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8
点弹性:弧弹性: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
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一)消费者均衡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实现效用最大化。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
掌握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MRS=P1/P2(二)消费者需求曲线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和价格不变。
价格-消费曲线(PCC)表示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时,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各种组合。
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两种效应。
掌握价格变动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了解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掌握生产者的基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掌握科斯的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一)生产及相关概念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二)掌握生产函数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Q=f(L,)2.熟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1)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掌握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2)总产量曲线的图形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上升,后以递减的速度上升,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后下降。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6分)【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考点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考点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考点4】市场与市场体系★【考点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点6】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如森林)和经过加工的(如布匹)。
(3)劳动资料(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两对矛盾)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1)人的要素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2)物的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关联】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对比】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因为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①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②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注】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③分配和交换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公有制)(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①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主)②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地主)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③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部分经济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巿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必须注意,需求与通常所说的需要是不同的。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可见,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1)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但是,人们的消费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缓慢地变化的。
(2)消费者的个人收人。
消费者收人一般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均收人。
收人的增减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人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反之,收人减少,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3)产品价格。
这是指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所谓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等。
一般来说,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其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5)互补品的价格。
所谓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等。
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
(6)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于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就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就会推迟购买。
(7)其他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其中,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第一章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理论一、社会主义本质1、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A、有很强的针对性。
针对离开生产力谈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针对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标准的传统观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针对担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造成两极分化,提出共同富裕是一逐步实现的过程。
B、有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提示社会主义本质。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性是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
关于本质的理解:前两句讲的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句是讲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
C、有很强的时代感D、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地位,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E、从目的和实现目的过程相统一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三:马克思最注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这是因为:A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资本主义是可以跳跃的。
B我国的国情表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所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2、我国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已是社会主义了;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
3、初级阶段的特征: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自由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是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是阶段。
4、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我们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想适应的;B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C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
3、党的十五大报告: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与过去比有两大突破:A不把公有制经济只当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B不把国有经济当成公有制的主体。
4、在国有经济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基本相等的。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A国有经济的作用通过独资、股份控股或参股实现;B国有经济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C国有经济保持必要的数量、结构、布局等。
6、所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不是同一概念: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资产的运行方式。
所有制:财产的最终归宿,指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
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资产运行方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方式。
所有制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标准:只能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三个有利: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独资、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
7、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个收入分配1、按劳分配是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旧式分工的存在和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直接原因)。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条件。
2、按劳分配的特点: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主体,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B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来实行,存在物质利益差别。
C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D受市场机制的制约:个别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别影响;供求关系;价格变动。
3、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市场经济决定的。
4、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C经营收入D资产收益E资本收入。
这五种分配方式基本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现代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的分配政策,A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处于优先地位。
B公平为效率提供动力之源。
公平机制包括: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
这两者是统一的。
5、让一部分地区、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A有先富后富的区别B分配方式引起的差异C商品经济的发展D富裕程度的差别是先富后富的差别6、让一部分地区、人先富起来,不会造成两极分化:A建立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
B让辛勤劳动合法经营者先富。
C对于高收者加以调节。
D开展先富帮后富。
7、衡量分配不公的程度用基尼系数或洛伦茨曲线,横线表示人口百分比,竖线表示收入百分比,基尼系数为扇形与三角形之比,介于0与1之间,越大,分配越不公。
8、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由救济、保险、福利、优抚、互助等五、个人消费1、储蓄倾向: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边际消费递减,边际储蓄递增。
2、在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中,价格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另外,产品质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也起着作用。
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反映消费量水平的指标为:价值消费量、实物量指标、服务消费量指标。
3、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和微观消费结构,根据满足消费资料的层次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根据实现方式分为:自给性消费资料和商品性消费资料。
4、发展趋势:A恩格尔系数有下降的趋势。
59%以上绝对贫困;50-59%温饱;40-49%小康;30-39%富裕;20%以下富裕。
B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C信息消费逐渐成为们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
2、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区别: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它们不是一个系列的问题,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属于一个系列的问题。
二、市场1、含义:A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B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C是流通领域的总表现。
D是一种调节机制或运行方式。
2、市场的构成:市场主体、客体、行为、秩序、规则。
企业和政府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客体根据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存在方式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市场行为分为:购买、销售、竞争行为。
市场规则分为:进出、交易、竞争、仲裁规则。
3、市场要素: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影响供给的因素:产品成本、生产者的目标、商品价格、政府的租税政策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的效用、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4、竞争是提高市场活动效率的关键所在,表现在: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兼并5、市场类型。
按竞争程度分完全竞争市场、纯粹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按供求状况分为买方和卖方市场按空间结构分为区域市场、全国、世界市场按时间结构分现货和期货按交易对象分商品、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产权市场三、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经济体制是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运行方式,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一种经济制度可以多种经济体制且不同的经济制度也有类似的经济体制。
区别:A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体制是具体形式。
B制度是反映经济形态内在、本质,而体制是体现它的形式和载体,是浅层次的。
C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体制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D经济制度是一个经济形态区别于另一个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共同的东西,而体制是反映不同的东西。
四、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1、市场经济在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机制是经济机制的一种,必须通过价格机制、供求、竞争、风险机制来发挥作用,价格机制是核心,竞争机制是最重要的形式。
基础作用有三层含义:A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就不用计划机制来配置。
B市场失效就需要用计划机制。
C在计划机制作用时,也必须考虑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与资本主义相比:A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不同。
B最终目的不同。
C分配方式不同。
D宏观调控程度不同3、市场经济的特点:自主经济、竞争、平等、开放、效益、法制经济。
4、市场经济的功能:激励、调节、传导、实现功能5、市场经济的作用:A推动社会经济展。
B使企业有活力C推进技术进步D有效配置资源E自动平衡F促进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发展6、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是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五、社会主义企业制度1、社会经营机制包括:动力、约束、运转机制2、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破产。
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1、所有权与财产权的分离2、公司制企业分为无限、两合、有限公司3、我国公司制企业主要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形式有国有独资公司、混合所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等。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一、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经济1.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包括商品产出量、劳务的增加,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促使经济规模扩大,衡量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包含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2.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重要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但经济增长只是数量、规模上的增长。
4.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A、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D、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E、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5.适当的速度: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扎扎实实的速度,是讲求质量的、效益的速度,是实现发展战略的速度。
6.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只有经济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包含了经济、社会、科教等内容的社会发战略,由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