炎、良性溃疡相鉴别,其主要表现有:局部黏膜的色泽改变,发白或发红;局部粘膜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改变,与周围黏膜相比出现隆起或凹陷;黏膜皱襞突然出现中断或消失;黏膜的糜烂及溃疡;黏膜组织松脆、触之易出血;黏膜正常血管形态改变;胃壁僵硬[4]。
如有上述改变,应考虑到早期胃癌的可能,应结合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内镜进一步明确,如难以确定,应积极对异常黏膜取病理活检。
尽管白光内镜检出率及准确性均偏低[5],但是进一步的检查如电子染色内镜或病理组织活检建立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之上。
因此内镜医师应重视早期胃癌的白光内镜表现。
2染色内镜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CE),通常指色素染色内镜,是将色素溶液在胃镜检查时喷洒在消化道黏膜表面,观察黏膜的细微凹凸及颜色改变,进一步明[作者简介]张栋栋(1991-),男,山东济南人,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
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
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
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苔样分泌物附着和黏膜受到轻微碰撞易出血处;对所有溃疡、片状浅表组织糜烂、息肉、结节和半球状或结节状隆起部位进行病理检查。
早期胃癌的腔镜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标签:早期胃癌;内镜治疗;腹腔镜手术胃癌是一个全球性的疾病,在癌症的相关死亡中列第二位,是我国主要的癌症之一[1]。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概念于1962年由日本胃肠内镜协会首先提出,是指病变仅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的转移。
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5%,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约为10%-20%,与日本及韩国的50%-60%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着较大的差距[2-3]。
近年来,随着高危人群的普查、内镜诊断技术和综合治疗手段的积极发展,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与胃癌患者整体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根治性已得到大量证实,但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
腔镜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创技术手段治疗早期胃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以内镜、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成为早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1、经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腹腔镜下楔型切除术(1aparoscopic wedge resection,LWR)和腹腔镜下胃内粘膜切除术(intragastric mucosal resection,IGMR);3、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等。
本文就早期胃癌的腔镜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于1973年由Dyhle等最初报道的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Tada等将该技术首次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于2009年被列入NCCN胃癌诊疗指南。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与随访在医学领域,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随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工作。
本文将探讨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原理和技术,以及随访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早期胃癌是指胃粘膜内癌变的肿瘤,其分期一般为T1N0M0。
内镜治疗是指通过内镜技术,在肿瘤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时进行肿瘤的局部切除或黏膜下隆起切除术。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原理是通过内镜将肿瘤局部切除或切除黏膜下层,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SD)。
EMR适用于肿瘤浅表,不超过黏膜下层的情况;ESD适用于肿瘤稍微深一些,可以完整切除黏膜下层的情况。
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技术要求高,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和良好的解剖学知识。
手术过程需要谨慎操作,防止损伤周围组织。
二、早期胃癌的随访早期胃癌的随访是指在内镜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判断治疗效果。
早期胃癌的随访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胃癌复发或转移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随访包括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两个方面。
临床随访包括定期复查病理、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影像学随访主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
随访的频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情况下,术后3个月进行首次随访,之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直到达到5年。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根据随访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三、内镜治疗与随访的意义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随访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内镜治疗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或切除黏膜下层的方式,将肿瘤完整切除,有效控制癌症的进展。
其次,内镜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恢复时间。
随访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早期胃癌的复发和转移,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随访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判断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为患者的长期康复提供指导和依据。
总结起来,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随访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D4C5班李成龙学号:118112168 摘要:胃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居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常伴有转移,总体预后不良。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仍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还是分为内镜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两大类。
现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早期胃癌治疗方面的文献,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CG)是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1]。
根据癌肿滋润深度又可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和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
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适当的治疗,其预后将明显好于进展期,术后5年生存率将达到90%以上[2],总体复发率在1.5%-13.7%。
既往早期胃癌(EGC)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显示[3]MC和SM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6.4%、9.7%-24.3%,而且随着内镜设备和内镜操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EGC的治疗以从单纯外科手术转向内镜局灶切除。
