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23
颤证颤证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限于手足或单一肢体轻微颤动,可坚持工作,生活自理;重者全身颤动,头部震摇大动,扭转痉挛,四肢颤动不止,不能自理生活,甚或卧床不起。
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多由于年老体弱,情志、饮食失调,劳伤过度而致气血阴精亏损,风火痰瘀阻滞脉络,筋脉失养而成。
【范围】颤证可作为一种原发性疾病单独出现,亦可继发于其它疾病。
西医学中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不遂所愿不遂,或郁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耗伤肝肾阴精,水不涵木,阳亢化风而致颤证。
忧思伤脾,健运失司,痰浊内生,气血生化乏源,气血虚弱不能荣于四末,或夹风痰内阻,致筋脉失养而颤振。
2.饮食不节长期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损伤脾胃,助湿生痰,阻于脉络,同时脾虚运化敷布水谷精微之力弱,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成颤证。
3.劳欲过度劳倦过度,耗伤脾胃之气;嗜欲无度,摄生不慎,耗竭肾精,而致脾肾俱虚,脾虚健运失司,气血虚弱,筋脉失濡养,肾精亏虚,脑髓不充,筋骨失养而致颤证。
4.年老久病年逾四十则肝肾精血日渐亏虚,或久病体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致肝肾不足,阴亏阳亢,风阳内动、筋脉失养,颤动振掉而为颤证。
5.先天禀赋不足禀赋不足,先天肾精亏虚,髓海失充,筋骨经脉失养而致幼年发为颤证。
二、病机1.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隐匿起病,渐进加重。
幼年发病则以先天禀赋不足为多见。
2.病位病位在脑髓、筋脉、肝、脾、肾。
初期主病在肝,病久涉及脾肾、脑髓、筋脉。
3.病性本病以本虚标实为主。
本虚多为肝肾阴亏,气血虚弱;标实则以风、痰、瘀、火为常见。
常虚实相兼为病。
4.病热发病之初,病变轻浅,以内风、痰瘀、火热标实为主,病变迁延,则可致虚实夹杂,终则病久及肾致真阴亏损,正气衰败,肝脾肾多脏俱损而病势加重。
5.病机转化颤证初期多为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肝风内动所致,或可见脾虚痰阻,气血不足以及风痰瘀阻脉络所致者,以肝、脾受损为主,肝风内动、痰浊瘀血内停等标实为突出。
颤证【概述】颤证亦称“振掉”、“颤振”,“震颤”,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表现在机体局部,或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中、老年患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
《内经》虽无颤证之名,但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并且基本阐明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
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医学纲目》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阐明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生风致颤,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还指出本病与瘛疭有别。
王肯堂《证治准绳》除收录了《医学纲目》有关颤证的内容外,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说明本病是由肝气太过,乘土侮金,化火生风而致筋膜不能约束的风病。
并指出本病的发病特点以中老年居多。
《赤水玄珠》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
《张氏医通》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疾病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
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导致肝之虚热或实热,脾胃虚弱,心肾虚衰,或夹痰、夹瘀,实热积滞等,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还对颤证的脉象做了详细描述。
高鼓峰《医宗己任编》指出了本病是以气虚为本,而以补益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法则。
西医学中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点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颤证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节、劳逸失当或久病脏腑受损,致使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或风火夹痰,互阻络道而成本病。
一、年迈劳欲,肝肾不足年老体衰或劳欲太过,导致肝肾亏虚。
若肝肾精血耗伤,筋脉失却濡养而致颤证,临床可见肢体颤抖头部摇动。
溲便不利,精血不能上冲于脑,则头晕目眩,心神失养则神呆健忘,啼笑失常,预言失序,寤寐颠倒,舌淡胖等精血亏损之象。
风阳内动型颤证饮食护理1. 什么是风阳内动型颤证风阳内动型颤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属于中风病的范畴。
它是由于风邪和阳气内动所致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颤动不止,甚至全身颤抖,伴有头晕、失眠、心悸等症状。
这种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风阳内动型颤证的饮食护理原则风阳内动型颤证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以下是风阳内动型颤证饮食护理的原则:2.1 温和饮食风阳内动型颤证的患者体内阳气偏亢,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温和为主。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建议选择温性食物,如温热煮熟的蔬菜、瘦肉、鱼类等。
2.2 补充营养风阳内动型颤证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因此,饮食中应注重补充营养。
建议增加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鸡蛋、豆类、鱼类等。
同时,适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来实现。
2.3 增加水分摄入风阳内动型颤证患者常伴有口干舌燥、尿少等症状,因此需要增加水分摄入。
建议每天饮水量达到1500ml以上,可以通过喝热水、喝汤、吃水果等方式来增加水分摄入。
2.4 忌食刺激性食物风阳内动型颤证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阳气上升,加重症状。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2.5 合理搭配膳食风阳内动型颤证患者在饮食中应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全面性。
建议每餐搭配主食、蔬菜、肉类或豆类等,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
3. 风阳内动型颤证饮食护理的具体措施除了上述的饮食原则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行风阳内动型颤证的饮食护理:3.1 喝温开水风阳内动型颤证患者常伴有口干舌燥的症状,因此建议多喝温开水。
可以适量加入蜂蜜或柠檬片,增加口感和滋润度。
3.2 多食用蔬菜蔬菜是风阳内动型颤证患者的重要食物之一,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消化、调节肠道功能。
摘要:肉跳手抖,中医称之为“颤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了肉跳手抖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一、引言肉跳手抖,是一种以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心理负担。
中医学认为,肉跳手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证,治疗时应注重整体调理,以下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肉跳手抖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脾虚湿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则水湿内停,湿邪上犯清窍,导致肌肉跳动、手抖。
2. 肝风内动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则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引起肌肉跳动、手抖。
3. 肾精不足肾藏精,主骨生髓,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不能滋养筋骨,导致肌肉跳动、手抖。
4. 气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导致筋脉失养,出现肌肉跳动、手抖。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健脾利湿法方剂:六君子汤加减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加减:若湿盛明显,可加苍术、泽泻;若脾虚明显,可加山药、黄芪。
(2)平肝息风法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减:若肝火旺,可加龙胆草、栀子;若肝阴不足,可加白芍、当归。
(3)补肾填精法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加减:若腰膝酸软明显,可加杜仲、牛膝;若头晕耳鸣,可加枸杞子、菊花。
(4)活血化瘀法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加减:若瘀血明显,可加三棱、莪术;若兼有气虚,可加黄芪、党参。
