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绪言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初中化学绪言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绪言是化学学科的入门部分,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化学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绪言,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对象,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掌握化学的发展历史及其重大意义;3. 了解化学与生活、科技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化学的发展历史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实验法: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化学的神奇之处;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化学与生活、科技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化学绪言的教案和教学资料;2. 实验室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让学生明白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三、讲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及重大意义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产、科研、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展示化学实验教师展示一些简单而生动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化学的魅力。
五、讨论化学与生活、科技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化学与生活、科技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推动科技的发展。
六、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绪论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
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化学,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在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发展。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化学的作用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重点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难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点的科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如果没有化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观看视频,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化学研究的对象?1.化学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氮气、水、金刚石、食盐等)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塑料、纳米铜、橡胶、药品等)2.从分子层认识物质:例如:冰、水、水蒸气只是状态不一样,都是由水分子构成。
3.化学研究的方法—实验: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制备物质,实验步骤;探究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性质实验。
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二、化学发展的主要历程1.古代化学:老师引导下归纳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
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一章绪言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言(一)绪言1. 化学的概念2. 四个实验的实验现象3. 物质的变化⑴物理变化⑵化学变化4. 物质的性质⑴物理性质⑵化学性质(二)空气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污染二. 重点、难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判断。
2. 空气的组成三. 教学过程:(一)绪言1. 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 四个实验的实验现象3. 物质的变化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水结成冰。
通常是物质的状态和外形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如铁变成铁锈。
通常伴随发生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⑶两种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⑷两种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有物理变化发生。
例如蜡烛燃烧。
4. 物质的性质⑴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⑵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5. 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变化强调变化发生的过程。
例如汽油燃烧。
物质的性质强调物质本身的属性。
例如汽油具有可燃性。
例1. 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 发出耀眼的白光B. 放出大量的热C. 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D. 颜色改变了答案:C分析:判断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C说明了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
例2.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铜生锈,自行车轮胎爆炸B. 高粱酿酒,红磷燃烧C. 胆矾研碎,酒精燃烧D. 食物腐烂,金属导电。
答案:C分析:铜生锈、高粱酿酒、食物腐烂属于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红磷燃烧有五氧化二磷生成,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生成,都是化学变化。
人教版初中化学绪言教案全册第一节化学的研究对象一、化学的定义和内容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 化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式、化学反应等。
二、化学的研究对象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种形式。
2.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铜等。
3.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结合方式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化学与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生物学和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物体内有很多化学反应。
2. 化学与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化学和物理学也有很多交叉点,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三、化学的重要性1. 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药品的研制、化肥的生产等。
2. 化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化学的研究方法一、化学实验1.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化学实验要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等。
二、化学分析1. 化学分析是确定物质成分和性质的方法,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
2. 化学分析有多种方法,如重量分析、体积分析、光谱分析等。
三、仪器仪表1. 化学仪器和仪表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工具,如天平、滴定管等。
2. 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绪论部分结束。
这是绪论部分的化学教案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重要性,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初中化学绪言课教案
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2. 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物质的结构。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基本结构;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
3.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2. 理解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
教学准备:
1. 彩色荧光笔、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如“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Step 2:导入(1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结构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Step 3:实验(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从中得出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方法。
Step 4:讲解(10分钟)
讲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Step 5:练习(10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分组讨论答案。
Step 6: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物质的结构及其区分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Step 7: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课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结构,掌握了基本概念。
但是,练习环
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绪言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绪言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3. 认识化学与生活、科技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的基本分类;
3. 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的概念辨析;
2. 化学的研究方法理解。
教学准备:
1. 硬件设备:教室投影设备;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引出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讲解化学的基本分类(20分钟)
1.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3. 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四、介绍化学的研究方法(15分钟)
1. 实验方法;
2. 分析方法;
3. 理论方法。
五、讨论与练习(15分钟)
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认识化学与生活、科技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版绪言说课稿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成为众多学校的首选教材。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该教材的绪言部分,旨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1. 教学内容概述:绪言部分主要包括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四个方面。
2.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相对陌生,但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化学的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现象,增强学习体验。
3. 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化学学科的学习。
2.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清晰地介绍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学生构建化学的基本框架。
3. 实验演示: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空气的成分演示、酸碱反应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变化。
4. 案例分析: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案例,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环境保护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
3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①把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集气瓶内,木条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②分别向两集气瓶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氧气。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取石蜡放入水中,发现其浮于水面,说明: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炭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3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4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固态的白色小颗粒。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直接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试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液体药品一般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 1g。
2.天平的原理:物质的质量= 砝码的质量+ 游码对应的刻度值3.称量时,若称量物与砝码放反了,则: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