研究表明,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情况下,开腹手术和内镜手术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90%以上[4]。
1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l disssection,ESD)EMR和ESD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因此治疗前应常规行色素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变浸润深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1.1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即通过吸引或用钳子将病变处牵拉呈息肉状,然后借助圈套器将病变切除的方法。
其适应症是[5]:肿瘤局限在黏膜内;单一病灶;直径≤2cm的隆起型病变(Ⅰ或Ⅱa);≤1cm的平坦型(Ⅱb)及凹陷型(Ⅱc);肿瘤无溃疡及脉管癌栓;癌细胞分化良好。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韩少良;崔向东
【期刊名称】《日本医学介绍》
【年(卷),期】1991(012)012
【摘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癌的最佳手段已无可争议。
最近,由于内镜器械的不断革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使一部分早期胃癌实施内镜
治疗已成为现实。
另外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人口的老龄化日趋尖锐,推测高龄胃癌
患者将不断增加。
根据高龄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其治疗后生活质量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胃癌中的一部分病例可通过内镜切除达到根治目的,且内镜治疗的
适应证有不断扩大倾向.本文仅就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和发展趋势作
一综述。
一、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可能性崎田对15993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
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癌灶直径<0.5cm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3%,0.6~1.0cm者为5.4%,1.1~2.0cm者为7.7%,2.1~4.0cm者为10.9%,癌灶大于4cm者为18.1%。
【总页数】3页(P574-576)
【作者】韩少良;崔向东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 [J], 宋新明;李明哲
2.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现状与争议 [J], 权继传;邵欣欣;田艳涛
3.早期胃癌患者内镜治疗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质量分析 [J], 李佳;王东旭
4.早期胃癌患者内镜治疗术后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张静;邢洁;张倩;孙秀静;韦键;李鹏;张澍田
5.早期胃癌经内镜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J], 赵庆超;赵青学;陈瑒;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5月第18卷第15期.综述窑内镜下诊断及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齐晔邓水苗黄晓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成熟,除了白光内镜,目前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检查方式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而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一些新的内镜下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衍生出了内镜下全层胃壁切除术、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非暴露的内窥镜翻壁手术等新术式,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早期胃癌;诊断;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冲图分类号]R7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5(C)-0045-04Research progres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under endoscopyQI Ye DENG Shuimiao HUANG Xiaoju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Gansu Province,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ndoscopy technology,the diagnosis technology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s also maturing.In addition to white light endoscopy,the current dyeing endoscopy,magnifying endoscopy,ultrasound endoscopy,narrowband imaging technology,confocal laser microendoscopy,etc.It has been widely used,and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inspection methods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detection rate of early gastric cancer.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s also constantly developing.At present,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Some new endoscopic treatment methods are also constantly being explored and improved,resulting in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gastric wall resection.New surgical procedures,such as laparoscopic combined endoscopic surgery,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Key words]Early gastric cancer;Diagnosis;Endoscopic treatment;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 HO)公布的最新全球肿瘤流行病学统计数据,胃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肿瘤和第三大肿瘤死因,2018年全球新增胃癌患者约1033万,死亡患者约78万,高发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叫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罠由于胃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目前尚无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多数患者初次就诊时已经是进展期胃癌。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进展分析发表时间:2018-10-15T10:48:30.1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作者:赵振刚[导读] 消化道癌属于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消化道早癌通常无显著症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提高早期发现该疾病,并进行早期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通常能够超过9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300170摘要:消化道癌属于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消化道早癌通常无显著症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提高早期发现该疾病,并进行早期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通常能够超过90%。
近几年,内镜诊治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对内镜诊治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进展一、前言消化道癌的早期的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实现有效治愈,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根据我国的肿瘤流行病学相关调查显示,消化系统发生肿瘤的发病率占据总恶性肿瘤出现发病人数的50%以上,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为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内镜技术逐渐在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其在对消化道早癌实施诊断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且逐渐代替常规的外科手术,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首选。
