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东坡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5
《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范文大全)第一篇:《走近苏轼》教学范例《走近苏轼》教学范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走近苏轼。
2、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二、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怎样学习名人。
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赏析感悟苏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
这些名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谈感触,各抒己见)。
看来,同学们所崇敬的名人各有不同,今天,老师想把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名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出示课题)(二)简介作者,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搜集。
2、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思考:整体看来,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三)理解“苏轼”,研读赏析1、品读全才的苏轼之诗作代表《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词作代表《明月几时有》。
2、提问补充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作《密州出猎》等。
3、学习了苏轼的诗词,你的感受是什么?“(方法: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谈体会)(四)仔细品味,深入了解。
通过苏轼书画作品的简单赏鉴以及民间苏轼的有关知识加深了解和体会。
(五)课后活动整理搜集苏轼的其他名作,品悟。
写出你在进行完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想。
要求: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
(七)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苏轼有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他是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的千古一人,他也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还是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甚至可以说,苏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崇敬与仰慕,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与感动!今天,让我们在了解、品味和感动中启航,用名人的光辉为我们导航!第二篇:走近苏轼走近苏轼——读《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春色浓如酒之际,读到《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一书,直欲酩酊数日。
这本书有着泛黄的古旧色调的封面,封面上按藤杖、坐盘石、醉态萧然的画像,以及酣墨淋漓、云烟满纸的题字,对我来说如同故友召唤。
《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沙河中学刘志敏【设计理念】初三的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这些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
根据《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及“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这节课我确立了通过“了解苏轼生平、熟读苏轼作品,感悟其旷达情怀、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目标,采用引导对话,移情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走进其作品,知人论世,思考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苏轼的资料,熟练背诵他的诗文,为深入探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但苏轼毕竟是一个无可挑剔、近乎完美的人,这节课的学习只是管中窥豹。
走近苏轼,学生心怀崇敬之心,诵读他的诗文,感悟他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我与学生均感慨万分;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他的作品,进而探究他的婉约词作,及至爱上宋词,那是我不懈的追求。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赏析苏轼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探究欲望,感受苏轼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苏词。
2、激发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1.谈话法2.移情想象【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2、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幕显示)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名人: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整理)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新课标高中语文《走近苏轼》校本课程的课堂实录在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在高一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走近苏轼》的校本课程,感觉学习的效果比较理想。
每逢周五,都是学生期待的日子。
语文课,上校本课程。
自从开学后,我们的校本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规定的学习范围内,他们自己选题,制作课件,争先报名,登台讲授,过足“讲坛擂主”瘾,自主学习的气氛非常浓郁,效果良好。
这节因为是学校布置的教学展示课,我在事先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就直接选题开讲。
现将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今天又是周五,我们上校本,主题是探讨一位古代的文化名人。
(板书:文化名人)古往今来,文化名人、历史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如浩瀚星海。
今天探讨的这位是星海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
在法国巴黎2000年举办的一次“世界千年文化名人”大选的活动中,他作为中国的唯一一位名列其中。
他是谁?生:苏轼。
(前面刚学过《赤壁赋》,学生自主探究过作者的生平)(补齐板书:文化名人苏轼)师:对,是苏轼。
猜猜看,老师今天的主题怎样命的?生:《苏轼研究》?生:《我心目中的苏轼》?生:《走近苏轼》?师:是《走近东坡》。
为什么我称“东坡”,而不是“苏轼”?同位讨论,找出几条理由。
生1:东坡是苏轼的号,古人称呼号,似乎更尊敬些。
师:“尊敬说”,很好,你知识丰富,并且准确。
那就称呼“苏东坡”?生2:不直接喊姓氏,更显得亲切自然些。
师:“亲近说”,很好,你的解很位。
谁还有高见发表?生3:纪念他自己喜欢的号,东坡居士。
师:对。
老师是想“走近东坡”,四个字,两个节拍,更具一种韵律的美,是为“韵律说”,可以么?(生笑)从标题的设计,我们共同挖掘出这“三说”,就是给大家一个启发,你自己文章命题时,注意多一点独运的匠心。
毕竟有老话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题好文一半”。
