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 4.第四节 颤证
- 格式:ppt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39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颤症颤症1.颤症的概述颤症,又称为“振掉”、“颤振”、“震颤”。
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1.风以阴虚生风为主,病机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淤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
也有阳亢风动或痰热化风者。
2.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
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
3.火有实火、虚火之分。
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
4.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
2.震颤的症状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病位: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震颤的病因生理因素(30%):年老体虚,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心理因素(20%):情志过极,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人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饮食不节(10%):滋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雍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肢体经络第四节颤证颤证【概说】一、概念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二、沿革(一)《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慄”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深入认识奠定了基础。
(二)明代医家对颤证的论述。
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
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
”还指出:“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
”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疭有别。
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除收录了《医学纲目》有关颤证的内容外,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认为“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
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
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动而手足不动。
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
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说明本病属肝气太过,乘土侮金,化火生风而致筋膜不能约束的风病。
并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
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
“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軃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