本文主要对通过内经诊治消化道早癌的进展进行分析。
二、早期食管癌(一)诊断进展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主要就是依赖于内镜,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其能够早期的发现以及诊断食管癌,并能够有效预防癌病变。
根据中美两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内镜实施碘染色之后,通过高清显微内镜(HRME)进行检查,其与单纯的内镜实施碘染色进行比较,HRME能够使食管早癌的诊断效率得以有效提高,并能够使上皮内瘤以及食管早癌的准确性以及特异性得以有效的提高,并使食管黏膜的活检得以有效减少[2]。
同时,HRME能够提供相应的活体组织学图像,其与病理学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二)治疗进展内镜黏膜下的剥离术(ESD)出现,其属于近几年消化道早癌进行治疗过程中一项显著的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进展宋新明李明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位癌症死亡原因[1],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胃癌晚期。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治技术不断发展,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出现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等一系列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
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可极大地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且预后良好,已成为早期胃癌新的治疗方向。
本文就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一、诊断和术前分期早期诊断是决定胃癌预后的关键。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胃癌, 无论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2]。
根据日本国家癌症中心的报告,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99%和96%。
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临床医生对恶性肿瘤防范意识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约占我国胃癌病例的10%左右[3],但与日本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日本自开展国家胃癌筛查项目以来,早期胃癌已占胃癌病例的40%以上。
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ECG内镜下手术的先决条件。
研究表明,当肿瘤位于黏膜层时其淋巴结阳性率约2%~3%,而黏膜下肿瘤淋巴结阳性率约10%左右[4]。
因此,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是决定ECG内镜手术的关键。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是目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可靠方法,Okada 最近研究表明,直径小于30mm的分化型胃癌,EUS诊断准确率高达% (259/295),肿瘤较大(直径大于30mm) 或未分化胃癌,其诊断准确率有所下降,分别为% (10/23)和75% (42/56)[5]。
Kutup对12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表明,EUS总体准确率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主要问题是过度分期[6]。
二、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病变组织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病变组织破坏如激光治疗、局部注射抗癌药物、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和氩离子凝固术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EMR 和ESD术。
与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手术可明显减少切口感染、肠粘连、肺部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均较开腹手术显著缩短。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开腹手术和内镜手术的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90%以上[7]。
Oda对日本714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手术的回顾性分析表明,3年无病存活率和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和%[8]。
80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ESD 手术亦是安全的,尤其是对于合并有全身基础病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ESD 更具优势[9]。
目前公认的早期胃癌EMR/ESD“绝对适应症”由日本胃癌协会推荐[10]: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直径小于2cm,无血管淋巴侵犯。
这种情况下肿瘤复发率低,内镜下切除可认为是根治性切除而无需外科手术。
针对目ESD越来越多应用于大肿瘤内镜下切除这一情况,日本胃癌协会提出了早期胃癌EMR/ESD的“扩大适应症”:(1)直径大于2cm的分化型胃癌,无溃疡形成;(2)伴溃疡形成的分化型胃癌,直径小于3cm;(3)直径小于2cm的未分化型胃癌,无溃疡形成。
Ahn比较了两种适应症下EMR和ESD的治疗情况[11],在绝对适应症组,EMR和ESD具有相似的根治性切除率% ,EMR组整块切除率略低于ESD 组% vs. %)。
在扩大适应症组,EMR组整块切除率% vs. %) 和根治性切除率均% vs. %) 明显低于ESD组。
EMR最大的问题是切除不完全或一次性全切除率低, 易发生病灶残留及再发, 局部复发率为2%~35%[12]。
Park的一项meta分析中[13],共3 806例胃癌患者入组(1 734例ESD和2 072例EMR),ESD组整块切除率% vs. 43%) 及根治性切除率% vs. 59%) 均显著高于EMR组,且局部复发率低% vs. %)。
除原发EGC外,ESD亦可用于内镜下治疗后复发的EGC患者[14]。
内镜治疗后EGC的复发率约为2%~35%[15],复发病灶黏膜下纤维瘢痕形成,影响黏膜下注射后病灶的抬起,此时行EMR很难根治性切除,因此对于复发病灶推荐行ESD治疗。
Yokoi等报道[16],ESD对EMR术后局部复发EGC的整块切除率为89% (41/46),而EMR为0% (0/18),两组的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76%、33%,复发率则为0%、17%。
对于未分化型EGC的ESD手术效果仍存在争议。
尽管未分化型EGC的ESD 整块切除率仍高达95%,然而其根治性切除率仅为45%~89%[17-19],明显低于分化型。
这些结论来源于少量小样本研究,因此,ESD在未分化型EGC的应用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支持。
ESD手术效果与肿瘤部位、大小、类型之间的关系仍未明确。
Sugimoto最近发表的一项485例EGC患者研究表明[20],就ESD整块切除率而言,胃上部癌明显低于中、下部癌% vs. % vs. %),大肿瘤(直径大于3cm) 明显低于小肿瘤(直径小于2cm) (86% vs. %),溃疡型明显低于非溃疡型% vs. %)。
三、并发症及其处理内镜下EGC治疗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穿孔和治疗导致的溃疡。
尽管ESD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高于EMR,但随着ESD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新型内镜设备的出现,ESD手术的并发症显著下降。
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胃体前、后壁的血管密度较高,出血常见于此。
对术中出血,可直接电凝止血。
术后出血多发生在2周内,可用止血夹,也可电凝止血,但勿过度凝固以免导致迟发性穿孔[21]。
无经验术者、胃窦处病灶以及应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是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22],术前应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提高胃内pH值并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可减少出血发生[23]。
Park的meta分析表明[13],ESD术中出血发生率高于EMR % vs. %),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相当。
穿孔虽较出血少见,却是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
