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东坡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636.00 KB
- 文档页数:36
走近苏东坡课程目标及简介: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转型升华期,因此在高一的积淀之后,可以放手在众彩纷呈的高二阶段让同学们自由地徜徉,真正走进文学殿堂,学会知人论世。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挑选了苏轼,他的诗词作品,包括他的《赤壁赋》文,均可使同学们欣赏到古诗词文赋的精彩之处,体会东坡的人格魅力。
这两堂课需要学生在以下三方面达到共识:一是解读出“东坡精神”,这个“精神”的解读应和现实指导意义联系,而不是盲目地仰望之;二是解读东坡生活中的“双刃剑”,领悟孤独和痛苦之于人生的作用;三是汇总大家欣赏的苏轼诗词名篇,并张贴于教室。
期望在这种合作交流式学习中不仅能开阔视野,加深印象,而且大家在探讨中都可以得到共同提高,同时也学会自主学习,动手、动口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一、导入苏轼离开我们近千年了,我们今天走近他,是通过品其诗文来了解他,感悟他,领会其情、其理,并以此来引领我们的人生。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韵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人生”!二.“我眼中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在诗、词、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在我国文化的长河中确实少见,堪称“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的丰富多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艰难坎坷,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我眼中的苏轼”。
(同学们发言畅谈)(全班分成四组,各组根据组员的讨论情况形成结论。
)老师总结:在激情的讨论中,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认为,苏轼他离我们并不远,他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
他的人生,如履薄冰,险情四伏;他的才能,如苍穹之云月,令人仰望;他的性格,秉直而豁达,让人钦佩。
他是崖上一棵松,千年屹立不倒!三、解读“东坡精神”苏轼,永远地离我们去了,而离不开我们的是“东坡精神”!何谓“精神”?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养浩然之气”,李白认为“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苏轼眼中的“精神”则是“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常低气不屈”的姿态。
三游洞——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交流平台】你知道三游洞历史上的“前三游”与“后三游”分别是谁吗?【探究乐园】读下面苏轼父子咏诵三游洞的诗,再把你收集的古今中外名人咏诵三游洞的诗词抄写下来。
游三游洞苏轼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履冰苍岩滑。
不辞携岩底眠,洞云深夜无月色。
三游洞题壁苏洵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寒溪冷如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小资料】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第九讲:“爱民如子”课堂设计一、重点:1.了解苏轼外任及谪居期间与百姓的关系。
2.解读诗句。
3.背诵。
二、难点:感悟苏轼的悲悯情怀。
三、课堂过程详细设计:(一)导入第一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7..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记六艺小学;记诸子兵术;记史记皇览;记诗赋..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7..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7文学影响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着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15顺义一中校本课程教案校本课程名称:走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