2.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主穴:百会、神门、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根据病情加减,如肝风内动者加太冲、阳陵泉;脾虚湿盛者加脾俞、胃俞;肾精不足者加肾俞、太溪。
(2)操作方法每次选3-5个穴位,用毫针刺入,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针灸治疗颤证古代病案古代病案中的一例颤证,通过针灸疗法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颤证是一种由内因或外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不自主地颤动。
在古代,针灸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这位患者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患有颤证已有多年。
他的颤动主要集中在双手和下颌部,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
他曾尝试过各种传统的药物治疗,但效果甚微。
正当他对病情感到绝望时,他听说了针灸疗法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俗,于是决定一试。
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师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
随后,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针灸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采用了多种经络穴位的刺激方法,包括温针、电针、手法针等。
针灸的过程并不痛苦,患者能够感受到针刺过程中的微弱刺激感,但很快就能适应。
经过连续几次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颤动频率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完全缓解。
患者的家属和医师都对治疗效果感到惊喜。
他们注意到,针灸治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还提高了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颤证的有效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解释。
首先,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营养供应,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次,针灸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增强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神经递质,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然而,针灸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针灸治疗是否适合。
此外,针灸治疗也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治疗在古代病案中被证实对颤证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自愈能力和调节神经递质等机制,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针灸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专业医师的评估和操作。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仍然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老年颤证(帕金森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重点专科强化建设项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本病多发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65岁以上发病率为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
帕金森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疑难疾病之一, 目前尚无根本性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主要有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及复方多巴类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金刚脘胺等,但这些药物只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症状,而不能抑制疾病的进展,存在不良反应多且长期应用后药效衰减的缺点。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找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切入点,探索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帕金森病属中医学颤证、震颤、振掉等范畴, 1991年11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老年脑病研讨会把帕金森病统一命名为老年颤证。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适用于50岁以上PD人群,不包括特发性震颤及可查出具体病因的帕金森综合征。
一、病例选择(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 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颤证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颤证症状,尤其是颤证的早期症状,颤证有什么表现?得了颤证会怎样?以及颤证有哪些并发病症,颤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颤证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颤证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颤证并发症,颤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颤证常见并发症: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先天性眼球震颤、眼球震颤、特发性震颤
*一、并发病症
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颤证症状,颤证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颤证”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颤证的中医辨证论治(附四种常见疾病)【C+】颤证手抖头抖等在中医上被称为颤症范畴。
一、概述1.颤证的定义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2.颤证的源流《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
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疚,其势为缓。
”还指出:“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
”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疚有别。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震颤麻痹:年龄在中年以上,缓慢起病,以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及节律性震颤为主要表现,参考“面具脸”、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行走时上肢无摆动及慌张步态等特征可明确诊断。
二、病因病机1.颤证的病因(1)年老体虚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罹患沉疴,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过极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入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发病特点: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临床表现:本病以头和四肢震动、震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可以自制;重者头部、肢体震摇大动,持续不已,不能自制。
头部或肢体颤振,不能自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
(1)核心诊断标准①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
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
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支持诊断标准①病程超过3年。
②有阳性家族史。
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①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
②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
③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
④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
⑤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3.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震颤、精神心理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