对于小的穿孔,金属夹夹闭缝合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较大穿孔,可以进行荷包缝合或借助大网膜进行缝合,也可以采用“吸引-夹闭-缝合”的方法,适当吸引胃腔内气体,充分缩小穿孔,利用多个金属夹夹闭穿孔[24]。
ESD穿孔发生率略高于EMR % vs. %),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内镜下夹闭、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 治愈,术后出现腹部局限性压痛和腹腔游离气体不是外科手术指征,观察中只要腹痛无加剧、腹肌无紧张、腹膜炎症状局限且无明显加重趋势则可以继续随访观察而不需要外科手术,目前尚无穿孔致死的报道。
随着更多操作经验的累积,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望进一步减低。
结语内镜下治疗EGC预后良好, 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在日本等国家逐步开展, 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
ESD比EMR具有更高的根治性切除率和低的局部复发率,且随着经验的累积,ESD的并发症有所下降。
肿瘤较大、未分化型胃癌、胃上部癌、不完全切除、淋巴转移是复发的高危因素。
内镜手术治疗有淋巴转移的EGC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镜与腹腔镜结合将成为进一步发展内镜下治疗EGC的一个重要方向。
ESD手术疗效与肿瘤部位、大小、分化程度之间关系不明,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
随着EGC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内镜器械的开发和改良以及临床医师经验的不断累积,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将显示出其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1.Crew KD, Neugut AI.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 12(3):354-622.Sano T, Sasako M, Kinoshita T, Maruyama K. Recurrence of early gastric cancer.Follow-up of 1475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Cancer. 1993;72: 3174-31783.刘言厚, 宫月华, 吕芳, 等. 1992 ~ 2005 年辽宁庄河胃癌高发区1 003 例胃癌病理形态学特征年代变化趋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2): 96-994.Song SY, Park S, Kim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mucosal gastric carcinomawith lymph node metastatic disease. Histopathology. 2004; 44(5): 437-444.5.Okada K, Fujisaki J, Kasuga A, et al.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s valuable foridentifying early gastric cancers meeting expanded-indication criteria for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Surg Endosc. 2011; 25:841-848.6.Kutup A, Vashist YK, Groth S, et al. Endoscopic ultrasound staging in gastriccancer: does it help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the era of neoadjuvant treatment?Endoscopy. 2012; 44:572-5767.Y oun JC, Youn YH, K im T I, Factors affecting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6; 53(70): 643-6478.Oda I, Saito D, Tada M, et al.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endoscopic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Gastric Cancer. 2006; 9(4):262-709.Abe N, Gotoda T, Hirasawa T, et al. Multicenter study of the long-term outcomes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 Gastric Cancer. 2012; 15: 70-7510.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3rd English edition. Gastric Cancer. 2011; 14: 101-11211.Ahn JH, Jung HY, Choi KD, et al. Endoscopic and oncologic outcomes after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EGC: 1370 cases of absolute and extended indications.Gastrointest Endosc. 2011; 74: 485-49312.Horiki N, Omata F, Uemura M, et al. Risk for local recurrence of early gastriccancer treated with pieceme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during a 10-yearfollow-up period. Surg Endosc. 2012; 26: 72-7813.Park YM, Cho E, Kang HY, Kim JM.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compared with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rg Endosc. 2011; 25:2666-267714.冯倩,戈之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19): 2031-203515.Gotoda T.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the Japanese perspective.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6; 22: 561-56916.Yokoi C, Gotoda T, Hamanaka H, Oda I.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allows curative resection of locally recurrent early gastric cancer after prio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4: 212-21817.Okada K, Fujisaki J, Ishikawa H,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undifferentiated-type early gastric cancer. Endoscopy.2012; 44:122-12718.Kamada K, Tomatsuri N, Yoshida 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un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 as the expanded indication lesion. Digestion.2012; 85:111-11519.Park J, Choi KD, Kim MY, et al. Is endoscopic resection an acceptable treatmentfor un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 59:607-61120.Sugimoto T, Okamoto M, Mitsuno Y, et 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an effective and safe therapy for early gastric neoplasm: A multicenter feasible study.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2; 46:124-12921.吴晖,何裕隆.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09):727-73022.Tsuji Y, Ohata K, Ito T, et al. Risk factors for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gastric lesion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2913-291723.Fujishiro M, Yahagi N, Kakushima N, et al. Management of bleeding concerning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the fl ex knife for stomach neoplasm. Dig Endosc. 2006; 18: S119-S12224.姚礼庆,钟芸诗,时强. 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指征及评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8):65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