(自然延伸拓展到写作的命题上)先前我们了解的东坡,是肤浅的,停留在表层,今天通过回顾、延伸拓展,希望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光辉和人格魅力。
《走近苏轼》教案高二语文组教学目标1.整合必修及选修课本关于苏轼的诗词文2.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3.背诵苏轼的代表性的诗词文4.结合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尤其是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和所学诗词文知识,写作专题性的研究文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回顾2.苏轼三篇“赤壁”诗文鉴赏解读。
教学过程一、东坡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1)良好的家庭教养。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京城为政。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3)地方为官。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4)“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着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这就是苏轼,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我们要了解他,只知其背后的故事还远远不够,只有走进他的作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真正地了解他。
几度浮沉守初心——“走近苏轼”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作为北宋一代文豪,苏轼在文学、艺术上都有颇深的造诣,在古代文坛上享有颇高声誉,并且其精神内涵也传至千秋万代,在世人中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苏轼的作品,如小学阶段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初中阶段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虽老师在授课时会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但学生对于苏轼生平的了解也大多是零碎式的汲取,认识也很单一且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形成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决定在六年级开展一次有关苏轼的专题课程,在学完了六年级课本里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后,以此作为导入,将初中教材里涉及的有关苏轼的、且是苏轼人生中几个重要节点的诗词筛选出来,在做好小初衔接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等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几度浮沉守初心”——“走进苏轼”项目式学习。
教学内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包含《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自题金山画像》四大篇目。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其事。
2、锻炼学生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和组织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苏轼诗词名篇,汲取其诗文丰富的文学内涵、文化内涵和哲理内涵,学生能感悟并学习苏轼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精神品质。
4、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走近苏东坡课程目标及简介: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转型升华期,因此在高一的积淀之后,可以放手在众彩纷呈的高二阶段让同学们自由地徜徉,真正走进文学殿堂,学会知人论世。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挑选了苏轼,他的诗词作品,包括他的《赤壁赋》文,均可使同学们欣赏到古诗词文赋的精彩之处,体会东坡的人格魅力。
这两堂课需要学生在以下三方面达到共识:一是解读出“东坡精神”,这个“精神”的解读应和现实指导意义联系,而不是盲目地仰望之;二是解读东坡生活中的“双刃剑”,领悟孤独和痛苦之于人生的作用;三是汇总大家欣赏的苏轼诗词名篇,并张贴于教室。
期望在这种合作交流式学习中不仅能开阔视野,加深印象,而且大家在探讨中都可以得到共同提高,同时也学会自主学习,动手、动口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一、导入苏轼离开我们近千年了,我们今天走近他,是通过品其诗文来了解他,感悟他,领会其情、其理,并以此来引领我们的人生。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韵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人生”!二.“我眼中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在诗、词、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在我国文化的长河中确实少见,堪称“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的丰富多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艰难坎坷,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我眼中的苏轼”。
(同学们发言畅谈)(全班分成四组,各组根据组员的讨论情况形成结论。
)老师总结:在激情的讨论中,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认为,苏轼他离我们并不远,他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
他的人生,如履薄冰,险情四伏;他的才能,如苍穹之云月,令人仰望;他的性格,秉直而豁达,让人钦佩。
他是崖上一棵松,千年屹立不倒!三、解读“东坡精神”苏轼,永远地离我们去了,而离不开我们的是“东坡精神”!何谓“精神”?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养浩然之气”,李白认为“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苏轼眼中的“精神”则是“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常低气不屈”的姿态。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 苏轼的作品特点:诗、词、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苏轼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难点:如何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苏轼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3. 分析苏轼的作品特点:通过对苏轼诗、词、散文的举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4. 探讨苏轼的思想观念:讲解苏轼的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人生哲学。
5.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6.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解答学生对苏轼的疑问。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苏轼的作品。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和生平事迹。
2. 选取苏轼的一首诗或词,进行分析鉴赏,体会其艺术魅力。
3.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