(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
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ET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
(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12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颤证诊疗方案2015年一、概念颤证是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颤振”、“震颤”。
颤证可见于西医学中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试行,1992年。
1 主要症状: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 次要症状;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 发病年龄:好发于50-60岁。
男性多于女性。
4 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 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2个主症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2006年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1 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若其呈单侧隐袭发病、缓慢发展、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
2 实验室检查:常无诊断价值,下列检查异常者可供参考。
①脑脊液: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降低;②基因检测:少数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发现突变基因;③影像学检查:常规CT或MRI可排除其他疾病,有助于鉴别诊断。
其他常见的如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性震颤等病不再一一赘述,详见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单个上肢,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伴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失眠多梦,肌肉强直,易怒,腰膝酸软,颜面潮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痰热动风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振颤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痰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细数或弦滑。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1年11 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现将摘录如下:一、诊断标准I、病名诊断1)主证:头或肢体震振,少动,肢休拘痉,颈背僵直。
2)兼证: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寨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病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II、证候诊断1)痰热风动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颤振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滑。
2)血瘀动风证:表情呆板,面色晦暗,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震颤幅度较大,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3)气血两虚证:神呆懒言,面色晄白,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无力或沉细。
4)肝肾不足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幅度大,或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上肢协调不能,步态拖拉,言语蹇涩,或智力减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头痛,或盗汗,急躁时颤振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舌苔少或剥苔或微黄,脉象细弦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颤振日久,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言语蹇涩,失眠健忘,汗出畏寒,体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溲少便溏,舌质嫩红或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颤证的辨证施护作者:邹成松徐天苹刘荣梅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7期关键词:颤证;辨证施护;特色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7-0084-02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征。
是中老年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上以手足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多见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等疾病。
临床上针对这类患者通过辨证分析病因病机,掌握调护原则,实施辨证施护,配合相关中医特色辅助治疗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耗伤肝肾阴精或年老久病,久病体弱,致肝肾精血亏虚或由于外感疫疠之邪损及肝肾;禀赋不足或摄生不慎,耗竭肾精;忧思伤脾或饮食不节,耗伤脾胃之气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影响,导致肝、脾、肾俱虚,发生退行性改变。
肝肾精亏则筋脉失荣,髓海不足;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于脑,虚风内动,震振乃作。
或脾虚生痰,气虚、气郁、病久致瘀,浊邪久留于内,缠绵不解,化为死血、顽痰,阻滞脑窍、经脉,筋脉失控,发为本病。
2 中医辨证施护2.1 痰热动风型神呆懒动,形体稍胖,肢体或头部震颤时轻时重,胸胁胀闷,喉中痰鸣,头胸前倾,行动缓慢,头晕而重,身热口渴,多汗,咯黄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调护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痉。
辨证施护:①起居有时,劳逸结合,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适当与病友交流,听听轻音乐,病区内慢步行走,以肌体耐受为宜;②告知患者避免一切不利因素的刺激,使其了解情绪的好坏对疾病有直接的影响,从而自觉地控制恼怒忧思等情志变化,自觉地去战胜疾病。
③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注意防寒保暖,勿直接吹风,避免感受风寒;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蚕豆、冬瓜、木耳、金桔、苦菜。
戴丽三治疗颤证风痰郁阻型经验举隅颤证属于中医学的疑难杂症,历代医家对颤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均多有论述。
文章通过相关文献中对颤证认识的沿革、常见病因病机分析及治疗思路进行整理归纳,对戴丽三先生医案的辨证过程、组方思路、用药及配伍特点等进行剖析,揭示戴丽三先生对颤证风痰郁阻型分析的合理性和其治疗的取效关键。
戴丽三先生提出的脾肾阳虚在颤证发病中的影响和壮火扶阳、健脾燥湿、祛风化痰的治疗方法,可对现今颤证的诊疗形成补充。
【關键词】颤证;风痰郁阻;戴丽三;由本及标戴丽三(1901-1968),云南著名中医学家,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继承家学,博览医典,除继承其父戴显臣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外,对四大经典和历代名家著作均有深入研究。
《戴丽三医疗精选集》一书,是戴丽三老师临证40余年的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他生前整理医案和按语初稿,后由子女组成整理小组补充完善[1]。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常见病证之一[2],但临床上病证错杂,迁延难愈,疗效欠佳。
笔者研习《戴丽三医疗精选集》,发现戴老对颤证的认识不拘泥于教科书及医家常规的分型,认识到该病属风痰郁阻发为颤证的也不少见,病机为脾肾阳虚,营卫失调,风痰郁阻,经络不通,治病重视“标本缓急”,主张“由本及标”治疗风痰郁阻型颤证,颇具疗效。
1 验案举例《戴丽三医疗精选集》中治疗“右肢颤抖”医案:刘某,男,60岁。
患右侧手足颤抖不止,历时2年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症见:右手颤抖不已,右手不能取物,亦不能持物。
畏寒身重,面色黯暗不泽,精神不振,甚感忧愁。
舌苔滑腻,脉象三、五不整。
索阅所服中药处方,多系养血祛风,清热涤痰之类。
此症时日已久,若再迟延,则有“偏枯”之虞。
查其病根在于脾肾阳虚,风痰郁阻。
因肾阳即命火,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则脾阳不振,水湿难运,痰湿停滞,阻碍肺胃气机之宣达。
因脾主四肢,肺主一身之气,脾肺之机能受抑,木气鼓之,故手足颤抖也。
因其标乃风痰,其本在脾肾,故滋阴养血,平肝熄风,非其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